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锯齿状病变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和MGMT蛋白表达,探讨临床病理意义和在癌变通路中的作用,同时探讨MGMT基因在不同年龄层段甲基化状况。方法应用Taqman探针qPCR(MethyLight)方法检测北京军区总医院2007~2013年的225例锯齿状病变[包括96例增生性息肉(HP)、61例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68例传统型锯齿状腺瘤(TSA)]、54例管状腺瘤(TA)、69例结直肠癌(CRC)和42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MGMT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并通过测序法验证扩增的目的片段甲基化状态,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116例锯齿状病变(包括52例HP、41例SSA/P、23例TSA)、20例TA、24例CRC和24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MGM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MGMT蛋白异常阳性程度在锯齿状病变和对照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之间呈负相关;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在不同年龄层段相关性比较中两者呈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可能诱导其蛋白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在结直肠"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癌"的锯齿状癌变通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BRAF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锯齿状通路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例结直肠增生性息肉、2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轻-中度不典型增生7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3例)和4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BRAF蛋白的表达,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BRAF蛋白在结直肠增生性息肉、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性别无关(P>0.05). 结论 BRAF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RAF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的诊断方面可能是比较好的协助诊断分型、判断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31例早期结肠癌(IP型)、50例腺瘤性息肉及13例炎性息肉患者进行单克隆抗体MC_5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发现早期结肠癌MC_5阳性率为74.2%,腺瘤性息肉MC_5阳性率33.9%,以及炎性息肉阳性率为7.7%,三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早癌组中绒毛状腺瘤癌变14例,有12例(85.7%)MC_5阳性;绒毛管状腺瘤癌变11例,有8例阳性(72.7%);管状腺瘤癌变4例,有2例阳性(50.0%)。腺瘤性息肉组绒毛状腺瘤MC_5阳性率显著高于绒毛管状及管状腺瘤组(P<0.05)。本文结果表明,MC_5标志物可作为结肠早癌诊断及结肠息肉患者监视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53、Bcl-2在锯齿状腺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增生性息肉20例,锯齿状腺瘤20例,普通腺瘤20例标本,做免疫组化P53、Rcl-2.结果 Bel-2在普通息肉中,锯齿状腺瘤腺隐窝底部与上部,阳性率与增生性息肉是相同的,中部与增生性息肉相同但低于普通腺瘤(P<0.01),P53阳性表达在锯齿状腺瘤和普通腺瘤中无明显不同,增生性息肉表述较低(P<0.05).结论 锯齿状腺瘤具有细胞明显增生的免疫组化特征,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直结肠肿瘤.  相似文献   

5.
c-myc在结直肠癌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癌基因c -myc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恶性转化、恶性演进的关系及其对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LSAB(Labelledstreptavidinbiotinmethod)技术检测 6 7例结直肠癌、2 2例管状腺瘤、10例绒毛状腺瘤、2 3例正常黏膜c -myc基因产物。结果 :结直肠癌、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正常黏膜c -my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 6 7.2 % (45 / 6 0 ) ,5 0 % (5 / 10 ) ,2 2 .7% (5 / 2 2 )和 17.4 % (4/ 2 3) ,组间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管状腺瘤、管状腺瘤伴不典型性增生、管状腺瘤恶变c -my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 0 (0 /12 ) ,5 0 % (5 / 10 )和 75 % (6 / 8) ,组间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c -myc可能参与结直肠黏膜的增殖与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循环微转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20(CK20) mRNA的表达,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术后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FQ-PCR方法检测24例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和31例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 mRNA,并用免疫组化(IHC)SP法测定术后组织标本的CK20和CD44 v6的表达水平.结果 TNM分期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 mRN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0.05).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CK20手术开始时阳性率为29.16%(7/24),手术结束时阳性率为37.50%(9/2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和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20 mRNA阳性表达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CK20(57.14%)和CD44 v6(71.4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K20 mRNA阴性表达患者的CK20(35.29%)和CD44 v6(47.06 %)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水平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手术一样,并不增加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阳性率,不增加术后肿瘤血行微转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癌基因STAT3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100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80例炎症性息肉和8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STAT3蛋白的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STAT3蛋白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9.00%、35.00%和31.2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炎症性息肉和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蛋白的阳性率直径≥2cm的息肉高于直径<2cm的息肉,无蒂息肉高于长蒂息肉,绒毛状腺瘤高于管状腺瘤(P<0.05),其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 STAT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发展有关,那些STAT3蛋白阳性的组织细胞可能是潜在的癌前细胞。  相似文献   

8.
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与癌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宗汉 《海南医学》2004,15(1):44-45
目的 探讨大肠息内的病理类型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纤维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 10 .3 %,炎性息肉占 3 7.65 %,增生性息肉占 8.82 %,幼年性息肉占 1.18%,腺瘤性息肉占 5 2 .3 5 %,其中管状腺瘤 62例 ,绒毛状腺瘤 15例 ,绒毛管状腺瘤 12例 ,腺瘤性息肉中轻度不典型增生 47例 ,中度不典型增生 2 6例 ,重度不典型增生 9例 ,癌变 7例。结论 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无明显癌变倾向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 ,并随腺瘤体积、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  相似文献   

9.
STAT3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患肉及腺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80例正常肠粘膜、100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80例腺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并分析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TAT3在正常肠粘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强,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的表达率在直径≥2cm的息内高于直径<1cm的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息肉高于轻度不典型增生的息肉,左半结肠的息肉高于右半结肠的息肉(P<0.01),其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STAT3可能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展及癌变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子,对于预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可能性及化学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组织类型的腺瘤中Toll样受体7、9与MyD88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50例增生性息肉、62例管状腺瘤、46例绒毛状腺瘤、26例混合型腺瘤、42例结直肠癌中TLR7、TLR9及MyD88的表达情况,其中8例绒毛状腺瘤与5例混合型腺瘤局灶发生癌变。结果:TLR7、TLR9的表达随着结直肠黏膜上皮病变程度增加,其阳性表达率均先升高后降低(P〈0.05)。TLR7、TLR9蛋白表达均与腺瘤的病理类型及异型性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及部位无关(P〉0.05)。MyD88的表达随着腺上皮病变程度增加,其阳性表达率逐级升高(P〈0.05)。MyD88蛋白表达仅与腺瘤的异型性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部位及病理类型均无关(P〉0.05)。结直肠腺瘤组织TLR7、TLR9两者的表达均与MyD88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TLR7、TLR9两因子的表达与MyD88蛋白的表达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拮抗抑制作用,其联合检测能为结直肠肿瘤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的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外周血大肠癌细胞 ,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 PCR方法检测 47例不同Dukes分期结肠癌患者及其肝转移患者外周血中大肠癌细胞角蛋白 2 0 (CK2 0 ) ,并以大肠癌组织 (2 0例 )和正常健康人外周血 (2 0例 )为对照。结果 :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未见CK2 0mRNA表达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 0mRNA检出率达 40 4% (19/ 47) ,DukesB ,C ,D期患者外周血CK2 0mR NA检出率分别为 2 5 0 % (5 / 2 0 ) ,41 2 % (7/ 17)和 87 5 % (7/ 8) ,(P <0 0 5 )。肝转移患者CK2 0mRNA检出率为87 5 % (7/ 8) ,无肝转移患者检出率为 30 8% (12 / 39) (P <0 0 1)。结论 :CK2 0可作为肿瘤标志物 ,用于检测外周血中的大肠癌细胞 ,预测肿瘤复发及转移 ,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2.
探讨唾液酸(SA)、多胺(PA)、癌胚抗原(GEA)和糖蛋白抗原242(CA242)等肿瘤标记物(TM)单项和多项联合检测在大肠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HP%M高效液相色谱仪和HPl040A荧光检测器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0例大肠癌和68例健康成人血清中的SA、PA、CEA、CA242水平,分别计算单项和多项TM联合检测对大肠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和总有效率。结果4种TM在大肠癌病人中均较健康成人显著升高,单项指标以CA242的诊断价值最高,其次是PA。4种TM联合检测,其敏感性明显升高,SA+PA+CA242组合敏感性可达100%,但特异性为63.46%。 结论4种TM均是诊断大肠癌的有价值的标记物,多项指标联合检测提高了检测敏感性,可作为人群筛查大肠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原发及肠道转移性肝脏肿瘤中绒毛蛋白(villin)、细胞角蛋白7及20(CK7、CK20)的表达情况,评测联合标记甲胎蛋白(AFP)、Hep-1、CK19、癌胚抗原(CEA)对肝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原发性肝癌40例,胆管癌35例,肠道转移性肝癌40例,正常肝组织20例中villin、CK7和CK20的表达。3组肿瘤联合标志AFP、Hep-1、CK19、CEA。结果:原发性肝癌及肠道转移性肝癌组织学存在相对特异的结构和形态,在组织学基础上联合检测CK7、CK20、villin、AFP、Hep-1、CEA对原发性肝癌与肠道转移性肝癌间的鉴别诊断价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7、CK19对胆管癌与肠道转移性肝癌间的鉴别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HE光镜组织学为基础,参考联合免疫标志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可以对原发性肝癌和肠道转移性肝癌进行较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高效,快速的外周血Cytokeratin20(CK20)表达的检测方法,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的表达与微转移的关系,研究大肠癌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运用荧光监测技术结合RT-PCR,检测36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的CK20的表达,用SSCP技术对大肠癌患者进行P53基因突变检测.结果36例患者术前的外周血中检出CK20表达的有27例,阳性率为75%手术后24h患者外周血中检出CK20表达的有30例,阳性率为83.3%,术后早期化疗结束后仅13例为阳性,阳性率为36%.36表达可以监测癌症微转移的发生,简便快速,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组织蜡块标本200例,同时选取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K7、8、18~20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组织中miR-451及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大肠癌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5对大肠癌组织和大肠癌旁组织,10例大肠腺瘤组织,应用RT-PCR方法检测miR-451的表达水平(以U6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检测MI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与大肠癌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miR-451在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组织中明显下调(P < 0.01,P < 0.05)?其中在大肠癌组织中上调6例,下调19例,下调比率76%(19/25)?在大肠腺瘤组织中上调3例,下调7例,下调比率70%(7/10)?MIF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18例,阳性率72%,在大肠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5例,阳性率50%;癌旁组织阳性表达8例,阳性率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且miR-451与MIF表达水平与大肠癌的分化相关(P < 0.05),与年龄?性别?Dukes分期?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无明显相关?结论:miR-451在大肠癌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低表达,可能通过抑制MIF负向调控了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良  张德忠  温建艳 《浙江医学》2007,29(1):9-11,34
目的探讨大肠癌淋巴结中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CK2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RNA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分别用RT-PCR技术检测CEA、CK20、MMP-7基因的mRNA在106例大肠癌患者628个淋巴结及18例良性肠道疾病患者45个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常规病理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大肠癌患者淋巴结中CEA、CK20、MMP-7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6%(261/628)、42.7%(268/628)和56.1%(352/628),病理学检查转移阳性率为22.3%(140/628);CEA、CK20、MMP-7mRNA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病理学阳性检出率(均P<0.01)。而18例良性肠道疾病患者45个淋巴结三者表达均阴性。结论RT-PCR技术检测淋巴结CEA、CK20、MMP-7mRNA的表达可用于诊断大肠癌的微转移,其结果较常规病理学检查敏感,对临床分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PIK3CA蛋白在大肠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IK3CA蛋白在大肠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IK3CA蛋白在79例大肠癌、36例轻度异型增生腺瘤、32例重度异型增生腺瘤、12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IK3CA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及轻度异型增生大肠腺瘤(P<0.01),与重度异型增生腺瘤间无明显差异(P>0.05)。重度异型增生腺瘤组织中PIK3CA蛋白的表达比轻度异型增生腺瘤及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②大肠癌组织中PIK3CA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类型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PIK3CA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检测PIK3CA对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中P21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鑫  聂绍发  徐晓  钱坤 《九江医学》2003,18(2):63-65
目的:通过检测P21基因表达,以探讨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大肠癌组织(20例)、癌切缘组织(20例)、大肠腺瘤(10例)、炎性息肉(20例)、炎性溃疡(10例)、血吸虫病(6例)及正常大肠粘膜组织(10例)同步检测P21基因蛋白。结果:P21蛋白除了正常大肠粘膜中无阳性表达外,在癌组织、癌切缘组织、腺瘤、炎性息肉、炎性溃疡及血吸虫病肠粘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0.00%、10.00%、40.00%、15.00%、10.00%、16.67%。癌组织阳性率与其他组织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21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病变部位、患者的年龄和DUKE’S分期均无关(P>0.05),但高、中分化腺癌合并后阳性率与低分化及粘液腺癌合并后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21基因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