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血液学一般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包括三个方面,即分析前阶段、分析中阶段、分析后阶段。其中分析中阶段及分析后阶段的质量控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对于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尚相对薄弱,因忽视分析前质量造成检验结果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甚至严重“失真”而延误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也有发生。本文通过对血液学一般检验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血液学一般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以说明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常规工作中的重要性。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检验仪器为SYSMEX KX-21血细胞分析仪,溶血剂和稀释液均为KX-21专用试剂,血液学一般检验采用EDT…  相似文献   

2.
临床检验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为此在检验医学中必须坚持全面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3个方面。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在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约占70%[1],检验分析前期错误中65%出自临床护理工作[2]。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标本采集前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本的送检3个方面浅谈临床护士在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环节控制在减少消毒供应中心条形码错误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12月发生的1203件条形码错误事件,寻找发生错误问题环节,分析其原因,制定针对性对策并实施环节控制。结果环节控制后条形码错误发生率由环节控制前0. 15%降至0. 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将环节控制应用到减少条形码错误问题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环节控制的应用能有效降低条形码错误发生率、降低成本、减少重复过程、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急诊检验的错误种类与频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全面实验室质量管理贯穿于申请、测试、报告整个过程。Ross和Boone报道的实验室错误分布频率为:分析前46%、分析7%、分析后47%;所涉及的336个病人中233个(70%)治疗未受影响,78个(23%)受到不必要处理,25个(7%)受到了危险、不适当的处理,由此可见一斑。为评价其实验室中错误的种类与频率以达到确认检验全过程中最重要错误来源,进而制订正确对策的目的。作者选取了内、肾、外、重症监护4个临床科室,严格控制其3个月急诊试验结果——高准确度数据,周密考虑各种潜在错误的可能;协作科室医护人员对所有急诊试验结果予以…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许多医务人员及病患对检验科所执行的质量控制管理缺乏了解和认识,认为检验质量都是由检验科来保证,忽视了监控检验质量分析前的血标本采集操作部分,以致血标本的采集质量不能得以保证.曾报道对有问题的40 490个检验结果分析发现,有68.2%的检验错误来至于实验分析前的操作部分,其中由标本采集的操作失误而导致的实验错误占实验分析前错误的65%[1].而且,研究发现大部分检验错误都来源于人为因素[2].如何有效的控制或避免人为失误的发生,确保血标本的采集质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已成为护理人员及相关医务人员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采血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1.1临床医生开具的检验申请单 从患者来到医院就诊开始,医生为其开具检验申请单的书写质量就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有资料统计表明,医生开具的检验申请单不合格率约占检验分析前错误的15%[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合格标本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确保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标本采集质量改进前后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情况,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 300 657例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送检总数1 292例,总不合格率0.43%。不合格原因前5位分别是:标本不足(或空管)31.0%、凝固24.5%、溶血16.2%、标本与抗凝剂比例错误9.5%、条码信息不全或错误9.0%。与标本采集质量改进前比较,质量改进后标本不合格率由0.54%下降到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9个科室标本不合格率下降显著(P0.05)。结论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严格执行标本拒收管理,加强与临床工作人员沟通及培训,降低标本不合格率,是提高分析前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献血者献血前ABO血型实验的质量控制措施,以进一步减少初定ABO血型错误现象的发生。方法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在街头流动采血车上用纸板法进行ABO正定型;献血后在检验科使用微板法进行ABO血型正定型和反定型,必要时,使用其他血型鉴定技术。结果 2007~2009年,献血前检测ABO血型70 513例中,经检验科鉴定共发现86例血型错误,占0.12%,环境因素、亚型或弱抗原、人为因素是出现血型错误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质量控制措施,2010年1~12月,在初定ABO血型26 536例中,出现错误5例,占0.02%。结论应加强献血前血型实验的质量控制工作,提高初定血型工作质量;检验科应同时进行ABO血型正定型和反定型,确保血型结果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以提高分析前检验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和原因。结果该院共接收不合格标本5 000份,不合格率为0.40%。小组分布中以血气分析组、血凝组为最多(P0.05)。临床科室以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比率最高(P0.05),不合格率均在1%以上。不合格标本原因前3位的是:标本量错误过少占24%,标本凝固占20%,标本类型错误占12%,而标本溶血仅占2%,位于第10位。结论检验科应建立有效控制标本不合格率的流程和制度,不断分析,加强同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临床科室需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院方需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多方协作共同努力,有效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确保分析前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控制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接受免疫学检验的血液标本400份为研究组,期间予以质量控制;另抽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进行免疫学检验的血液标本400份为对照组,未予以质量控制。比较两组血液标本合格率,分析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的干扰原因。结果研究组采集血液标本的合格率为97.75%,对照组为8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的干扰原因,主要有标本凝固、溶血、标本污染、标本量过多或是过少、标本容器错误,以及标本重复采取等。结论免疫学检验分析前对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质量控制,可提升采集血液标本的合格率,减小免疫学检验分析结果的误差,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临床检验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在检验医学中必须坚持全面质量控制 (totalqualitycontrol,TQC。即指对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各方面因素及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和全过程质量控制 (即指对实验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前 (分析前 )、实验中 (分析中 )和实验后 (分析后 )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实验误差中实验前误差占 70 % ,因而实验前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显得尤其重要。实验前质量保证包括病人准备、标本收集、处理、贮…  相似文献   

11.
黄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138-139,145
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医学水平、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3个方面。在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占70%,因此,保证分析前质量对减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检验医学口益发展,检验质量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部分。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管理是可以控制的,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为了巫好的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我们要严格管理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管理包括: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本转运处理等三部分。它是我们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检验医学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3个部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据[1].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前的标本采集多由临床护理人员承担.我科2006年4-9月,对225份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加以质量控制与管理,通过改进,标本采集质量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临床生化检验应重视分析后质量保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实验室比较重视分析前、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淡化了分析后的质量保证。据国内有关学者报道,分析后出现的问题占75.9%[1],因此,分析后的质量保证应引起临床实验室的高度重视。临床生化分析后质量控制一般包括数据结果的处理、检验结果的审核、检验报告单的发送、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估及信息反馈。1数据结果的处理近十年来使用的自动生化分析仪集自动化控制、光学、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临床生化分析技术、数据记录、计算、输出功能于一体,可实时传输分析结果到相应的计算机接收端口,随着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改进,软件的升级,数据传递的正…  相似文献   

15.
临床检验全面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分析前质量保证、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评价3个方面,这三者中又以分析前质量保证因为影响因素多而变数最大,也最难控制。现通过讨论检验流程的先后环节和顺序,探讨影响分析前检验质量的各方面因素和解决办法,以期为临床和患者提供较为真实的检验结果和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错误辅音的分布特点、错误模式及形成特征,为设计语音康复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以90例3个年龄段(4、5、6及6岁以上年龄段)的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研制的汉语构音障碍评定法,对受试者的错误辅音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患儿6个发音部位(唇音、舌尖中音、舌根音、舌面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的辅音错误率。结果:90例研究对象不进行年龄分组时,上述6个发音部位的辅音错误率依次为26.9%、41.7%、42.6%、38.9%、58.5%、55.0%;当对研究对象进行3个年龄段分组时,每个年龄段内错误率最高的辅音均集中在舌尖前音或舌尖后音上(47.4%~70.7%),错误率最低的辅音均集中在唇音上(25.0%~32.8%)。3种辅音错误类型(替代、省略、歪曲)中,错误率最高者为替代性错误。研究对象不进行年龄段分组时,上述6个发音部位的替代性错误占总错误的百分比依次为69.1%、45.3%、84.3%、77.1%、70.3%、74.2%;省略性错误在舌尖中音时百分比较高,为44.0%;而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中很少出现省略性错误,百分比仅为1.9%和1.5%,却较多出现歪曲性错误,百分比分别达到27.5%和24.2%。结论:无论是学龄前期还是学龄期,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发舌尖前音、舌尖后音时的辅音错误率最高,发唇音时的辅音错误率最低。辅音错误方式以替代性错误为主;发舌尖中音时较易出现省略性错误,发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时较易出现歪曲性错误。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习得语音与正常儿童相似,错误类型与发音部位相关,制订康复计划时要兼顾辅音错误特征。  相似文献   

17.
检验医学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3个部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前的标本采集多由临床护理人员承担。我科2006年4—9月,对225份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加以质量控制与管理,通过改进,标本采集质量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目前临床检验中面临的样本不合格的实际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我科收集2012年4月-10月住院患者血液样本共计69398份,根据样本凝固、溶血、脂血、量不准确和其他错误,判断为不合格归类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不合格样本1594份,不合格率为2.3%,其中凝血264份,溶血253份,样本量不准确659份,脂血281份,其它错误137份,分别占不合格的样本的16.6%、15.9%、43.1%、17.5%、9%。结论:加强血液样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等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检验科全面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临床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强化培训,提高技术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不合格样本的发生,确保样本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影响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 ,重新认识分析前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 ,建立分析前质量控制综合管理体系。用VFP6 .0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 ,对 1999年 6月至 2 0 0 2年 5月临床化学检验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把样本合格率作为临床部门的质控指标。结果临床化学检验的差错发生率为 1.5 3‰~ 2 .0 4‰。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环节差错构成比分别为 6 4 .2 5 %、2 3.83%和 11.92 %。采样不规范、样本送检延时、样本不合格和病人未按规定准备是影响分析前质量的前 4位因素。结果表明 ,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强化全面…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医院而言,实验室的检验质量非常重要,质量保证主要可分为临床检验分析前、分析中以及分析后[1]。分析中与分析后主要与检验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等密不可分,而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则是保证检验结果真实、准确、有效的重要前提。大多数医院实验室对于分析中与分析后较为重视,而忽略了分析前质量保证的重要性[2]。本文就未采取分析前质量控制的2010年实验室质量考评结果与采取分析前质量控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