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之一.与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相比,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在发病机制、诊疗方面有其特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高位反流、低位反流和气道高敏感性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建立,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可以区分酸与非酸性反流,是有前景的诊断技术,抗反流药物治疗是目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及诊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之一.与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相比,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在发病机制、诊疗方面有其特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高位反流、低位反流和气道高敏感性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建立,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可以区分酸与非酸性反流,是有前景的诊断技术,抗反流药物治疗是目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胃内酸袋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璐  胡晔东  刘菲 《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29(4):250-251,260
胃内酸袋是位于胃食管连接部的一个特殊区域,其发生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可能与餐后胃内食物缓冲不均匀、食管裂孔疝、进食种类及餐后酸反流等因素有关,并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有重要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由于胃食管反流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部分患者对西药不敏感等的特点,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咽喉或肺引起的相关表现.近期研究报道胃食管反流病与牙周炎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牙周炎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本文就胃食管反流病的口腔表现、胃食管反流病与牙周炎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可以引起慢性咳嗽和哮喘,除此之外胃食管反流和一些间质性肺疾病,如特发性肺纤维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结缔组织疾病中的系统性硬化相关性肺疾病等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关系,胃食管反流在上述疾病中高发.虽然胃内容物造成的肺组织损伤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证实,但是胃食管反流与间质性肺疾病的明确关系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实验来阐明.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关于胃食管反流与间质性肺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GERD分为内镜检查未发现病理损害但有明显反流症状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在GERD中最多见;内镜检查有病理损害的糜烂性食管炎(EE)或称反流性食管炎(RE)则次之,EE可以合并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还有较少见的Barrett食管(BE),是指在食管粘膜修复过程中,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BE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但很少变为食管腺癌.  相似文献   

8.
射频能量传递术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食管返流病(Gastroesophn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临床表现为烧心、反酸、反食等.GERD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长时间反流可导致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等严重并发症和食管外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导致的慢性咳嗽即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是成年人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之一.与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相比,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在发病机制方面有其特点,主要是反流物直接刺激和食管-支气管间接反射两大方面机制,此外咳嗽感受器敏感性增高、产酸菌、非胃型H+/K+-ATP酶、精神心理等均为重要机制,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反食、烧心等症状或组织损害,部分病人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两地区的GERD的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为1.92%.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和胃运动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损害,即患者不仅有胃食管反流(GER),食管还存在炎性损害.原发性食管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主要原因[1].食管运动功能与GERP密切相关,其中LES和食管的清除功能最为重要,其他如His角,胃斜行肌、隔肌食管韧带等也具有防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于食管下段癌、贲门癌,因胃令切术对术后病人的生理造成较大影响,目前主张采用食管下段近端胃切除联合胃食管吻合术,由于该手术破坏了食管胃连接的正常解剖、生理,术后常发生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不同的研究者报道的发生率各不相同,但一般均高于30%.术后反流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有发生反流物误吸的危险;研究还发现术后患者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人群发生率,提示残端食管发生腺癌的风险增加,临床上应予以重视.近年来认识到术后反流不仅仅是胃内容物的反流,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DGER)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本文综述胃食管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进展,并重点讨论新近对术后反流模式及其导致症状、黏膜损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新生儿病区收治的55例患有胃食管反流的新生儿,采用洗胃、安置、抚触、体位和饮食调整以及药物相结合等综合治疗和护理。结果 55例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次数明显减少。结论运用这种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并治疗新生儿的胃食管反流,从而降低胃食管反流引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体重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GERD)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nineter,LES)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热、反流等一系列慢性症状或同时并有内镜下的食管黏膜损害、甚至导致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等的疾病[1].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食管对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攻击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胆盐及胰酶等对食管黏膜的攻击引起.GERD的病理牛理机制主要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的症状和并发症。它可以引起反流、烧心、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和食管以外的咽、喉、气管等组织损害,表现为咽喉炎、哮喘、咳嗽或胸痛等。胃食管反流(GER)引起的胸痛特别是持续性胸骨后疼痛并放射至颈部等时酷似心绞痛容易误诊。现就GERD误诊为心绞痛15例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来,食管腺癌(EA)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率上升有关.GERD是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包括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BE),并发症包括食管狭窄、EA等.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胃灼热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如反流持续存在,可引起食管恶变、出血和食道狭窄。这是一种消化道常见病。在西方国家,胃食管反流病在成年人群中发病率可达20%~30%。目前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常见病.在西方人群,每周出现烧心和/或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症状者高达20%[1].近年来,GERD在亚洲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我国部分地区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也高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不同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1996~200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反酸、胃灼热感等反流症状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7例,按照内镜下食管黏膜有无破损分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组和反流性食管炎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反流症状、是否合并H.pylori(Hp)感染,以及食管动力测定和食管胃24hpH监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烟酒嗜好等一般情况及合并Hp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组不典型反流症状(胸骨后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组。两组患者都存在病理性酸反流,但两组患者之间酸和(或)碱反流比较无差异。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体部各段蠕动波峰值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卧位胃酸分泌高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结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不典型反流症状发生率更高。在两组发病机制异同上,反流的强弱并非主要因素,重要的是食管防御机制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