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眼血流动力学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眼血流动力学检测段安丽陈惠茹王景昭杨文利关键词视网膜脱离/外科手术血流动力学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我们利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了32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及巩膜扣带术后1周的眼动脉(ophthalmicartery,OA)...  相似文献   

2.
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1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原发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治疗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对118例118眼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扣带术治疗。术中直接检眼镜定位,放视网膜下液,巩膜外液氮冷凝,巩膜扣带或环扎术。结果 术后随访1周至半年,视网膜裂孔封闭、完全复位107眼(90.68%),视力提高90眼(76.27%)。结论 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常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5年9月我院行巩膜扣带术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的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7例(28眼)。术后随访3-6月,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视网膜复位27眼(96.43%),视力提高25眼,视力无改变2眼,下降1眼。结论 巩膜扣带术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巩膜扣带术后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我科在巩膜扣带术后采用532nm激光经瞳孔光凝封闭裂孔治疗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5例(35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6月.结果 经一次治疗视网膜复位者33眼(94.29%).结论 巩膜扣带术后激光光凝裂孔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巩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治疗硅油眼视网膜再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光凝对硅油眼视网膜再脱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硅油眼视网膜再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治疗的45例(45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39眼视网膜复位,成功率86.67%,23眼(51.11%)视力提高。结论矾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光凝是治疗硅油眼视网膜再脱离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此手术方法经济、省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先天异常因素所致儿童视网膜脱离的近期疗效。方法儿童48例(56眼)先天异常因素所致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48例(56眼)。结果(1)巩膜扣带术33眼:随访6个月以上一次手术视网膜平伏20眼(60.81%);残留网膜下液7眼,无效6眼。(2)玻璃体切除手术23眼:随访6个月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4眼(60.86%);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6眼,3眼视网膜浅脱离,未取硅油。从近期疗效看,两种手术方式的一次手术成功率和视功能恢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先天异常因素所致视网膜脱离如增生不重可优先考虑巩膜扣带术,如网膜不能平伏,再行玻璃体切除手术,但远期疗效需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4031例(4031只眼)PVR低于C1级、行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眼眼压值、晶状体和玻璃体状态、视网膜脱离特征、是否伴发脉络膜脱离 等22个临床特征。4031例患者中,有2660例手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以上,其中72例 (72只眼)因为巩膜扣带术后[12~210 d ,平均时间(60.3±41.0)d]发生严重PVR导致视网膜再脱离,回到我科行第2次玻璃体切割术,纳入PVR组;从剩下的2588例患者资料中随机调取72例(72只眼)视网膜复位3个月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应用SPSS(10.0)软件将2组分析结果进行单元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严重PV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巩膜扣带术前呈现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P<0.001),眼压低于7 mm Hg(1 mm Hg=0.133 kPa)(P<0.002),以及单一视网膜裂孔大小大于2个视盘直径(disc diameter,DD)(P<0.005)。 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前有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低眼压及单一视网膜裂孔大小大于2 DD可能是PVR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41-14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中、术后巩膜扣带术的应用范围。方法: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发现视网膜裂孔不能与脉络膜紧贴的患,或术后视网膜裂孔封闭不理想并伴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按常规行巩膜扣带术。结果:87眼中,玻璃体切割术中行巩膜扣带术36眼,术后行扣带术42眼,玻璃体切割术中及术后各行1次扣带术6眼,术后行2次扣带术3眼,其中视网膜复位79眼,失败的8眼中,有6例行第2次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复位5眼。结论:巩膜扣带术适合于视网膜增厚及视网膜前后膜增殖不严重、裂孔小、视网膜脱离范围不大的患。  相似文献   

9.
沈志军  段安丽 《眼科》2015,24(6):402
目的 观察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在C3和D1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年3月到2014年5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经巩膜扣带术治疗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16例16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16眼)PVR分级在C3(9眼)和D1(7眼)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疗效。主要指标 PVR分级、视力、视网膜复位状况。结果 16眼均采用巩膜外冷冻-硅胶外加压-环扎术,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成功15眼(93.8%)。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提高2行以上者6眼。结论 对于部分PVR分级在C3和D1的陈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160例(168眼)行巩膜扣带术,术中均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定位裂孔、冷凝封闭裂孔。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初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94.0%。二次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7.6%。结论 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合理联合视网膜下液引流、玻璃体气体填充及眼底激光光凝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段安丽  齐越  刘卫华 《眼科》2010,19(6):389-392
目的 探讨应用巩膜扣带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患者的手术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4~2010年北京同二医院43例43眼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患者.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冻裂孔、巩膜环扎或外垫压、外放液方法治疗.对硅油填充眼,先行巩膜扣带术,术后1~4周后再行硅油取出.主要指标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等.结果 43眼中,12眼为单纯行玻璃体切除或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脱离,经一次巩膜扣带术,11眼复位,1眼失败后再次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 24眼为硅油填充眼,其中22眼行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4周后行硅油取出,2眼视网膜未复位,取油时联合视网膜切开,硅油再填充,最终1眼完全复位,1眼广泛视网膜增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光感消失,眼球萎缩 7眼为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眼,行巩膜扣带手术后6眼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再次硅油填充.随访3~72个月,经一次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复位39眼(90.7%),最终42眼(97.7%)视网膜复位.结论 对于玻璃体切除手术失败且裂孔位于周边部的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巩膜扣带术式能有效地使视网膜再复位.  相似文献   

12.
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46眼)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及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眼采用巩膜环扎外加压术,12眼采用巩膜环扎术,4眼采用巩膜外加压术治疗;术中36眼放液,10眼未放液治疗。一次手术成功39眼(84.78%)。术中是否选择放液对一次成功的视网膜复位率无明显影响。最终随访44眼视网膜复位,治愈率达到95.65%。术后35眼(76.09%)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联合术中放液或不放液是治疗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11例(11眼)。其中10眼行闭合式三通道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和眼内视网膜光凝,另1眼未做巩膜扣带。6眼手术中采用全氟化碳液(重水)-硅油置换,硅油眼内填充;5眼为气体-液体交换,硅油填充。结果 11眼手术后视网膜均完全复位。随访观察中视网膜复位良好,2眼已取出硅油。但其中1眼取出油后又发生了视网膜脱离,并出现新裂孔,又做了硅油填充术。2眼发生继发性青光眼,2眼发生了并发性白内障,其中1眼已做了白内障手术。未发生全氟化碳液(重水)眼内残留或角膜变性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巩膜扣带、硅油眼内填充、视网膜激光光凝能有效治疗有巨大裂孔的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合并视网膜囊肿的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扣带术(sc leral buckling)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的合并视网膜囊肿的视网膜脱离21例(21眼),总结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术后情况。结果21例术后视网膜均复位。13例视网膜囊肿在术后1周-9月(平均2.3月)吸收,8例未见视网膜囊肿明显吸收。术后视力提高者15例,其余视力无明显改变。结论合并视网膜囊肿的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封闭裂孔,视网膜均可复位。术中视网膜囊肿不需要处理,术后大部分可吸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行巩膜扣带术治疗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58例(58只眼)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术中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进行:精确的裂孔定位、适度的冷凝和恰当的放置外垫压物。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视网膜复位55只眼,失败3只眼。术后视力提高54只眼,不变3只眼,下降1只眼。眼压升高3只眼,服药后恢复正常。冷凝过度1只眼。结论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行巩膜扣带术治疗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简单可靠、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光凝和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二极管激光光凝和冷凝在巩膜扣带术中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1998年12月我科在巩膜扣带术中利用二级管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的光凝组30眼与冷凝封闭裂孔的冷凝组37眼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光凝组一次复位率100%。冷凝组一次复位率97.3%。术后视力改善光凝组25眼(83.83%),凝凝组26眼(70.27%)。冷凝组术后出现5例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结论:二极管激光在巩膜扣带术中,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冷冻一样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脱离形成的原因和玻璃体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46例(46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手术治疗方法。结果:巩膜扣带术后24只眼出现新孔,其中7只眼为黄斑部裂孔;18只眼PVR发展C级 以上;5只眼原裂孔未封闭;5只眼合并有脉络膜脱离;这些因素导致35只眼视网膜下液持续不吸收。38只眼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82.6%;多次手术后最终手术成功45只眼,成功率为97.8%。结论:巩膜扣带术后失败原因主要为新孔的发生、PVR发展和视网膜下液不吸收;再次玻璃体手术时,掌握手术时机,对症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视网膜切开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对开放性眼球伤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根据眼部损伤严重性及伤口长度、玻璃体视网膜嵌顿位置、是否合并视网膜脱离,将11例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患者(巩膜扣带组)和11例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切开患者(视网膜切开组)进行配对;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矫正视力。结果巩膜扣带组视网膜复位率81.82%(9/11),视网膜切开组视网膜复位率63.64%(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2)。巩膜扣带组6只眼(54.54%)、视网膜切开组4只眼(36.36%)术后视力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术后眼内炎症反应发生率,视网膜切开组为45.45%(5/11),巩膜扣带组无;术后出血发生率,巩膜扣带组为9.09%(1/11),视网膜切开组为36.36%(4/11)。结论在开放性眼外伤中,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扣带术比视网膜切开术,术后出血更少,炎症反应更轻和更好的视网膜复位率。  相似文献   

19.
臧晶  何利蓉 《眼科学报》1995,11(2):105-107
使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扣带术的方法,进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达到提高治愈成功率的目的。(1)进行常规的巩膜扣带术,(2)进行睫状体平部三切口的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包括膜剥离、气体、硅油眼内填充等技术。随访1-16月,29眼中,22眼达到解剖复位,成功率75.8%;其中,15眼行硅油眼内填充,12眼视网膜复位,成功率80%,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的开展,使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成为可能,其解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手术显微镜下微创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手术显微镜下行微创巩膜扣带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72例(74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历时、术后的眼底和眼表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平均用时(26.7±20.2)min。术后1周,68眼视网膜复位;3眼术后3 d视网膜下液仍未吸收,予以空气0.6 ml注入。2眼视网膜成功复位,1眼再次注入空气后视网膜复位。1眼加压脊前形成鱼嘴样缝隙,行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复位。随访期间,74眼中有2眼出现新的视网膜裂孔并引起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均得到复位。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平均为1.32±0.37;术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12±0.1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2,P〈0.001)。结论手术显微镜下微创巩膜扣带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