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这就是“土旺四季”各以季末十八日为土旺之时的根据.脾为何能治中央而旺于四季?兹从源流作一探讨.一、天度气数是“土旺四季”之源《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无疑源于《周易》,但《周易》之则在河图洛书,河洛难解之谜在数.“土”为五行之一,欲知“土”之源,必须先述五行始于数之理.一部《内经》,大部分篇章都包含有数理.《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天之度,气之数”之说,天度是一年的日数,气数是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名老中医沈炎南是广州中医学院中医文献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从事中医事业四十余年,积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内经》及李东垣有关调补脾胃的理论,以调治五脏疾病,对久病痼疾,每收良效。现谨就沈老“补土”方面的经验略述如下: 一、脾胃为“中土”的意义《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沈老从这段经文出发,认为脾胃位于五脏之中央,是五脏之气出入升降必经之地,故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象土,  相似文献   

3.
论“脾统四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 :“脾者 ,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头足 ,不得主时也。”强调了脾土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地位 ,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 ,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所得 ,认为“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此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因此提出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相似文献   

4.
脾属土,居中央,生化气血,故为后天之本。一脾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故称脾胃为“水谷之海”。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相协,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以营养周身。《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又云:  相似文献   

5.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此文见于《金匮要略·黄疽病脉证并治》篇.后世学者对此注释不一,有认为无意义;有认为说明黄疽病预后;有认为除说明黄疸病预后外,更重要的在于争取及早治疗;等等.那么对此段文字究应如何理解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首先,十八日与脾土有关.《内经·六节藏象论》论及五脏与四时相应时,有“心者,……通于夏气”的记述,而牌却没有相应的季节,仅提及“脾……通于土气”,故《内经·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相似文献   

6.
一、适应外界环境《灵柩·邪客》曰:“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认为:人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有很大的影响,既“天人相应。”如果违反这种“天人相应”的规律,则象《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我们的祖先在这种“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适应外界环境的养生方法。春夏秋冬四时的转移是阴阳消长变化的过程,万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也就是阴阳消长变化的自然规律,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  相似文献   

7.
《素问·五脏别论》曰 :“五脏者 ,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指出“魄门亦为五脏使 ,水谷不得久藏。”那么 ,五脏何以使魄门 ?1 脾使魄门1 1 靠脾之运化《素问·经脉别论》曰 :“脾气散精” ,就是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若脾不散精 ,魄门失其滋养濡润  相似文献   

8.
脾五行属土,居中央。以灌四旁。“脾不主时”是摘自于《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本文通过对“脾不主时”历史沿革的分析,以及对其机理探讨,进一步阐述了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来说明脾虽不独主一时,但却一年四季,无时不主。任何脏腑组织器官在任何时令中都不能离开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滋养,故有“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也。”强调了“治病必求于本”、“脾健四脏旺”,提出在中医临床治疗慢性疾病时“脾为本”的基本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9.
脾不独主时是《内经》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它源于古代哲学,是土生、养万物,万物以土为本的具体标志,如《管子》中就提出:“中央曰土,土德实实辅四时入出。”这一观点被引进医学后,则用以说明脾胃在  相似文献   

10.
季节气候变化与发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十分强调“天人相应”的自然生物统一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不仅依赖于天之五气,地之五味以生存,而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也密切影响着人体,同时,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季节、气候变化等过程具有周期性相适应的变化。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经文从四时多发病的角度,说明五脏之气的强…  相似文献   

11.
治肝实脾是培土治木、扶正培本的法则,它包括预防和治疗、抗邪和防变两个方面。《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慢性肝炎多致体虚,脾胃的强弱决定着病变的转归,正如《医宗金鉴》中所说“肝  相似文献   

12.
一、以阴阳为本自然界一切变化均以阴阳作为纲领,人与自然界又息息相通,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为此《内经》把四时阴阳作为人类生命之根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便直接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人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取得统一的全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是“阴平阳秘”,如果阴阳一旦失衡将会导致“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孤脏”、“孤腑”之名称皆出自《内经》。“孤”字可训为“单独”,或引申为“最大、尊贵”之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杨上善注:“孤,尊独也,五行之中,土独为尊,以王四季。”王冰注:“纳水谷,化津液,溉灌于肝心肺肾也.以不正主四时,故谓之孤脏。”从原文上下文分析,“孤”与“独”对举,也就是  相似文献   

14.
藏象学说源远流长,五脏六腑多有别称。今掇取中医古籍中脾脏常用别称小考,供初习中医者学习参考。 1.孤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2.至阴。《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3.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在列举十二官及其功能时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相似文献   

15.
孤藏探析     
孤藏,《内经》两见。一见于《素问·玉机真藏论》:“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一见于《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可见,《内经》所谓孤藏,非一藏之专名,乃有两义,一是指脾藏,一是指肾藏。那么,脾与肾何以为孤藏呢?孤,有孤独、单独、独特之意。《内经》称脾为孤藏,言五藏之中,唯脾具“不得独主于时”,而寄旺于四季;脾又具有“治中央”而“灌四傍”的独特的生理功能,即能运化水谷,输送水谷之精气于其他藏腑。称肾为孤藏,是说肝为一阳,心为二阳,而肾为阴中之阴,独主水…  相似文献   

16.
“脾为之使”语出《素问·刺禁论》,是《内经》对脾的重要功能及其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的高度概括。一、脾为肺使,生金尤当补土。“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素问·玉机真藏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得脾土长养而金生,故肺能朝百脉,司呼吸。若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最易受病,不耐寒热,故脾之肺病此起彼伏。治之必求于本,欲生金者,尤先补土,土健金自生,这在痰饮病的治疗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古为今用 《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相转化,亦体现对立的统一,故《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亦此旨也。阴阳是互补互根的,但必须与自然界相应调节,如《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春夏养阳,顺其生长之性,秋冬养阴,顺其收藏之性,以存其  相似文献   

1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曰:“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  相似文献   

19.
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玉机真藏论》《素问·金匮真言论》,以及《灵枢·卫气行》《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等相关论述,从阳气消长、藏气主时盛衰及营卫气血运行3个角度对人体日节律进行探析,并对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20.
1 整体观念,为内病外治之依据 中医诊疾疗患,十分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不仅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息息相关,且人体自身脏腑表里、上下内外亦为一有机的整体,并共同协调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举痛论》亦云:“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说明五脏六腑虽居于内,然气血荣华的盛衰,必形施于外,即所谓“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而“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