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32例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每晚睡前1次皮下注射,调整剂量使空腹血糖控制于3.9~6.0mmol/L。同时联合瑞格列奈,调整剂量使餐后2h血糖控制于4.4~8.0mmol/L,或至4.0mg/餐。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及BMI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空腹血糖[(5.1±1.3)mmol/Lvs(12.3±4.2)mmol/L]。餐后2h血糖[(8.2±3.8)mmol/Lvs(17.5±6.1)mmol/L],HbA1c[(7.3±1.1)%vs(11.6±1.3)%],均明显下降(P〈0.01)。BMI[(25.8±4.1)kg/m^2 vs(25.6±3.5)kg/m^2],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控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恢复糖尿患者对磺脲类降糖药敏感性。方法30例门诊和急诊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均使用常规剂量磺脲类药物,但血糖控制不良。应用双相门冬胰岛素30后血糖达到控制良好3个月,之后停用胰岛素,继续以前的口服药物的治疗。结果停用口服降糖药之前3个月内平均血糖为(5.7±0.7)mmol/L,餐后2h血糖或随机血糖为(14.2±7.2)mmol/L;应用胰岛素达标时空腹血糖为(9.4±7.5)mmol/L,餐后2h血糖为(7.2±1.4)mmol/L;应用胰岛素期间空腹血糖为(6.0±0.8)mmol/L,餐后2h血糖为(7.8±1.2)mmol/L;停用胰岛素时,空腹血糖为(6.1±0.6)mmol/L,餐后2h血糖为(7.7±1.3)mmol/L。在改用原来口服降糖药后,1个月平均空腹血糖为(6.5±0.5)mmol/L。餐后2h血糖为(8.1±0.8)mmol/L,与应用胰岛素前相比,血糖降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可能恢复糖尿病患者对磺脲类药物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徐丹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435-436
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糖化血红蛋白这标(HbAIC≤7%)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方法采用CGMS对50例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分析血糖动态变化信息。结果50例患者中,有11例(占22%)发生了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值为3.0~3.8mmol/L;6例(占12%)发生有症状性低血糖,血糖值为2.1~3.8mmol/L。在17例无症状和有症状性低血糖患者中,有10例(占20%)患者低血糖发生于凌晨1:00~4:00。25例(占50%)餐后2h血糖〉11.1mmol/L,其中8例发生早餐后高血糖,血糖值11.2~14.6mmol/L;6例发生午餐后高血糖,血糖值11.8~15.6mmol/L;11例发生晚餐后高血糖,血糖值12-3~16.0mmol/L。结论对于应用空腹血糖、餐后2h、糖化血红蛋白来判定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全天多点血糖监测,了解任意时间的血糖情况,作为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基础,达到精细化降糖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对肝源性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43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使用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所有患者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3例患者死于肝病并发症外,其余患者空腹血糖均控制在(6.8±1.0)mmol/L,餐后2h血糖均控制在(8.2±1.1)mmol/L,睡前血糖均控制在(7.3±1.8)mmol/L。结论门冬胰岛素治疗肝源性糖尿病安全、有效、方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问题及社区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在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为糖尿病患者100例,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于对照组的50例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并且联合胰岛素进行治疗。对于观察组的50例患者采用对照组治疗方法之外再采用社区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护理和饮食等方面。临床观察期为3个月。结果对观察组进行社区干预,干预结果如下,患者的空腹血糖在干预前为(10.4±3.4)mmol/L,餐后2h血糖在干预前为(12.3±2.8)mmol/L,胆固醇在干预前为(5.2±1.5)mmol/L,三酰甘油在干预前为(2.6±1.3)mmol/L,而在干预3个月之后,空腹血糖(8.7±2.8)mmol/L,餐后2h血糖(7.1±1.5)mmol/L,胆固醇(4.8±1.1)mmol/L,三酰甘油(1.6±1.1)mmol/L。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上述四项指标有了很明显的下降。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果如下,患者的空腹血糖在治疗前为(10.2±3.2)mmol/L,餐后2h血糖在治疗前为(11.8±2.3)mmol/L,胆固醇在治疗前为(5.4±1.7)mmol/L,三酰甘油在治疗前为(3.2±1.4)mmol/L,而在治疗3个月之后,空腹血糖(9.6±2.6)mmol/L,餐后2h血糖(8.6±2.1)mmol/L,胆固醇(5.1±1.5)mmol/L,三酰甘油(1.7±1.3)mmol/L。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上述四项指标有了很明显的下降,但是没有观察组下降的明显。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控饮食能力、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以前,28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是采用间断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29.5±16.4)岁,病程为诊断到16年,平均(3.4±6.7)年。从2013年1月开始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观察组)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28.3±15.6)岁,病程为诊断到14年,平均(4.6±5.2)年。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水平,胰岛素每日平均用量(U/d),血糖值达标时间(h),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低于对照组(P <0.05),胰岛素每日平均用量、血糖值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的临床效果优于胰岛素间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联合那格列奈控制血糖不佳,不改变口服药,加用每天注射1次地特胰岛素或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比较两种胰岛素方案的疗效。方法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为40例,平均年龄(46土9.8)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予联用地特胰岛素治疗;对照组38例,平均年龄(45±8.9)岁,男性22例,女性16例,予联用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疗程12周。结果各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有显著差异俨〈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空腹血糖由(9,9±1.3)mmol/L降至(6.9±0.9)mmol/L,餐后血糖从(12.2±2.2)mmol/L降至(8.4±0.7)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8.8±0.5)%降至(6.6±0.9)%。对照组空腹血糖由(9.8±1.2)mmol/L降至(7.0±0.8)mmol/L,餐后血糖从(12.5±2.3)mmol/L降至(8.5±0.6)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8.7±0.6)%降至(6.7±0.8)%。对照组体质量指数增加,但与治疗组仍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发生低血糖事件5次,对照组发生低血糖事件11次,治疗组脱落3例(3/40,7.5%),对照组脱落5例(5/38,13.8%)。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达标率提高,不增加体质量,低血糖发生率低,临床使用较安全、放便,患者依丛性高。  相似文献   

8.
李进  于慧  郑永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05-2606
目的探讨那格列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对患者炎性反应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那格列奈治疗的74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0.5h血糖(0.5hPG)、餐后1h血糖(1h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0.5h胰岛素(0.5biNS)、餐后1h胰岛素(1bINS)、餐后2h胰岛素(2hlNS)、白细胞介素-2(IL-2)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FBG、0.5hPG、1hPG、2hPG、FINS、0.5hlNS、1hlNS、2bINS、IL-2及CRP分别为(8.0±1.5)mmol/L、(12.0±1.8)mmol/L、(10.2±1.3)mmol/L、(10.5±1.2)mmol/L、(168.2±11.5)pmol/L、(213.5±23.5)pmol/L、(197.0±21.5)pmol/L、(189.5±12.0)pmol/L、(14.0±1.5)斗g//L、(13.5±1.5)mg/L,较治疗前的(10.5±1.0)mmol/L、(14.5±1.5)mmol/L、(12.5±1.4)rnmol/L、(11.6±2.0)mmol/L、(180.7±12.0)pmol/L、(229.8±26.0)pmol/L、(218.5±23.0)pmol/L、(197.0±14.5)pmol/L、(12.5±2.0)彬L、(22.8±2.0)mg/L均明显下降(t=11.9293、9.1785、10.3561、4.1115、6.4696、4.0009、5.8744、3.4279、5.2307、32.0006,均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那格列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炎性反应状态,且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68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空腹血糖均恢复至5.4~6.9mmol/L,餐后2h血糖(2hPG)维持在7.8~11.2mmol/L,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测64例恢复或接近正常。39例患者于甲亢症状控制后胰岛素用量减少15%~25%。结论:糖尿病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相互影响,经联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口服格列齐特缓释片和普通片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中,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格列齐特片组36例,80mg/次,2次/d;格列齐特缓释片组36例,60mg/次,1次/d,疗程均为12周。结果:与基线值比较;格列齐特缓释片组中,HbA1c平均下降1.19%,空腹和餐后血糖值分别下降2.16、2.06mmol/L;而格列齐特片组中,HbA1c平均下降1.08%,空腹和餐后血糖值分别下降1.87、2.28mmol/L。两组间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下降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及实验室证实的低血糖(血糖≤2.78mmol/L)。结论:格列齐特缓释片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天血糖及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谷氨酸脱梭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41例1型糖尿病(ID-DM)患者、45例2型糖尿病(NIDDM)患者和46例健康人血清中的GAD-Ab、ICA、IAA水平。结果 1型糖尿病组GAD-Ab、ICA、IAA的阳性率分别为75.6%、36.6%、24.4%;2型糖尿病组3种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9%、11.1%、11.1%;对照组健康人GAD-Ab、ICA、IAA均为阴性。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GAD-Ab、ICA、IAA阳性率均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结论血清GAD-Ab、ICA、IAA检测对1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鉴别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血清学指标;且GAD-Ab、ICA、IAA的联合检测可提高检出阳性率,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甲亢合并糖尿病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甲状腺功能恢复,血糖控制良好,与治疗前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某些临床症状上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容易诊断其中的一种疾病而遗漏另一种,临床需要提高警惕,两种疾病同时治疗可有效减轻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何静  蒋琼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6):80-82
目的分析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参考组仅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较参考组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参考组总有效率为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能显著控制血糖水平,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探讨糖尿病并发盆血病人骨髓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2型糖病并发贫血病人作胸骨或髓骨穿刺片进行骨髓象分析。结果81例红系统血无明显殂态学异常病例中,14例诊断为糖尿病肾病,5例红系统造血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病人中,2例诊断为缺铁性贫血,2例为MDS,另一例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相似文献   

15.
李庚  吴巧稚  顾刘宝 《安徽医药》2017,21(6):1134-113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他汀类药物使用及血脂达标情况,以分析糖尿病病人他汀类药物使用现状.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住院的需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病人670例,根据入院信息收集病人一般情况,按是否患有冠心病分为未合并冠心病组(G1组)545例和合并冠心病组(G2组)125例,然后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该类病人入院时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及达标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病人入院前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为41.8%,LDL-C达标率52.8%.G1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33.6%明显低于G2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77.6%,但LDL-C达标率上G1组明显高于G2组.结论 2型糖尿病病人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偏低,同时LDL-C达标率也不理想,2型糖尿病病人合并冠心病人群的LDL-C达标率更低,这需要临床药师更加关注病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dherence to antihyperglycemic medication is thought to be suboptimal, but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missing doses, the number of doses missed, and reasons for missing are not well described. This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and reasons for missed doses of oral antihyperglycemic medications among US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to explore associations between missed doses and health outcomes.

Methods: The study was a cross-sectional patient survey. Respondents were contacted via a commercial survey panel and completed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via the Internet. Respondents provided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use of oral antihyperglycemic medications including doses missed in the prior 4 week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outcomes. Weights were calculated to project the prevalence to the US adult population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utcomes were compared according to number of doses missed in the past 4 weeks using bivariate statistics and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Results: Approximately 30% of adult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reported missing or reducing ≥1 dose of oral antihyperglycemic medication in the prior 4 weeks. Accidental missing was more commonly reported than purposeful skipping, with forgetting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reason. The timing of missed doses suggested respondents had also forgotten about doses missed, so the prevalence of missed doses is likely higher than reported. Outcomes were poorer among those who reported missing three or more doses in the prior 4 weeks.

Conclusions: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US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iss doses of their oral antihyperglycemic med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彩超和MRI在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疑诊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分别进行彩超和MRI检查,与手术及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经手术或病理证实20例患者中凶险型前置胎盘共8例。彩超组误诊1例,漏诊3例,符合率为87.54%;MRI组误诊1例,漏诊1例,符合率为88.7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彩超、MRI都是诊断凶险型前置胎盘的适宜方法,但MRI在对合并后壁胎盘植入的凶险型前置胎盘灵敏度高,漏诊率低。在彩超诊断不明确患者,可联合MRI检查,有望提高凶险型前置胎盘的产前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8.
季奎  张学慧 《中国当代医药》2014,(22):106-107,110
目的:观察口服二甲双胍联合针刺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省教委机关门诊部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按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照组给予中医针刺治疗,第1周每日治疗1次,1周后改为每周治疗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每次0.5 g,2次/d)配合针刺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医针刺治疗相比,二甲双胍联合针刺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较优,可考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的变化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67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13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的GADA、ICA、IAA阳性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1DM组中GADA、ICA、IAA的阳性率分别为66%、40%、24%,至少一种抗体呈现阳性的比例为92%,T2DM组中3种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16%、11%,至少一种抗体呈现阳性的比例为30%。T1DM患者的GADA、ICA、IAA阳性率明显高于T2DM患者(P<0.05),三种抗体联合检测优于单一抗体。结论血清GADA、ICA和IAA的联合检测对早期、准确诊断1型糖尿病,及时规范治疗、预测B细胞功能衰竭、预测疗效及在高危人群中筛查1型糖尿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霞  向开敏 《肿瘤药学》2013,(5):361-364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Folfox6治疗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二甲双胍组接受二甲双胍联合Folfox6治疗,非二甲双胍组接受其他糖尿病药物联合Folfox6治疗。结果二甲双胍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0%,非二甲双胍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腹泻与呕吐与非二甲双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非二甲双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Folfox6能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