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2年-1998年底,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大网膜包肾术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14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28—49岁,平均32岁。类型均为肝炎肝硬变致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大出血。14例病人Chid A级12人,B级2人。 1.2临床表现 全部病人均有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大网膜包肾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2008年该院45例门静脉高压症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患者经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大网膜包肾术的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均为择期手术,无手术死亡,无院内死亡,无院内再次消化道出血发生.术后随访时间0.5~5.0年,无再发消化道大出血病例,所有病例迄今无死亡.主要并发症有:腹内大出血2例、发热4例、术后少量腹水16例、中等量腹水6例、贲门轻度狭窄1例、血小板增多症12例、脾静脉血栓6例.结论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大网膜包肾是门静脉高压症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的较好手术治疗方式,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建议不作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7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5例为对照组,实施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8例为观察组,分别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FP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6.64、7.91、4.27、3.33),P<0.05,自由门静脉压(FPP)明显下降(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保留了机体自发性的分流,治疗门脉高压症大出血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河南医学研究》2016,(6)
目的比较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因门静脉高压症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55例(选择组)和经典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89例(非选择组)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选择组与非选择组相比: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vein pressure,FPP)下降幅度更大(P<0.05);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肝性脑病、复发出血发生率较低(P<0.05);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改善更明显(P<0.05);术后3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保留了机体自发性门体分流,兼有分流术和断流术的优点,临床疗效优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扎绞索缝扎术联合大网膜填胸包肾治疗门脉高压症疗效。方法回顾观察57例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扎绞索缝扎术联合大网膜填胸包肾治疗的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的肝脏功能、术后并发症及再出血发生率等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近期无其他并发症。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扎绞索缝扎术联合大网膜填胸包肾治疗门脉高压症不仅操作简单,且发挥协同增强作用,而且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1983年1月~1994年1月间应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附加大网膜包肝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38例。急诊手术21例(55.26%)择期手术17例(44.74%)肝功能childA级6例(15.79%),B级22例(57.89%),C级10例(26.32%),全部病例病理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变,随访出血死亡1例,术后8年和10年各1例继发于肝癌死亡。其余病例未见术后再出血,无肝性脑病发生,术后腹水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门静脉高压症采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采用选择性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和对照组(50例,采用经典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力(FPP)以及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复发出血率以及3年存活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FPP水平相对于术前均有所下降(P<0.05),但实验组患者术后FP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肝性脑病率(6.0%)、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率(14.0%)、再出血率(4.0%)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48.0%、10.0%,实验组患者3年存活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采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具有断流术、分流术的双重作用,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合理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226例患者,给予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并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同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100例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及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3个月内血栓形成情况将入选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调查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比较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血栓组的脾脏质量、术后红细胞计数、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大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脏质量大、术后红细胞计数偏高、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含量偏高、门静脉内径偏窄、血流速度偏慢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低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和二聚体含量升高、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是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进行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有助于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10月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36例,均应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进行治疗,评价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该组36例患者于术前1d及术后4周行彩色超声检查,前后比较,患者的门静脉、脾静脉直径均变细,血流速度明显变慢,表明手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病例中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肝昏迷病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9%(14/36),其中脾热6例,左侧胸腔积液3例,大量腹水2例,切口裂开2例,腹腔出血1例。结论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止血效果较好及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活血、抗凝、祛聚对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6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分为实验组(2009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226例)和对照组(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10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2~3d及术后综合治疗;实验组术中、术后不用止血药物,早期应用活血、抗凝、祛聚药物。观察两组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累计发生血栓为11例(4.42%),对照组患者累计发生血栓为35例(3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祛聚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栓发生率,对围术期出血无明显影响,是防治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待在基层医院规范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1.
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2例门静脉高压者分别采用分流断流联合术31例和断流术81例,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FPP)变化以及近远期疗效。结果: 分流断流联合术组FPP下降优于断流术组(P < 0.01);2组术后病死、近期再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流断流联合术组远期再出血和腹水发生率均低于断流术组(P < 0.05),远期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分流断流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既明显降低出血率又不增加脑病发生,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规范化操作与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总结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规范化操作和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方法 1972年5月-2000年10月,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82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27例,血吸虫病性肝硬化182例。结果 急诊手术止血率97.9%,手术总死亡率5.1%,主要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腹腔内大出血和肝肾功能衰竭。5年生存率为94.1%、10年生存率为70.7%,术后复发出血率为6.2%(5年)和13.3%(10年),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5%(5年)和4.1%(10年)。结论 手术疗效满意,为提高疗效应做到:①断流彻底;②熟练掌握技术要点;③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手术的疗效。方法对因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行急诊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34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4例中急诊止血32例(94.1%),手术死亡2例(5.9%),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随访29例(90.6%),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随访3.9年,1年生存率为96.6%,3年生存率89.7%,5年内生存率82.8%。结论急诊脾切除贵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止血效果确切,可抢救大部分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对105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手术组74例,预防性手术组31例,术后随访12-84个月,观察术后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功能Child A和Child B级患者疗效好,而Child C级患者疗效差。术后出血率和病死率比较,常规手术组和预防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疗效满意;预防性手术不能有效预防出血和改善预后,因此行预防性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位脾切除加传统断流术18例,原位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9例。术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9例(10.3%),其中传统断流术3例(16.7%),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例(8.7%)。经抗凝、溶栓治疗后8例血栓完全消失,1例基本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原位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吻合器断流术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02年7月-2009年7月对3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EVB)患者分别行传统断流术(A组)及吻合器断流组(B组),其中A组12例,B组26例,分别于切脾前、后、断流术后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venous pressures,FPP)。术后3~6个月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了解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直径(portal vein diameter,PVD)、门静脉流速(portal vein velocity,PVV)、门静脉血流量(portal venous flow,PVF),随访术后再出血情况。结果:A、B两组切脾后门静脉压力较切脾前下降,A组术后FPP为(2.32±0.19)kPa,较切脾后上升,B组术后FPP进一步下降为(1.80±0.15)kPa,较切脾后下降(P〈0.05),B组术后FPP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复查彩超示:B组术后PVD、PVV、PVF均较A组显著减少(P〈0.05);B组术后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显著改善。术后无1例发生再出血。结论:吻合器断流术降低门静脉压力效果较持久,能显著改善食管静脉曲张,并降低术后再出血率,同时不会加剧门脉高压性胃病,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EVB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迷走神经在盐酸灌注食管诱导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迷走神经在盐酸灌注食管引起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给麻醉豚鼠食管灌注1 mol/L盐酸,观察气管、主支气管、细支气管的微血管血浆渗出和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及神经内肽酶抑制剂 phosphoramidon、预先切断豚鼠双侧迷走神经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气道血浆渗出采用伊文思蓝法检测,气管组织匀浆SP测定采用ELISA法,CGRP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 盐酸灌注豚鼠食管显著增加气管、主支气管的SP浓度及血浆渗出(P<0.01),而细支气管的血浆渗出和SP浓度增加不明显(P>0.05);神经内肽酶抑制剂phoshporamidon可以显著增加盐酸灌注食管引起的气管、主支气管、细支气管血浆渗出(P<0.001);切断豚鼠双侧迷走神经,盐酸灌注食管诱发的气管、主支气管、细支气管SP水平增加和血浆渗出能被明显抑制(P<0.01).结论 迷走神经在盐酸灌注食管诱导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