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冠心病症状人群使用超声波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l生。方法选择250例健康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冠状动脉CTA筛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未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0例(无斑块组)和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斑块组)。同时采用高频超声波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IMT。结果ANOVAs分析显示年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x2检验显示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标记物带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呈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无冠心病症状人群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CTA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快速心脏扫描,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用合理的设备参数设置,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了16排CT心脏快速扫描,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观察,以显示出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等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有26例(86.67%)冠状动脉内径≥2mm的部分显影良好,能满足临床影像诊断需要,共显示病变部位45处;4例(13.33%)的部分血管影欠佳或未显影。9例另行DSA检查,其诊断结果与CTA冠状动脉成像基本一致。结论CTA冠状动脉成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高质量的CTA冠脉成像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王文成 《智慧健康》2024,(3):5-8+12
目的 分析颈部血管超声、动态心电图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自2020年1月—2022年7月接诊的14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非重度组和重度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动态心电图及CTA检查,比较两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指标[动脉硬化度(β)、颈动脉顺应性(AC)、弹性系数(EP)、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动态心电图检查指标[正常N-N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 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指标、动态心电图检查指标对重度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效能,分析CTA检查对重度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重度组β、EP、IMT均大于非重度组,AC小于非重度组,差异显著(P<0.05);重度组SDNN、SDANN、RMSSD均小于非重度组,差异显著(P<0.05);ROC曲线分析,SDNN、SDANN联合RMSSD诊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的AUC为0.930,β、EP、IMT联合AC诊断重度冠状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发生率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36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及34例双支以上病变组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分析并比较三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与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单支病变组及双支以上病变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支以上病变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IMT变化及斑块发生率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检测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筛选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颈部CT血管造影(CTA)对脑梗死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2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62例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颈部血管CDUS检查,观察组患者选择颈部CT血管造影作进一步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88.71%,中重度血管狭窄率为40.32%,与对照组的17.74%、1.6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颈内膜-中层厚度(IMT)、血管阻力指数(R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与CTA检查的颈部中重度狭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US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具有较高检出价值,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学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516例受检者的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82例受检者后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进行对比。结果:615人冠状动脉正常,轻度狭窄(<50%)411人,中度狭窄(50%~75%)195人,重度狭窄(>75%)170人;支架植入术后125人。182例患者的CTA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有164例造影图像与CTA图像对比基本一致;18例CTA狭窄程度的评价与冠脉造影不符。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是冠心病患者无创检查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为冠心病患者的分级和治疗提供依据,且是高危人群体检筛查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涛 《医疗装备》2023,(7):77-79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医院收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颈动脉超声、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CTA单独及联合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统计超声、CTA单独及联合诊断颈动脉斑块的效能。结果 200例患者中,DSA诊断阳性163例、阴性37例。超声、CTA单独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0.224、0.258),超声联合CTA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41)。超声联合CTA诊断诊断颈动脉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两者单独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且诊断效能高于两者单独诊断,可对颈动脉斑块病变进行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成像,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32例疑似或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进行CTA及DSA检查(CTA检查均在DSA前1周内完成),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分析了32例患者的全部血管节段(243个),DSA检测到病变节段138处,无病变节段105处,CTA检测到病变节段129处,无病变节段114处;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97.1%,阳性预测值为97.7%,阴性预测值为89.5%,准确率为93.8%;CTA检查发现59支冠状动脉血管有斑块,DSA检查发现62支有斑块,二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TA与DSA对狭窄程度<50%、50%~75%、>75%的所有部位病变的检出数目分别为18、24处,35、32处,6、6处,二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较为准确,是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冠心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于我院体检的87名健康人员纳入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使用超声仪器对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及颈内动脉IMT,评估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P <0.05)。ROC曲线显示,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924,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 <0.05)。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高于三项指标单独检测(P <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病变,临床使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61例患者,根据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组和非CHD组。其中CHD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再分成轻、中、重度狭窄三个亚组。所有患者同时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CHD各组和非CHD组间颈总动脉IMT、斑块的关系。结果CHD组患者的平均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CHD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也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可以间接用来判断CHD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血管影像特点和危险因素,为青年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3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15~45岁青年患者,头部MRI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和(或)脑白质病变,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颅内或颈部血管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收集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的情况,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血管影像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男性脑小血管病检出率(71.42%)明显高于女性(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部MRI病灶位于前循环区域明显较后循环区域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发病灶多见。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66.67%的患者未发现明显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伴有血管异常的患者(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71.43%位于前循环,28.57%位于后循环。危险因素分析发现,76.19%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发现血管硬化表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为56.25%,颈动脉斑块为31.25%,颈动脉管径增粗为12.50%)。57.14%的患者有高血压,52.38%的患者有血脂异常,38.10%的患者吸烟。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好发于前循环供血区域的深穿支动脉,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仍是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要加以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青年体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3年4至10月北京协和医院19~59岁的体检者,除外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结缔组织疾病者,均接受血压、血糖、血脂和超声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共入选762名,其中男589名,女173名,平均年龄(46±9)岁.采用t检验计算不同年龄组内(<40岁、40~49岁、50~59岁),粥样硬化组和无粥样硬化组间血压、血糖、血脂的差别.对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将年龄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 男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30.2%(178/589),女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15.6%(27/1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22,P=0.000).在40~49岁人群,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间的舒张压[(74.19±8.96) vs.(71.10±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9,P<0.05);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无粥样硬化组间在<40岁[(5.77±1.59)vs.(5.08±0.94)]、40~49岁[(5.43±0.84)vs.(5.19±0.65)]、50~59岁[(5.32±0.70) vs.(5.14±9.46)]各组的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6,-2.930,-2.17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舒张压、血糖等4项是中青年健康体检者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0.993,0.711,0.047,0.334.年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1,cut-off值为51岁.结论 对于50岁以上的健康中年男性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有利于早期明确有无动脉硬化,而对于血糖异常、舒张压升高的人群可能需要更积极地进行这方面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68例拟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并行图像处理,观察患者的CTA特点,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对比.结果 68例患者共检查376条血管.CTA发现112条病灶,诊断正常血管数264条;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分布于颈内动脉(53条),大脑前、中、后动脉(共39条)及椎-基底动脉(20条).狭窄动脉段中,狭窄伴钙化的斑块32条,大部分位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及床突上段、椎动脉的颅内段.对于非钙化斑块,CTA显示模糊.DSA共显示128条病灶,诊断正常血管248条.CTA显示中重度狭窄率[9.31%(35/376)]与DSA[9.31%(35/376)]一致.38例患者临床诊断正确.结论 CTA为一种微创伤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方法,检查耗时少,费用低,且空间分辨率高,适合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非冠心病组100例,冠心病组10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32例,二支病变组33例,三支病变组35例,比较冠心病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与非冠心病组间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非冠心病组明显高(P<0.05);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单支病变组明显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与IMT、斑块积分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成显著正相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强而加重。  相似文献   

15.
李捷  吕益忠  钱进军 《现代保健》2010,(28):103-10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患者经彩超或CTA筛查发现共42支血管有病变,再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评价其价值。结果颈动脉狭窄≥70%者26支,占61.9%;颈动脉狭窄≤70%者13支,占31.0%;无狭窄3支,占7.1%。结论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于颈动脉狭窄病变是一种安全、可靠、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313例经冠脉造影术(CAG)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T2DM组)及非糖尿病组(NDM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及CAG结果。根据冠脉病变形态学标准分型及SYNTAX评分等来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冠脉病变。结果与NDM组相比,T2DM组的高血压病、高血糖症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甘油三酯(TG)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减少(p<0.05);冠脉造影病变分析在T2DM组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C型病变、SYNTAX积分均高于NDM组(p<0.01)。而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吸烟史、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方面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多合并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等多种危险因素,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高;其冠脉病变严重,以多支血管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7.
陈云  王欣  齐惠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8):890-89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5例疑似冠心病的病人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52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64例,双支病变48例,3支病变41例)。结果对照组及总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与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粥样斑块发生率来预测冠心病的特异性为81.6%,敏感性为75.3%,阳性预测率为71.1%。结论测定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168例经过CT、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将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的彩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168例患者有134例(79.76%)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对照组160例有6例诊断出颈动脉颅脉外段存在粥样硬化,2组彩超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梗死灶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健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为了早期诊断、早期预防,临床上建议使用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行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的差异。方法选择100例颈动脉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外循环组44例,非体外循环组56例,对比分析两组术后早期(术后48h内)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结果体外循环组8例(18.2%)患者发生了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其中1例(2.3%)发生脑梗死;7例(15.9%)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没有脑出血病例。非体外循环组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低于体外循环组[5.4%(3/56)比18.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1,P=0.042)。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