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0例80眼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1);房角粘连关闭象限均有不同程度开放。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前房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安全、降眼压确切、增进视力和开放房角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超乳)白内障吸除,联合黏弹剂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急闭)20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慢闭)18只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随访时间为3~18个月.结果 急、慢闭组术后平均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使用抗青光眼药物例数明显减少,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前房角较术前增宽.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黏弹剂房角分离术可治疗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手术患者35例(38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房角分离术,随访6个月至1年,比较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情况、中央前房变化情况和房角开放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患者术前平均眼压(16.91±3.44)mmHg,术后平均(11.82±2.5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央前房深度平均(2.10±0.19)mm,术后平均(3.31±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 CT者29只眼,术后28只眼周边前房深度≥1CT。术后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均有不同程度的开放,周边虹膜粘连范围明显缩小。2只眼前房出血,3只眼前房渗出,1只眼发生后囊膜破裂,无恶性青光眼、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自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有效的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4.
惠玲  张自峰  王雨生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47-224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36例4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详细记录患者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底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mo~2a,43眼(93.5%)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44眼(95.7%)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眼压<21mmHg。35例46眼患者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2.1±0.3mm,术后平均3.8±0.4mm,术后所有患者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关闭的前房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开放。6眼(13.0%)角膜水肿,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两种房角粘连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以寻求一种更可靠、更简单的操作方式.方法 将26例(31只眼)伴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分为A、B两组,在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并缩瞳后,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分离房角粘连,A组(16只眼)是通过反复利用I/A头对周边虹膜组织的吸引来牵拉虹膜根部,以分离虹膜与小梁组织的粘连;B组(15只眼)凭借黏弹剂的钝性压力和抛光针对虹膜根部的牵拉来达到分离前房角粘连目的 .随访观察3月到2年,对照观察两组术后眼压下降幅度、房角的形态变化及视力等情况.结果 用房角镜检查发现所有术眼术后房角均较术前增宽,其中A组16只眼中有15只眼前房角全周重新开放,占93.75%,而B组15只眼中只有7只眼全周重新开放,占46.67%(P<0.01);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但A组眼压下降幅度更大,且两组下降幅度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力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A、B两组方法均能有效治疗闭角性青光眼,但A组的方法更可靠、更有效而且操作更简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临床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分析本组60例82眼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眼压、房角宽度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本组60例82眼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得到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的前房深度为2.0±0.3mm,治疗后的前房深度为4.4±1.0mm,患者治疗后的前房深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眼压在术后较长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房角宽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以后出现5眼角膜轻度水肿,3眼瞳孔散大,1眼虹膜萎缩,无1例患者出现视网膜脱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矫正患者的视力,改善患者前房深度与房角宽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小。  相似文献   

7.
邓里  曾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2):335-33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8-05/2012-02因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入住我院的患者82例82眼,筛选条件为术前眼压控制后观察晶状体明显混浊,房角关闭≤1/2周,视力≤0.3者,随机平均分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组(A组)和单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B组),观察两组术后1mo房角开放情况、眼压、前房深度及最佳矫正视力等指标。

结果: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mo房角全部开放的为32例(78%),B组术后1mo房角全部开放的为23例(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是一种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视力,而且可以有效开放房角,控制术后眼压。  相似文献   


8.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方法:分析2004-01/2009-01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发作3d以内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58眼,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给予药物控制眼压平稳后,A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B组患者行传统小梁切除术,随访11±1.5(平均12)mo,观察两组手术前后平均眼压、房角、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术后疗效对比:A组术后12mo,眼压17.46±3.25mmHg;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11±0.54mm,较术前明显加深;术后房角明显增宽;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B组术后12mo,眼压15.01±3.68mmHg;中央前房深度2.05±0.10mm,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变化不大。A组术后12mo,眼压与B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仍可控制在正常眼压范围。结论:对于药物可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不仅视力明显提高,而且远期眼压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性选取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133例145只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组(Phaco组)和小梁切除手术组(Trab组).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房水流畅系数(C值)、房角及眼压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随访时间(13.2±5.6)个月.结果 Phaco组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而Trab组提高不明显;眼压在6个月时Phaco组由术前(46.47±9.12)mmHg降低为(16.55±4.36)mmHg,Trab组由术前(48.25±7.52)mmHg降低为(16.87±5.01)mmHg,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aco组前房深度由术前(1.55±0.26)mm加深为(3.38±0.35)mm,房角关闭度数由术前(290±25)度减少到(60±35)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而Trab组则无明显变化;房水流畅系数(C值)检测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改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测两组手术前后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显著地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有效地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功能,并具有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PACG合并自内障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国外有所报告,我科近2年对1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或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0例10眼,其中5例住院,5例门诊手术。男女各5例,右2眼,左8眼,年龄从63-88岁,平均76岁。所有病例都有典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史。每例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前房角镜眼底镜等检查。术前眼压控制在2.8kPa以下(1kPa=7.5mmHg),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最短1月,最长2年,平均10.7月。手术方法:术前半小时20%甘露250ml内加地塞米松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观察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116例(124眼),根据眼压控制和前房角粘连情况分为两组,A组:单用缩瞳剂使眼压控制在≤30mmHg(1mmHg=0.133kPa),前房角粘连≤180°者70例(7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B组:眼压〉30mmHg,前房角粘连〉180°者46例(4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结果A、B两组术后平均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A组:Z=-6.584,P〈0.01,B组:Z=-4.516,P〈0.01)。术后平均眼压显著下降(A组:t=4.504,P〈0.01,B组t=10.802,P〈0.01)。术后平均前房深度显著增加(A组:t=-16.3693,P〈0.01,B组:t=-14.2475,P〈0.01)。结论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单用缩瞳剂眼压控制在≤30mmHg,前房角粘连≤180。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是安全有效的;眼压〉30mmHg,前房角粘连〉180。者联合小梁切除术则较好。  相似文献   

12.
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2例(89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加房角分离术治疗,随访3~6个月,平均4.2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控制良好.房角镜下见术后房角较术前明显增宽,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前房加深.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加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并开放房角,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前房角分离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效果。方法102例(102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实施前房角镜直视下前房角分离术并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观察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及UBM检查结果。结果视力:术后1周、3个月、1年及2年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术后1周、3个月、1年及2年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总控制率为97.1%。UBM检查: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夹角、小梁睫状体距离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术可以作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6例96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凡房角开放1/4象限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52只眼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0个月.结果 术后两组早期视力差异无显著性,6个月后因眼压较高引起视力下降者,观察组5只眼,对照组8只眼,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20mmHg(1kPa=7.5mmHg),观察组38只眼,对照组46只眼,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前房角粘连个象限以下者,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和联合小梁切除术手术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方法35例(46只眼)采用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达0.06者1只眼(2.17%),0.2~0.3者4只眼(8.69%),0.4~0.8者32只眼(69.57%),≥1.0者9只眼(19.57%)。随访观察期内所有术眼眼压均控制在10~19mmHg(1mmHg=0.133kPa)之间。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54例6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9眼和对照组28眼。观察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月。结果术后2组早期视力差异无显著性。6月后因眼压较高引起视力下降者,观察组3眼,对照组8眼,2组差异显著(P〈0.05);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20.55mmHg,1kPa=7.5mmHg)观察组32眼,对照组20眼。对照组有5眼眼压在30mmHg以上,需手术治疗。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组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前房角粘连≥3/4象限、眼压不易控制者,应选择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效果更加确切。[眼科新进展2005;25(5):444—44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0例(64眼);男38例(40眼),女22例(24眼);急性闭角型36例,慢性闭角型24例.年龄60~80岁,平均73岁.全体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周边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进行了6~12个月随访观察.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18.38±4.38) mm Hg,术后(10.73±3.10) mm 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t值为4.67(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BCVA≤0.05者15眼,占23.44%,术后BCVA≥0.3者51眼,占79.69%.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 CT者46眼,术后周边前房深度≥1 CT者36眼;术后前房角可见不同程度开放.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26例(29眼)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角、前房深度及视力变化.随访6个月~2年.结果 术后眼压(13.32±4.32) mm Hg(1 mm Hg=0.133 kPa),比术前药物控制眼压(25.12 ±8.52) mm Hg明显降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增加,由术前的(1.73±0.36) mm增加到术后的(3.30±0.35) 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角有所加宽,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作为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可供选择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解剖学特征纳入手术方式选择的参考条件,观察3种手术治疗PACG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手术适应证选择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排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其他引起眼部病变的疾病,选择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诊断为PACG患者164例(191眼),根据发病性质分为急性组与慢性组,急性组91例(91眼),慢性组73例(100眼),每次随访失访患者比例小于3.2%。按照青光眼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及解剖学参数[晶状体厚度(LT)、眼轴长度]作为手术方式选择的参考条件分别行单纯小梁切除术[54例,LT=(4.77±0.50)mm]、青白联合术[57例,LT=(5.02±0.61)mm]、单纯白内障手术[53例,LT=(5.02±0.37)mm],平均随访(3.05±0.12)年,观察术后眼压、BCVA、视野、术后滤过泡、并发症等。3种术式解剖学参数及术后眼压波动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3种术式术前与术后各观察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及卡方检验。结果急性组与慢性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1,P<0.05),联合手术术后眼压控制水平低于其他2种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手术术后眼压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组行单纯白内障及青白联合手术术后分别有38%、22%的房角进一步开放,高于慢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310,P<0.05)。平均视野缺损(MD)、模式标准差(PSD)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白联合手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约1/2无滤过形态,但眼压控制低于21 mmHg。单纯小梁切除术急性组与慢性组分别有10%、6%,青白联合手术术后急性组与慢性组分别有4%、2%行2次小梁切除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ACG患者若具有眼轴较短、晶状体相对偏厚的特点,行小梁切除术时可联合晶状体一并摘除,青白联合手术对术后眼压控制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