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4种常用皮肤美白剂(熊果苷、曲酸衍生物、BL-99和氢醌酯)对皮肤黑素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选用B-16黑素瘤细胞株,分别加入不同剂量(BL-99和曲酸衍生物的实验终浓度分别为0.5、1.0、5.0、10.0、50.0μg/mL;熊果苷为10、30、50、70、100 μg/mL;氢醌酯为0.1、0.5、1.0、5.0、10.0μg/mL)美白剂3d后,采用台盼蓝排斥法计数活细胞数,采用丙酮酸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结果4种美白剂均可使培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上升.熊果苷、曲酸衍生物和BL-99等三种美白剂均可导致培养细胞释放LDH水平明显升高,氢醌酯在低浓度(0.1~0.5μg/mL)时引起B-16细胞LDH释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浓度超过1 μg/mL时细胞LDH释放水平则呈下降趋势.结论4种皮肤美白剂均可抑制黑素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在实际使用时建议熊果苷以低于70μg/mL、曲酸衍生物以低于50μg/mL、BL-99以低于10μg/mL剂量为宜,并在美白化妆品和临床用药中不使用或严格限量使用氢醌酯.  相似文献   

2.
甘草黄酮对B16黑色素瘤细胞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甘草黄酮对B16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并与一些美白药物进行比较,探讨其美白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的B16黑色素瘤细胞系的细胞活力、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细胞内黑素含量的影响,并与氢醌、熊果苷及维生素C磷酸酯的结果比较。结果 几种化合物对B16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药物作用后细胞黑素生成量显著减少。甘草黄酮和维生素C磷酸酯的细胞毒性较低,而氢醌和熊果苷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结论 甘草黄酮有较强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生成的作用,同时对黑素细胞的细胞毒性较低,是较为安全有效的美白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百合多糖与百合皂苷对小鼠B-16细胞中细胞活力、酪氨酸酶活性及黑色素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用同一传代小鼠B-16细胞并随机分为空白细胞组、空白对照组、熊果苷组、百合多糖组、百合皂苷组,共5组。空白细胞组加入180μL RPMI1640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加入180μL RPMI1640培养液和20μL高密度聚乙烯;熊果苷组、百合多糖组、百合皂苷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2、0.4、0.6、0.8 mg/mL)的熊果苷、百合多糖、百合皂苷,作用3 d后,用CCK-8法检测B-16细胞活力,用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检测B-16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活性,以MTT法检测小鼠B-16细胞的黑色素含量。结果 与空白细胞组比较,0.8 mg/mL熊果苷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1),0.4、0.6、0.8 mg/mL百合皂苷组细胞活力均明显降低(P<0.05,P<0.01);各浓度熊果苷、百合多糖组和0.6、0.8 mg/mL百合皂苷组酪氨酸酶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0.2 mg/mL百合皂苷组酪氨酸酶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8...  相似文献   

4.
熊果苷对皮肤黑素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美白化学物熊果苷对皮肤黑素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利用B—16黑素瘤细胞株,添加熊果苷5d后,采用苔盼蓝排斥试验测定细胞生长情况,采用丙酮酸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对熊果苷的细胞生物学效应进行评价,以RPMI 1640培养液培养同期B—16黑素细胞作正常对照。结果 加入不同剂量(10、30、50、70、100μg/ml)熊果苷后,可使LDH明显升高,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增强,黑素合成减少,但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不明显。结论 熊果苷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可抑制细胞增殖和黑素合成,其美白机制与酪氨酸酶活性改变的关系不大,可能与损伤细胞膜和抑制黑素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双花对人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花对人黑素瘤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双花对人A375黑素瘤细胞活力的影响,以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并与氢醌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00μmol/L、500μmol/L和1000μmoL/L双花对人A375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均有较强的剂量相关性抑制作用,500μmol/L及1000μmol/L双花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双花对于共培养体系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有较强的剂量相关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湘西龙山百合提取液对小鼠B-16细胞细胞活力、黑色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同一传代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并分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百合提取液、维生素C二种溶液作用3d后,用MTT法测定B-16细胞活力;用Maeda等的方法测定B-16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用Victoria等的方法测定B-16细胞黑色素含量.结果 湘西龙山百合提取液对小鼠B-16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合成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维生素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湘西龙山百合提取液其细胞毒性作用同样强于维生素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合提取液对B-16细胞的生长、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强于维生素C,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人表皮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体系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表皮黑素细胞并及人表皮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体系,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r)还原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酶学方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475nm比色法测定黑素含量。结果100μmol/L、500μmol/L和1000μmol/L氧化苦参碱对于黑素细胞及共培养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均有较强的剂量相关性抑制作用,500μmol/L及1000μmol/L氧化苦参碱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对于共培养体系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有较强的剂量相关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曲咪新乳膏中醋酸曲安奈德及硝酸咪康唑的含量。方法(1)采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40nm测定醋酸曲安奈德的含量。(2)采用C18色谱柱;以乙腈:甲醇:0.5%的醋酸铵溶液(42.5:42.5:1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30nm测定硝酸咪康唑的含量。结果醋酸曲安奈德在7.68~38.3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n=5),平均回收率为99.8%(RSD=0.52%);硝酸咪康唑在85.10。425.5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n=5),平均回收率为99.9%(RSD=0.81%)。结论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曲咪新乳膏中醋酸曲安奈德及硝酸咪康唑的含量方法简便、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杏仁超临界CO2萃取物对UVA照射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ESF-1的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40J/cm^2的UVA照射ESF-1细胞后,用不同浓度的杏仁超临界CO2萃取物干预,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比色法检测羟脯氨酸的含量。结果模型组的OD值、羟脯氨酸含量及胶原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杏仁超临界CO2萃取物浓度为5μg/mL、10μg/mL、20μg/mL时,OD值、羟脯氨酸含量及胶原蛋白含量均高于模型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0J/cm^2的UVA照射ESF-1细胞,能够显著降低细胞活性;杏仁超临界CO2萃取物浓度为5μg/mL、10μg/mL、20μg/mL时,对UVA照射后的ESF-1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显著增加其活性和胶原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MGl32与表阿霉素(epirubicin,EPI)联合应用对人肝癌HeDG2细胞系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μg/mLEPI处理组;1μmol/LMGl32处理组;1/maol/LMGl32+1μg/mLEPI共同处理组。应用MTT法检测小剂量MGl32与表阿霉素处理后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MTT法显示MGl32与表阿霉素合用时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增加。流式细胞术测定显示对照组的HepG2细胞凋亡率为(0.87±0.19)%,1μmol/LMGl32处理组细胞凋亡率为(5.53±0.99)%;1μg/mL EPI处理组细胞凋亡率为(13.8±1.37)%:1μmol/LMGl32和1μg/mL EPI共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增加至(27.0±1.15)%。结论小剂量MGl32与表阿霉素联合应用可增强致HepG2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拼接法联合等面积法修复皮肤多处缺损的供皮区取皮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多发皮肤恶性肿瘤患者3例,联合拼接法和等面积法构成第一层次以2个类半切圆沿直径错位排列,第二层次半切圆按等面积法剪切的供皮手术方案。结果:联合拼接法和等面积法缩小了供皮区创面宽度,供皮区缺损能够直接缝合,避免了多处供皮区,患者移植皮片均存活。结论:拼接法联合多重等面积供皮法是修复皮肤多处缺损的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皮肤撕脱伤临床治疗的探讨(附3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皮肤撕脱伤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34例不同皮肤撕脱伤临床资料分析,对其诊治方法进行了总结。结果:皮肤撕脱伤的治疗关键是创面的处理,治疗方法的选择。结论:在判断撕脱皮瓣血运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撕脱皮瓣,保持完整而健康的外覆盖组织,对后遗畸形的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皮肤替代物的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普及,将彻底改变烧伤创面修复对自体皮源的高度依赖,提高严重创伤和大面积烧伤救治成功率,并改善创面修复质量。皮肤替代物具有广阔的临床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永久性皮肤替代物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代表性技术,表现出与多个学科融合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皮肤科学高度依赖形态学特征,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主要基于视觉图像,是AI应用的优势学科.基于皮肤影像技术的AI不仅能提高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还能对常见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客观评估.本文就AI...  相似文献   

15.
我们采取早期将撕脱皮肤作"皮片化"处理,然后原位缝合覆盖创面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自1985年以来共收治病人54例,疗效满意。我们认为皮片成活的关键是:(1)彻底清创。(2)"皮片化"处理。(3)引流通畅。皮肤处理愈薄,成活率愈高。引流通畅可防止皮片浮动而坏死。合并骨折时,以手法复位、牵引或石膏外固定等方法为主,尽量减少使用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胶原人工皮覆盖大鼠自体微粒混合移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供皮区愈合质量。方法:①应用皮鼓切取人体不同部位中厚或厚中厚皮肤,施以不同覆盖方法,根据组织学、肉眼观察和患者自评等方法对疗效进行判断;②观察取皮前皮下注液与不注液对供区愈合有无影响;③对肥胖等中小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采用去脂得皮封闭创面。结果:①不同覆盖方法中以自体微粒-桀亚敷料皮或自体微粒-生物敷料效果较好。取皮前皮下注液有利于供皮区愈合;②去脂得皮可获"双赢"效果。结论:对于中厚或厚中厚供皮区采用自体微粒-桀亚敷料皮或自体微粒皮-生物敷料进行覆盖、术前常规皮下注液后取皮、对中小面积深度烧伤采用去脂得皮法等均有助于提高供皮区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一种小面积全层皮肤制备皮片的改良方法。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自背部切取4 cm×4 cm大小全层皮肤组织,实验组使用鼓式取皮机及双面胶纸将其反削成中厚皮片,对照组采用眼科剪将其修剪成中厚皮片。将皮片原位移植于大鼠背部创面,术后8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皮片成活率。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手术患者21例。结果:实验组皮片完整无缺损,厚度均匀一致;对照组皮片厚薄不一,部分皮片有剪破痕。实验组制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而皮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患者术后皮片成活良好。结论:小面积全层皮肤组织制备皮片的改良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皮片质量,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9.
李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182-1183
目的:探讨深度烧伤治疗中异种皮作微粒皮移植覆盖物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深度烧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异体皮作微粒皮移植覆盖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异种皮作微粒皮移植覆盖物治疗,对2组患者术后第4周微粒皮成活率和创面愈合时间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但2组患者术后第4周微粒皮成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烧伤治疗中异种皮作微粒皮移植覆盖物安全可行,术后愈合快,疗效与异体皮作微粒皮移植覆盖物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2000年-2003年共对6例皮肤缺损、深部组织外露患者采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皮肤缺损中足背皮肤缺损3例、外踝皮肤缺损1例、头皮恶型肿瘤切除后头皮缺损1例、颞面部皮肤缺损1例;采用带腓动静脉蒂小腿外侧皮瓣转移修复足背及外踝皮肤缺损3例,吻合短蒂血管游离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头皮缺损1例、修复前足皮肤缺损1例,吻合长蒂血管游离小腿外侧皮瓣修复颞面部皮肤缺损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