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43例霉菌性食管炎临床特点及诊断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霉菌侵入食管黏膜造成的食管感染。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但有关霉菌性食管炎临床特点及诊断的报道不多,本文首次对广西地区143例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对霉茵性食管炎的认识,为临床医生开展霉菌性食管炎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霉菌所致的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部位,是人体正常菌群。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多种因素,使得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本文对我院近8年来接受胃镜检查确诊的57例患者进行病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丽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554-2554
霉菌性食管炎是由白色念珠菌侵入食管黏膜形成的一种溃疡性伪膜性食管炎,临床少见。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的黏膜上,消化道带菌者可达50%。该菌导致发病的诱因是多方面的,在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破坏或滥用抗生素等引起正常寄居的菌群相互作用失调时,使其大量霉菌繁殖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4.
霉菌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食管霉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1500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霉菌性食管炎57例(0.27%)。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或胸骨后烧灼样感以及吞咽困难、恶心、泛酸等症状。内镜下可见食管表面散在或广泛的白色或乳白色的颗粒状、略隆起的病灶附着;斑片状的白色粉末状隆起,少数融合成片。病灶用水冲洗不脱落,毛刷刷掉后局部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57例中19例经抗霉菌,治愈16例,明显好转3例。结论霉菌性食管炎症状无特异性,内镜结合细胞刷或活检是其诊断的可靠方法,抗霉菌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5.
蔡芝镜 《当代医学》2016,(12):15-16
目的 探讨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发病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疾病病情进行检验,停止患者当前的用药,进行科学的用药治疗.结果 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常伴有其他疾病:反流性食管炎(24例),消化性溃疡(14例),胃炎(39例),食管静脉曲张(13例),胃癌(6例)等;按照Kodsi分级标准:其中Ⅰ级43例(43%),Ⅱ 级35例(35%),Ⅲ级14例(14%),Ⅳ级8例(8%);食管黏膜涂片阳性90例,阳性率为90%,霉菌培养阳性率为73%,活检病理学检查阳性率为71%;通过复查胃镜,食管黏膜恢复正常者有57例,食道有关症状显著缓解者28例,食道症状无明显缓解者12例,无法随访者3例.结论 医务人员在应用抗生素、激素以及非甾体类消炎药时应明确药物的使用原则,严格规范使用药物;有效掌握抑酸药物以及化疗药物的使用规范,积极治疗原发病,通过内镜检查配合刷片涂片辅助方式查找霉菌孢子菌丝来诊断霉菌性食管炎,通过活检排除早期癌变,从而避免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霉菌所致病变.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免疫力低下人群增多,以及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物等使霉菌性食管炎发病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史为玲 《当代医学》2008,14(23):94-94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霉菌所致的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其为条件致病菌,近几年来由于抗生素应用不合理,该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胃镜、涂片细胞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本文就我院胃镜室2005年5月~2007年8月胃镜检查发现的霉菌性食管炎25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段云 《中原医刊》2014,(24):39-40
目的:探讨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发病诱因。方法随机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78例,对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包括21例重度感染,39例中度感染及18例轻度感染;患者均合并程度不同的肠胃疾病:24例合并胃炎,12例合并消化性溃疡,12例合并胃炎伴胃溃疡,9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6例合并食管静脉曲张,9例合并胃癌。采用制霉菌素或氟康唑对患者进行治疗,痊愈69例,总有效率为88.5%。结论近年来霉菌性食管炎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强抑酸剂或抗生素,同时对患者合并的其他胃肠疾病进行积极治疗,避免造成霉菌进一步感染。  相似文献   

9.
孔令亭  杨海燕  甄玉青 《实用全科医学》2011,(8):1230-1231,F0003
目的提高对霉菌性食管炎内镜特点和临床表现认识,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79例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及相关疾病、内镜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霉菌性食管炎内镜主要表现是散在白斑及糜烂,发病诱因及相关疾病较多,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关系密切,且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常用的抗霉菌类药疗效较好。结论霉菌性食管炎有多种上消化道症状,但无特异性。内镜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确诊要靠细胞刷涂片找霉菌,对内窥镜检查发现食管炎应注意真菌检测,尤其对H.pylo~i(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疾病相关患者使用抗生素者应重点检测。目前抗霉菌药物对霉菌性食管炎的疗效较满意,胃镜下管道刷刷洗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简单、安全,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霉菌胜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霉菌所致的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其为条件致病菌,近几年来由于抗生素应用不合理,该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胃镜、涂片细胞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本文就我院胃镜室2005年5月~2007年8月胃镜检查发现的霉菌性食管炎25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58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58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霉菌性食管炎表现为吞咽疼痛、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或烧灼感;但多数患者无食管症状,因其它原因接受胃镜检查发现的。胃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黏膜上有散在或片状白色斑块或斑点状伪膜,似白色乳酪或豆腐渣样。结论 霉菌性食管炎症状无特异性,内镜检查是其诊断的可靠方法。它的发生与长期应用抗生素、制酸药物、高血糖、食管黏膜屏障破坏、免疫功能低下、食管动力障碍、吸烟及环境、食品污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王羚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8):206-207
目的分析32例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经胃镜检查及食管刷检涂片镜检确诊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霉菌性食管炎表现为吞咽后胸骨后疼痛,吞咽梗阻感、反酸、嗳气和烧心,但亦有无食管症状,表现为上腹疼痛而接受胃镜检查的。胃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弥散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黏膜散在豆渣样白苔或斑点状伪膜。结论霉菌性食管炎无临床特异性,内镜检查及食管刷检涂片镜栓是诊断的可靠方法。它的发生与长期应用抗生素、抑酸剂,高血糖,免疫功能低下,食管黏膜屏障破坏,食品污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9例以霉菌性食管炎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29~62岁,平均40.5岁。患者均以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为首发症状;伴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者5例(5/9),无症状性尿路霉菌感染3例(3/9),霉菌性阴道炎1例(1/9),并发白内障1例(1/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例(1/9)。胃镜下均见食管黏膜充血,表面附着白色、小而圆的斑点,部分融合成片呈灰白色苔膜或结节状,其中食管糜烂2例,浅表溃疡2例。9例均经刷检涂片见霉菌孢子及菌丝证实为霉菌性食管炎。同时尿液检查见霉菌孢子及菌丝3例,阴道分泌物见霉菌孢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59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诱因及发展趋势。方法对59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诱因及相关疾病、内镜学表现、细胞学刷片进行分析。结果59例中胃镜诊断慢性胃炎36例,反流性食管炎者6例,消化性溃疡及糜烂性胃炎者11例,胃癌、食管癌者6例。全部病例均经刷片找到霉菌菌丝及孢子。有吞咽疼痛、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或烧灼感等症状者5例;无食管症状者54例,占91.5%。近期有抗生素应用史者11例,应用激素2例,使用抑酸药5例,伴糖尿病者3例,胃癌、食管癌者6例,未查出诱因的32例。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霉菌性食管炎的可靠方法。它的发生与长期应用抗生素、制酸药物、高血糖、食管黏膜屏障破坏、免疫功能低下、食管动力障碍、吸烟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5.
霉菌型食管炎临床又称为霉菌性食管炎,是食管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属消化道念珠菌病之一.霉菌性食管炎主要由于白色念珠菌侵入食管粘膜形成的一种溃疡性伪膜性感染所致.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正常人皮肤、口腔、肛门、阴道中都可分离出该菌,但以消化道带菌率最高,约占50%.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食管炎,当机体状况发生一定变化,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接受激素或抗肿瘤药物治疗;慢性病及营养不良致机体抵抗力低下等情况下,宿主和微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发生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均易发生霉菌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6.
杨权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05-1607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联合莫沙必利与制霉菌素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霉菌性食管炎患者188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94例.对照组口服制霉菌素,观察组给予伊曲康唑联合莫沙必利,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62%(P〈0.05);观察组无一例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7).结论:伊曲康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消除霉菌斑,是治疗霉菌性食管炎较理想的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结果展开观察与分析,以期为临床的诊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1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1患者分级情况为:34例为Ⅰ级,62例为Ⅱ级,17例为Ⅲ级,8例为Ⅳ级,并且不同分级患者的临床症状存在差异;患者病变部位主要为全食管,其次为中下段、上中段,最后为中段及上段;在合并症方面,主要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胃溃疡;幽门螺杆菌的检测结果阳性率为55.1%。结论对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展开内镜检查,可获得较高的确诊率。对于食管存在弥漫性白斑的患者,还应展开细胞刷刷拭物涂片,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霉菌性食道炎52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霉菌性食道炎系霉菌感染所致。霉菌是条件致病菌,如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在健康人群的机体内其系正常菌群。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霉菌会趁机侵入食道而致霉菌性食道炎。近年来,霉菌性食道炎发病率有所增加,而临床报道不多。现就我科自2002年1月~2004年l2月经胃镜检查诊断的52例霉菌性食道炎作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9.
霉菌性食管炎(fungal esophoagitis)是指食管受霉菌感染所致的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原因主要为各种原因导致的人群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一些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本院从2002年5月至2004年8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确诊12例霉菌性食管炎,现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20.
霉菌性食管炎1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被霉菌感染所致的炎症.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但临床报道不多,现将我院2年来采用胃镜诊治1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