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和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舒适行为最表(COMFORT behavior scale,COMFORT B)相关性,探讨运用BIS评估6个月~2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镇静程度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50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接受镇静治疗的患儿.两位研究者在预定的监测时间点同步、独立记录BIS值和使用COMFORTB量表评估患儿镇静程度,共获得375例次观察数据.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预测概率分析BIS与COMFORT B量表之间的相关性,判断BIS预测不同镇静程度的准确性.结果 COMFORT B量表评分各等级(镇静过度、镇静适度和镇静不足)对应的BIS值分别为57.0±11.0、69.9±7.6和84.4±9.0.BIS值与COMFORT B量表等级评分呈中度相关(rs =0.63,P<0.0001).其中6个月~1岁组rs为0.66,1~2岁组rs为0.59(P均<0.0001).反映BIS能够正确预测不同镇静程度的预测概率值为0.85(P <0.0001).结论 BIS是一项能准确、有效监测6个月~2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镇静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经右室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的中期随访治疗结果.方法 2010-2013年21例非冠状循环右心室依赖的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患儿在我中心接受经右室肺动脉瓣成形术.平均手术体重(3.2±0.7)kg,平均手术年龄(16±8)d.三尖瓣Z值术前为-2.5~2.2(-0.9±0.4).手术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确认肺动脉瓣穿刺打孔位置.全组患儿均随访12个月以上,按治疗结果分为两组:双心室修补组和非双心室修补组.术后3、6、12、24、36、48个月分别随访经皮氧饱和度、三尖瓣Z值和再干预情况.结果 全组1例由于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家属拒绝再手术死亡.12例患儿完成双心室纠治,8例为非双心室纠治组,其中5例完成一个半心室纠治,3例仍在随访中.平均随访时间(32.3±10.3)个月,无晚期死亡.早期4例患儿需要再干预(20%):双心室修补组1例患儿由于肺动脉瓣残余梗阻再次行球囊扩张,3例非双心室修补组由于低氧血症2例行体肺分流术,1例行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8.3%比37.5%,P<0.01).术前三尖瓣Z值双心室修补组明显高于非双心室组,均值为-0.5±0.3和-1.5±0.6,(P=0.01).术后30d氧饱和度双心室修补组明显高于非双心室组,均值为88±6和74±7,(P<0.05);PGE1维持时间双心室修补组明显短于非双心室组,均值为5.6±2.2和7.4±4.2,(P<0.05).全组6个月、1年、3年免于再手术率分别为80%、70%和35%,两组再手术率均为75%.双心室组中9例患儿接受了房间交通关闭术;非双心室组5例患儿接受了双向腔肺分流术及房间交通关闭术,1例由于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再次手术.三尖瓣Z值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和4年随访值为-2~2.2 (-0.5±0.4)、-2.1~2.2(-0.5 ±0.3)、-2.3~2.0(-0.2±0.3)、-0.4~2.2(0.5±0.8)、-0.5~2.2(0.6±0.8)、-0.2~2.2(0.7±0.3).结论 经右室肺动脉瓣成形术在右心室发育相对较好的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病例治疗效果满意,安全性较高,随访证明可以促进右心室发育,是射频肺动脉瓣打孔成形等其他肺动脉瓣成形术的不错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胸骨正中切口Ⅰ期矫治小儿主动脉弓中断及合并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7月-2005年10月手术治疗主动脉弓中断及合并畸形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23 d-1.8岁,平均(4.5±2.4)个月,其中小于3个月8例(61.5%);体重3.0-8.0kg,平均(4.6±1.4)kg;A型8例,B型5例。13例患儿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Ⅰ期矫正主动脉弓中断及合并畸形。结果死亡3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心跳骤停1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再次手术1例。10例随访2个月-3年,恢复良好。结论经胸骨正中切口Ⅰ期矫治主动脉弓中断及合并畸形效果良好;应在婴儿期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巨大瘤(GCAA)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方法 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川崎病合并GCAA 55例,失访7例,纳入本组研究48例(男43例,女5例).按照GCAA发生部位分为双侧GCAA组和单侧GCAA组.按照随访时间分为≤1年、>1 ~3年、>3 ~5年、>5 ~10年组.入组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诊,1年以后每3~6个月复诊1次;所有纳入患儿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部分患儿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CT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随访其临床表现及不同随访时间和不同部位GCAA受累血管的变化情况.结果 (1)川崎病合并GCAA患儿的发病年龄2个月~10岁,其中1岁以内20例(42%),3岁以内30例(62%),随访时间(4.0±3.1)年.观察终点年龄1.5 ~19岁,平均(6.8±4.2)岁.(2)随访≤1年组GCAA无明显变化、回缩及狭窄的比例分别为48%、48%及4%;随访>1~3年组GCAA无明显变化、回缩及狭窄的比例分别为39%、39%及22%;随访>3 ~5年组GCAA无明显变化、回缩及狭窄的比例分别为30%、35%及35%;随访>5~10年组GCAA无明显变化、回缩及狭窄的比例分别为30%、20%及50%.>1~3年、>3 ~5年、>5~10年与随访≤1年组相比较,GCAA发生狭窄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6、11.121、15.652,P=0.019、0.002、0.001).(3) 48例患儿中双侧GCAA组20例,单侧GCAA组28例,双侧GCAA组发生回缩比例低于单侧组[15%(3/20)比36%(10/28)].两组患儿受累冠状动脉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8例患儿中严重缺血性心肌病6例,其中死亡2例.(5)CTA发现冠状动脉管壁增厚、附壁血栓及钙化改变,CAG可显示冠状动脉闭塞、机化再通及侧支血管形成.结论 川崎病合并GCAA好发于1岁以下婴儿,尤其6个月以下婴儿.随访时间增加,GCAA发生狭窄的比例明显升高.双侧GCAA发生缺血性心肌病和死亡的比例高于单侧.超声心动图、CTA和CAG结合应用,对发现冠状动脉血栓、狭窄及闭塞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26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本院外科收治的268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1~36个月,平均年龄(17.21±9.41)个月,其中年龄≤6个月53例;7~12个月82例;13~36个月133例。体重3.2—15.0kg,平均体重(9.12±2.45)kg,其中体重≤10kg者172例。采取根治性手术260例,姑息性手术8例。结果全组治愈262例,治愈率为98%,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6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死亡6例,死亡率为2.2%,其中1岁以内死亡4例,占1岁以内患儿的2.96%,死亡原因为心、肾功能衰竭。出现并发症14例(5.2%),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3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严重心律失常4例(其中2例为Ⅲ°-AVB),室间隔残余分流3例。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采取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准确把握手术适应症以及符合婴幼儿生理特点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声定位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肉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择下肢肌肉痉挛的脑性瘫痪患儿75例,分为超声定位BTX-A注射治疗组37例(注射组)和单纯康复治疗组38例(对照组).其中注射组在超声定位后予BTX-A注射患儿下肢痉挛肌群,注射后次日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所有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行相关评价.结果 注射组在注射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肌肉痉挛的改善及GMFM评分均优于注射前(P均<0.01),且痉挛程度在注射2周、1个月改善最明显.注射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注射组3个月和6个月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TX-A注射有时效性,6个月后可重复注射.结论 采用超声定位BTX-A注射治疗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肉痉挛,定位准确、安全,患儿依从性好,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7.
思儿男,20个月,因发热十余天,抽搐伴意识障碍6d于2008-02-26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童医疗中心.  相似文献   

8.
单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AOPA)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5月-2008年8月共8例AOPA患儿接受外科治疗.男女各4例;年龄1~96个月;体质量4~24 kg.7例为右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同时并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其中4例并卵圆孔未闭.1例左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同时并法洛四联症型肺动脉闭锁.病例术前均经心血管增强CT确诊.其中7例右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的病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游离并切断右肺动脉,将切断的右肺动脉直接吻合于主肺动脉.1例左肺动脉起源异常,由于并法洛四联症型肺动脉闭锁,肺动脉发育较差,因此游离左肺动脉后采用7 mm Goretex管道行中央分流.结果 本组患儿均成活,术后恢复顺利,手术效果良好.术后1个月超声复查右肺动脉与主肺动脉吻合口流速(1.71±0.24)m/s,压差(1.60±0.45)kPa,均未见明显狭窄.结论 AOPA肺动脉高压产生快,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近期手术效果良好.但仍需远期观察,以评估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急症手术的可行性 ,进一步扩大手术范围并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88年 1月~ 2 0 0 1年 11月 34 8例婴儿危重先心病急症外科处理的经验 ,分析各年度婴儿危重先心病比率 ,手术月龄和手术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婴儿危重先心病占总手术数的比率、平均月龄、手术病死率 ,1991年分别为 5 .71% ,(7.2 5± 1.76 )个月 ,9.0 9% ;1995年10 .89% ,(8.6 0± 2 .44 )个月 ,2 3.35 % ;2 0 0 1年 2 3.73% ,(6 .43± 2 .98)个月 ,6 .74%。结论 婴儿危重先心病急症手术数量逐年上升。手术病死率逐年下降。正确、适时修复心内畸形 ,恢复合理的血流动力学是挽救这类患儿生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分析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为更加系统地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儿分成第一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Ⅰ)组和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组,所有患儿选用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均符合治疗准则及患儿的解剖特点),每组各23例;并比较围术期两组患儿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滞留时间,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以及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的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指标计数等指标。结果 ADOⅡ组患儿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滞留时间显著低于ADOⅠ组(P 0. 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显示,ADOⅡ组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百分率、每搏输出量均显著高于ADOⅠ组(P 0. 05),而舒张末期左心房内径显著低于ADOⅠ组(P 0. 05)。两组患儿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比较,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指标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从治疗结局来看,ADOⅠ组有效率为82. 61%、ADOⅡ组有效率为95. 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整体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 患儿,女,汉族,8个月,因面色发绀、呼吸急促1个月余,颜面、下肢水肿20 d人院.第1胎,第1产,孕40周,出生在阿坝州医院,出生后居住在海拔3 500m 以上,生活3个月余无任何症状,在内地生活2个月余后重返原居住地即出现咳嗽、呼吸急促、面色发绀,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炎,经治疗(具体用药不祥)4 d咳嗽症状消失,但面色发绀、呼吸急促无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动脉环缩术在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经验,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3月进行的32例肺动脉环缩术.男22例,女10例,手术年龄平均9.2个月,体重平均6.1 kg.肺动脉环缩后肺动脉周径平均(28.0±4.1)mm,术后估测环缩近远端压差(43.7±9.0)mmHg.结果 围术期死亡1例,2例患儿再次调整环缩.4例患儿出现围术期并发症.31例患儿随访1个月~5年,22例患儿进行Ⅱ期手术.结论 肺动脉环缩术可限制肺血过多,锻炼左心室,为Ⅱ期施行双心室矫治及双向腔肺分流术赢得时机.  相似文献   

13.
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NUSS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同期治疗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的漏斗胸及先心术后漏斗胸应用NUSS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统计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与先心相关的漏斗胸15例,A组8例合并先心的漏斗胸患儿在同期行心脏手术和NUSS术,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岁~13岁4个月(平均6岁1个月).其中4例行室间隔缺损经胸伞封术,2例行房间隔缺损经胸伞封术,1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右室双腔矫治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B组7例均为先心术后的漏斗胸行NUSS术,其中男5例,女2例,先心手术年龄6个月~3岁10个月(平均1岁9个月),NUSS术年龄4岁7个月~8岁(平均6岁2个月),6例为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为体外循环下法乐四联症矫治术后.术后常规放置有心包纵隔和/或胸腔引流管.结果 所有患儿手术顺利,A组术后5~14 h拔除气管插管,平均(8.8±2.6)h.B组术后4~8 h拔除气管插管,平均(5.9±1.2)h,48~72 h拔除心包纵隔或胸腔引流管.无手术死亡、大出血及胸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检查先心矫治效果良好,肺复张良好.术后两组各出现1例切口延期愈合,经治疗后,均顺利出院.随访6个月~4年效果良好.结论 NUSS术用于治疗先心术后漏斗胸以及同期治疗合并先心的漏斗胸安全可行,可有效降低或避免二次手术的难度及风险.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combining corrective surgery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and NUSS surgery for pectus excavatum (PE) as one-staged operation. Methods From July 2006 to June 2010, 15 children with CHD associated with PE 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underwent one-staged and group B with twostaged operation. Group A had 8 patients including 5 males and 3 females, aging from 4 to 13.4 years (mean, 6 years and 1 month). Among the 8 patients, 6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and 2with 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or open repair. After the corrective surgery for their CHD, the 8 patients underwent NUSS procedure for pectus excavatum. The group B had 7patients, including 5 males and 2 females. Among them, 6 had VSD and 1 had tetralogy of fallot (TOF). At the first stage, the patients underwent corrective surgery to repair VSD and TOF under CPB. At the second stage, the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NUSS surgery to correct PE. Their ages at surgery were 4 years and 7 months to 8 years old (mean, 6 years and 2 months). Results All operations were finished successfully. The endotracheal tube was removed 5 to 14 hours after surgery on Group A patients (mean, 8.75 ± 2.59 h), and 4 to 8 hours on Group B patients (mean, 5.86 ±1. 24 h). The drainage tubes of pericardium, mediastinal or chest were removed 48 to 72 h later after surgery.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to 4 years. No surgery-related death, hemorrhage, thoracic organ dysfunction and other severe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Delayed wound healing was observed on 1 patient in each group. Others recovered from surgery and were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Conclusions It is safe to combine corrective surgery for CHD and NUSS procedure for PE as one stage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4.
3个月以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78例3个月以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共手术治疗3个月以下婴儿CHD78例,男52冽,女26例,年龄最小为出生后10h,平均体重(3.50±2.92)kg。其中室间隔缺损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58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9例,完全性啼静脉异位引流6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闭锁、右室双出口、三房心、重度肺动脉狭窄各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非择期手术。结果本组治愈71例,均获3个月至2年随访,除1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C)患儿存在中度二尖瓣返流外,其余均生长发育正常。死亡7例,病死率为8.8%,其中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Switch手术死亡2例(22.2%),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死产3例(5.1%).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和右室双出口各死亡1例。结论3个月以下婴儿危重复杂CHD应早期干预,把握好手术时机,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婴幼儿颅内动脉瘤(infantile intracranial aneurysm,IAM)的临床特征、诊治策略、病理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行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1例2月龄颅内动脉瘤患儿临床资料,并通过检索Pub Med、Springer Link、Google Schola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婴幼儿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儿,女,2月龄,行开颅探查颅内动脉瘤夹闭切除术,患儿相继于术后6个月、12个月再次来院随访复查,随访发现患儿发育良好,无明显临床症状,精神营养好,智力同正常同龄儿。先后两次复查头颅MRI+MRA,未见明显异常。通过检索文献数据库,联合本中心1例患儿,共有7例IAM患儿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女比为1∶6,平均年龄为4. 29个月。6例以癫痫症状为首要临床表现,1例以嗜睡为首要临床表现。6例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1例位于颈内动脉。5例影像学表现为脑实质出现异常,1例为硬膜下出血,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FISHER分级为Ⅳ级,1例为Ⅱ级。7例动脉瘤瘤体大小平均为0. 99 cm,其中本院病例动脉瘤瘤体最大为1. 5 cm。7例手术治疗患儿中,6例(6/7,85. 7%)行开颅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1例(1/7,14. 3%)行开颅显微镜下动脉瘤切除术。7例术后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3例预后正常,4例出现部分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结论婴幼儿动脉瘤十分罕见,起病机理有别于成人,目前治疗以开颅显微手术治疗为主,预后优于成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Doty法矫治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Doty法矫治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12例,其中合并Williams综合征5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9个月~12岁[(5.3±4.2)岁];体质量7.5~ 32.0(11.5±5.3)kg.心脏超声和增强CT明确诊断,局限型9例,弥散型3例;跨主动脉瓣上收缩压差6.86 ~16.23(11.07±3.68) kPa,压差>13.33 kPa者3例;合并左、右肺动脉分支狭窄3例,主动脉瓣二瓣化2例,主动脉瓣轻度返流2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轻度狭窄1例,主动脉瓣下膈膜1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1例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12例患儿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Doty法矫治术,并处理合并畸形.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68~ 129(85±26)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3 ~68(51±16) min.术后早期无死亡,无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5例轻度ST段改变,3例偶发期前收缩;呼吸机应用7~58 h,心脏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1 ~5 d;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跨主动脉瓣上收缩压差1.01 ~3.76(2.18±1.09) kPa;有效随访患儿11例,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无头晕、心悸.除2例患儿外,其余残余压差均低于3.33 kPa.结论 Doty法治疗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及推广一种闭合房间隔缺损的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9月至2007年4月我院收治房间隔缺损患儿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8个月~16岁,其中8个月~1岁共11例,1~5岁共18例,5岁以上17例,体重8.5~35 kg,房间隔缺损直径8~25 mm,均为继发孔中央型.全组均在全麻下经右胸壁第四肋间小切口入胸.通过食管超声术中监测各切面房间隔大小及边缘情况,选择相应大小封堵器并经右房置入封堵器,行推拉试验确认牢固后释放封堵器.结果 45例房间隔缺损患儿封堵成功,1例失败.房间隔缺损直径8~25mm,房间隔各边缘最短分别距二尖瓣瓣根部7 mm、距左房顶8 mm、距上腔静脉6 mm、距下腔静脉6 mm.术后房间隔水平无分流,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右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损伤小、无辐射、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种类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在术后早期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并进行1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患儿,共27例,对其术后早期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儿的中位年龄7个月(P25为0.6个月,P75为192个月),中位体重为6 kg(P5为2.5 kg,P75为47 kg),术后Holter检查监测心律失常的中位时间为术后25 h(P25为10 h,P75为146 h).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心律失常以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为主,简单型先天性心脏病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中,严重心律失常以交界性异位性心动过速多见,治疗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降温治疗,死亡1例.结论 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易出现交界性异位性心动过速,发生时间多位于术后24 h内,及时发现并在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治疗下,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首次纠治术围手术期细胞外组蛋白的变化趋势,及其预测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 分别收集32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术前(T0)、术后即刻(T1)、4h(T2)、24 h(T3)、48 h(T4)和72 h(T5)的外周血,检测血清细胞外组蛋白及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将细胞外组蛋白与NT-proBNP及术后临床参数作相关性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细胞外组蛋白的预后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细胞外组蛋白术后开始升高,在T1时达到峰值(0.762±0.287) μg/ml,在T4时(0.271±0.145)μg/ml回降接近T0时(0.194±0.098) μg/ml水平.NT-proBNP于T3时达到峰值(7 725.0±3 502.3)pg/ml,T5时水平(5 123.0±3 211.8) pg/ml仍显著高于T0时(478.4±206.1) pg/ml.线性回归分析示,T1时细胞外组蛋白与T3时NT-proBNP(r=0.772,P<0.01)、体外循环时间(r=0.882,P<0.01)、主动脉阻断时间(r=0.795,P<0.01)、术后机械通气时间(r=0.607,P<0.01)、重症监护室(ICU)时间(r=0.602,P<0.01)之间均有统计学相关性.ROC曲线分析示T1时细胞外组蛋白水平对术后48 h内正性肌力药物评分(VIS)>10的预测敏感度为61.5%,特异度为84.2%,界值为0.786 μg/ml,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29;对术后ICU时间>5d的预测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76.2%,界值为0.837 μg/ml,AUC为0.814.结论 术后细胞外组蛋白较NT-proBNP更早达到峰值,且其峰值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首次纠治术后的早期临床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小儿脑瘫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继脊髓灰质炎基本被控制之后,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对脑性瘫的病因学研究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对脑瘫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