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有MR、CT影像资料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2例,1例行CT平扫及MR平扫加增强检查,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CT及MRI的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例病灶位于左侧臀大肌及臀中肌内,病灶呈分叶状,大部分边缘清晰,CT平扫为等、低密度改变,以低密度为主,其间见不规则条片状、索状等密度影;MRI平扫该肿块信号不均匀,在T1WI、T2WI上肿块内均见不规则条片状、索状低信号区,增强扫描肿块内低信号区域未见强化,病灶内稍高信号区域不同程度强化,以内侧强化为著。1例病灶位于右胸壁第2、3肋间隙内,呈梭形生长,内侧突向胸腔,大部分边缘清晰,CT平扫为稍低密度,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良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MRI平扫病灶内与纤维化相符合的长T1短T2低信号区,增强扫描不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影像学上主要与一些富于胶原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的纤维母细胞性病变作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滑膜肉瘤(SS)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S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11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增强检查;14例接受MRI平扫,其中9例接受增强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SS中,12例发生于四肢,8例发生于其他部位;病灶最大径2.1~16.0 cm,其中12例>5 cm。CT平扫病灶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8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均匀;3例出现边缘性钙化,2例邻近骨质破坏;增强后2例呈渐进性明显强化,6例为不均匀渐进性中度或明显强化。3例MR T1WI呈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或稍高信号;11例MRI信号不均匀,其中8例伴出血呈明显高信号,7例出现“三重”信号,8例瘤内见低信号分隔,6例呈“铺路石”样改变;5例病灶周围轻度水肿。增强后2例均匀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中度强化、5例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4例见“筋膜尾征”。结论SS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上腺囊肿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上腺囊肿的CT、MRI表现.结果 10例肾上腺囊肿,6例行CT检查:囊肿壁薄、均匀,1例囊壁有钙化,1例囊内可见分隔,分隔上见点状钙化灶.平扫囊内密度均匀,CT值约为15 HU~30 HU,增强扫描囊内均未见强化,1例囊壁轻度强化,5例囊壁及分隔均未见强化.4例行MRI检查:囊内均呈长T1、长T2信号,囊壁呈长T1、略长T2信号,增强扫描囊内和囊壁均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肾上腺囊肿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的CT与MR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盆腔RMS患儿的CT与MR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行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3例,增强扫描3例.结果:CT平扫均见腹盆腔内较大软组织肿物,密度欠均匀,部分有坏死区,邻近组织受压推移甚至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后病灶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以周边强化明显,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较多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影,延迟期斑片状持续性强化.MR检查T1WI序列示腹盆腔内等低混杂信号巨大肿物,T2WI序列上以稍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呈不均匀持续性强化.结论:儿童腹盆腔RMS是一种少见的间充质源性恶性肿瘤,CT与MR影像学表现能为其诊断及鉴别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肌内黏液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内黏液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4例接受MR检查(其中3例接受增强扫描),1例接受CT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5例肌内黏液瘤患者中,股内侧肌内黏液瘤2例,腓肠肌内黏液瘤1例,腓骨长肌内黏液瘤1例,胸锁乳突肌后方肌内黏液瘤1例.MR平扫肌内黏液瘤旱与肌肉走行一致的椭圆形3例,呈不规则片状1例,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4例接受增强扫描,3例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1例呈厚壁强化并可见结节.CT平扫肿瘤呈液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内部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及内部渐进性强化.结论 肌内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但部分影像学表现不典型,MR增强扫描与病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IPMC)的MSCT、MR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MC 9例,术前均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复习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主胰管型5例,表现为主胰管明显扩张,多数见管壁结节,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1长T2信号,不均匀,胰管内呈长T1长T2信号;分支胰管型3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或多发囊性病变,腔内见分隔及结节样突起或肿块,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1长T2信号,2例CT MPR图像及MRCP显示病灶与主胰管相通;混合型1例,表现为囊状病灶,内有附壁结节,合并主胰管扩张,囊内为长T1长T2信号。6例病灶主胰管不同程度扩张(4~45mm),6例胰腺不同程度萎缩,3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膨大,2例见不规则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分隔强化较明显,附壁结节强化稍弱且不均匀。结论:MSCT薄层扫描及MRI对IPMC诊断价值较大,结合MPR、CPR、MRCP能够显示胰腺IPMC的病理特征,有利于显示较小结节及胰管改变,结合其临床特征,多数病例可与胰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肌内黏液瘤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肌内黏液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检查资料。结果 病变位于下肢7例,颈部2例,臀部1例,上肢1例。CT扫描3例,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MR扫描8例,7例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DWI呈较均匀高信号,3例出现"周围脂肪带"征和周围肌肉内水肿,其中3例行MR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3例患者同时接受彩超检查,显示为肌内囊实性团块,形态规则,2例可探及少量血流信号。结论 综合分析肌内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MR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8.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螺旋CT及高场强MR的影像学表现,提高UESL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UESL患者.螺旋CT检查5例,MR检查9例.结果 5例患者CT扫描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晰的囊状低密度影,其内含有不规则的软组织影,增强后动脉期软组织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MRI 9例患者中6例T1WI表现为囊状高低信号混杂影,T2WI病灶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3例患者T1WI表现为囊状低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及高场强MRI能反应UESL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UESL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炎性假瘤(IP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16个病灶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的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结果:13例患者中共发现16个病灶,MR平扫示在T1WI上6个为等信号,其余10个为低信号。T2WI上7个呈低信号,5个呈略高信号,4个呈等信号。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示动脉期大部分病灶未见明显强化,仅3个见轻度强化,在静脉期及延迟期见强化,呈周边环形强化、分隔样强化或偏心性小结节状强化,延迟期病灶中心无强化,病灶整体有缩小感。结论:MRI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IPL的病理学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CT和MRI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接受盆腔CT或MR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AM患者,男1例,女10例,中位年龄36岁,分析AAM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 结果 7例会阴部或臀部皮下肿块穿越盆膈延伸至盆腔,2例位于外阴,1例位于会阴部向上延伸至左下腹皮下,1例位于腹膜后。7例接受CT平扫,与肌肉密度相比,其中5例呈等密度,1例呈等低混杂密度,1例囊实混合;5例接受增强CT扫描,2例呈缓慢强化,1例呈絮状及分隔样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合并未强化囊变区,1例未见强化,其中2例出现漩涡样或分层状强化。8例接受MR检查,与肌肉信号相比,病灶T2WI高信号5例,稍高信号3例(1例合并显著高信号囊变区),5例出现典型漩涡状或分层样改变;T1WI低信号2例,稍低信号4例,等信号2例,其中3例病灶内部信号不均匀,2例内见条形或斑片样T1WI稍高信号。4例接受增强MR扫描,呈不均匀强化,1例见未强化囊变区。 结论 AAM表现为患者单侧会阴区逐渐增大的软组织肿块穿越盆膈进入盆腔,MR T2WI表现为高信号及漩涡样改变,MR及CT增强扫描缓慢强化为AAM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肝脏炎性假瘤的动态增强CT及MR扫描(附17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CT、MR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资料及CT、MR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对其影像表现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7例患者共发现20个病灶。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肝脏炎性假瘤的强化方式多样,其中动脉期呈轻微强化(4例)或无强化(7例);门脉期及延迟扫描常有一定程度强化,常见强化形式为边缘环状强化(7例)或中心点状强化(3例)或偏心状强化(1例)。MR平扫T1WI显示病灶为低信号、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团注Gd-DTPA后,病灶的强化形式与CT动态增强表现相似。结论:肝脏炎性假瘤的强化方式反映了其病理学特征,CT、MR动态增强扫描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1例中8例接受B超检查;5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中,病灶位于右侧者7例,位于左侧者4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8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囊性病变密度接近,3例密度不均,可见少许斑点状,小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渐进性强化.T1WI病灶呈较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可见不均匀轻或中度强化.结论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少脂肪良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良性少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影像学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男6 例,女14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良性肾脏少脂肪AML的超声、CT及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超声检查。12例行CT平扫及增强,1例仅行CT增强。12例行MR平扫及增强,1例仅行MR平扫。结果:病灶呈扁圆形或不规则形10例(50%),与肾脏交界面平直者9例(45%);15例(75%)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其中7例(46.7%)呈限制性生长或“蘑菇”征。9例(75%)CT平扫呈均匀稍高密度。全部病灶T2WI信号稍低于肾实质,信号完全均匀4例(30.8%),夹杂微小点片状稍高信号9例(69.2%);双回波化学位移成像5例(41.7%)反相位信号点状或片状减低。双期CT和动态MRI增强扫描示病灶呈均匀或筛网状强化。12例(60%)病灶呈高回声,18例(90%)回声均匀。3例(15%)病灶内见扩张或粗大迂曲走行的血管。结论:良性肾脏少脂肪AML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特征:形态不规则或非膨胀性生长、稍高回声、CT平扫呈稍高密度、T2WI呈均匀稍低信号或夹杂少许点片状稍高信号、均匀或筛网状持续性强化、女性多见、病灶内偶可见迂曲扩张血管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T患者的临床特征、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 32例DT患者共38个病灶,其中84.21%(32/38)边界不清楚,39.47%(15/38)包绕侵犯血管神经,15.79%(6/38)有骨质侵犯。对11例进行CT检查,共发现14个病灶,平扫呈稍低密度,均未见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稍低于邻近肌肉组织。对21例进行MR检查,共发现24个病灶,T1WI上呈等或稍低于肌肉的信号,T2WI呈高于肌肉低于脂肪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87.50%(21/24)可见条状或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纤维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偶见核分裂,细胞间可见胶原组织包绕。结论 T1WI、T2WI呈条带状低信号,且增强扫描不强化是DT的特征性MRI表现。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病灶的侵犯范围,为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I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和/或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CT及MRI平扫共8个病灶,CT显示6个病灶中,5个呈稍低密度,1个病灶大部分呈低密度,其内可见小片状等密度。MR显示的4个病灶中,2个脂肪抑制T2WI呈低信号,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1病灶未显示脂肪信号特点,病灶内未见囊变、血肿、坏死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7个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呈均匀强化;3个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改变,5个病灶呈持续强化改变;3个病灶内部见粗大畸形血管,5个病灶可见引流静脉。结论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学类型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软骨肉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7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仅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余17例表现为骨质破坏伴分叶状软组织肿块。所有病变均可见到环形或絮状钙化影,其中14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钙化明显,1例中分化普通髓腔型、6例黏液型、3例间质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呈局限、轻微钙化。MRI表现:10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呈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5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3例黏液型呈以明显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2例间质型呈中等T1中等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透明细胞型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软组织肿块内部可见长T1短T2信号分隔。发生于长管状骨者可见骨内膜扇贝形压迹。结论根据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推测软骨肉瘤的病理学类型,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系统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 PEComa)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泌尿生殖系统PEComa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年龄为9~63岁,平均年龄为40.8岁;男性3例,女性2例,男:女为3:2。5例患者中,4例病变位于肾脏,1例病变位于阴道;病灶直径为0.9~19.0 cm。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MRI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中,2例患者的CT平扫图像可见较小病灶,大小分别为0.9 cm×0.9 cm×1.0 cm、2.1 cm×1.7 cm×2.0 cm,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MRI平扫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另3例患者的病灶较大,最大径约19 cm,CT平扫提示病灶密度不均匀;CT增强扫描较大病灶则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可见液化坏死区,病灶内或周围出现粗大血管影。术后大体标本显示肿瘤切面呈灰白、灰红色,可见有出血,质韧,有包膜。镜下可以见肿瘤形态为上皮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4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9例行超声检查。结果患者年龄9个月至58岁,平均(34±17)岁。22例共23灶,肿瘤主要累及肾髓质;19灶呈实质性,4灶呈囊实性。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密度多不均匀,内见片状坏死,13灶见点状、斑片状、不规则形钙化,3灶内见点片状出血。增强扫描呈中度到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MRI:T1WI示肿瘤呈不均匀低信号,1灶有出血;T2WI上呈混杂低信号3灶,高信号1灶,囊变及坏死区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3灶呈中度不均匀渐进性强化,1灶呈快进快出。超声:8灶呈实性,1灶呈囊实性,等或稍高回声,回声不均匀,内见液化坏死,4灶见钙化,7灶CDFI见点线状血流信号。结论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发生在儿童或年轻成人的肾脏中等血供肿瘤伴有囊变、坏死、出血及钙化等,有助于提高对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影像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单发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E)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单发IHE,其中3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仅接受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2例单发IHE中,9例病灶在肝右叶,2例在肝左叶,1例累及肝脏右前叶及左内叶;CT平扫8例病灶均呈低密度,边界清晰,其中4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3例边缘结节条索样强化;2例病灶由肝动脉供血,增强各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以向心性强化为主。MR平扫7例中,6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1例低信号内混杂高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内斑片条索样低信号,T2抑脂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均以环形向心性强化为主。结论 单发IHE的特征性CT、MRI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