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38例眼眶血管瘤患者的手术切口方式进行了分析,其中对25例患者应用外眦平行切口。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使手术野暴露充分,对周围组织损伤小,而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作者认为,这种手术切口方式可在手术实践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眶肌锥外间隙病变MR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肌锥外病变MR表现。结果眼眶肌锥外病灶共76个,左眼27例、右眼31例、双眼9例,其中淋巴增生性疾病24例,22例表现为沿眼眶结构铸型生长T1WI等信号肿块,T2WI等或稍高信号肿块,2例表现等T1等T2信号软组织肿块;9例炎性病变表现等T1等T2、稍高或稍低信号肿块;癌性病变3例表现为稍长T1稍短T2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肿块;脉管源性肿瘤5例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肿块;良性实性及囊实性肿块16例,大多表现为稍长T1稍短T2或混杂T2信号肿块,囊性肿块4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6例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而其中4例皮样囊肿可见特征性抑脂后信号减低。结论 MR能清晰显示眼眶肌锥外间隙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对于眼眶肌锥外占位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术前精确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经结膜入路冷冻摘除眼眶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冷冻摘除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与手术并发症. 方法: 对术前诊断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41例患者,选择符合前路开眶条件的36例行结膜入路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冷冻摘除术.记录术中手术时间,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 36例肿瘤均顺利地经膜入路进行完整的冷冻摘除,术后35例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确诊为神经鞘瘤.每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历时约20~25 min.术中、术后无永久性并发症. 结论:经结膜入路冷冻摘除肌圆锥内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简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经结膜切口行眼眶爆裂性骨折的Medpor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edpor植入术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确诊为眼眶骨折的22例(22眼)行眼眶骨折结膜切口复位术及Medpor填充术,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眼球突出度、眼外肌运动、复视及视力等情况。结果:术后效果满意,眼球内陷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双眼突出度基本一致,眼球运动恢复正常,20例复视消失,1例复视改善但仍存在,1例复视无改善。手术不影响视力,出院随访期间未出现植入物脱出或排斥反应。结论:有并发症的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应及早行眼眶整复术治疗,Medpor是一种良好网状聚乙烯生物材料,应用Medpor作植入物,用耳脑胶粘合安全有效。经结膜切口重建眶壁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外眦及穹窿结膜切开法摘除位置较深、范围较广泛的眼眶肿瘤,评价外眦及穹窿结膜切开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外眦皮肤及靠近肿瘤部位的穹窿结膜切开法,对位于眼眶前部、眶后段或偏上、偏下之肿瘤进行摘除。结果 6例患者的眼眶肿瘤均顺利完整地摘除,保持或恢复视力。结论 经外眦及穹窿结膜切开法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摘除眼眶肿瘤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5月以来我院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15例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入路手术。结果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15例,手术顺利,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结膜入路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关键在于术前对肿瘤性质、粘连程度的正确判断和手术操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入路摘除的手术疗效,并探讨其与影像学定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结膜入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选择标准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眼球后水平或紧邻眼球.CT和MRI显示39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肌肉圆锥内,多呈类圆形且边界清楚.36例完整摘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均位于肌肉圆锥内,粘连程度轻,无粗大引流静脉;1例患者虽然完整摘除但术后视力丧失,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存在粗大引流静脉;另2例患者部分切除,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手术成功率92.3%;9例术前视力减退患者中有6例视力有提高;全部32例眼球突出患者均完全缓解.疗效改善者32例(82.1%),疗效不变者5例(12.8%),疗效恶化者2例(5.1%).结论:球后肌肉圆锥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通过结膜入路成功摘除.但如果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紧邻眶尖、与眶周组织粘连紧密、或有粗大引流静脉,则需要选择其他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寻找眼眶内侧深部肿瘤或异物摘出的手术切口新进路。方法 :应用上下睑缘、睑板、眶隔、结膜联合矢状切口进路 ,然后用深部拉钩扩大创腔视野 ,直视下摘出肿瘤。结果 :16例 16只眼接受本手术切口进路 ,都能完整摘出肿瘤 ,术中出血甚少 ,术后无内直肌麻痹、无明显瘢痕 ,随访 2~ 10年无后期并发症。结论 :上下睑缘、睑板、眶隔和结膜联合矢状切开进路是眶内侧深部肿瘤等摘出首选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眶肿物的CT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眼眶肿物60例,均行轴位CT扫描,其中26例同时作了增强扫描,另有10例加作了冠状位扫描。结果:60例眶内肿物中,眼球肿物18例,肌锥内肿物24例,眶内肌锥外肿物18例,本组60例病变CT检出60例(10096),术前定性(区分良恶性,部分作出病理性质诊断)准确48例(80%)。结论:CT对大部分眼眶肿物均可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11.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anti-adhesive effect of a mixed solution of sodium hyaluronate and 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 (HACMC, Guardix-sol?) during the transconjunctival approach to orbital wall reconstruction. Eighty-seve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rbital wall reconstruction by the transconjunctival approach were enrolled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e applied HACMC between the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and the orbital septum after surgery in 47 patients and did not use it in 40 patients. Lower lid retraction and marginal reflex distance 2 (MRD(2)) were measured to analyze the degree of postoperative adhesion at 1 week and 1, 3, and 6 months. The degree of MRD(2) showed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ostoperative 1 week and 1 month between the HACMC and control groups (p<0.05). Lower lid ectropion developed in two patients (5.0%)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did not occur in the HACMC group. In orbital wall reconstruction by the transconjunctival approach, the HACMC mixture solution is effective for preventing adhesion and lower lid ectropion during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眼眶肿瘤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特点,及其在眼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3例眼眶肿瘤患者分别行磁共弥振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利用数据测量软件进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测量。23例患者中,22例有病理诊断资料,1例临床诊断为静脉瘤的患者未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眼眶肿瘤的DWI图像信噪比良好,能满足成像要求。良性肿瘤11例(病理诊断10例),ADC值为(1.81±0.45)×10-3mm2/s,病灶的b0至b1 000的信号逐渐降低;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12例,ADC值为(0.79±0.23)×10-3mm2/s,病灶的b0至b1 000的信号无明显降低。结论 DWI可以增加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信息,有助于鉴别诊断眼眶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15~19岁男性青少年骨盆骨骺融合的形态学特征,为研究现阶段男性青少年骨骺融合增龄性变化规律积累新的数据.方法 利用62例15~19岁男性青少年的骨盆X线片,采用形态学分级、赋值法对其骨骺融合状况进行观察和半定量研究.按研究结果所获得的规律,采用上述赋值计分法对另外6例已知年龄的青少年骨龄进行粗测,并与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法进行对比.结果 15~19岁男性青少年骨盆骨骺融合呈现动态形态学变化趋势,各年龄组骨盆骨骺发育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岁组以后各骨骼形态学变化仍在继续,但经赋值量化的统计学差异不明显.利用本方法可以粗测6例已知年龄个体的大致骨龄.结论 15~19岁男性青少年骨盆骨骺融合存在一定的增龄性变化;本分级、赋值法可大致反映现阶段男性青少年骨骺发育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注入式义眼台技术的动物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骨水泥注入巩膜腔形成义眼台对兔眼组织的影响。方法:依据处死的时间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作5组,每兔一眼做实验用眼.另眼为对照,手术时用手指挤压和碘伏棉签清除兔眼内容物和色素组织后注入骨水泥,进行肉眼观察、测量眼球重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而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实验和对照眼球重量无明显差异,组织学显示术后早期组反应呈现为炎性坏死反应,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后呈现为炎性坏死反应向纤维组织增生过度;术后3个月呈现为眼角膜血管化,围绕义眼台形成纤维膜,炎性反应基本消失。结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义眼台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比重适当,注入式义眼台技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义眼活动度良好,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4例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法(眼球区、视神经鞘区、肌锥内区、肌锥外区、骨膜外区)对其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新五分区法下眼眶占位性病变的分布规律.结果:374例患者中血管瘤最常见,占总病例数的34.75%(130/374),其中79.23%(103/130)分布于肌锥内区.淋巴瘤分布以锥外单区域为主,炎性假瘤的分布多见于混合区域(χ2=13.63,P<0.001).病例数超过10例的眼眶占位性病变各区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恶性病变在肌锥内区、外区及混合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内/外=66.53,P<0.001;χ2内/混=88.17,P<0.001;χ2外/混=5.078,P=0.024<0.05).肌锥内区良性病变(99.18%,121/122)>肌锥外区(56.12%,78/139)>混合型(36.96%,17/46);恶性肿瘤混合型(63.04%,29/46)>肌锥外区(43.88%,61/139)>肌锥内区(0.82%,1/122).结论: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下各分区眼眶占位性病变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新五分区法有助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碱化镇痛液注入腰大肌间沟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 0 8例随机分为LPVS、LPV两组 ,采用病人单盲法分别在腰大肌间沟注入碱化镇痛液 (利多卡因 2 0 0mg +强的松龙 2 5mg +维生素B1 2 1mg +碳酸氢钠 2 0 0mg加生理盐水至 2 0ml)和宋文阁氏镇痛液 (利多卡因 2 0 0mg +强的松龙 2 5mg +维生素B1 2 1mg加生理盐水至 2 0ml) ,用VRS - 5、直腿抬高试验等评估镇痛效果。结果 LPVS、LPV两组有效率分别为 88.89%、72 .2 2 %(P <0 .0 5 )。结论 碱化镇痛液注入腰大肌间沟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分析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肿瘤微创手术与传统经颅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住院的拟行垂体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将60名垂体肿瘤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患者均采取经单鼻孔蝶窦显微入路切除垂体肿瘤,对照组30例患者均采取传统经颅入路垂体肿瘤切除术。结果 :试验组30例垂体肿瘤患者的手术时间长度、术中的出血量以及在围手术期中的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单侧鼻孔蝶窦显微入路切除垂体肿瘤微创手术的手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长,降低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的事件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是将一些可视性物质 ,如荧光素染料、碱性磷酸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等与组织和细胞中的特异性抗原相结合 ,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组织中的未知抗原或者抗体 ,借以判断检测组织的来源和分化程度 ,协助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1-4 ]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为直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即用标记有可视性物质的特异性抗体证实抗原的存在。二为间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即用标记可视性物质的第二抗体来检测初级抗体 -抗原反应复合物的存在[2 ] 。传统使用的荧光素染料标记特异性抗体的方法 ,称为免疫荧光技术。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1例因俯卧位脊柱手术的并发症造成的缺血性眶间隔综合征。设计:干预性病例报道。方法:1例80岁男性患者因椎管狭窄接受了长时间的腰椎椎板减压切除术,俯卧位进行全麻。几个小时后,患者主诉左眼周疼痛,视力降低。检查发现面部明显浮肿,左眼球突出、运动受限、左眼无光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