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2002年和2009年北京市同龄初中生的骨量进行比较,为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骨骼健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在2002年和2009年随机抽取北京市郊区12~14岁初中生323名和307名,采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量全身(躯干、上肢、下肢)和腰椎的骨矿物含量(BMC)和骨矿物密度(BMD)及体成分。结果 2009年13岁男生躯干BMD低于2002年同龄组,14岁男生下肢BMD高于2002年同龄组;2009和2002年12~14岁男生身高、体重、体成分及余部位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12岁女生上肢BMC和BMD高于2002年同龄组,13岁女生躯干BMD、下肢BMC及14岁女生全身、下肢的BMC和BMD及腰椎、躯干的BMD低于2002年同龄组;2009年12岁女生的瘦体重高于2002年同龄组,14岁女生的身高、体重低于2002年的同龄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郊区2002与2009年12~14岁男生骨量差异不大,女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儿童青少年身体脂肪含量和非脂体重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身体脂肪含量(FM)和去脂全重(FFM)及其随年龄变化特点及性别差异。方法选择7~15岁体重正常的儿童180名,男、女及每个年龄组各约10名,采用双能 X 线吸收测量法(DEXA)测量身体成分。根据公式 FFMI(kg·m~2,去脂体重指数)=FFM(kg)/身高~2(m~2)和 FMI(kg·m~2,脂肪含量指数)=FM(kg)/身高~2(m~2),计算 FFMI 和 FMI。结果 7~13岁儿童 FM 及全身脂肪含量占体重百分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3岁以后有所下降,女高于男。7~15岁男、女儿童 FFMI 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生青春期 FFMI 增长加速,增加总量为女生的2倍,7~15岁男生 FMI 先增后降,女生则一直呈上升趋势,女生 FMI 增加总量为男生的2倍。男生身高与 FMI 相关性差,11~15岁男生的身高与 FFMI 呈显著性正相关。7~10岁女生身高与 FMI 呈显著性正相关,9~10岁女生的身高与 FFMI 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男、女儿童的 BMI 与 FMI 均呈显著性正相关,男生相关系数大于女生。13~15岁男生和7~15岁女生的BMI 与 FFMI 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青春期前后儿童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而变化,男女差异有显著性。男性脂肪向分布加速期发生在12岁,女性在10岁。男生 BMI 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为 FFMI 的增加,尤其是青春期男生。女生 BMI 的增长为 FFMI 和 FMI 的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3.
探讨青少年跟骨骨密度与骨矿、脂肪、肌肉含量的相关性,为增加青少年骨量与骨密度、促进骨骼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68名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跟骨骨密度、骨矿含量、脂肪含量和肌肉含量,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青少年骨密度及体成分测试结果 ,并分析跟骨骨密度与骨矿、脂肪及肌肉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男生的宽频超声衰减值(BUA)、肌肉量、骨矿量均高于女生,脂肪量低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51,10.65,4.52,-7.55,P值均<0.05).青少年跟骨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BMI)、骨矿量、肌肉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0.42,0.69,P值均<0.05).不同年龄段男生的BUA,BMI,肌肉量及骨矿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95,8.63,6.96,5.01,P值均<0.05).不同年龄段女生的BUA、脂肪量、肌肉量、骨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65,10.33,7.96,4.87,P值均<0.05).12,13岁青少年的跟骨BUA值与BMI、肌肉量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14,15,16岁青少年的跟骨BUA值与BMI、肌肉量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跟骨骨密度与骨矿、肌肉含量密切相关,与脂肪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宝鸡市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营养现况,为改善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宝鸡市区7~18岁27 114名儿童青少年,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依据2009年九省/市数据制定的标准评估营养情况。结果 除10~至12~岁,男生身高显著高于女生(P<0.05);各年龄段男生体重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除15~、16~岁,各年龄段男生BMI值显著高于女生(P<0.05)。男生14岁、女生12岁后身高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而10岁前全国水平高于本地男、女生身高(P<0.05);男生10岁后、女生各年龄段体重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P<0.05);各年龄段男、女生BMI均值显著高于全国水平(P<0.05)。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2.6%、1.5%、9.1%、13.7%和8.5%,男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各学龄组间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和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宝鸡市区儿童青少年存在营养双重负担,超重/肥胖率高于营养不良1.6倍,应有针对性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瑶族学生超声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初步评估瑶族学生的骨量和营养状况,为儿童青少年骨代谢疾病的骨密度辅助诊断和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西凌云县和巴马县的1 349名6~17岁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727名,女622名,按年龄进行分组,以1岁为1个年龄段。采用定量超声技术(QUS)测定跟骨QUS参数超声振幅衰减系数(BUA),同时测量受检者身高和体重。结果:6~17岁瑶族男、女学生BUA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女8~10岁、14~17岁同年组B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学生BUA值均在12岁~明显增高。年龄、身高和体重是超声骨密度参数的主要决定因素。结论:6~17岁瑶族学生的跟骨超声骨密度因年龄不同而呈现不同规律;年龄、身高和体重是影响儿童青少年骨密度的重要因素。建立瑶族学生定量超声BUA正常参考值,可为瑶族儿童少年低骨量的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青春发育期体重正常儿童青少年非脂肪组织指数(FFMI)和脂肪组织指数(FMI)随年龄变化特点及其性别差异,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7~15岁体重正常儿童180名,每性别、年龄组约10名,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测定身体成分,根据公式FFMI(kg.m-2)=FFM(kg)/身高(m)2,FMI(kg.m-2)=FM(kg)/身高(m)2计算FFMI和FMI。结果7~15岁男、女生FFMI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生青春期FFMI增长加速,且增加总量是女生的2倍;7~15岁男生FMI先增后降,女生一直呈上升趋势,女生FMI增加总量是男生的2倍。男生身高与FMI相关性差,11~15岁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女生身高7~10岁与FMI呈显著正相关,9~10岁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P<0.05)。男、女生BMI与FMI均呈显著正相关,男生相关系数大于女生;13~15岁男生和7~15岁女生BMI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男生BMI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来自FFMI的增加,尤其是青春期男生;而女生BMI的增长同时来自FFMI和FMI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左右跟骨SOS (超声声迅 )有无差异性 ,及跟骨SOS的变化与年龄增长、身高及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 :对 2 0 6 2名健康人群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其左右跟骨SOS值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成都地区正常人群左右跟骨SOS差异无显著性。男女骨峰值均出现在 2 0~ 2 9岁年龄段 ,男性骨峰值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 ,SOS呈下降趋势。在同性别中 ,不同年龄组与峰值组比较 ,男性 30岁以后、女性 5 0岁以后 ,各年龄组SOS值与骨峰值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同年龄组之间 ,5 0岁以后女性SOS明显低于男性。SOS与体重指数 (BMI)呈正相关 ,而身高与SOS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左右跟骨SOS差异无显著性。SOS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女性较男性低。SOS随着体重的下降而减少 ,身高与SOS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西三江侗族成年女性年龄、体重指数对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侗族成年女性406例,应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其右侧跟骨BUA,测量身高、体重、足长,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分别按BMI及年龄分组。[结果]低BMI组、55岁年龄组及65岁年龄组的跟骨BUA值比其他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检出率高于其他组。[结论]高龄、低体重指数者的骨量较低,骨量减少检出率增高。  相似文献   

9.
了解粤北农村贫困山区7~16岁学生骨强度发育状况,为儿童青少年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粤北农村贫困山区7~ 16岁的951名学生进行超声骨强度测试.结果 男、女生桡骨中段超声传播速度值(SOS)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生在14~ 16岁期间增长速度较快(3 784.25~3 891.21 m/s),其中16岁组>15岁组>14岁组>13岁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SOS值在12~15岁期间增长速度较快(3 730.81~3908.21 m/s),15岁以后增长缓慢,其中15岁组>14岁组>13岁组>12岁组(P值均<0.05).男生在7~8岁期间,SOS值高于同年龄段的女生;在13~15岁期间,女生SOS值均高于同年龄段男生(P值均<0.05).学生整体骨强度水平较差,骨强度处于正常水平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6.31%和56.20%,不足的比例分别为11.99%和9.50%;男生14岁时骨强度异常构成比最高(29.20%),女生13岁时骨强度异常构成比最高(22.73%);不同性别骨强度评价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骨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龄段骨量发育速度不同;农村贫困山区学生整体骨强度评价水平不高并且无性别差异,要时刻关注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处于13~ 14岁学生骨强度的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10.
广西壮族女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和年龄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女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年龄对跟骨超声骨密度的影响,为预防壮族女性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人体能量监测仪Auramed Biopulsar和Achilles Express超声跟骨骨密度仪分别对230名广西壮族女大学生的左手掌生物电能量流动趋势和右脚跟骨骨密度进行检测。结果:亚健康组广西壮族女大学生骨量减少检出率高于健康组,健康组的T值、跟骨超声振幅衰减系数(BUA)和强度指数均明显低于亚健康组,健康组和亚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岁与20岁年龄组、21岁和22岁年龄组BU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UA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在21岁时BUA出现一个回落期。亚健康状态有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发病前期的一个征兆,壮族女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较高,学校有关部门和家庭应及时对亚健康状态的学生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壮族女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藏、羌和汉族儿童少年的骨量状况,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用双能X线前臂骨密度测量仪(pDEXA)测量1822名7-19岁藏、羌、汉族男女学生前臂远端1/10处和近端1/3处尺骨和桡骨(Dist.R+U,Prox.R+U)以及近端1/10处桡骨(Prox.R)的骨矿物密度(BMD)、骨矿物含量(BMC)、骨面积(BA)。结果 11,16,18岁女生和12,16,17岁男生的前臂骨量各项指标民族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多个年龄段,藏族学生前臂远端骨量(特别是9~12岁男生 Dist.R+U BMD及Dist.R+U BMC)、前臂近端骨面积(Prox.R+U BA)和近端桡骨骨面积(Prox,R BA)显著高于汉族和羌族;羌族学生骨量水平处于藏族和汉族之间;汉族13岁女生Dist.R+U BA和Prox.R BMD显著高于本族同龄男生.羌族11岁女生Prox.R+U BMC和Pwx.R BMC以及1l,12岁女生Dist.R+U BA显著高于本族同龄男生,藏族15岁女生Dist.R+U BA显著高于本族同龄男生,在其他年龄段各项骨量指标均为男生大干或等于女生。不同民族出现骨量性别差异的年龄不尽相同;男生在13-18岁、女生在11~16岁,Prox.R+U BMD增长幅度明显大于Dist.R+U BMD。结论四川藏、羌、汉族儿童青少年骨量存在差异。是否为遗传因素起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常学龄儿童超声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萍  赵文莉  王丹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0):1489-1491
目的:分析正常学龄儿童超声骨密度的变化规律,指导儿童临床和保健工作。方法:采用定量超声技术(QUS)测定长居广州市的475例6~12岁正常儿童的跟骨定量超声参数[超声传导速度(SOS)、超声衰减系数(BUA)和骨强度指数(STI)],同时测量受检者体重和身高。结果:6~12岁正常儿童SOS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BUA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加,STI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男童9岁、女童8岁时降至最低,之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11岁时出现一高峰后又下降。同年龄男、女童的SOS、BUA、ST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12岁正常儿童的超声骨密度因年龄不同而呈现不同规律,而同年龄男、女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评价时应予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昆明市4~12年级中小学生青春期发育与体质指数(BMI)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青春期学生的首次遗精/月经初潮时间,测量身高、体重,观察第二性征发育等级,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男生与女生的BMI值有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城镇乡村学生BMI值有差异,城镇高于乡村。BMI值不同分组之间男生的首次遗精年龄和女生的月经初潮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男性BMI值与阴毛、腋毛生长情况呈正相关;男性BMI值与外生殖器发育呈负相关,女性BMI与乳房发育呈正相关。结论昆明市中小学生青春期发育与BMI值密切相关,应当注意本市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提高他们的体质水平,并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4.
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分布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的分布特征,为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大连市区1635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诊断超重与肥胖。结果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龄越大BMI值越大;男生不同年龄、女生不同年龄BMI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BMI值进行Z检验,结果表明除7岁、9岁年龄组外,其他年龄段男女生BMI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BMI值均高于女生;不同年龄男生肥胖率变化趋势无明显的规律性,女生肥胖率在9岁后逐年下降,而超重率在10岁后却逐年上升。结论应重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0~3岁健康儿童跟骨骨密度检测结果,探讨婴幼儿跟骨骨密度变化规律,建立本地区婴幼儿超声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方法:通过定量超声法测定南京地区1 568例0~3岁婴幼儿跟骨骨密度(BMD),同时测量受检者的身长与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不同性别0~36月龄婴幼儿跟骨BMD值在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年龄段BMD值男童稍高于女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龄儿童BMD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6个月龄儿童后随着年龄增长BMD值呈上升趋势。同时,BMD值与身长、体重相关,而与BMI值无相关性。结论:婴幼儿跟骨骨密度值受年龄、体重及身长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烟台市青少年身高(HFA)、年龄体重(WFA)及年龄别BMI百分位标准及体质指数。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体制健康测试法、数据分析法和逻辑统计法对2005年烟台市青少年男女身高、体重发展状况做出详细的分析。结果:烟台市青少年中17岁年龄段的男生身高平均值最高,为171.90cm;18岁年龄段的男生身高平均值最低,为171.27cm。16岁年龄段的女生身高平均值最高,为160.50cm;而17岁年龄段女生的身高平均值最低,为159.12cm。2005年烟台市青少年男生17岁年龄段的体重平均值最高,为63.96Kg,而18岁年龄段的体重平均值最低,为62.06Kg。2005年烟台市青少年16岁年龄段的女生体重平均值最高,为53.18kg,17岁年龄段的女生体重平均值最低,为51.79Kg。结论:烟台市青少年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的发育状况呈增长趋势,与全国2000年同龄人的身高相比,呈显著性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儿童、青少年骨量发育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时期骨量发育状况及特点。方法 采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检测了161名健康9-20岁儿童青少年桡骨骨矿含量(BMC值)和骨密度(BMD值)。结果 男、女生骨量发育水平与年龄正相关,男生骨量发育在9-20岁期间呈显著持续增长,女生骨量增长则在16岁后出现减慢趋势;骨量发育与性发育关系密切,男、女生在17岁以后骨量水平已达峰值骨量(PBM)80%以上;体重对桡骨骨量水平作用不显著,青春期第三期(SMR3)以前骨量发育与线性生长关系密切。结论 整个性发育时期,男、女生骨量发育表现出不同特点,此期可积累PBM26%-39%,是骨量发育的关键时期;达到SMR3以前是一“身高关键期”,提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工作应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壮族女性定量超声骨量峰值,为广西壮族人群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防治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法对25~70岁祖辈三代双亲均为壮族的746例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跟骨定量超声测定,以5岁为一个年龄组。[结果]峰值骨量出现在35岁~组,BUA峰值为(64.83±3.78)db/MHz。在25~34岁年龄范围内BUA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大,40岁~略有下降,但仍处较高水平,45岁~后随年龄增长跟骨BUA值逐渐下降。50岁~组至65~70岁组骨量正常百分比由58.87%降低至7.08%。[结论]建立了壮族女性定量超声骨量峰值,提供了该地区定量超声的BUA参考值和骨质疏松症诊断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20~30岁正常年轻女性超声骨密度状况,确定该年龄段女性超声骨密度正常参考值,为骨质疏松症的超声诊断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30岁深圳居住的正常女性280例为检测对象,以每周岁分组共分为11组,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受检者足跟部骨密度(BMD)值,同时测量受检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结果:20~30岁健康女性BMD值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骨峰值年龄出现在25岁组和26岁组,但除了与29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外,与其它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身高、体重、BMI和BMD变化无相关性(分别r=0.098,P>0.05;r=0.004,P>0.05;r=-0.062,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20~30岁正常女性体重、身高、BMI和足跟部BMD值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获得的BMD值将为确定我国正常女性超声骨密度的参考值和骨质疏松症的超声诊断标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探索围青春期女生身体成分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为有针对性进行肥胖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2015年1-12月天津市体质检测中心测试的10~16岁中小学女生2 023名为研究对象,测试其基本形态指标和身体成分.结果 10~ 16岁女生的BMI与体脂、体脂/身高2、体重、体脂百分比呈中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905,0.891,0.844和0.878,P值均<0.01);BMI与去脂体重、去脂体重/身高2呈低到中度相关(r值分别为0.507,0.636,P值均<0.01).11~16岁各年龄组体重、去脂体重均高于10岁时的体重、去脂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2~ 16岁各年龄组的脂肪重量均高于10岁时的脂肪重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3,15,16岁时的BMI、体脂重量/身高2值高于10岁时的BMI、体脂重量/身高2;12,15,16岁时的去脂体重/身高2高于10岁时的去脂体重/身高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围青春期尤其是12~13岁女生体质量指数和身体成分变动幅度大.应为不同年龄段的女生制定不同的体力活动及营养健康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