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骨梗死急性期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T1WI骨梗死灶中央部分呈等至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骨梗死灶边缘呈环形低信号,T2WI呈环形高信号;亚急性期X线、CT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钙化,MRT1WI骨梗死灶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T1WI骨梗死灶边缘呈环形低信号,T2WI呈环形高信号;慢性期X线、CT表现为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MR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是诊断骨梗死急性期的最有效方法,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X线和CT,在慢性期,X线、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2.
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5例累及75处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多双侧发病。骨梗死急件期、亚急性期x线、CT表现为阴性和局部的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高、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慢性期x线及CT呈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MRI 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检查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X线平片对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  相似文献   

3.
骨梗死的X线、CT和MRI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2例累及20个骨骼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I 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骨梗死中期X线、CT扫描为斑点状硬化,MRI表现为病灶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内信号不均,病灶边缘呈地图样改变;骨梗死晚期X线、CT呈不规则、蜿蜒状硬化斑块,MRI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早期和中期MRI特征性表现优于平片,在晚期X线平片、CT及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和病理证实的8例骨梗死患者的DR、CT及MRI影像学资料,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骨梗死急性期DR、CT扫描仅表现为局部的骨质疏松,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STIR呈不均匀斑片高信号;亚急性期骨梗死DR及CT表现为虫噬样骨质破坏及斑点状硬化,MR T1WI中央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中央为等或高信号,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慢性期DR及CT表现为髄腔内不规则蜿蜒状硬化斑块,伴结节状低密度区。结论 MRI是诊断急性期骨梗死最有价值检查方法,能够发现早期病变,DR、CT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骨梗死病变有帮助,并可见特征性的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l3例累及44处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进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呈双侧对称发病。骨梗死X线、CT表现为阴性或不典型局部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早期病灶中心基本等同于正常骨髓信号,或者为轻度水肿、出血的信号特点;中期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早中期周边线样影均呈长T1长T2改变;晚期病灶中央信号不均匀减低,周边线样影均呈低信号改变。结论:MRI显示骨梗死敏感而且其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是早期检测和正确诊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骨梗死影像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MRI特点。方法 对8例累及22个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段及胫骨上段,多双侧发病,可以累及其他骨骼。(2)X线片及CT表现为骨质疏松或环形、斑片状高密度影。(3)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内信号不均;病灶边缘呈地图样改变,T2WI上分2层,内层为高信号带,外层为低信号带。结论 骨梗死急性期、亚急性期MRI明显具有特征性,优于其他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7.
中晚期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中晚期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骨梗死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表现及3例手术病理结果。结果 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27-63岁,2例单发仅累及股骨下端,其中1例因骨性关节炎手术;3例多发累及双侧股骨下段、胫骨上段,其中2例行部分病灶清除、植骨。3例术后病理检查见梗死灶内骨坏死,水肿,反应性肉芽组织和纤维、钙化组织、均属中晚期骨梗死。其X线平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影伴有斑点状或蜿蜒状硬化致密影;CT见松质骨内出现匐行的,周边为带状硬化缘的骨质吸收区,骨小梁结构消失呈磨砂玻璃样,其中可见不规则钙化;MR ,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销高信号,以及部分双低信号,边缘与正常骨髓间见蜿蜒迂曲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于STIR序列呈异常高信号,结论 中晚期骨梗死的X线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以MRI检查为最优。  相似文献   

8.
MRI对松质骨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MRI对松质骨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松质骨隐性骨折患才MRI表现。其中男52例,女20例,年龄6-75岁,平均41.3岁。均行MRI常见SE序列扫描,T1WI,T2WI,轴位,矢状及冠状,并与X线和CT做对照。结果 72例均摄有X线平片,其中35例摄有CT片,X线平片和CT片均未见异常,MRI显示脊柱骨折25命名,胫骨平台骨折15例,股骨髁骨折9例,髋臼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5例,肩胛骨骨折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2例,距骨骨折5例,跟骨骨折4例,舟骨骨折1例。骨折线T1WI及T2WI均为条形线状低信号,骨折线宽小于4mm,骨髓水肿呈T1WI片状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合并出血T1WI呈斑点状及小片状稍高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结论 MRI对松质骨隐性骨折具有极大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X线及C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0例经手术、活检及临床随访证实的长管状骨骨梗死的X线平片、CT和MRI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进行比较。结果病变均发生在股骨下端、胫腓骨上端等长管状骨。早期X线片多为阴性,CT表现为骨质疏松或小的虫蚀状改变,MRI表现为T1WI等或等低信号,RWI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缘围以低信号环,再外缘见等T1、长T2信号环。中晚期X线片上可见斑点状、争状钙化,排列成串或蜿蜒走行;CT断面图像主要表现为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钙化。MRI上成典型地图样改变,即病变中心等或稍长T1、T2信号改变,均匀或不均匀,边缘T1WI呈花边状低信号带,T2WI呈内层为高信号,外层为低信号的双层轨道样改变。结论:MRI发现早期骨梗死比X线片及CT要敏感,中晚期三者均有典型表现,MRI检查优于X线片、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常规扫描及DWI诊断小儿自发性脑出血的价值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5月8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儿临床资料,按临床分期包括超急性期15例,急性期20例,亚急性早期16例,亚急性晚期15例,慢性期14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头部常规MRI序列及DWI扫描,并通过头颅CT证实,分析MRI常规扫描及DWI在不同时期自发性脑出血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小儿自发性脑出血不同时期血肿灶T1WI、T2WI信号变化以及对应DWI图像信号改变具有明显的规律,超急性期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或等信号,DWI高信号;急性期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FLAIR低信号,DWI低信号;亚急性早期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或等信号,FLAIR低或等信号,DWI低信号;亚急性晚期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慢性期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高或等信号,FLAIR混杂信号,DWI低信号。慢性期血肿ADC值高于亚急性晚期,亚急性晚期高于亚急性早期,亚急性早期高于急性期,急性期高于超急性期(P<0.05);DWI扫描结果中ADC值鉴别慢性期与亚急性晚期脑出血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高于亚急性晚期与亚急性早期(0.838)、亚急性早期与急性期(0.700)、急性期与超急性期(0.763,P<0.05)。结论不同时期小儿自发性脑出血MRI常规扫描及DWI诊断影像学征象存在差异,DWI在鉴别不同时间脑血肿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对1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早期和中晚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MRI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中晚期骨梗死,X线平片可见不规则的斑片状骨密度增高影,CT示病变呈不规则多发类圆形高密度病灶。MR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怀疑骨梗死时,应常规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2.
MR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在诊断超急性、急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和常规MRI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8例,亚急性期50例,稳定期12例,慢性期10例.1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常规CT检查.观察各期脑梗死、多发脑梗死、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在CT、常规MRI及弥散图像上的表现,测定梗死灶ADC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在T2WI上为等信号或表现为部分稍高信号,在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梗死灶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灶在DWI及ADC图上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T2WI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诊断.DWI有助于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多发脑梗死中新旧病灶的区分、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的检出,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极大帮助.DWI较CT敏感,亦较常规MRI敏感,对疑有急性期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者,应加作DWI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小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5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行常规T1WI、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扫描,14例急性期病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结果25例患者中,超急性期4例,急性期13例,亚急性期6例,慢性期2例;小脑右侧半球梗死6例,左侧半球梗死3例,双侧半球梗死2例,小脑中脚梗死4例,小脑半球并小脑蚓部梗死3例,小脑梗死并脑干梗死2例。结论MRI能清晰显示小脑梗死,是诊断小脑梗死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MRI在四肢骨巨细胞瘤检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MRI在四肢骨肿瘤检查中的作用,对8例四肢骨肿瘤病人同时行MRI、CT和X线平片检查,并将影像资料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5例MRIT1 WI均呈均匀低信号,T2 WI呈高信号;3例T1和T2 WI呈混杂信号。1例X线平片和CT术前表现为骨巨细胞瘤,MRI呈动脉瘤性骨囊肿表现。CT和X线平片均表现为限局性骨质破坏,呈膨胀性,骨皮质变薄或消失。结果表明,MRI在显示肿瘤基质、肿瘤内出血和坏死、肿瘤在髓内范围及其周围情况方面较优越,CT在显示骨质破坏、轻度骨膜反应方面较优越。  相似文献   

15.
DWI在超急性CI的诊断及不同时期CI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腔隙性超急性脑梗塞诊断的敏感性及其限度,梗塞灶的演变过程中DWI、T2WI、T1WI信号的变化规律.方法美国GE公司signa 1.5Tsys # TwinExct MR成像仪,8通道相阵控头部线圈,均平扫,每例常规MRI及DWI扫描,SE序列横断面T1WI及T2WI,怀疑脑干病变加扫矢状及冠状T2WI,DWI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横断面扫描.结果158例脑梗塞全部为脑干、基底节区、辐射冠区等脑深穿动脉供血区的腔隙性梗塞灶,其中超急性脑梗塞57例;急性脑梗塞31例;亚急性脑梗塞40例;慢性脑梗塞30例.此外2种或2种以上不同时期病灶并存89例.患行颅脑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加权MRI(DWI)和常规MR扫描,结果:超急性脑梗塞、急性脑梗塞和亚急性脑梗塞DWI均表现为高信号.57例超急性脑梗塞DWI除4例外均表现为高信号,T2WI有10例见小片状稍高信号,T1WI均未显示病灶.31例急性脑梗塞DWI及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T1WI有8例在相同部位见稍低信号,40例亚急性脑梗塞DWI及T2WI均为高信号,T1WI均为低信号.慢性脑梗塞边界清楚,无占位效应,DWI低或等信号,T1WI均为低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随着病灶由急性向慢性的转变,T1WI信号逐渐降低,T2WI信号逐渐升高,DWI信号由高信号变为低信号. 结论DWI对超急性脑梗塞较常规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并能区分急性与非急性期脑梗塞.对2种或2种以上不同时期并存的病灶有较好的检出率,发现与当前症状及体征一致的梗塞灶.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骨挫伤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骨挫伤的诊断价值和意义,评价X线、CT、MRI诊断膝关节骨挫伤的效果。方法选取近年X线平片未见膝关节骨折,而MRI检查显示膝关节骨髓有异常改变的56个外伤病例,进行影像表现分析研究。结果56例X线平片均未见明确骨折征象,而MRI检查显示有骨挫伤,表现为T1WI短TI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 inversion recovery,STIR)病变区呈高信号,T1W1呈稍低信号,有膝关节骨挫伤的部分病例还伴有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及创伤性滑膜炎等表现。结论MRI能早期显示骨挫伤及隐性骨折,如患者外伤后X线平片或CT未见骨折,外伤部位持续疼痛并伴有软组织肿胀,不能承受重力,应做MRI检查;脂肪抑制技术STIR及化学位移脂肪成像(Chem—Sat)对显示骨挫伤的敏感性较高,能显示细微的骨髓水肿、充血及骨小梁的微骨折,对发现骨外伤的隐性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