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华敏  刘艺  李松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7):1420-1422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改变与相关冠状动脉阻塞的关系。方法收集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6h内做心电图,3周内做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对比分析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22例,多支病变13例;右冠状动脉狭窄38例(71.7%),左回旋支狭窄15例(28.3%)。ST段抬高Ⅲ〉Ⅱ,ST段压低aVL〉Ⅰ,诊断右冠状动脉阻塞的敏感性为92.1%,特异性为73.3%;反之诊断左回旋支阻塞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73.7%。Ⅴ3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1.2,诊断左回旋支阻塞的敏感性为100.O%,特异性为86.8%。aVR导联ST段压低〈1mm,诊断右冠状动脉阻塞的敏感性为97.4%,特异性为86.7%;aVR导联ST段压低≥1mm,诊断左回旋支阻塞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4.7%。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Ⅲ〉Ⅱ,ST段压低aVL〉Ⅰ,提示右冠状动脉阻塞;反之提示左回旋支阻塞。Ⅴ3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1.2,aVR导联ST段压低,提示左回旋支阻塞。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可作为区分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阻塞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者对应面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9例ST段抬高AMI患者根据对应面有无ST段下移分为2组:对应性ST段下移组(A组)、无对应性ST段下移组(B组),对每例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合冠脉造影结果判断对应性ST改变的意义。结果A组患者在梗死部位对应面相应的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较B组增高。结论对应性ST段下移可能是对应面心肌存在缺血,并非以往认为单纯属于“镜像”现象。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下壁AMI患者,选择发病当日典型AMI心电图测量ST段水平和住院1~2 d内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死相关的右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及左前降支动脉与ST段变化的关系.结果 38例患者分两组,A组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B组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B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明显多于A组(分别为87.5%和23.6%和19.0%,P<0.01).主要与并发左前降支病变有关.梗死相关的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B组明显多于A组(分别为54.5%和23.6%,P<0.01).结论 下壁AMT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T波改变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判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7月至2005年2月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77例,回顾性分析其症状发作后6h内ECG改变。结果:T波振幅Ⅲ导联>Ⅱ导联和V4R导联T波直立或正双向判断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右冠状动脉(RCA)的敏感性是88%和90%,特异性是84%和89%。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T波振幅Ⅲ导联>Ⅱ导联和V4R导联T波直立或正双向是判断IRA为RCA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5.
高玉琪  钟萍  李志樑 《医学争鸣》2002,23(10):914-916
目的 探讨 ECG 导联 ST段抬高大于 导联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及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 .方法 按体表 ECG 导联和 导联 ST段抬高的不同 ,将 4 7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 :A组 (ST >ST ) 39例 ,B组 (ST >ST ) 8例 ,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 4周内的死亡率及两组梗死冠状动脉部位 .结果  A组患者心肌酶 CK- MB峰值 (36 34± 14 5 0 ) nkat· L- 1明显高于 B组 (16 5 0± 883) nkat· L- 1 ,统计学有非常显著差异 (P<0 .0 1) ;A组患者合并右室梗死、胸前导联 ST段压低、并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分别为 38.5 % ,4 3.6 % ,4 3.6 % ,38.5 % ,35 .8% ,B组无上述合并症的发生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冠脉造影显示 A组患者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或狭窄的发生率为 38.5 % ,而 B组无 1例发生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B组患者左回旋支闭塞或狭窄的发生率为 5 0 % ,而 A组无 1例发生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0 .0 1) ;而其他梗死相关动脉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 ,初期非梗死区ST段压低 ,对判断其预后的价值 ,观察了 82例AMI(其中有 3 4例有ST段改变 )的临床心电图 (ECG)分析及预后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取 1 995~ 2 0 0 0年病历及ECG资料完整者 82例 ,均符合AMI的统一诊断标准 ,其中有ST段改变者 3 4例 ,男 2 8例 ,女 6例 ,年龄 3 8~ 70岁 ,平均年龄 5 8 2岁 ,入院时间 0 5~ 1 4h ,平均 2 5h ,伴高血压 1 1例 ,糖尿病 9例。梗死部位 :前间壁 3例 ,广泛前壁 1 1例 ,下壁 1 5例 ,前间壁 +下壁 1例 ,广泛前壁 +后壁 4例。无S…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累及右心室,也可合并后壁心肌梗死。本文比较急性下壁、右室壁、后壁心肌梗死时前壁V1~V3(V4)导联ST段改变,旨在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从心电图上判断有无合并右室壁、后壁心肌梗死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体表心电图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作用。方法 对 40例下壁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血管闭塞发生在右冠状动脉者占 65 % ,左回旋支占 35 % ;②下壁AMI时I、avl导联ST段呈对应性压低 ,提示右冠状动脉为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 76 .9% ,特异性为 2 8.6 % ;ST段呈等电位线或轻度抬高 ,提示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 2 8.6 % ,特异性为 76 .9% ;ST段抬高幅度Ⅲ >Ⅱ时诊断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 1 0 0 % ,特异性为 57.1 % ;ST段抬高幅度Ⅱ >Ⅲ时提示左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 50 % ,特异性为1 0 0 % ;ST段抬高幅度Ⅲ >Ⅱ提示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为 1 0 0 % ,特异性较低为 2 4 .2 %。结论 下壁AMI时心电图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2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9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4%vs14%,P<0.01),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三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54%vs20%,P<0.01);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1)。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0年6月至2001年10月86例AMI患者的CAG结果及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6例中CAG正常者8例,年龄(39+11.4)(25-52)岁;多无心绞痛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及家族史;以情绪波动、精神压抑、大量吸烟、饮酒史者居多。结论:冠状动脉痉挛、血栓自溶或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是其主要发生机制;冠状动脉正常的AMI患者其貌似正常,实属高危人群,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青年人患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接受CAG检查的AMI患者,探讨CAG正常的青年人患AMI的临床特点。结果:在486例中,青年AMICAG正常者13例(2.67%),分析其临床特点,本组患者多无梗死前心绞痛、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及冠心病家族史。吸烟者较多,多在应激、超量吸烟情况下发病。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青年人患AMI中,心肌梗死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冠状动脉栓塞等因素有关,这些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并发急性心肌梗死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均为男性,6例为右冠状动脉病变,占66.67%(6/9)。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男性,常累及右冠状动脉。发病机制可能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处血管内膜的病理性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栓形成、冠脉痉挛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 11例冠脉造影 (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132例临床确诊的AMI于MI后 3— 4周行CAG ,据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 (A组 )和冠状动脉病变组 (B组 )。结果 :132例AMI中 11例CAG正常 ,占 8.3% ;A组与B组相比 :A组明显年轻 ,男性比率明显高于B组 ,除吸烟外 ,其他冠心病主要危险因子相对较少 ,梗塞前心绞痛史显著少于B组 ;A组 11例患者其AMI临床表现、心电图演变与心肌酶变化典型 ,7例尿激酶溶栓再通 ,2例无效 ,2例未溶栓 ;左室造影示A组中室壁瘤发生率高 ,但LVEF高于B组 ;A组 11例患者随访 1年均存活。结论 :AMI可发生于CAG正常的患者 ,其临床症状典型 ,发病趋向于年轻男性 ,除吸烟外 ,其他危险因子相对较少 ,发病机制主要与冠状动脉痉挛 (CAS)和 /或血栓形成有关 ;室壁瘤发生率高 ,可能与侧枝循环不能及时有效建立有关。CAG正常的AMI患者预后好于冠状动脉狭窄的AMI患者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冠脉)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患者临床及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6月~2002年12月318例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管造影结果。结果:318例AMI患者中冠脉正常者26例占8.2%,多为男性,年龄较轻,发病前有大量吸烟、高度紧张及劳累等明确诱因,多无心绞痛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血脂异常者史。结论:AMI可发生于冠脉正常的患者中,多为年龄较轻男性,一般都有明确的吸烟等诱因.冠脉痉挛和急性血栓形成伴自溶可能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关秀兰  陈华发 《海南医学》2011,22(22):70-71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时心电图ST段改变对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判断价值.方法 通过对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Ⅰ、Ⅱ、Ⅲ、aVL、V3导联ST段改变的比值进行分析,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1)IRA为右冠状动脉(RCA)70例(80.5%),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17例(19.5%...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探索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6例患者分成非溶栓治疗组(37例)、6h以内溶栓治疗组(49例)、6h以后溶栓治疗组(40例)。治疗后进行各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脏事件和并发症的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脏事件及并发症的比较P<0.01、P<0.05。6h以内溶栓治疗组和6h以后溶栓治疗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脏事件及并发症的比较P<0.0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采取溶栓治疗效果比较理想,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并不一定限制在6h以内。对身体状况好,又适当溶栓治疗的患者,仍以积极溶栓治疗为原则,但高龄患者溶栓治疗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患者前壁和/或侧壁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AIMI患者51例 ,男33例 ,女18例 ,年龄35~84岁 ,平均 (64±10)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入院后3天内记录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峰值和入院后18导联心电图。依据有或无前壁和/或侧壁导联ST段下降分为ST段下降组(A组)和无ST段下降组 (B组 ) ,分析两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CPK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两组的CPK峰值高低无差别(P>0.05)。比较心功能不全、总的心律失常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A组均高于B组 (P<0.05)。结论 :表明AIMI入院时心电图伴有前壁和/或侧壁导联ST段下降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 ,预后差 ,这一指标对AIMI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