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分析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对血尿来源进行判断,并结合肾脏活检病理检查对肾脏疾病做出初步的临床诊断。方法观察分析332例血尿患者尿液中红细胞形态,计算异形百分率,并结合有无尿蛋白、病理管型及相应的尿渗透压、酸碱度等检查结果,初筛血尿的来源,以提高肾脏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出血部位不同,在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未经染色的尿液标本在相差显微镜下可较清楚地显示出差异,容易区分出不同大小形态的红细胞,因此通过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在鉴别血尿来源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对肾性血尿做出初步判断,但不能作为肾脏疾病的确诊实验。结论利用相差显微镜对红细胞形态和结构进行初筛,并结合有无尿蛋白、病理管型及相应的尿渗透压、酸碱度等检查结果来判断血尿来源,从而指导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尿液红细胞形态与功能的检测及其在血尿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不同的病因将血尿分成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前者包括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肾小球动脉硬化、SLE性肾炎、过敏性肾炎等。后者包括尿路结石、膀胱肿瘤、肾结核、急性尿路感染等。由于两种不同血尿的治疗方法和途径完全不一样,因此准确而快速地诊断血尿病因显得尤为重要。早先人们通常采用造影、穿刺、B超、膀胱镜等手段来诊断出血部位。但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而且速度慢,这给临床上快速、准确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人们通过对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的检测来鉴别血尿的病因和不同部位,其灵敏度和特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浓缩尿液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以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2月至2016年1月152例肾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病理报告及尿液蛋白电泳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肾脏病理分级标准进行分级(Ⅰ、Ⅱ、Ⅲ、Ⅳ级),比较分析肾脏病理分级与尿蛋白电泳分型和电泳图谱中的各成分所占比例的关系。结果肾小球病变率高于肾小管-间质病变率,肾小管-间质病变大部分兼有肾小球病变。尿液蛋白电泳反映肾小球性蛋白尿的水平与肾小球损伤程度相关,并且随着WHO肾脏病理分级(Ⅰ~Ⅳ级)增加,尿蛋白电泳的结合珠蛋白(HAP)和IgG/A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37,P0.05;F=7.269,P0.05)。结论尿蛋白电泳的HAP和IgG/A所占比例检测在反映肾小球损伤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尿液分析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呼吸内科患者1163例在入院次日清晨取中段尿用Clintek-500干化学分析仪和DiaSys R/S 2003尿沉渣工作站进行尿液分析. 结果 1163例中,SG:≤1.010占15.8%,1.015~1.025占71.2%,≥1.030占13.0%;pH:≤5.5占15.7%.6.0~7.0占82.5%,≥7.5占1.8%;干化学法:PRO阳性占36.1%,GLU阳性占3.1%,BLO阳性占35.2%.LEU阳性占18.2%;镜检法:RBC阳性占54.0%,WBC阳性占46.9%,透明管型(HC)阳性占1.6%,颗粒管型(GC)阳性占3.3%.干化学法:BLO假阳性5.2%,假阴性24.5%;LEU假阳性2.4%,假阴性24.9%.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尿像变化常提示肾小球(管)受损或泌尿道感染,通过尿液分析可全面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对诊断确立和治疗方案制定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液分析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呼吸内科患者1163例在入院次日清晨取中段尿用Clintek-500干化学分析仪和DiaSys R/S 2003尿沉渣工作站进行尿液分析。结果1163例中,SG:≤1.010占15.8%,1.015~1.025占71.2%,≥1.030占13.0%;pH:≤5.5占15.7%,6.0~7.0占82.5%,≥7.5占1.8%;干化学法:PRO阳性占36.1%,GLU阳性占3.1%,BLO阳性占35.2%,LEU阳性占18.2%;镜检法:RBC阳性占54.0%,WBC阳性占46.9%,透明管型(HC)阳性占1.6%,颗粒管型(GC)阳性占3.3%。干化学法:BLO假阳性5.2%,假阴性24.5%;LEU假阳性2.4%,假阴性24.9%。结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尿像变化常提示肾小球(管)受损或泌尿道感染,通过尿液分析可全面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对诊断确立和治疗方案制定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尿液沉渣涂片中的一种细胞团——尿液混合细胞群(mix cell cluster,MCC),研究其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意义。方法观察596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尿液沉渣,计算MCC出现率,并通过细胞荧光染色和瑞-姬染色的方法阐明与普通白细胞团的区别以及MCC的细胞组成。结果观察发现MCC由多种细胞聚集形成。有、无临床症状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MC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肾小球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的MCC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诊断肾盂肾炎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1%和98.0%。结论MCC是一群黏附成团的细胞群体,对肾盂肾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草酸钙、磷酸盐类、非晶型盐类、细菌、酵母菌、真菌对FUS-200全自动尿液沉渣分析(以下简称FUS-200)仪检测红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FUS-200和光学显微镜随机检测该院2016年1-6月门诊和住院患者尿液标本共1 376份,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分析比较两者的检测结果。结果显微镜镜检为草酸钙、磷酸盐类、非晶型盐类的尿液标本,FUS-200检测红细胞结果的假阳性率为89.47%;显微镜镜检为菌尿标本,FUS-200检测红细胞结果的假阳性率为35.48%;显微镜镜检为酵母菌、真菌标本,FUS-200检测红细胞结果的假阳性率为57.14%。结论尿液标本中的草酸钙、磷酸盐类、非晶形盐类、细菌、酵母菌和真菌孢子可对FUS-200检测红细胞产生干扰,FUS-200仅作为一种快速的筛查方法,形态学鉴别仍需显微镜镜检确认。 相似文献
10.
曹玉琳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3):246-246
目的分析尿液隐血检验用尿液分析仪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的应用成效。方法纳入2018年2月-2019年5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尿液检验的120例患者,所有的研究对象均进行尿液分析仪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所得结果。结果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结果阳性均为24例;以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作为标准,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的阳性率为70.59%,假阳性率为29.41%,假阴性率为10.47%;以尿液分析其隐血试验结果作为标准,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的阳性率为63.16%,假阳性率为36.84%,假阴性率为6.10%。结论尿液分析仪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联合应用在尿液隐血患者中,结果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白细胞、红细胞。与尿沉渣人工镜检相比较,对干化学法产生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原因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本院随机新鲜尿液600例,分别进行干化学法检测和尿沉渣人工镜检其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结果干化学法白细胞检测结果的假阳性率为3.59%,假阴性率为16.2%,红细胞检测结果的假阳性率为13.3%,假阴性率为6.37%。结论干化学法检测尿红、白细胞有相当高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进行尿、液分析时应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外观理学,化学,显微镜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并比较尿液红细胞自动化仪器定量方法与人工镜检定量计数的关系.方法 制备尿红细胞标准液,分别用不离心、离心两种人工镜检方法和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朗迈UriSed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两种自动化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分析四种尿红细胞定量方法间的差异.结果 离心镜检法检测尿红细胞结果与理论浓度之间偏差最大,不离心镜检法、UF-100分析仪法、朗迈UriSed分析仪法检测结果较接近理论浓度.不离心镜检法检测结果与理论浓度之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F-1 00分析仪、朗迈UriSed分析仪、离心镜检检测结果与理论浓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离心镜检法检测结果与UF-100分析仪、朗迈UriSed分析仪检测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离心镜检检测结果与UF-100分析仪、朗迈UriSed分析仪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F-100分析仪检测结果与朗迈UriSed分析仪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值分别为0.991,0.999,0.999,0.998).结论 尿液红细胞离心镜检计数法不适用于红细胞定量分析.UF-100分析法和朗迈UriSed分析法由于具有快速自动化检测的特性更适用于尿红细胞常规定量检测,但对尿红细胞的识别应另行探讨.不离心镜检计数法能较准确地反映尿液红细胞的实际浓度,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且存在人工误差而不实用,可作为自动化尿分析仪的复检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库存血红细胞流变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血液保存时间对红细胞流变特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56例健康献血员,常规采血及保存。取新鲜血(采集后1小时)、采集后1周、2周及3周的血液于4个时相点.用MOPEL R80型电脑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测定仪.检测全血高切粘度、中切粘度、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及RBC聚集指数(AI)和刚性指数(IR)。结果 红细胞压积、中切粘度在保存3周内无显变化,高切粘度在第3周显升高.而低切粘度则下降。AI在第3周显降低;IR则在第2周时显上升.第3周更为明显。结论 随库存血保存时间的延长.对RBC的变形性及聚集性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第3周出现显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去除血型抗体制备O型红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去除血浆中血型抗体的O型红细胞的制备工艺,为临床提供安全的O型红细胞制剂。方法使用处理后的冰冻干燥A型、B型红细胞膜,分别加入O型红细胞血浆中吸附血浆血型抗体物质,并检测吸附后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结果使用海藻糖冻干保存红细胞膜可保存其抗原性,吸附后,可去除血浆中抗A、抗B抗体80%—99%,同时红细胞变形指数、ATP、渗透脆性、上清游离Hb含量与吸附前(正常红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在正常参考范围;流式结果显示,吸附后采用离心方法,红细胞膜去除率可达到77%。结论用冰冻干燥红细胞膜去除ABO血型抗体为O型红细胞的他型输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回收自体血中红细胞及回输血后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评价提高红细胞回收率的价值。方法40例择期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于收集血液前静脉滴注川芎嗪,并在肝素盐水和洗涤盐水内加入川芎嗪。检测回输血液样本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计算红细胞回收率;测定术前、回输血后即刻、术后24h的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描记术前、回输血后即刻血栓弹性描记图(TEG)。对照组不予静脉滴注川芎嗪,肝素盐水和洗涤盐水内不加川芎嗪。结果试验组红细胞回收率高于对照组(75.3%±8.3%vs66.5%±5.3%,P〈0.01);与术前比较,试验组回输血后Hb、HCT、PLT计数明显降低(P〈0.01),PT、APTT、反应时间(R)显著延长(P〈0.01),FiB和最大宽幅(MA)降低(P〈0.01),但两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川芎嗪能提高红细胞回收率,并且未对凝血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尿白细胞、红细胞干化学法检测与人工显微镜检查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与人工显微镜检查作比较,对干化学法产生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原因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收集本院门诊患者新鲜尿液标本500份,分别采用干化学法检测及人工显微镜检查其尿液中WBC、RBC。结果以人工显微镜检查为对照,干化学法WBC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84.23%,阴性符合率为95.68%,假阳性率为4.31%,假阴性率为15.77%;RBC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93.7%,阴性符合率为86.27%,假阳性率为13.72%,假阴性率为6.29%。结论干化学法检测尿液WBC、RBC快速简便,适用于检测尿液WBC、RBC的过筛,但此法假阳性与假阴性较高,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显微镜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与人工显微镜检查作比较,对干化学法产生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原因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收集本院门诊患者新鲜尿液标本500份,分别采用干化学法检测及人工显微镜检查其尿液中WBC、RBC。结果以人工显微镜检查为对照,干化学法WBC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84.23%,阴性符合率为95.68%,假阳性率为4.31%,假阴性率为15.77%;RBC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93.7%,阴性符合率为86.27%,假阳性率为13.72%,假阴性率为6.29%。结论干化学法检测尿液WBC、RBC快速简便,适用于检测尿液WBC、RBC的过筛,但此法假阳性与假阴性较高,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显微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非浓缩尿电泳与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判断肾脏疾病的受损部位.方法 采用法国Sebia公司生产的HYDRASYS-2 SCAN全自动电泳仪对50例即有血尿和蛋白尿的患者进行测定,同时用相差显微镜对尿红细胞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50例蛋白尿患者电泳结果及尿红细胞形态分析结果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90%.且二者之间采用x2检验,P〉0.05,两种方法对肾疾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蛋白电泳和尿红细胞形态分析,两种方法均比较简便、快速、无创伤,适合临床判断损伤肾脏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19.
20.
《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2020,59(4):102778
BackgroundPeople living with sickle cell disease (SCD) are prone to red blood cell (RBC) alloimmuniza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subjects with alloantibodies (responders) would have differences in circulating T-follicular helper (Tfh)-like cells compared to subjects without alloantibodies (non-responders).Materials and methods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were collected from 28 subjects, including those with SCD and controls. Circulating CD4 T-cell subsets were first evaluated at baseline. CD4 T-cell subsets were also evaluated after naïve CD4 T-cells were differentiated into Tfh-like cells following in vitro culture with CD3/CD28 beads, IL-7, IL-12, and Activin A. Transfusion and alloantibody historie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ResultsNon-responders had a lower percentage of CD45RA negative Tmemory cells than responders or controls (p<0.05). Notably,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circulating Tfh-like cells between any group. However, naïve CD4 T-cells from subjects with SCD were more likely to express CXCR5 after in vitro culture than cells from controls. After culture, CXCR5 expressing cells from responders were more likely to express PD1 and ICOS (16.43 %, sd. 20.23) compared to non-responders (3.69 %, s.d. 3.09) or controls (2.78 %, s.d. 2.04).DiscussionThe tendency for naïve CD4 T-cells from responders to differentiate into Tfh-like cells after in vitro culture may suggest these cells are prepared to assist B-cells with antibody production regardless of antigen specificity.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but it is possible that these results may explain why some responders form RBC alloantibodies with multiple specificities, in addition to RBC autoantibodies and HLA alloantibod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