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88例治愈及17例死亡的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病例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证实了心电图损害严重程度与预后有一定关系,特别是Q—T间期延长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危险因子庄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并提出部分较晚发生的Q—T间期延长可能与输入过多的葡萄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c间期变化。方法做活动平板运动试验213人,将其分为第一组缺血有症状组49例;第二组缺血无症状组87例;第三组正常人群组77例。三组均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3、5、7min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V1-V5导联QT间期,计算出Q—Tc值。结果无症状组缺血程度与有症状组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选用对Q—T间期影响小的药物实施全麻,探讨获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症(ALQTS)患者全身麻醉的安全模式。方法:ALQTS的患者15例,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舒芬太尼、维库溴胺、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后单腔气管内插管,术中吸入60%笑气和1%~2%七氟醚,并问断追加舒芬太尼和维库溴胺维持麻醉;于围麻醉期各时间段分别记录心电图,测量QT值并计算出QTc值。术中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结果:所有病人各时间点血压、心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和麻醉前相比QT无显著变化,QTc值个别有轻微下降(尸〈0.05),但无显著性差异的QT问期延长(P〉0.05),术中无心率失常等心血管意外发生。结论:此种麻醉方式及用药对获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症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钱静 《工企医刊》1998,11(2):34-35
本文通过心电图(EKG)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对左前分支阻滞(LAH)时合并ST—T、Q—T间期改变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住院病人185例,男142例,女43例,最小者19岁,最大者88岁,平均年龄67.1岁,40岁以上者169例(占90.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植物神经调节在X综合征患者的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测量X综合征患者和正常对照静息状态下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c间期及其离散度,结果:X综合征患者的Q-Tcmax比正常对照显著延长,而两者的Q-Tcd没有区别,结论:X综合征患者可能有持续的交感神经力增高。  相似文献   

6.
在缺血性心脏疾患,Q—T间期延长已被认识,然而,不仅如此,心肌梗塞征侯群时亦有Q—T间期延长的倾向,这对判定其预后很有意义。作者在“Q—T间期延长的临床各类型”一文中指出,测定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6个月Q—T间期的变化,以观察7年的预后。结果发明:7年后生存的病例Q—Tc为0.429±0.200秒;而死亡病例的Q—Tc则为0.443±0.270秒,  相似文献   

7.
Q—T间期代表心室电收缩期,它包括心室的除极与复极但重点在复极阶段。Q—T间期的改变特别是其延长可见于多种病理因素,因此正确测量及计算Q—T数据对心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今将有关测算方法综述如下: (一)实测Q—T值:测量时应选择Q—T起止点清楚的导联如标准导联及加压肢体导联,致于胸导联因受U波影响常使T波终点不易明确,测量从Q波起点开始至T波终点止,由于Q—T间期随心率快慢而改变故应测三个间期求其平均值以后查阅正常值表以对照。(二)K值:Bajett氏根据正常人心动周期为一秒时统计出其Q—T正常值为0.39±0.04秒,取其中间值0.39做为收缩期指数以做计算  相似文献   

8.
高频稳态噪声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 观察高频稳态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测量噪声作业女工的血压、心率、心律、QRS间期、ST段改变、Q—T间期等参数。结果 工龄小于15年的噪声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束支传导阻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压升高及其他心电图参数变化不明显;工龄大于和等于15年噪声组窦性心动过缓,血压升高、QRS时间延长、S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左心室高电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接触高频稳态噪声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与接触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9.
陈凤莲  林永霞  苏少芬 《中国医师杂志》2005,7(8):1123-1123,1127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的Q—T离散度(Q—Td)及其心率校正值(Q—Tcd)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3例临床确诊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实验组)、50例单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对照组Ⅰ)及50例正常人(对照组Ⅱ),全部作体表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其Q—Td和Q—Tcd改变。结果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组、单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及正常人组Q—Td分别为(53·9±10·2)ms、(31·8±7·9)ms、(29·8±6·2)ms,Q—Tcd分别为(62·0±12·4)ms、(36·5±8·5)ms、(32·8±6·8)ms,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Q—Td及Q—Tcd明显延长(P<0·01)。结论Q—Td、Q—Tcd延长对临床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克山病监测工作中,心电图简便、易行、直观,是诊断克山病的重要工具。而心电图的阅读是诊断的重要环节。能否准确地测量出Q—T间期延长是早期发现克山病可疑患者的重要依据。为此,将病区250名健康儿童和188名健康成人及96例慢性克山病患者的Q—T间期与Q-Tc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2岁,因“反复晕厥2h”于2004年10月11日急诊入院。既往无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肥厚性心肌病、长Q—T间期综合征病史。查体:神志清,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5次/min,律齐,心音低钝,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T间期0.36s。  相似文献   

12.
研究指出,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原可引起许多医学问题[1,2],其中心电图表现包括Q波出现,P波高尖,Q—T波延长,T波增高,还可以引起电轴QRS电压之改变,这些已引起医学界足够重视而介于1 500—3 000 m海拔高原一般较少引起临床疾病,所以未引起重视。本文研究100例地处1 600 m海拔正常人心电图和:100例地处2 200海拔正常人心电图,试图寻找此两种海拔高度下,心电图时间指标R—R间期、Q—T间期、Q—T间期、QRS时限间之关系以及不同海拔面上述4项时间指标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生儿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病因、诱发因素,探讨其治疗措施,估计预后.方法 对16例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新生儿中足月儿7例,早产儿9例;均有明确的病因,颅内出血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5例,感染5例,慢性肺部疾病5例,心肌损害6例,喂养不耐受4例,但无一例药物引起.其中低血钾13例,低血镁2例,低血钙7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或临床表现不典型.结果 16例新生儿经过迅速提高基础心率(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及时补充电解质后Q-T间期很快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结论 新生儿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药物引起的少见,主要与心肌损害、颅脑疾病、感染、慢性肺部疾病、喂养不耐受等有关.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等为诱发因素.快速提高心率,及时纠正电解质代谢紊乱是重要的治疗措施.预后取决于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青岛地区9716例妊娠妇女心电图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岛地区妊娠妇女心电图检查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安静状态下,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工作站对青岛地区9716例妊娠妇女和3218例非孕健康女性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储存记录,分妊娠早期组、妊娠中晚期组、非妊娠对照组,分析其心电图在妊娠期改变的情况。结果青岛地区妊娠妇女的心电图异常率达17.8%。短P—R间期是最常见异常心电图,早期妊娠组与中晚期妊娠组相比较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x2=1.32,P=3.85〉0.05;两组分别与非妊娠对照组相比,短P—R间期发生率升高,早期妊娠组与非孕对照组比较,x2=47.27,P=0.008〈0.05,中晚期妊娠组与非孕对照组比较,x2=49.12,P=0.007〈0.05。妊娠早期以短P—R间期和ST—T改变异常多见,2~3月后复查,ST—T改变多消失;妊娠中晚期以短P—R间期和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严重的心律失常有心房纤颤和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分别有4例和5例。心脏彩超确诊9例先天性心脏病。结论心电图检查安全、方便,对早期发现心脏异常,有明确辅助诊断意义,可作为妊娠各个时期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T波峰—末间期(Tp-Te)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1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13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将其分为心律失常亚组(51例)及无心律失常亚组(79例)。检测全部AMI患者入院24h内第一份12导连心电图,并测量T波峰-末间期。另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门诊体检的无心脏疾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同样测量T波峰-末间期。结果观察组12导连平均T波峰-末间期较对照组有显著的延长(P<0.05);观察组内心律失常患者T波峰-末间期较无心律失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的能够反映AMI跨壁复极散度的变化,有助于临床上对AMI心律失常的诊断鉴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胺碘酮治疗148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心律失常46例,占31.08%,其中传导阻滞36例,占24.32%,严重室性心律失常4例;分析所致的心律失常与药物累积总量、Q—T间期、年龄、病因、心脏大小及并用洋地黄等类药物有一定关系;所致心律失常预后尚好,Q—T间期于停药后2周左右恢复正常,4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经电转复律。  相似文献   

17.
南天竹中毒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服用过量南天竹煎剂导致反复发作的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成功救治的病例。入院3h后患者反复出现意识丧失, ECG示Q—T间期延长和心室颤动。心电监护显示频发室性早搏及伴有Q—T间期延长的短阵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多次出现阿-斯综合征。对患者进行2次血液灌流后室性心律失常显著缓解,心电图于24h内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姜波  齐丽薇  张扬 《现代保健》2009,(10):101-102
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后可出现T波倒置,ST段压低,QT间期延长,ST—T改变可持续数日或更长时间,这种T波叫电张调整性T波,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如下病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研究心电图ST—T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我们对1136例ST—T改变疑诊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研究了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结果发现典型的胸痛伴有ST—T改变患者诊断符合率达81.3%。可以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首要条件。不典型胸痛或无症状伴有ST-T改变患者诊断符合率为30、2%.结论单纯ST—T改变不能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首选标准。  相似文献   

20.
刘慧 《工企医刊》2002,15(4):52-52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6岁。畏寒发热,体温39℃~40℃,发热同时,全身惫软不堪,头痛、腰痛、眼眶痛已3天,出现少尿,频繁呕吐,急诊入院。查体:神清,眼结膜、面、胸可见出血点,肾区叩击痛阳性。实验实检查:血白细胞11.4×10~9/L,血小板86×10~9/L,BUN17mmol/L,钾6.0mmol/L,临床诊断:流行性出血热。急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79次/mln,P—R间期0.16秒,QRS波群时限正常。T_(v1)倒置,T_(v2)—T_(v5)直立,对称,其T波振幅分别为1.6、2.5、0.7、0.5mv,Q—T间期0.48秒。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急性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