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耳廓“胸肺区”(TPA)对延髓压力敏感区(BBA)的神经元活动有无调整作用,以22只家兔为实验动物,乌拉坦麻醉,用谷氨酸(Glu)兴奋和γ-氨基丁酸(GABA)抑制BBA神经元,观察其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然后电刺激TPA,观察其对用谷氨酸(Glu)兴奋和γ-氨基丁酸(GABA)抑制BBA神经元所致的呼吸,循环功能的改变有无调整作用,结果显示:BBA注射Glu,HR先加快后减慢,MAP先降低后升高,Vt减少,BBA注射Glu的同时电刺刺激TPA时,HR,MAP及Vt的变化程度减少;BBA注射Glu的同时电刺刺激nTPA,又出现MAP先降低后升高,BBA注射GABA,MAP先升高后降低,Rf加快,Vt先减少后增加,BBA注射GABA的同时电针刺激TPA,MAP,Vt,HR及Rf的变化程度减小;BBA注射GABA的同时电针刺激nTPA,HR的减慢,MAP的降低,Vt的减小又趋明显,电针刺激TPA组与电针刺激nTPA组之间相比较,HR,MAP,Vt,Rf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电针刺激家兔耳廓TPA和nTPA对Glu兴奋或者GABA抑制BBA神经元引起的循环和呼吸功能偏离正常改变都有调整作用,但TPA与nTPA的相对特异性没有表现出来。γ  相似文献   

2.
耳针对兔急性实验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耳针对兔急性实验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 于股静脉匀速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E)制作急性实验性高血压模型,针刺耳廓"胸肺区"(TPA),观察是否有降压作用,采用中枢双侧旁巨细胞外侧核(PGL)微量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络酮,探讨其可能的中枢机制.结果 (1)股静脉匀速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可造成稳定的高血压状态;(2)双侧旁巨细胞外侧核内分别微量注射生理盐水(NS)、阿片受体阻断剂纳络酮(NAL),对急性实验性高血压无明显影响;(3)耳针TPA对急性实验性高血压具有显著的降压效应,mAP、mLVSP显著下降,HR有所下降.而PGL内微量注射纳络酮后耳针TPA能显著削弱耳针TPA引起的降压作用,使耳针后mAP、mLVSP及下降幅度显著减小,但不能完全阻断耳针TPA引起的降压作用.结论 耳针兔耳廓"胸肺区"对急性实验性高血压具有降压效应,这种调整作用可能与包括PGL在内的头端延髓腹外侧区心血管中枢神经元内阿片肽的介导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F2)抗实验性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采用氯化钡(BaCl2)诱导的心律失常大鼠模型,观察F2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结果:静注F2(2mg/kg)、利多卡因(2mg/kg)及维拉帕米(2mg/kg)均可减少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死亡率并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结论:F2对BaCl2诱导的大鼠心律失常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液体预充填法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低血压的预防作用与护理配合。方法选择择期手术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ml/kg预充填剂量组和8ml/kg预充填剂量组,观察3组患者全麻诱导期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及3组患者麻醉诱导期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3组HR、SBP、DBP和MAP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麻醉诱导后HR无显著变化(P〉0.05),而SBP、DBP和MAP均显著降低(P〈0.05),和8ml/kg组比,对照组、4ml/kg组SBP、DBP和MAP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各组低血压发生率亦以8ml/kg组最低(P〈0.05)。结论液体预充填法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具有一定预防作用,能较好地维护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加巴喷丁术前用药对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0例择期手术需要气管插管ASAI级和Ⅱ级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即A组(口服安慰剂组),B组(口服加巴喷丁400 mg),C组(口服加巴喷丁900 mg).麻醉给药前1h记录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为基线,气管插管后0,1,3,5,10 min记录不同组的HR、SBP、DBP和MAP,并记录患者观察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麻醉给药前1h,3组的HR、SBP、DBP和MA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后,C组的HR、SBP、DBP和MAP低于A组和B组(P<0.05),B组的HR、SBP、DBP和MAP低于A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3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术前口服加巴喷丁900 nmg能有效地减轻气管插管的血液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 观察和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用不同剂量的芬太尼在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应激反应(HR,SBP,DBP,MAP)的变化及血浆心钠素(ANP)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GI(芬太尼5μg/kg),GⅡ(芬太尼10μg/kg),GⅢ(芬太尼15μg/kg,每组各10例。分别观察入室安静后5min(基础T0),喉镜置入前(T1),插管后1min(T2),插管后3min(T3),插管后5min(T4)等5个时相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变化,作为监测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指标,同时于T0,T2及T43个时相取动脉血,应用平衡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心钠素(ANP)。结果 GI T1时相SBP,DBP,MAP及T0时相明显降低(P<0.01),HR无明显变化;T2,T3时相SBP,DBP,MAP,HR较T0时相明显升高(P<0.01)。GⅡT1时相SBP,DBP,MAP较T0时相明显降低(P<0.01),HR无明显变化,T2,T3,T4时相SBP,DBP,MAP较T0时相无明显变化;T2时相HR与T0时相升高(P<0.05)。GⅢT1,T2,T3,T4时相SBP,DBP,MAP较T0时相明显降低(P<0.01);T2时相HR与T0时相升高(P<0.05)。3组患者ANP各时相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ANP血浆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不同剂量芬太尼对气管插管时血浆ANP水平无明显;芬太尼10μg/kg能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氯化钡(BaCl2)所致大鼠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麻醉Wistar大鼠,注射BaCl2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经舌下静脉注射钠通道阻滞剂利多卡因,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分别观察其对BaCl2所致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对照组相比,利多卡因和维拉帕米组均使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缩短(P<0.01、P<0.05)。结论BaCl2所致大鼠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与心肌细胞内Na 、Ca2 内流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老年病人全麻诱导中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I-Ⅱ级,年龄70岁以上的病人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为依托咪酯组,Ⅱ组为丙泊酚组。分别测定诱导后1、2、3、5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9HR),并将其与基础值比较。结果:诱导前两组病人的SBP、DBP、MAP和HR无明显差别。诱导后丙泊酚组病人SBP、DBP和MAP显下降,第2min和第3min时下降达到最低谷,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病人全麻诱导用依托咪酯比用丙泊酚更安全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评价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CSEA)及全凭静脉麻醉(TIVA)用于经皮肾镜碎石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4例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分为CSEA组和TIVA组两组,每组32例。记录两组入手术室时(基础值,t0)、改变体位为俯卧位或半侧卧位时(t1)、切皮时(t2)、出手术室时(t3),以及CSEA组腰部麻醉后15min时(tSA15min)和TI‐VA组气管插管时(ti)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观察麻醉效果、输液量、术中使用麻黄碱和阿托品、CSEA组局麻药用量、手术时间、手术期间或出室时患者不适发生率,以及不良事件等。结果t0时两组血压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患者在t1、t2、t3时的SBP、DBP和MAP均低于t0(P<0.05),t1和t3时的HR高于t0(P<0.05);TIVA组患者在t1和t2时的SBP、DBP、MAP和HR均低于t0(P<0.05),但t3时的SBP、DBP和MAP均高于t0(P<0.05)。t1和t2时CSEA组SBP和HR均高于TIVA组,而t3时CSEA组SBP和DBP均低于TIVA组(P<0.05)。术后CSEA患者不适发生率为6.3%,低于TIVA组的25.0%(P<0.05)。结论CSEA和TIVA均可用于经皮肾镜碎石术,CSEA术中舒适度低,但术后舒适度更高;结石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情况好的患者采用CSEA可能较好,反之采用全身麻醉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老年人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拟行全麻择期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氯胺酮(0.3 mg/Kg)+丙泊酚(1.8mg/Kg)诱导组(KP组);丙泊酚诱导组(P组)。记录两组患者在诱导前(T0)、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时(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插管后5min(T5)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KP组组间SBP、MAP、DBP和HR变化有显著性(P〈0.05);P组组间SBP、MAP、DBP和HR变化有显著性(P〈0.05);KP组与P组比较,T1、T2和T3时点的SBP、MAP、DBP、HR的变化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能够有效减低老年人全麻诱导期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和艾司洛尔组(E组)各20例,在全麻苏醒期间分别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和生理盐水,观察记录两组在手术结束时、开始躁动时、拔管前5min、拔管时、拔管后5min及拔管后1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变化情况。结果组内比较,E组躁动时SBP、DBP及HR均高于术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术毕SBP、DBP及HR均低于躁动时、拔管前5min、拔管时及拔管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间术毕和躁动时SBP、DBP及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前5min和拔管时SBP、DBP及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苏醒期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对HR、BP上升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七氟烷与异丙酚全麻对老年大肠癌患者术中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60例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30例与异丙酚组30例,检测两组诱导前、后1、3和5min的HR、SBP、DBP及MAP。结果两组在麻醉诱导后HR、SBP、DBP和MAP与诱导前基础值比较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在3.min和5.min的SBP、MAP下降明显(P〈O.05),异丙酚组较七氟烷组麻醉诱导后3min和5.min的SBP、MAP下降明显(P〈0.05)。结论七氟烷、异丙酚对老年患者的心血管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七氟烷较异丙酚对患者血循环影响较小、血管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将 3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5例 ,A组 (PGE1组 ) :于气管内插管前 10~ 2 0s静脉注射前列腺素E11.0 μg/kg ;B组为对照组。两组均以芬太尼、r -OH、依托咪酯、琥珀胆碱静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 ,于诱导前、窥喉插管即刻及插管后 2、5min测定SBP、DBP、MAP、HR、ECG、SpO2 并计算RPP。结果A组SBP、DBP、MAP、HR、RPP于插管前后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B组于插管即刻及其后 2、5minSBP、DBP、MAP、HR、RPP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 <0 .0 1)。认为前列腺素E1于气管内插管前静脉内注射能有效地预防气管内插管所致的心血管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联合诱导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咪达唑仑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组(A组)和生理盐水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组(B组),每组20例,全麻诱导时A组按顺序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6~0.08mg/kg(10s),3min后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10mg/5s)、芬太尼2.5~4.0μg/kg(10s)、罗库溴铵0.6~1.0mg/kg(5s),B组先静注生理盐水3ml,3min后按相同方法经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一-罗库溴铵行联合诱导。观察记录2组诱导前、诱导、插管、切开皮肤的HR、SBP、DBP、MAP变化,异丙酚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HR在各观察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即刻A组SBP、DBP、MAP均高于B组(P〈0.05);在插管和切开皮肤即刻A组SBP、DBP、MAP均低于B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2组HR在诱导即刻较诱导前均明显升高(P〈0.05),随后A组HR渐降(P〈0.05),而B组HR变化较小(P〉0.05);A组SBP、DBP、MAP在组内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SBP、DBP、MAP在诱导与诱导前、插管与诱导即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术后苏醒延迟发生,在麻醉维持期间异丙酚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组联合诱导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平稳,抑制心血管副反应较生理盐水-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组为佳。  相似文献   

15.
程俭  李立新  刘庆龙 《广西医学》2010,32(2):190-19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小儿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需行全麻手术患儿,按手术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诱导前3 min静注利多卡因1.5 mg/kg,对照组20例直接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分别记录全部病例麻醉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 min(T2)、2 min(T3)、3 min(T4)的SBP、DBP、MAP、HR。于麻醉前(T0)、插管后3 min(T4)、5 min(T5)测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结果与T0时比,两组患儿T1时SBP、DBP均降低(P〈0.05),HR均减慢(P〈0.05);T2、T3、T4时观察组SBP、DBP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的HR比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结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减轻小儿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膜间皮瘤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总结我院1987-2000年38例施行胸膜间皮瘤切除术患术中MAP、HR、ECG变化及术毕呼吸恢复情况。结果:行胸膜肺切除术患术中出血量大,MAP显降低(P<0.05),HR明显增快(P<0.01),发生心律失常比率增加。结论:静吸复合麻醉下,麻醉浓度适宜,有效的补充血容量及纠正心律失常,能有效地保障胸膜间皮瘤手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药效学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40例,其中20例有阻塞性黄疸的肝功能异常病人,AsAⅢ级,为肝功能异常组(Ⅰ组),另20例肝功能正常病人,ASAⅠ~Ⅱ级,为对照组(Ⅱ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第8~9胸椎硬膜外穿刺成功后,2min内注入0.75%RP溶液(含肾上腺素5μg/m1)2mg/kg,30min后分别静注γ-羟丁酸钠、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诱导插管并维持,并持续吸入N2O:O2(1:1)。观察硬膜外注药后30min内的感觉、运动阻滞效果;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均连续测定并记录注药前、后10、20、30、60、90、120和180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心电图(ECG);同时记录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特征相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注药后各时点SBP、DBP、MAP均下降,与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Ⅱ组注药后10~90min内各时点SBP、DBP、MAP均下降,与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注药120min后各时点SBP、DBP、MAP均趋向回升,Ⅱ组回升明显,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R:两组注药后均减慢,Ⅰ组或Ⅱ组分别在注药30min或90min后各时点减慢明显,与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低血压发生率较高,麻黄素用量较大,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肝功能正常和异常患者在注药后30min内,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无明显差别;肝功能异常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差,低血压发生率较高,故麻醉用药要分次、少量,并应加强对循环功能的监测及管理。  相似文献   

18.
郑小东 《中外医疗》2010,29(14):99-99
目的观察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胸腔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胸腔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全凭静脉麻醉组。连续监测SBP、DBP、MAP及HR。结果 A组SBP、DBP、MAP及HR均较B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胸腔手术时机体应激反应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roseal喉罩在老年人全身麻醉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无严重心肺疾病的择期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喉罩组(LMA组),气管插管组(ET组).分别记录诱导前(T1)、插管(罩)后即刻(T2)、插管(罩)后3min(T3)、拔管(罩)前(T4)、拔管(罩)后即刻(T5)、拔管(罩)后3min(T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相关并发症.结果:同ET组相比,LMA组的插管后即刻、插管后3min,SBP、DBP、MAP、HR显著低于气管插管组(P〈0.05).拔管前、后即刻和拔管后3min的MAP和HR均显著低于气管插管组(P〈0.05),且LMA组相关并发症要少于气管插管组.结论:喉罩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老年人的全身麻醉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脊柱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和Cor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择期行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S1、S2、S3 三组,各组诱导所用舒芬太尼剂量分别为0.2、0.4、0.6μg/kg。各组分别于诱导前(T0,基础值),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min(T2)、3min(T3)、5min(T4),记录患者SBP、DBP、MAP、HR、SPO2,并在各时点抽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Cor浓度。结果 同组比较:各组不同时点的SBP、DBP、MAP、H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T1时SBP、DBP、MAP、HR均低于T0时(P<0.05)。组间比较:T1时S1、S2组MAP高于S3组(P<0.05);T2、T3时:S1组SBP、DBP、MAP、HR均高于S2、S3组(P<0.05);T4时:S1、S2组SBP、MAP、HR均高于S3组(P<0.05),S1组DBP高于S2、S3组(P<0.05)。S1组血浆Cor的浓度在T2、T3时高于T0,亦高于相同时点的S2、S3组(P<0.05)。结论  和0.2μg/kg舒芬太尼相比,0.4μg/kg和0.6μg/kg均能有效抑制插管时应激反应,0.4μg/kg舒芬太尼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