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类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综述了人类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包括二种方法 :卵泡体外培养 ( IVC)和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 IVM)。从原始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母细胞 ,受精形成胚胎 ,胚胎移植后妊娠 ,仅在小鼠成功 ,有关人类此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人类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已成功应用于治疗不孕症 ,但成功率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自身大小以及所处月经周期的影响。培养系统添加卵泡液、表皮生长因子、激活素 /抑制素、以及共培养系统有助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根据卵母细胞所处发育阶段选择不同的培养系统 ,探索卵母细胞的生长和成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颗粒细胞和卵泡液因子在评估卵母细胞质量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玲  熊承良 《生殖与避孕》2010,30(12):827-831
正确评估卵母细胞的质量对于改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治疗结局有重要意义。卵母细胞的评估方法有多种,其中,颗粒细胞和卵泡液因子在评估卵母细胞质量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显示颗粒细胞的凋亡率与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呈负相关;卵泡液中的雌激素水平或雌激素与雄激素(或孕激素)的比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的表达与卵母细胞的质量有关,而卵泡液中的其他因子,如瘦素、抗苗勒激素等与卵母细胞质量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卵丘细胞的基因表达、卵泡液因子及代谢组学的进一步研究,有望成为评估卵母细胞质量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调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键酶——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在卵母细胞和卵泡发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模式及潜在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卵泡以及去除卵泡中卵母细胞后培养的颗粒细胞为载体系统,利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研究不同时期卵泡以及颗粒细胞中CBS的动态表达模式。结果:在各级卵泡的颗粒细胞中均有高水平的CBS表达,用完整卵泡进行的表达研究表明,各级卵泡中也都有CBS高水平的表达,同时期的颗粒细胞与完整卵泡相比,前者具有更高水平的CBS表达;而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中均未见CBS表达。结论:CBS在卵泡和卵母细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CBS在卵泡和卵细胞中不同的表达模式提示CBS对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人卵母细胞在不同培养液下成熟与凋亡的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际  张丽珠 《生殖与避孕》1998,18(6):346-349
为了解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凋亡过程,进而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本文采自手术标本中卵巢及卵巢组织.吸取4~10mm卵泡.获得未成熟卵母细胞.用正交设计.于培养液中加入不同量组合的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卵泡液、颗粒细胞.在37℃.CO_2 5%培养箱中培养,并应用形态学观察和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Tunel)检测卵母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在本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能使未成熟卵母细胞成熟、受精,胚胎发育至早期胚泡(Blastocyst);以含hMG 0.15IU/ml卵泡液40%,颗粒细胞10~2/ml组合的培液培养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受精率及印裂率最高,而凋亡率最低(P<0.05,P<0.005).结论:未成熟卵母细胞可在体外成熟、受精,并形成早期胚泡.  相似文献   

5.
Bai XH  Mi RR  Yue TF  Sui XL  Zhao X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1):747-749,i005
目的 探讨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生长液对体外成熟小鼠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分布的影响。方法 将 6 35个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 (35 1个未成熟卵母细胞 )和实验组 (2 84个未成熟卵母细胞 )。实验组在培养基中加入 5 0 %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生长液、卵泡刺激素 (终浓度为 75U/L) ,和雌二醇 (终浓度为 1nmol/L) ;对照组不加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生长液 ,其余同实验组。每组分别于体外培养 16h和 18h ,对细胞核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用异硫酸酯荧光素 扁豆凝集素标记卵母细胞皮质颗粒 ,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皮质颗粒的分布。结果 两组细胞核成熟的卵母细胞共 12 6个。卵母细胞细胞核成熟率 ,对照组培养16h为 70 0 % ,培养 18h为 75 1% ;实验组培养 16h为 76 5 % ,培养 18h为 83 1%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培养 16h的成熟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均失败 ,培养 18h后成熟卵母细胞均出现受精及胚胎发育。两组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呈皮质分布型 (即卵母细胞成熟的特征 )的比例 ,对照组培养 16h为 10 0 % ,培养 18h为 5 7 1% ;实验组培养 16h为 5 0 0 % ,培养 18h为 91 6 % ;每组培养 18h的皮质颗粒呈皮质分布型的比例均高于培养 16h者 (P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苗勒管激素(AMH)及其Ⅱ型受体(AMHⅡ)与卵母细胞成熟的关系.方法:选取因男性因素不孕进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32例患者,于取卵日采集3ml静脉血,收集卵泡液及卵丘颗粒细胞,记录获卵数、卵子成熟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及卵泡液中的AMH水平;Real-time PCR测定卵丘颗粒细胞中AMHⅡ型受体(AMHRⅡ)mRNA的相对表达.结果:卵泡液中的AMH水平[(3083.78±682.19)pg/ml]显著高于血清[(1012.29±423.21) pg/ml] (P<0.001);卵泡液中AMH水平与血清AMH水平/获卵数呈正相关(P=0.045).MⅠ期卵母细胞卵泡液中的AMH水平显著高于MⅡ期(P=0.000);MⅠ期卵丘颗粒细胞中的AMHRⅡ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MⅡ期(P=0.000).结论:AMH可能通过Ⅱ型受体抑制卵母细胞成熟;血清AMH/获卵数可作为预测卵母细胞成熟度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7.
人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受精及胚胎移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Liu JY  Qian Y  Mao YD  Ding W  Yang NM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4):230-232,i002
目的 应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技术帮助卵泡成熟障碍的不孕症患者获得妊娠及分娩。方法 接受未成熟卵IVM技术治疗者30例35个周期,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14例,有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病史6例,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卵巢反应不良患者10例。设计卵巢刺激方案,采用含人成熟卵泡液的IVM培养液,建立未成熟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结果 35个周期共取得未成熟卵母细胞203个,平均每个周期5.8个。培养后有156个卵母细胞排出第一极体,IVM率76.8%(156/203);在卵胞浆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12~18h后观察原核,正常受精率为76.9%(120/156);共有移植周期33个,获8例临床妊娠,妊娠率24%(8/33);有5例共7个婴儿出生。结论 IVM对一些卵泡发育和成熟障碍,特别是顽固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生育措施。人成熟卵泡液含有理想的自然促卵母细胞成熟的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 CSF)在人卵泡黄素化颗粒细胞中的表达 ,探讨促卵泡激素 (FSH)在体外对人卵泡黄素化颗粒细胞合成分泌M CSF的调节作用。方法 取接受卵母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治疗的 2 0例妇女的卵泡黄素化颗粒细胞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测定黄素化颗粒细胞中M CSF的表达 ,并将黄素化颗粒细胞单独培养及在不同浓度的FSH(2、5、15、2 5IU/ml)作用下培养 72h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黄素化颗粒细胞培养液中的M CSF含量。结果 约 80 %的黄素化颗粒细胞胞浆有M CSF表达 ;黄素化颗粒细胞在培养 72h后 ,基础状态下M CSF分泌量为(5 9± 13)ng/L ,浓度为 2、5、15、2 5IU/ml的FSH作用下M CSF分泌量分别为 (16 5± 32 )、(2 10± 5 8)、(2 99± 6 6 )、(390± 78)ng/L ,在不同浓度的FSH作用下黄素化颗粒细胞培养液中M CSF的含量与基础状态下相比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卵泡黄素化颗粒细胞能合成分泌M CSF ;FSH能促进黄素化颗粒细胞M CSF的分泌 ,FSH对卵泡发育和成熟的调节 ,可能部分通过M CSF及其受体通道完成  相似文献   

9.
人类未成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玻璃化冷冻未成熟卵母细胞的有效性。方法:根据有无颗粒细胞将实施玻璃化冷冻的GV期卵母细胞分为含颗粒细胞(非裸卵)组和不含颗粒细胞(裸卵)组;将部分GV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至MⅡ期卵母细胞实施玻璃化冷冻,比较非冷冻IVM组与MⅡ卵玻璃化冷冻组间、裸卵组与非裸卵组间的存活率、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及囊胚形成率。结果:非裸卵组的成熟率大于裸卵组(P<0.05),而存活率、受精率、2-细胞形成率、>2-细胞形成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非冷冻IVM组与GV玻化组间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非冷冻IVM组与MⅡ期卵玻化组间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GV玻化组与MⅡ玻化组间存活率、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玻璃化冷冻未成熟卵母细胞需要保留颗粒细胞,同时初步构建了人GV期卵的玻璃化冷冻联合IVM技术的雏形。  相似文献   

10.
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自噬对卵泡发育和闭锁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巢早衰(POF)、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卵巢生殖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目前研究表明卵巢生殖疾病中各时期卵泡的闭锁由颗粒细胞(GCs)和卵母细胞凋亡引起,随着对卵泡发育中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揭示了GCs和卵母细胞的凋亡并不是导致卵泡闭锁的唯一因素,自噬的诱导同时参与了卵泡的生长、闭锁和分化,介导了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本文就当前GCs与卵母细胞自噬的诱导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卵巢卵泡发育和闭锁过程中细胞自噬机制,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已成为一项热门的辅助生殖技术(ART),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但其体外成熟率和受精后的发育能力还有待提高,培养条件需要进一步优化。溶血磷脂酸(LPA)是磷脂激素家族的重要成员,有生长因子和激素样活性,可产生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LPA存在于卵泡液中,对卵泡发育、卵母细胞IVM、受精、胚胎发育、种植等产生重要作用。本文就LPA特性及其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gr-1、Gadd45α在小鼠卵泡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不同发育阶段的昆明种小鼠卵巢,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发育阶段卵泡中Egr-1、Gadd45α蛋白的表达。结果:Egr-1、Gadd45α蛋白在卵泡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中均有表达,而且随卵泡发育表达增强。卵泡不同发育阶段中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中Egr-1、Gadd45α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锁卵泡Egr-1、Gadd45α蛋白表达强烈,其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各级生长卵泡。黄体及间质中亦有Egr-1、Gadd45α表达。同时Egr-1、Gadd45α在各级卵母细胞的表达有较强的相关性(rs=0.993,P<0.05)。结论:卵泡发育不同阶段Egr-1、Gadd45α均有表达,在卵泡发育后期和闭锁卵泡中强表达。提示Egr-1、Gadd45α在卵泡生长发育及闭锁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欢  谢宝国  罗琛  李红  朱伟杰 《生殖与避孕》2012,32(11):728-732
目的:比较2种人卵巢颗粒细胞分离提纯方法的效果。方法:收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穿刺取卵后的卵泡液,分别用2种方法分离提取颗粒细胞。A法用红细胞裂解液去除混杂红细胞、酶消化卵泡液中黏液团、Percoll分离液与细胞悬液等体积叠加后离心;B法省略红细胞裂解步骤、舍弃黏液团、增加Percoll分离液用量。比较2种方法获取的颗粒细胞数量、活性、纯度以及实验耗时。结果:2种方法获取的颗粒细胞存活率均>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法获取的颗粒细胞数量多于B法(P<0.05),但混杂较多细胞碎片,体外培养细胞生长状态欠佳;B法获取的颗粒细胞纯度高,体外培养生长状态良好,且实验耗时较A法短(P<0.05)。结论:2种方法对颗粒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B法更为省时高效,有助于建立稳定的颗粒细胞体外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不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影响的因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究在自然月经周期中获得的人类不成熟卵母细胞 -放射冠 -卵丘细胞复合体体外成熟培养条件 ,作者从手术切除的卵巢组织获取不成熟卵母细胞 -放射冠 -卵丘细胞复合体 ,分别置于 90 % Ham' F-1 0 + 1 0 %灭活人血清 + FSH+ h CG(模拟卵泡液 )与 5 0 %Ham' F-1 0 + 5 0 %人类成熟卵泡液中培养 48h。结果显示 ,卵母细胞 -放射冠 -卵丘细胞复合体在两种体外成熟培养基中培养 48h后 ,成熟率分别为 41 .8%和 2 1 .1 % ,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 .0 5 )。作者还比较了在前一种培养基中卵母细胞 -放射冠 -卵丘细胞复合体和裸卵的体外成熟率 ,分别为 41 .8%和 7.6% ,两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 .0 0 5 )。将获取的不成熟卵母细胞 -放射冠 -卵丘细胞复合体按供者年龄分成 2 5~ 3 5岁组和 3 6~46岁组 ,比较此两组卵母细胞在前一种培养基中成熟率 ,分别为 5 7.1 %和 2 5 .0 % ,两者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结果提示 :不成熟卵母细胞 -放射冠 -卵丘细胞复合体可在模拟卵泡液中培养成熟 ,优于 5 0 % Ham' F-1 0 + 5 0 %人类成熟卵泡液 ;卵丘细胞包裹对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有重要作用 ;供卵者年龄可影响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调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键酶——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在卵母细胞和卵泡发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模式及潜在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卵泡以及去除卵泡中卵母细胞后培养的颗粒细胞为载体系统,利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研究不同时期卵泡以及颗粒细胞中CBS的动态表达模式。结果:在各级卵泡的颗粒细胞中均有高水平的CBS表达,用完整卵泡进行的表达研究表明,各级卵泡中也都有CBS高水平的表达,同时期的颗粒细胞与完整卵泡相比,前者具有更高水平的CBS表达;而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中均未见CBS表达。结论:CBS在卵泡和卵母细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CBS在卵泡和卵细胞中不同的表达模式提示cBs对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周期取卵日卵泡大小、卵泡液中雌孕激素水平和卵母细胞成熟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男方因素在本中心接受ICSI治疗的51例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取卵日卵泡液共140例,取卵前B超测量卵泡平均直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检测卵泡液中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分析取卵日卵泡大小、卵母细胞成熟度及卵泡液中雌孕激素水平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卵泡平均直径与卵泡液E2水平呈正相关(r=0.724,P<0.05),与P水平亦呈正相关(r=0.798,P<0.05);按卵母细胞成熟度分为MⅡ组、MⅠ组、GV组和退化组,4组卵泡液中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退化组卵泡液中E2水平显著低于MⅡ组(P<0.05);所有样本按P/E2值分为1(<15)、2(15~25)、3(>25)组,2组卵母细胞成熟率最高,与1、3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1组与3组的卵母细胞成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7)。根据卵泡平均直径分组,直径>1.6cm为大卵泡组,1.6~1.2cm为中卵泡组,<1.2cm为小卵泡组,大卵泡组卵母细胞成熟率最高,与中、小卵泡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中卵泡组卵母细胞成熟率显著高于小卵泡组(P<0.017)。结论:卵泡大小与卵泡液雌孕激素水平呈正相关。卵泡液中P/E2在特定范围内时卵母细胞成熟率较高,其水平过高或过低均影响卵母细胞成熟;大卵泡组与中、小卵泡组在卵母细胞成熟率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卵泡刺激索(FSH)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的关键激素,通过与颗粒细胞的FSH受体(FSHR)结合,发挥卵泡募集、促卵泡生长和卵母细胞成熟的作用,并与黄体生成素(LH)一起,介导排卵过程,促进和维持正常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功能.研究颗粒细胞中FSH与FSHR结合后的信号传导通路(即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机制,对了解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治疗不孕、不育药物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颗粒细胞中FSH的受体后信号传导及功能调节的分子学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与IVF-ET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 ET)治疗周期的不孕症患者在不同阶段血清及卵泡液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浓度变化以及它与卵泡生长发育、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卵裂及胚胎质量的关系。方法 :IVF治疗周期妇女 6 0例 ,在应用促性腺激素前、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取卵日分别抽取外周血 ,穿刺取卵时留取卵泡液 ,应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血清及卵泡液中VEGF的浓度变化 ,并记录相应卵子的成熟度、受精、卵裂情况与胚胎质量。结果 :(1)控制超排卵过程中 ,随着卵泡的生长发育 ,VEGF浓度逐步升高 ,在取卵日达到较高水平 ;(2 )在控制超排卵过程中 ,卵巢反应类型不同 ,其VEGF水平亦不同 ,卵巢高反应组在取卵日血清中VEGF水平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患者卵泡液中VEGF浓度均明显高于外周血浓度 (P <0 .0 0 1) ;(3)成熟卵的卵泡液中VEGF浓度明显高于未成熟卵 ;(4)受精卵卵泡液中VEGF水平高于未受精卵 ,VEGF浓度高的卵母细胞受精后优质胚胎形成率高 (P <0 .0 5 )。结论 :VEGF调节卵母细胞的成熟、受精、卵裂过程 ,并可能影响早期胚胎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9(GDF-9)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胚胎发育的关系。方法:采集PCOS患者自然周期月经未成熟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培养(IVM)后,免疫组化比较不同成熟度的卵母细胞及其周围颗粒细胞中GDF-9的表达差异;同时收集行IVM后受精的胚胎以及同期因输卵管因素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胚胎及未受精的卵子,免疫组化比较这些胚胎中GDF-9表达的差异。结果:①IVM后共获弃卵70个,其中MII期21个、MI期26个、GV期23个,染色结果显示GDF-9的表达在培养后成熟的卵母细胞MII期中表达较MI期、GV期增强,差异有显著性;而MI期、GV期两组间表达无差异;②共对343个卵子的颗粒细胞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MII期、MI期、GV期、退变卵周围颗粒细胞中GDF-9表达的阳性率随着卵母细胞成熟度的降低,逐渐降低,退变卵中最低。③共获IVF弃胚胎75个,GDF-9在各期胚胎中的表达均为阳性,且各期胚胎间的表达水平无差异。④对62个IVF中未受精的弃卵进行了染色,结果显示GDF-9的表达水平较IVF胚胎降低,差异有显著性。⑤共获IVM弃胚胎57个,各期胚胎间GDF-9的表达也无显著性差异,但IVF组胚胎中GDF-9的表达水平较IVM组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GDF-9可能与人类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及胚胎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KL(kitligand)与Kit蛋白在各年龄段大鼠卵巢组织的各种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分别取1d、2d、4d、8d、16d、3个月、12个月龄大鼠卵巢,制备组织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KL及Kit蛋白在各年龄段大鼠卵巢组织各种细胞中的表达状况。结果:在实验观察期,大鼠卵巢中KL在部分早期原始卵泡和原始卵泡的卵母细胞中表达,在初级卵泡以后各级卵泡的卵母细胞中均表达,而各级卵泡的颗粒细胞均不表达。在性成熟前,随着卵巢的发育KL逐渐出现在卵巢膜细胞和间质细胞中;性成熟后卵巢的间质细胞、卵泡膜细胞、卵巢膜上皮细胞以及黄体细胞均表达大量的KL蛋白。在实验观察的各年龄段大鼠卵巢中从早期原始卵泡到窦状卵泡的卵母细胞均表达Kit蛋白,但表达量随卵泡的发育逐渐减弱;随着卵巢的发育,Kit蛋白逐渐出现在卵巢的膜上皮细胞、卵泡膜细胞和间质细胞中;Kit也在黄体细胞中表达。在一些初级卵泡至窦状卵泡的少数颗粒细胞中也观察到Kit蛋白表达。结论:KL蛋白在各级卵泡的卵母细胞中表达,在颗粒细胞中不表达,KL与其受体Kit都在卵母细胞中表达,这些结果提示卵母细胞的生长可能受自身KL-Kit信号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