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在KD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以2003年10月~2005年12月住院91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期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PCT水平并分析二者间差异;分析病程不同时期、有无感染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下患儿血清PCT水平变化。结果1.急性期74例、亚急性期14例KD患儿血清PCT为0.55(0.30~2.09)μg/L和0.49(0.19~0.50)μg/L,33例健康对照PCT为0.16(0.14~0.24)μg/L。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患儿与健康对照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原学阳性30例KD患儿PCT水平0.53(0.28~0.88)μg/L,61例病原学阴性KD患儿PCT水平0.50(0.30~1.93)μg/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冠脉扩张患儿33例PCT为0.50(0.32~0.60)μg/L,58例冠脉无扩张患儿PCT为0.52(0.30~2.17)μg/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无其他系统并发症65例PCT为0.47(0.27~0.80)μg/L,其他系统并发症26例PCT为0.83(0.48~4.41)μg/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PCT≤0.5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当PCT〉0.5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2.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患儿血清PCT水平增高,尤以急性期明显,检测其水平有助于监测KD病程发展;有无并冠脉扩张KD患儿中PCT水平变化不大;并其他系统并发症KD患儿血清PCT水平显著增高,随PCT增高,发生其他系统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CTD)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前降钙素(PC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35例SIRS未合并感染的CTD患儿(CTD组)和30例伴SIRS的细菌感染患儿(细菌感染组)为研究对象,均在患儿入院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测量法测定血清PCT水平.结果 CTD组、细菌感染组PCT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3±0.2)μg/L、(1.6±0.7)μg/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t=10.51,P<0.001).35例CTD患儿中,3例PCT>0.5μg/L(均为川崎病患儿),阳性率8.6%;30例细菌感染患儿中有22例PCT≥0.5μg/L,阳性率为73.3%,明显高于CTD组(X2=28.62,P<0.001).结论 在伴发SIRS的CTD患儿中PCT水平一般不升高,但合并细菌感染时PCT水平可明显增高.因此,血清PCT值检测是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SIRS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患儿血清趋化因子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血清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化调节蛋白(RANTES)水平与川崎病及其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关系及意义,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健康体检儿童及52例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清MCP-1、RANTES水平。结果显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MCP-1、RANTE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1);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AL)患儿急性期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者(P<0.01);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明显降低川崎病患儿血清MCP-1、RANTES水平(P<0.01)。提示趋化因子MCP-1、RANTES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急性期血清MCP-1水平可作为判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一个指标;降低趋化因子水平是IVIG治疗川崎病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
降钙素原是受相关细胞因子诱导产生的炎症介质,它可作为一种次级炎症因子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目前国际上将其作为评价临床感染程度的一项新指标。降钙素原亦应用于川崎病中,可反映血管炎症性改变的程度,对川崎病患儿的病情评价有帮助。进一步研究降钙素原与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等的相互作用关系,将有助于揭示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川崎病的病因学研究、病情评估和预后评价亦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脓毒症患儿降钙素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小儿脓毒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3月~12月PICU感染患儿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1个月~11岁。分为脓毒症组(30例)和非脓毒症组(32例)。脓毒症组进一步分为严重脓毒症和非严重脓毒症组。所有患儿于住院24 h内进行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血气分析和病原学检测,并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结果脓毒症组PCT、CRP、WBC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Pa<0.01);严重脓毒症组PCT水平明显高于非严重脓毒症组,但二组CRP和WBC水平无显著差异。危重病例评分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当PCT≥2.2μg/L时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87.5%、87.9%和96.5%,ROC曲线下面积为0.992;当CRP≥25 mg/L时分别为83%、75%、75.8%、82.8%和0.796;当WBC≥13.09×109/L时分别为53%、75%、69.6%、64.1%和0.651。62例患儿PCT水平与危重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4 P<0.01)。结论在鉴别脓毒症与非脓毒症时,PCT优于WBC和CRP,是敏感的血清学标志物。PCT水平与危重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监测患儿PCT改变有助于评估脓毒症严重程度、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7.
川崎病患儿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炎,部分病例可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后者是本病的主要致死原因。目前关于川崎病患者血脂代谢方面的研究尚少,我们回顾分析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48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并将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现将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患儿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血清总胆汁酸(TBA)变化及其与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8例确诊为川崎病患儿及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急性期TBA明显升高(P<001),14例(2414%)患儿TBA>20μmol/L;恢复期TBA降至正常,与对照组比较P>005;5例TBA>80μmol/L的患儿中,有2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TBA与TB、ALT、CRP存在相关性。结论:TBA升高的原因不明,可能与细胞因子激活后促进胆固醇合成TBA增加及TBA排泌受阻有关。TBA升高的程度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9.
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比较分析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 (PCT)水平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在细菌感染中的诊断意义 ,为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共 85例患儿 ,平均年龄 8.9岁 (10月至 12岁 ) ,其中病毒感染 5 3例 ,细菌感染 32例。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患儿血清中的PCT ,PCT水平分为 <0 .5 μg/L,0 .5 μg/L~ ,2 .0 μg/L~ 和≥ 10 μg/L 4个等级。进行 χ2 检验和Ridit分析。结果 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PCT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若以血清PCT≥ 0 .5 μg/L为阳性则诊断小儿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 87.5 % ,特异性为 92 .1% ,阳性预测值为 73.7% ,阴性预测值为 91.5 % ,阳性拟然比为 4 .6 5 ,阴性拟然比为 0 .15 ,诊断符合率为 83.5 %。结论 血清PCT是小儿细菌感染的敏感标志物之一 ,血清PCT检测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并可作为抗生素的使用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脓毒症患儿的诊断价值和PCT在评估严重脓毒症方面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脓毒症患儿125例,将其分为重症脓毒症组及脓毒症组,同时根据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性脓毒症组及非细菌性脓毒症组,并将同期入住该病房的非脓毒症患儿17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儿住院后进行儿童危重病例评分及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采集血标本动态检测PCT,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结果 脓毒症组及非脓毒症组PCT平均值分别为(21.31±18.27) ng/ml、(4.35 ±2.63) ng/ml,脓毒症组PCT较非脓毒症组明显增高(t=4.744,P<0.05).脓毒症患儿PCT、CRP及WB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95%可信区间:0.633 ~0.840)、0.704(95%可信区间:0.610~0.799)、0.666(95%可信区间:0.554~0.778),PCT诊断严重脓毒症时的最佳临界值为10 ng/ml,此时敏感度为80.2%,特异度为82.6%.细菌感染所致脓毒症抗生素治疗第5天,临床症状好转、体温下降时,血清PCT迅速回落,而CRP、WBC在细菌感染被控制后仍维持在高水平,其回落速度慢于血清PCT.死亡组PCT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PCT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负相关(r=-0.621,P<0.05)、与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呈正相关(r =0.755,P<0.01).结论 PCT是诊断严重脓毒症及细菌性脓毒症价值较高的指标,动态监测脓毒症患儿PCT变化趋势有助于患儿疴情变化的判断,为临床医师评估病情转归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血清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测定120例感染性疾病疑似患儿和40例健康儿童PCT水平.120例感染性疾病疑似患儿分为局部感染组50例,重症感染组40例和病毒感染组30例,分析各组测定结果和阳性率.结果 局部感染组PCT为(0.84±1.03) μg·L-1,重症感染组为(31.75±81.25) μg·L-1,病毒感染组为(0.62±1.01) μg·L-1,健康对照组为(0.26±0.11) μg·L-1.重症感染与局部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6,P<0.01);重症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7,P<0.01);重症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2.642,P<0.01).PCT阳性率重症感染组与局部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1,P<0.01);重症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2.451,P<0.01).结论 PCT有助于细菌感染与病毒及结核感染、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局部轻症感染与全身重症感染的临床鉴别,可作为儿科严重感染及脓毒症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其对早产儿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42例.男18例,女24例.早产儿人院后按常规治疗.根据患儿出现体质量下降、发热时血常规、CRP水平分为感染组17例和非感染组25例.二组患儿均抽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3~5 min,分离血清行血清降钙素原半定量分析.结果 感染组早产儿血清降钙素原为(3.49±3.23)μg/L,非感染组患儿为(0.29±0.15)μg/L;感染组患儿WBC为(16.51±4.51)×109L-1,非感染组患儿为(7.35±2.81)×109L-1;感染组患儿CRP为(51.79±35.78)mg/L,非感染组患儿为(3.50±1.17)mg/L.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血常规、CRP均较非感染组均明显增高(Pa<0.01).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检查对早产儿感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62例细菌性肺炎患儿(其中轻症32例,重症30例)和25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清PCT、CRP水平.结果 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PCT值均高于0.5 mg/L.细菌性肺炎急性期患儿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症与重症细菌性肺炎急性期患儿间比较,CRP值差异元显著性(P>0.05),PCT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期与恢复期细菌性肺炎患儿比较,PCT、CRP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PCT可用于早期细菌感染诊断,并可作为判断细菌感染轻重的一个生化指标,联合检测CRP水平变化有利于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中的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PICU收治的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危重病患儿80例及健康对照80例,其中SIRS患儿依据是否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分为MODS组(20例)和非MODS组(60例);依据原发病病因分为细菌感染组(60例)和非细菌感染组(20例);依据预后分为死亡组(12例)和存活组(68例)。入院24 h内检测PCT和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IRS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细菌感染组血清PCT水平较非细菌感染组明显增高(P<0.05),2组间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S组血清PCT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1),2组间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PCT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2组间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患儿血清PCT水平与简化PCI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随着PCIS评分降低,血清PCT水平升高。结论血清PCT水平较CRP能更特异的反映全身炎症反应及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20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前后分别测定血清PAPP-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对照组、KD组IVIG前、后的血清PAPP-A水平分别为(1.58±0.57)U/L、(13.94±3.36)U/L、(6.28±1.62)U/L;而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1.20±0.41)mg/L、(104.77±44.19)mg/L、(17.73±5.06)mg./L.川崎病患儿IVIG前后PAPP-A及hs-CRP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IVIG后比IVIG前则明显降低;KD患儿血清PAPP-A与h5-CRP水平呈正相关(r=0.62.P<0.05).结论 血清PAPP-A的检测有助于监测KD患儿病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初诊的185例KD住院患儿,根据治疗前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合并冠脉损伤组(CAL组,24例)和未合并冠脉损伤组(nCAL组,16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RDW以及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白蛋白(ALB)水平的差异。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KD合并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急性期RDW预测KD合并CAL的效能。结果 KD组患儿的RDW、WBC、PLT、ESR、CRP及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L组与nCAL组间RDW、WBC、CRP、ALB及热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DW、WBC、CRP、ALB及热程均为CAL发生的影响因素,且RDW与WBC、CRP水平呈正相关,与ALB水平呈负相关。RDW≥13.35%预测KD合并CAL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68.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95% CI:0.749~0.905,P0.001)。结论 RDW水平变化可以作为早期预测KD患儿CAL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62例细菌性肺炎患儿(其中轻症32例,重症30例)和25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清PCT、CRP水平.结果 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PCT值均高于0.5 mg/L.细菌性肺炎急性期患儿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症与重症细菌性肺炎急性期患儿间比较,CRP值差异元显著性(P>0.05),PCT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期与恢复期细菌性肺炎患儿比较,PCT、CRP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PCT可用于早期细菌感染诊断,并可作为判断细菌感染轻重的一个生化指标,联合检测CRP水平变化有利于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血清降钙素原(PCT)在严重感染性疾病和外伤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发光测量法,测定22例脓毒症患儿和14例外伤患儿血清PCT。结果所有患儿血清PCT水平均升高,并且脓毒症组与外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高水平PCT是脓毒症的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9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克降抗体透射比浊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血清PCT水平.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2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SPSS 11.0软件分析患儿治疗前后血清PCT水平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对患儿血清PCT水平与患儿性别、年龄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97例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治疗前血清PCT水平为(17.58±6.30) μg·L-1,与健康对照组[(0.63+0.49) μg·L-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0,P<0.01).经过停用广谱抗生素,使用窄谱抗生素及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后,患儿的各项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患儿血清PCT水平为[(3.14±2.56) μg·L-1],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6.50,P <0.01).治疗前患儿血清PCT水平与患儿性别、年龄均无相关性(Pa>0.05).结论 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治疗后血清PCT明显降低.检测血清PCT水平,对诊断和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患儿血脂四项参数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川崎病(KD)患儿各期血脂变化并探讨其意义,前瞻性观察30例KD患儿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并与30例同期患其他发热性疾病患儿的血脂四项参数比较,两组同期测定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全部KD患儿均有脂质代谢异常,各期血清TG明显升高,而HDL-C明显降低,两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亚急性期T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期LDL-C变化不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SR、CRP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KD各期均存在血脂代谢异常,以急性期及亚急性期TG升高和HDL-C降低为著,血脂四项测定对K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