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先锋  何柳芳  郭长根  张玲  苑书华 《安徽医药》2015,19(10):1897-190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指标与新生儿危重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新生儿住院的脓毒症患儿共93例,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对入组的患儿在入院时及经治疗后72 h 采集患儿静脉血分别测定外周血中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质 C(PC)。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和比较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与非危重组比较,危重组、极危重组 TT 、PT、APTT延长(P <0.05),DD、FIB 水平升高(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与危重组比较,极危重组 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DD 水平升高(P <0.05),PT、APTT、TT、FIB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急性期比较,危重和极危重组患儿经治疗好转后,恢复期 TT 、PT、APTT 缩短(P <0.05),DD、FIB 水平降低(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升高(P <0.05);而非危重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脓毒症患儿的凝血功能的异常与危重评分之间密切相关,与疾病的发展进程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 例肝硬化患者及20 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血小板(PLT)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结果:肝硬化chi1 d B级组、C级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PT、APTT、PL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FIB)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D-dimer、PT、APTT分别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其差异性更显著(P<0.01),肝硬化Child C级组FIB、PLT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出血危险性的D-dimer、预后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邹龙娇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68-3769
目的:检测109例肝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与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PT、TT、APTT、FIB含量均采用磁珠凝固法进行测定。结果:PT、APTT、TT、FIB 4项在急性肝炎、慢性轻度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慢性中重度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及重症肝病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浆凝血4项指标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判断严重肝病患者的出血倾向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测定465例各型肝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I'V)、凝血酶时间(1-r)、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D-二聚体指标,并与常规肝功能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肝炎患者的PT、AVIT、Tr、FIB及D-二聚体指标均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慢性肝病患者的PT、AP丌、Tr、及D-二聚体均明显增高,FIB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肝硬化失代偿、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为甚,且各型肝病患者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与GGT、ALB、CHE及PA呈负相关,与TBIL、DBIL、TBA及ADA呈正相关;APTT、TT与GGT及PA呈负相关,与TBIL、DBIL、TBA及ADA呈正相关;FIB与TBIL、DBIL、TBA及ADA呈负相关.与GGT及PA呈正相关;D-二聚体与TBIL、DBIL及ADA呈正相关(P〈0.05)。结论Prr、APTT、TT、FIB、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尤以慢性肝病为甚,同时再联合肝功能指标综合分析,将有利于肝病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程监测、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指标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93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33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LT、PT、APTT、TT、FIB和D-dimer值相应与对照组PLT、PT、APTT、TT、FIB和D-dime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前及时检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方法 收集11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其中包括4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7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41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及5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的血样及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并行PLT、MPV、PT、TT、APTT、FIB、D-D、AT-Ⅲ测定.结果 ①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年龄、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T、APTT、FIB下降(P<0.05);TT增加(P< 0.05).②轻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年龄、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LT、PT、APTT、AT-Ⅲ、FIB降低(P<0.05或P<0.01),TT、D-D、MPV升高(P<0.05或P<0.01).③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降低(P<0.01),PLT、PT、APTT、AT-Ⅲ、FIB明显降低(P<0.01),TT、D-D、MPV明显升高(P<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呈病理性高凝状态,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41例急性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前及输血后第1、3、7天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检测,统计分析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第1天患者PT、APTT时间明显延长(P〈0.05),FIB及PLT明显降低俨〈0.05);与输血后第1天相比,第3天PT、AMT时间明显缩短(P〈0.05),PL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第7天患者PT、APTT、FIB、PLT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量输血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应根据临床需要及实验室检查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大量输血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和护理体会。方法对179例先兆子痫孕妇、96例正常健康孕妇与54例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先兆子痫孕妇组的PT、APTT、TT、FIB与正常健康孕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健康孕妇PT、APTT、TT低于非孕妇女,FIB则高于非孕妇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产前严密观察产妇身体情况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及病程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四项凝血指标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探讨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住院部8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代偿组32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8例)及门诊部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水平。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与代偿组之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同样有显著性(P〈0.01)。结论凝血四项指标较全面反映了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可以列为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检验的辅助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张莹 《中国医药指南》2023,(15):102-104
目的 深入分析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孕晚期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将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孕晚期妊娠高血压患者为对象和同时期接受正常检查的50例孕晚期孕妇为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六项凝血指标(PT、APTT、TT、FIB、FDP、D-D)及血小板参数(MPV、PLT、PDW)情况,分析观察组不同疾病严重程度孕妇六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情况,另外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疾病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PT、APTT、TT、PLT水平较对照组低,FIB、FDP、D-D、MPV、PDW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与妊娠高血压组相比,子痫前期组PT、APTT、TT、PLT水平较低,FIB、FDP、D-D、MPV、PDW水平较高(P <0.05)。PT、APTT、TT、PLT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呈负相关(P <0.05),FIB、FDP、D-D、MPV、PDW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呈正相关(P <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与孕晚期妊娠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孕晚...  相似文献   

11.
李伟皓  宫颖新  张静  杨洪乐  纪昕  曹青 《河北医药》2010,32(23):3293-3295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部分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探讨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凝血功能异常的试验诊断意义。方法检测7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血浆PT、INR、APTT、FIB、OHP、OCP及OFP,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应用ROC曲线比较OCP、OHP、OFP与FIB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PT、INR、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FIB、OCP与OHP均高于对照组,OF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下面积OFP最高(0.968,P〈0.01),其次为OHP(0.962,P〈0.01)及OCP(0.907,P〈0.01),最后为FIB(0.804,P〈0.01)。结论 OHP、OCP及OFP可反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能力增强及纤溶能力降低,其敏感性优于PT、INR、APTT、FIB。  相似文献   

12.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全自动血凝仪和血液分析仪,检测了正常非妊娠孕妇(对照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观察组)各32例的下述指标,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结果:观察组的PT、APTT较对照组均缩短,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观察组的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小板及凝血三项指标可作为判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重要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8例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DD)、蛋白C(PC)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与20例正常新生儿比较。结果重度窒息组血浆DD值增高,PC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或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轻度窒息组血浆DD值亦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PC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血浆PT、TT、及APTT均较对照组延长,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重度窒息组PT、TT及APTT与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亦具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多数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主要表现高凝状态,且凝血功能紊乱程度与窒息程度相关。对窒息新生儿复苏后早期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群 《中国当代医药》2015,(9):126-127,130
目的探讨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PT)在妊娠肝病患者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妇产科产检及住院待产者共100例,根据有无合并肝病分为肝病组及正常妊娠组,各50例,抽取两组产妇静脉血1.8 ml,检测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所有检测均在抽血后2 h内完成。结果肝病组ALT、GGT、AST较正常妊娠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病组PT、APTT较正常妊娠组升高,FIB较正常妊娠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病患者进行血生化指标及PT检测对于临床鉴别与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伟聪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413-3414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不同严重程度肝病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 PT、APTT、TT、FIB四项指标中,重症肝炎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异常程度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凝血指标的检测可预测不同严重程度肝病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动态观察凝血指标可判断病情、预后及发展方向,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刘师平 《首都医药》2007,(14):17-17
目的探讨PT、APTT、FIB、TT、PLT含量检测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本文对7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PT、APTT、TT、FIB)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67例肝癌患者凝血四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癌患者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检测以了解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利用日本东亚CA-50血凝仪,检测67例肝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PT、APTT、TT、FIB水平。结果肝癌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PT、APTT、TT)和血小板参数(PLT、MPV)在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50例正常人与35例乙肝后肝硬化、21例丙肝后肝硬化、4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T、APTT、TT、PLT、MPV。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丙肝后肝硬化患者PLT比酒精性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减少(P〈0.01和P〈0.05)。肝炎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P〈0.05),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衡量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而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变化的不一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20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率(PAGT:MAR)、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血小板聚集率(PAGT:MAR,用ADP做诱导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采用血液凝聚仪定量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采用酶标仪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CRP)采用生化分析仪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与16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PAGT:MAR、FIB、vWF、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PA、PT、APTT和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MAR、FIB、vWF、CRP水平增高且t-PA水平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组PT、APTT、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联合检测上述分子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和凝血四项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肝硬化患者58例,Child-pugh分级A级24例,B级22例,C级12例,正常对照组32例。均检测血清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按Child-pugh分级A→B→C,CHE、PA逐渐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TT逐渐延长,PT A级、B级、C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和TT的B级、C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逐渐降低,B级、C级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CHE、PT、APTT、TT和FIB能较全面反应患者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凝血功能,对其诊断、治疗和雨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