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四头肌萎缩是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并在术后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并可引起再次损伤及骨性关节炎的早发。因此,为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应在及时预防肌萎缩的同时,采用综合康复措施优化和加速其肌力恢复。本文主要综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萎缩的发生机制及其康复策略,以期为临床康复干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3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再成角试验对2组患者本体感觉进行评定;采用PH-A平衡功能检测系统评定患者平衡功能,在双足站立位(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进行,取摆幅指数(SI)、摆动的轨迹长和外周面积三个指标进行分析;下肢运动协调性采用表面肌电时序分析;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2组在入组时再成角试验、平衡检测指标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再成角试验结果显示,干预组膝关节的平均偏差为(7.62±3.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6±4.63)mm,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平衡检测中闭眼状态下各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干预组治疗后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治疗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肌电分析在最大等长收缩过程中,干预组患膝治疗后的拮抗肌协同收缩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而治疗后干预组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 结论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不仅对ACL重建后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有肯定疗效,还能促进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协调性及膝关节功能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3.
4.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影响本体感觉恢复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感觉检查及等速肌力测定.分析影响本体感觉恢复的因素及术后本体感觉和肌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44例胴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6个月的患者和13名健康人正常对照。分别采用被动位置重现和Biodex等速测力仪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和等速肌力的评定。比较患者与正常对照问的本体感觉差异,分析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和术前H/Q值对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术后本体感觉和股四头肌力量恢复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与正常对照间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当接受手术的时间在损伤后4个月内时,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和位置重现误差成线性正相关(R:0.713,P〈0.05)。术后本体感觉和股四头肌力量的恢复有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术后6个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水平仍低于正常人。在韧带损伤后4个月内,接受手术越早,术后6个月时本体感觉水平越好。术后6个月时本体感觉恢复较好的患者股四头肌力量恢复也相应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下肢按摩联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运用支具制动及负重等常规的康复方法,实验组则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按摩的方法。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1 d、术后第1周、术后4周的疼痛评分,大腿周径差值、肌力;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Lysholm分数。结果 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在入院时、术后1 d的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患者在术后1周、术后4周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1. 20±0. 52)分vs.(2. 30±0. 66)分、(0. 20±0. 41)分vs.(1. 25±0. 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1 d、术后1周的组间大腿周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在术后4周的大腿周径差值优于对照组[(-0. 65±0. 59) cm vs.(-1. 35±0. 81)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1 d的组间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实验组在术后1周、术后4周的肌力优于对照组(4. 40±0. 50级vs. 4. 10±0. 31级、4. 45±0. 51级vs. 4. 15±0. 37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0. 00%,低于对照组25. 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入院时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实验组患者术后4周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66. 50±7. 76)分vs.(54. 65±6. 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早期下肢按摩联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肢肿胀,促进患者术后肌肉力量的恢复,减少术后膝关节的粘连、僵硬及肌肉萎缩并发症发生,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61例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康复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患肢的评估、肌力的训练、心理的护理、康复方案的制定;术后的一般护理、体位的摆放、生命体征的监测、伤口及引流管的观察护理、术后康复方案在各个阶段的实施与要求。认为制定并应用康复计划对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有效地促进患者恢复关节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博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8):36-37,9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对ACL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90例ACL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行ACL重建,干预组术中保留胫骨端ACL残端,对照组术中不保留胫骨端ACL残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本体感觉和膝关节功能。结果:干预组术后3、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被动活动察觉阈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膝关节Lysholm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ACL治疗ACL损伤患者能够加快本体感觉恢复速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与单束重建术对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系统评价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与单束重建术在恢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前直向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方面的临床疗效,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7.10),OVID(1950~2007.10),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4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07.10),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Juni评价法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利用RevMan 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6篇。文献质量B级1篇,C级5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束重建组术后前交叉韧带的前直向稳定性[WMD=-0.75(-1.14,-0.37),P=0.0001]和旋转稳定性[RR=1.38,95%CI(1.17,1.61),P〈0.0001]均优于单束重建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在恢复膝关节的前直向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方面优于单束重建术。由于纳入文献数量较少,质量不高,上述结论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4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总结4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经验体会。方法:关节镜下移植中1/3骨-髌韧带-骨组织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用于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关节 稳定。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57分提高到93分。所有患膝术前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术后2例前抽屉试验阳性,3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所有患者主观评价膝关节功能明显增进,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关节镜直视下,能准确定位前交叉韧带解剖止点,钻制骨隧道,植入移植组织。采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不需外固定。该技术具有不切开关节囊,损伤小,关节粘连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CL重建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分阶段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以螺旋-对角线运动训练为主)。分别于术后3,6,9个月时采用Biodex多关节等速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关节位置觉检测。 结果治疗组术后3个月时的关节重现误差[伸膝15°、30°、45°时的关节重现误差分别为(2.04±0.80)°、(3.53±0.95)°、(3.38±1.41)°]及术后6个月时的关节重现误差[伸膝15°、30°、45°时的关节重现误差分别为(1.99±0.61)°、(2.20±0.67)°、(2.83±1.71)°]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时2组患者膝关节重现误差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于ACL重建术后早期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加速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保留残端重建术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105例A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保留或不保留残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ACL不保留残端重建术,观察组予ACL保留残端重建术,对比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经骨-髌韧带-骨(BPB)重建术后患侧及健侧膝关节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向心性收缩及离心性收缩功能的变化,重点观测作为协同保护前交叉韧带的腘绳肌拮抗性离心性收缩在不同运动速度及不同的关节位置下的功能变化.方法用Cybex-770型等速测试系统对30例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经关节镜行BPB替代ACL重建术后的患者进行患肢及健肢的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向心性和离心性收缩的肌肉功能进行测试.结果 显示在30°/s、60°/s、90°/s、120°/s的4组测试运动速度下患膝的股四头肌及在30°/s、60°/s、90°/s三组测试运动速度下患膝腘绳肌的向心性及离心性收缩的峰力矩都较健侧有明显下降,具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120°/s运动速度下两下肢腘绳肌的向心性及离心性收缩峰力矩已无显著性差异.患肢腘绳肌离心性收缩与股四头肌向心性收缩的峰力矩之比(H/Q的E/C)及两者的向心性收缩峰力矩之比(H/Q的C/C)在4组运动速度下均大于健侧,具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运动速度的加大及膝关节的伸直两个比值逐步加大,H/Q的E/C比值在膝关节近伸直位时达到最高峰.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BPB替代ACL重建术后患肢的股四头肌及腘绳肌都发生了废用性萎缩,但后者比前者恢复要快,术后2年在较快速运动下两侧腘绳肌的收缩功能已无明显差异,患侧肢体适应性地加强了作为保护前交叉韧带的动力装置腘绳肌的收缩功能,尤其是离心性收缩,随着运动速度的加快及膝关节的逐渐伸直至ACL最易损伤处这种保护反应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3.
LARS人工韧带重建与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运动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LARS人工韧带在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效果.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与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01/2010-02.检索关键词:LARS人工韧带,交叉韧带,重建.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①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优势与不足.②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效果.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31篇.结果: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有关节镜下手术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早期从事运动,强度大,植入简单,固定可靠等优点;同时也存在医疗费用高,多数患者难以承受,影响临床广泛推广的不足.在临床应用效果来看,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应用效果非常好,远胜过其他重建方法.结论:建议对多发韧带损伤、韧带重建翻修或需早期活动的患者,应首选LARS人工韧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水中运动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水中运动干预。观察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3个月膝关节主动屈曲范围、膝关节主动伸展范围、Lysholm评分。结果训练后3个月膝关节主动屈曲范围、膝关节主动伸展范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Lysholm评分观察组(91.2±5.6)分高于对照组(78.3±4.8)分,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中运动能提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改善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护理。方法:对36例应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术后按照预先制订的锻炼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康复重点是对患肢肌肉萎缩的预防,肌力的恢复,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患肢负重及平衡功能训练等。结果:36例患者患侧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恢复良好,可正常生活和参加体育活动,患膝无不适感和感染现象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细心的观察及正确的功能锻炼是保证其成功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总结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通过阶段性本体感觉训练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方法。术后早期:炎症反应期(术后第1周)采取踝泵运动、股四头肌和胭绳肌等长收缩、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锻炼、直抬腿及侧抬腿练习、行走训练;初期:部分负重期(术后第2一第5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强化训练、增加平衡板和同定自行车练习;中期:完全负重期(术后第6周至第3个月)增加半蹲训练、步行灵活性和慢跑训练;后期:恢复活动期(术后第4-第12个月)行绕环练习、侧踏台阶训练,并可选择游泳、跳绳、慢跑或户外自行车等。本组48例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56.7±3.7)分,术后2个月为(91.8±3.5)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94.7±3.1)分,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和康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孟建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22):75-76
目的:分析新身痛逐瘀汤联合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应用于ACL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2月渑池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8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行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观察组行新身痛逐瘀汤联合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视觉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的步态变化。方法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观察Lysholm评分100分、ACL重建术后1年的患者14例。测试步态周期中健侧和患侧的时间距离参数(步频、步长、步速、单腿支撑时间、摆动期、支撑期)、膝关节在预承重期和摆动期的最大屈曲度以及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平均波幅。结果健侧和息侧的时间距离参数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各时间距离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两侧的股直肌和股外侧肌表面肌电平均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侧股内侧肌平均波幅显著小于健侧(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1年且Lysholm评分达100分的患者,步行时步态基本恢复正常,但股内侧肌肌肉收缩活动仍低于健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动处方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康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应用运动处方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能完成最低强度正面直腿抬高锻炼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能完成最低强度正面直腿抬高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处方可有效提高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肌力康复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