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从门诊随机选择76例符合中医阳虚寒凝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水煎服,对照组38例口服甲氨蝶呤及柳氮磺胺嘧啶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朱正海 《中外医疗》2010,29(11):131-131
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当以"阳虚寒滞"见畏寒形冷、舌淡或胖、苔白润、脉迟缓为辨证要点。针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是一首疗效确切的经方,主治少阴感寒,阳气不足,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笔者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多例阳虚外感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兹结合具体病例介绍点滴体会如下,以抛砖引玉,并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导师陈明教授临床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过敏性鼻炎、脱发、肾炎水肿等验案四则,提示麻黄细辛附子汤可广泛运用于各类阳虚性疾病,并且其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张树田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源出《伤寒论》,由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组成,原方用于“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温经散寒,可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之表。该方配伍严谨,组方巧妙,麻黄配附子,助阳解表,使邪去而不伤正;细辛伍附子,温经通络,增强气化,通达上下,  相似文献   

6.
浅谈少阴兼表证用方之异同郭炳新(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少阴病/中医药疗法,表证/中医药疗法,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伤寒论》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1],302条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寒湿型LDH病人13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牵引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连续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和血清疼痛介质、炎性因子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并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病人VAS评分、OD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增加(P < 0.01),且观察组VAS评分、OD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均明显降低(P < 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腰腿疼痛、遇寒痛增、屈伸不利、麻木发凉、夜间疼痛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59/65),高于对照组的77.78%(50/65)(P < 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能有效改善寒湿型LDH腰腿痛症状,提高短期疗效,可能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降低炎症反应及疼痛介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麻黄细辛附子汤功用助阳解表,仲景主要用于治疗太少两感证。认为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除痹止痛。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病,但究其病机总属阳气虚损,寒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不通则痛。从中医机理、现代药理、临床运用等多方面对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风湿病进行了探讨,为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风湿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痹症临床效果.方法:不分性别、年龄、职业,按诊断标准确诊的痹症患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随证加减治疗.结果:共治疗50例,治愈35例,有效10例,好转3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70%,总有效率为96%.结论: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痹证既能温阳祛寒除湿,又能发散通络以祛病邪,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方法以IFN—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IL-4和IL-5代表Th2型细胞因子,以地塞米松为对照,应用ELISA的方法,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和对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孵育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IL-5浓度明显下降,IFN—γ浓度无明显变化,对IL-4的抑制程度随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并可见到大量凋亡的淋巴细胞。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能主要是促进Th2细胞的凋亡,并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恢复Th1/Th2平衡来发挥抑制哮喘发病的作用的,与激素在临床治疗哮喘方面具有相似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方治疗荨麻疹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辨证分型结合验案举例,探讨运用经方治疗荨麻疹的用药规律.结果:将荨麻诊辨证分为六证:风寒犯表用桂枝汤、阳虚感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表寒内热用大青龙汤、血虚寒凝用当归四逆汤、表寒内饮用小青龙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随证加减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经方治疗荨麻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 本方见于《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具有温寒、解表、利水作用。对少阴阳虚,阴寒内盛,阳气不得宣达的病机最为相宜。近年来又开拓了新的用途。 1、血管神经性头痛:一妇女有头痛史5年,每因受寒或精神刺激而发作。头紧痛或如针剌,尤以左侧  相似文献   

13.
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52例,并设对照组43例观察.两组病例均先给予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附子各10g,细辛3g,葛根30g,水蛭10g,黄芪30g,牛膝10g.1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予弥可保500ug,隔日1次,肌肉注射.两组连续用药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60.5%(P<0.05),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脉饮治疗病窦综合症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病窦综合征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脉饮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42例患者显效17例(40.48%),有效21例(50.00%),无效4例(9.52%),总有效率为90.48%。结论: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脉饮治疗病窦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脏供血情况,消除临床症状,起到温补心肾、提升心率的作用,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5.
分寒痰、热痰、湿痰三型,分别以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二陈汤为主治疗,并适当辅以西医疗法,共治支气管哮喘35例,随访两年,均未复发。  相似文献   

16.
夏季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法治疗高热体会陈维志北京市机械施工公司卫生所(100025)笔者于盛夏之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伤寒直中戴阳证的高热病人2例,书以成文供同道参考。[病例1]陈某,男,33岁,1987年7月23日就诊。患者自述昨日外出奔走一日,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黄芪、川芎、丹参、当归、桂枝、干姜、赤芍)为基础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5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6.2%。结论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配合洗鼻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庆海 《中外医疗》2009,28(24):109-110
目的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配合洗鼻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体会。方法12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分为3组,治疗组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配合洗鼻法,对照组分别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和氯雷他定,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明显的优势。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配合洗鼻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检索2000年1月-2017年4月公开发表的关于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并提取数据,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19篇,患者1 530例;在综合疗效方面,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组疗效优于对照组,RR=1.30,95%CI[1.23,1.38(]P<0.000 01);治疗后基础心率比较,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组优于对照组,MD7.87,95%CI[6.47,9.26(]P<0.000 01);治疗后最慢心率比较,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组优于对照组,MD6.45,95%CI[4.72,8.18(]P<0.000 01);治疗后平均心率比较: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组优于对照组,MD7.20,95%CI[6.23,8.16(]P<0.000 01);治疗后静息心率比较,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组优于对照组,MD8.03,95%CI[6.52,9.54(]P<0.000 01);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比较: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组优于对照组,RR=1.47,95%CI[0.94,2.30(]P<0.10);不良反应方面,共6篇文献提到均未发生严重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在临床疗效、改善心率方面有一定作用,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太少两感证,为阳虚外感的代表方。近年来,该方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得到临床专家重视和推崇。该文基于《黄帝内经》《难经》,从经气运行角度探究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生理基础、组方机理以及该方在心系疾病的应用,意在挖掘该方背后深层的理论内涵,为准确的以本方为基础辨证用药治疗心系疾病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