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职生社会支持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高职学生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对948名在校高职学生进行团体测量.结果 性别对高职生社会支持利用度有一定影响;生源地不同不会导致高职生在社会支持上产生显著差异;不同抚养者、不同年级的高职生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高职生的社会支持总体较好,但受到性别,特别是抚养者、年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山西大学的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045,P>0.05);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17.179,P<0.00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农村普通中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量表对256名农村普通中学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自尊在性别、家庭收入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年级、成绩方面有显著差异,社会支持高低组只有对支持的利用度有显著差异,社会支持总分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和自尊有显著的相关,这两项对自尊都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农村普通中学生自尊和社会支持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4.
了解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对黑龙江省3所高等院校1 13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在专业类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其中主观支持维度对网络成瘾及其各维度负向预测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中学生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对548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①接纳型在父母的教养类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初中生父母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纳程度显著高于初三年级学生,对初三年级学生的拒绝、干涉程度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初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对女生的教养方式总体上比对男生积极;②总体上看,同性朋友是初中生社会支持最主要的来源,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差异显著.母亲是低年级初中生、女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同性朋友是高年级初中生、男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初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初中生学习策略发展特点。方法 采用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28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学习策略在年级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在性别上学习策略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策略的运用上明显优于男生;不同成绩组之间差异显著,高成绩组明显优于低成绩组。结论 在学习策略的教学和应用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年级、性别、不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学习方式差异研究及其对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学习方式与学习质量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联系,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差异的研究,为高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学习方式问卷》,对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的大学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07份.结果 ①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P<0.05),其中,学习策略性别和年级差异极显著(P<0.01),学习方法性别差异极显著(P<0.01),年级差异不显著;学习动机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极显著(P<0.01);考试方法性别和年级差异不显著.②大学生学习方式总体水平与会共课成绩和总成绩之间的关系显著(P<0.05),而且与专业课成绩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且对学习成绩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州市中学生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对广州市的5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与年级的中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一学生的客观支持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个年级(F=7.607,P<0.01);②男生学校归属感总分显著低于女生(t=-3.270,P<0.01),初一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年级(F=29.746,P<0.01);③学校归属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358,0.184,0.304,0.293;P<0.01);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7.484,4.872;P<0.01,t=2.042,P<0.05)。结论应通过完善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学校归属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的现状,探讨其人格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简化版(NEO-FFI)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作为测查工具,对湖南省6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其中409名贫困大学生与抽取的457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分析。结果贫困大学生在神经质、责任心特质上和朋友支持、居住环境、经济支持来源及参与活动情况上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人格的经验开放性在贫困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和年级上主效应或交互作用显著;贫困大学生神经质因子与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均为显著负相关,人格的其余各因子除经验开放性与责任心因子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相关不显著外,其余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均呈显著正相关;外倾性和责任心是社会支持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贫困大学生相对非贫困大学生具有高神经质、高责任心的人格特质,贫困大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支持具有性别和专业差异,人格特质对社会支持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师范大学生自强意识在性别与年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研究。方法使用自强意识问卷对某师范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的自强意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自强意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自强意识在4个年级上差异显著,大一、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在总体取向、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的自强意识3个分量表上,女生都显著高于男生。结论师范大学生自强意识在性别与年级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过度使用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后果。方法 2007年10-12月,以职校学生作为目标人群,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结果①网络成瘾32人,检出率为6.7%;②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在性别、城乡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网络成瘾组在网龄、每次上网时间上高于正常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网络成瘾组在上网次数、在线时间、每天/每周上网时间上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网络成瘾组在线时间更长,上网次数更多;④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的上网内容比较,两组在信息与技术、性与游戏、娱乐放松、网络人际关系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网络态度上,两组的网络效能感、对网络的积极评价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对网络的消极评价上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瘾组的得分高于正常组。两组的网络情感上的比较显示,成瘾组的网络满意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⑤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抑郁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瘾组的得分高于正常组。两组在焦虑、生理后果、行为后果、经济后果、心理-社会后果方面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成瘾组后果更严重。结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花更多的时间上网,而且产生了更消极的生理、行为、经济和心理-社会后果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高职生网络成瘾状况,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修订版(CIAS-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孤独感量表(UCLA)对广州两所高职院校共657名高职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网络成瘾检出率为2.3%,网络依赖为16%;②低领悟社会支持组高职生在网络成瘾倾向得分高于中、高领悟社会支持组(F=5.44,P0.01);处于严重孤独水平的高职生在网络成瘾倾向上得分高于其他各组(F=9.07,P0.01);③领悟社会支持得分与网络成瘾倾向呈负相关(P0.01);孤独感与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P0.01);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孤独感程度存在负相关(P0.01);④孤独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中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率为69.6%。结论高职生网络成瘾问题应得到更多关注。对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进行测定及采取有效改善措施,有助于对高职生网络成瘾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3.
自我控制对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控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修订版及根特教养方式量表对96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女生;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我控制、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相关显著;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的消极控制维度与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控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和母亲消极控制维度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高中生网络成瘾状况,探究家庭环境中成功性、组织性、控制性三因素对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查郑州市城区6所高中800名学生,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及自编的网络使用调查问卷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1.高中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5.0%;网络成瘾率在性别、年级、学校性质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414、0.356、0.112);2.家庭组织性因素对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力居首位(β=-0.155),其次是家庭成功性和控制性(β=0.109、0.092)。结论: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组织性、成功性、控制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不同类型学校中学生及优差自我价值感的特点。方法:对558名不同类型学校(重点、普通、职业中学)的学生,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三所中学的男、女生除了在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上有较显显著的差异外(P〈0.05),在自我价值感的其他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重点中学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方面显著地高于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学生(P〈0.001);学生成绩优秀的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专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与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网络成瘾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中专学生231人作为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29份(有效率为99.13%)。其中男生97人,女生134人,平均年龄18±1岁。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网络成瘾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判断为轻度网络成瘾者占受试的6.98%,判断为网络使用过度占受试的14.41%。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男性、计算机专业相关,与SCL-90各因子之间均成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男性、计算机专业、精神病性因子和敌对性是影响网络使用的危险因素。结论中专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预防网络成瘾应从性别和个体的心理特点出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II-CV)中文版和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某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的320名在校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介于已有研究范围之内(检出率为5.6%),性别差异明显(t=3.18,P=0.002),年级间无差异(F=2.15,P=0.118),成瘾程度与网龄、周上网次数和每次上网时长高度相关(r=0.127~0.415,P0.05)。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网络成瘾程度显著负相关(r=-0.281,-0.295;P0.05),家庭适应性可以预测网络成瘾(F=30.262,P=0.000)。结论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生而言,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越好,网络成瘾程度越低。家庭适应性,而非家庭亲密度可以解释初中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的分布情况,找出其成瘾特点。方法采用个案分析法、问卷法,运用自编问卷、Y oung的网络成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网龄3年以上的占57.3%,网络成瘾在城乡、网龄和学习成绩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上网目的这个影响因素下,网络成瘾呈现显著性差异(F=2.423,P<0.05)。结论大学生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并不了解,以"看电影"和"聊天"为主要目的的上网,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9.
临汾市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汾市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癌现状,探索导致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成因。方法随机抽取临汾市襄汾县某中学初一、初二共400名学生为对象,以自行设计的“个人资料调查表”、上海师范大学郭颖所编制的“中学生网络戍瘾量表”和“教师访谈”半结构提纲为工具,进行集中测试和访谈。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396份。临汾市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发生率为7.33%,男生高于女生(6.57%,0.76%);初一年级学生与二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发生率呈递增趋势(7.32%,7.53%)。结论年级、性别、家庭环境、上网的内容等是影响中学生网络成癌的主要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初中生在社会支持的来源、性别和年级方面的特点及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使用社会支持问卷和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调查548名初中生(从初一到初三年级)。结果:同性朋友在初中生社会支持方面的地位明显高于其他重要社会他人(F=110.2,P〈0.01),是初中生社会支持最主要的来源;初中生社会支持的性别(F=2.88,P〈0.05)、年级差异(F=4.43,P〈0.01)显著,成人(主要是母亲)是初一年级社会支持的首要来源,同性朋友是初二、初三年级社会支持的首要来源;女生感受到的母亲的社会支持高于男生,男生感受到的同性朋友和父亲的社会支持高于女生。同性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与教师关系满意度、与父亲的冲突及受到的惩罚、母亲的肯定与支持和对与母亲关系满意度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结论:同性朋友在初中生的社会关系中有重要意义,从初一到初二是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发生转折的时期;社会支持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