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被称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临床上调理脾胃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关于脾胃学说,有耳熟能详的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等数种学说。但若追本溯源仍当首推仲景对脾胃的认识,如《古今医统》中说:“汉张伸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张仲景著作中的脾胃学说,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有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内容。本文拟从发病学、治疗学、疾病传变学以及护理学等方面对仲景学说中的脾胃理论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揭示仲景脾胃学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正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脾胃论》曰:"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脾胃主管人体食物和水液的正常代谢,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和病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脾胃学说应用不仅体现在指导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其在中医各科临床中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将近年来脾胃学说在中医各科的应用简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被称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临床上调理脾胃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关于脾胃学说,有耳熟能详的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等数种学说.但若追本溯源仍当首推仲景对脾胃的认识,如<古今医统>中说:"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张仲景著作中的脾胃学说,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有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内容.本文拟从发病学、治疗学、疾病传变学以及护理学等方面对仲景学说中的脾胃理论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揭示仲景脾胃学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梁文慧 《河北中医》2006,28(7):523-524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脾主升主运,胃主降主纳。突出脾胃,始于金元。金代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  相似文献   

5.
脾胃学说与“冲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展 《中医杂志》2011,52(16):1351-1353
"冲和"思想是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这是由脾胃的生理功能、特性及其运动方式所决定的,并在脾升胃降、脾胃为升降之枢纽及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等理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冲和"是脾胃生理活动正常的基础,而病理上的机制为升降失常,或纳运失司,或燥湿不济等而失其"冲和"之性。所以调理脾胃也要以复其"冲和"之性为目的。掌握脾胃学说的"冲和"思想,对充分了解与应用脾胃学说,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其学术上尊崇《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亦受其师张元素脏腑病机学说影响。李东垣总结的脾胃学说,其学术创新可以归纳为4点:第一,以气化升降浮沉原理为脾胃学说立论依据;第二,创立脾胃学说,发挥气化理论;第三,揭示脾胃气化失常为内伤病机之关键;第四,治疗主张补中升阳并随季节特点辨时用药。李氏理解、发挥和运用气化理论阐释脾胃学说,并证之临床实践,对于后世医家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7.
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倡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从而创立了脾胃学说,后代医家莫不遵从其说,调治脾胃病皆用东垣所创立的益气升阳之法.但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只适合治疗脾失健运之证,而不适合胃阴虚之候.叶氏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立了养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丰富了脏腑学说[1].  相似文献   

8.
探析新安医家对李杲脾胃学说的发展与继承情况。提炼李杲《脾胃论》一书中脾胃学说的主要学术思想,并研究新安地区代表性新安医家相关的学术思想,探明各代表性新安医家脾胃学说的理论源流,探析新安各家对李杲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新安医家受李杲脾胃学说影响深远,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挥与创新,如汪机受其影响首创“固本培元”学说,孙一奎结合医易之理,创“命门动气说”,罗周彦首“将元气分元阴、元阳”,创培补元阴元阳四方;吴澄著《不居集》,首倡“理脾阴”一说;新安医家形成了临床以调理脾胃为基本的治法,近现代新安医家王仲奇、程雁宾也在前人之基础上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是中医藏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产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有关脾胃的不同借代称谓,如以脾胃所居部位而派生的"中焦"、由脾胃功能所引申的"后天之本"、由脾胃所合经络而言之"足太阴阳明"以及据运气学说而产生的"戊(土)己(土)"等,这些称谓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和文化内核,丰富了脾胃学说的研究内容。故对脾胃借代称谓的考释既有助于构建系统的中医学脾胃理论体系,也有助于新时期脾藏象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内经》,倡于金元,发扬后世,形成独特的学术流派,在指导临床实践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近年来,本人运用脾胃学说,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一、脾胃在生理上的重要性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各部,都必须通过脾胃及其经脉的作用,而获得气血营养的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脾胃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垣身处金元时代,在医学史中"新学肇兴"之时,他以脾胃立论,阐发脾胃内伤病机,独创新义,创建脾胃学说,对促进以温补为特点的易水学派的形成,推动对脾胃学说更为系统深入地研究,均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然其中所属医家,对脾胃学说的发挥,见解有殊,立论各异,既遥承脾胃学说之绪,又对补脾补肾各有阐发.其师承影响关系大略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小萍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脾胃气化学说,认为脾胃气化学说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张老师临床用药善用调理脾胃之药,并随症加减,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论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源自《内经》,成熟于东垣。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而女子以血为用,以气为纲,故妇科疾病多与脾胃病变密切相关,历代医家的妇科专著亦多重视脾胃。从脾胃功能对女子生理的作用,脾胃病变对妇科疾病的影响,以及妇科中调理脾胃的若干治法等方面论述了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和《伤寒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确定了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很多调理脾胃的有效方药。金元时期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补脾派的代表人物李东垣结合自己在战乱频仍时期所积累的医疗经验提出了“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以及“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内  相似文献   

15.
《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标志性著作,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脾胃为人体升清降浊之枢纽,但脾胃中主体在胃,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胃之升清是气机升降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脾胃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勤 《陕西中医》2003,24(7):637-639
脾胃是后天之本 ,研究脾胃的特性和脾胃在治疗中的作用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临床价值 ,脾胃学说作为中医学中一个独立的学说 ,具有重要的地位。脾胃学说从提出到建立、完善 ,经历了几个阶段 ,其中仲景的脾胃学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伤寒论》中 ,脾胃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学说已初露端倪。因此 ,研究《伤寒论》中的脾胃思想 ,对整理、深化脾胃学说 ,开拓视野 ,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脾胃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基于《内经》,而独树于李东垣,发扬于诸医家。脾胃学说也是脏腑学说的一部分。《内经》从阴阳五行、脾主中土,论述脾胃在功能上主纳、化饮食五味、输布营养精微、升清降浊、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皆赖以养,阐明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原理,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难经》提出了脾统血的功能,立肝病先治脾的治未病思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治脾胃,首分虚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对《脾胃论》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 ,精于外感内伤之治 ,善于化裁运用古方 ,对内外妇儿各科造诣颇深 ,受东垣学说影响 ,重视脾胃病证的辨证和治疗 ,强调脾胃分治 ,创立胃阴学说 ,倡导甘润养胃法 ,发展了东垣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9.
泰县中医院章文赓老中医,临证崇尚东垣脾胃学说,博采诸贤之长,重视调理脾胃。笔者有幸随其实习,得益匪浅。兹将其调理脾胃治疗老年病的经验,简介如次。“眩”平阴火李东垣创“阴火”学说,认为“脾胃乃元气之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源自《内经》,成熟于东垣。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而女子以血为用,以气为纲,故妇科疾病多与脾胃病变密切相关,历代医家的妇科专著亦多重视脾胃。从脾胃功能对女子生理的作用,脾胃病变对妇科疾病的影响,以及妇科中调理脾胃的若干治法等方面论述了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