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动脉期增强图像上出现下腔静脉及肝静脉返流(IVCHV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2月在本院同时行腹部CT增强扫描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的459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出现返流者246例,无返流者213例。比较返流组和无返流组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VCHCR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入组459例患者,其中返流组共计246例,无返流组213例。下腔静脉返流组中,Ⅰ型187例、Ⅱ型34例、Ⅲ型25例;下腔静脉返流合并肝静脉返流48例;伴有二尖瓣返流71例、三尖瓣返流115例、主动脉瓣返流64例、肺动脉瓣返流108例、肺动脉高压118例、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181例、室壁瘤1例及心包积液9例。无返流组中,伴有二尖瓣返流32例、三尖瓣返流30例、主动脉瓣返流34例、肺动脉瓣返流30例、肺动脉高压44例、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111例和心包积液4例。返流组和无返流组中下腔静脉直径分别为(30.06±4.31)和(21.28±3.9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1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a)、主动脉瓣返流、肺动脉瓣返流(b)、肺动脉高压(c)、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d)及右心疾病(a~d中任意1项)这7个危险因素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返流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尖瓣返流、肺动脉高压、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和右心疾病是出现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返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三尖瓣返流、肺动脉高压、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和右心疾病是IVCHVR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右心功能不全可能是导致IVCHVR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3.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3)
目的 探讨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间的18例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显影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随机选取20例无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的受检者为对照,并将2组CT影像资料与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结果 18例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下腔静脉出现返流患者中14例合并肝静脉的返流,强化的下腔静脉和肝静脉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密度近似,高于胸主动脉密度,近端比远端密度高.18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显示三尖瓣返流17例,其中15例合并其他瓣膜异常,包括二尖瓣返流8例,主动脉瓣返流5例,肺动脉瓣返流4例.其他CT表现包括增强后斑片状强化的肝脏充血4例,心包积液3例.对照组20例受检者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少量返流3例,二尖瓣少量返流2例.两组肝上段下腔静脉前后径测量平均值分别为25.4 mm和19.2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可提示心脏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讨MSCT下腔静脉直接成像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7月至2009年3月期间,28例行MSCT增强扫描的患者资料,其中2例同时行间接成像和直接成像,得到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10例,下腔静脉直接成像20例.采用双盲法对2种方法得出的下腔静脉图像按照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10例下腔静脉间接成像中,1例由于静脉期对比剂浓度太淡而失败.图像质量评价为良者2例,差者为7例,无评价为优者.20例下腔静脉直接成像中,血管显示分度为1度、2度、3度者分别为16、4和0例,图像质量为优、良、差和失败者分别为16、4、0和0例.检查成功率为100%,能较好的满足诊断要求.结论 下腔静脉直接成像图像质量明显优于下腔静脉间接法得到的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下腔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986例受检者的腹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资料,共发现25例下腔静脉先天畸形.分析下腔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结果 25例下腔静脉畸形中包括左下腔静脉6例,CT表现为肾下段腹主动脉左侧上行的下腔静脉.双下腔静脉10例,CT表现为肾下段腹主动脉两侧上行的下腔静脉.左肾静脉畸形5例,CT增强扫描横断面显示腹主动脉后和环主动脉走行的左肾静脉.肝下段下腔静脉中断伴奇静脉延续2例,胸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肝段至肾上段下腔静脉缺如,肾段下腔静脉由奇静脉延续回流人上腔静脉,而肝静脉直接回流右心房.腔静脉血管造影见对比剂经增粗的奇静脉和半奇静脉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右心房.肝下段下腔静脉中断伴门静脉延续1例,增强CT显示下腔静脉直接与门静脉在肝门部连接,肝门部门静脉呈瘤样扩张.左下腔静脉伴半奇静脉延续1例,增强CT可见左下腔静脉与半奇静脉连接,上行汇入奇静脉.结论 64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的畸形,可成为下腔静脉畸形的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左位下腔静脉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腹部MSCT多期增强扫描发现的11例左位下腔静脉患者,结合文献讨论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1例左位下腔静脉MSCT表现为3种类型。Ⅰ型1例(9.09%),表现为右侧下腔静脉缺失,左右髂总静脉于第5腰椎左前方汇合成下腔静脉主干后,沿腹主动脉左侧垂直上行,沿途先后有右肾静脉和左肾静脉汇入,然后与半奇静脉连接,经上腔静脉汇入右心房。Ⅱ型6例(54.55%),表现为肾下右侧下腔静脉残余,肾下左位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左侧,于左肾静脉汇入后从前方跨越腹主动脉向右上走行,与右肾静脉汇合后移行为正常的下腔静脉。Ⅲ型4例(36.36%),表现为肾下右侧下腔静脉缺失,而左位下腔静脉的起止、位置、走行及属支汇入与Ⅱ型完全相同。结论 左位下腔静脉MSCT表现为3种类型,左位下腔静脉的存在对临床及介入治疗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下腔静脉螺旋CT扫描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CT增强扫描 (CTA)方法和技巧。方法 使用PICKER60 0 0单螺旋CT扫描机 ,扫描层厚 3 .0~ 4.0mm ,螺距 1.2 5~ 1.5,间隔 1.5~ 2 .0mm ,应用Smooth功能对 12例病人进行下腔静脉CT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病例 10 0 %获得了满意的图像 ,经VOXEL工作站重建后 ,能够清楚显示下腔静脉正常解剖结构和阻塞的部位、范围及其阻塞程度。 1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或 和手术对比证实的病例中 ,CTA显示病变的准确性是 91.67%。结论 高质量的下腔静脉CTA图像依赖于注药后扫描的时机准确性、扫描参数设置的合理性 ,正确的扫描方法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了解肾静脉以上段下腔静脉左右径、前后径及其与冠状面成角、肝后段下腔静脉长度.方法:利用100例患者腹部CT增强图像,分别测量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的左右径和前后径、第一肝门平面及肾盂平面的左右径、前后径及它们与冠状面所成角度,肝后段下腔静脉长度.患者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为50.9岁.结果:第一肝门平面左右径和前后径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分别为(43.4±12.0)°、(46.8±11.8)°;肾盂平面左右径和前后径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分别为(37.8±9.8)°、(50.6±10.9)°.以上两个平面左右径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3.8,P=0.000),以上两个平面前后径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t=-2.36,P=0.019).右心房入口处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8.4±4.2) mm、(19.8±3.5) mm;第一肝门平面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5.6±3.7) mm、(18.2±3.6) mm;肾盂平面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5.7±4.6) mm、(15.4±3.2) mm.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3个不同平面的下腔静脉左右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F=15.0,P=0.000);3个不同平面的下腔静脉前后径之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性意义(F=40.9,P=0.000).肝后段下腔静脉长度为(58.9±10.0) mm.结论:对肾静脉以上段不同平面下腔静脉径线及其与冠状面成角、肝后段下腔静脉长度的测量结果,为下腔静脉有关的介入诊疗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下腔静脉阻塞的X线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45例下腔静脉阻塞血管造影的影像学分析,将其X线解剖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型为肝静脉人口平面膜性阻塞占40%,2型为肝静脉人口平面以下至肾静脉人口平面之间阻塞占44.4%,3型为下腔静脉广性闭塞占15.6%,文章依据其X线分型提出介入治疗的原则,并对X线分型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下腔静脉重复畸形(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上腔静脉重复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变异。本文报道9例,对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成机制、CT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对下腔静脉畸形的分型标准。 相似文献
15.
肺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CT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肺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生物学行为、肺癌与上腔静脉梗阻段周围病变位置关系的CT特征及病理学基础.资料与方法病理确诊肺癌致SVCS共51例,回顾分析肺癌解剖部位、大体类型及其致SVCS生物学行为、与上腔静脉梗阻段周围病变间位置关系的CT表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肺癌致SVCS生物学行为CT表现:直接蔓延7例,淋巴结转移17例,二者并存27例.致SVCS肺癌与上腔静脉梗阻段周围病变间位置关系CT表现:直接相连32例,间接相连10例,不相连接9例.不同肺叶不同大体类型肺癌致SVCS生物学行为及其与上腔静脉梗阻段周围病变间位置关系均不同(P<0.05).结论肺癌致SVCS生物学行为、与上腔静脉梗阻段周围病变间位置关系均与肺癌解剖部位及大体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及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40例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及下腔静脉病变,采用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下腔静脉CTP检查,分析不同扫描模式及后处理图像所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密度变化特点及侧支循环形成。结果 19例肝癌沿肝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下腔静脉肝段及肝上段;邻近下腔静脉肝段的肝癌直接侵犯下腔静脉;6例轻度强化,未见明显侧支循环形成。9例肾癌沿肾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肾上段,无强化,见肾包膜静脉侧支形成及性腺静脉增粗。5例下腔静脉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呈节段性,壁不光整,可见条状或斑点状钙化,CTP后延迟扫描,病变段无明显强化,见明显的侧支循环。3例下腔静脉内血管平滑肌瘤病,起自子宫,沿卵巢静脉及髂静脉上行,经下腔静脉侵入右心房,病变密度较均匀,无钙化及坏死囊变,强化较明显,病变段附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发育异常所致布一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3例,表现为肝上段节段性狭窄,周围见大量的侧支循环形成。下腔静脉内平滑肌肉瘤1例,病变位于肝下段下腔静脉,呈节段性增粗,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延迟CT扫描后不均匀强化,邻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结论 下腔静脉病变的CT表现以充盈缺损、无或轻-中度强化、管腔狭窄及侧支血管形成为特征,下腔静脉CTP的三维重建能立体显示管腔狭窄和侧支血管,合理的CT扫描模式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和确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Budd-Chiari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的多排螺旋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下腔静脉阻塞病变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14例BCS下腔静脉的MSCT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下腔静脉造影证实下腔静脉膜性狭窄2例、膜性闭塞9例、节段性闭塞3例;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6例;下腔静脉闭塞区钙化4例;下腔静脉远心端皆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增粗。MSCT显示的下腔静脉狭窄和闭锁病变、有无血栓形成以及下腔静脉的走行均与下腔静脉造影相符合;并能显示下腔静脉阻塞区近心端到右心房入口的距离。结论MSCT能全面显示BCS下腔静脉的病变情况,诊断价值高,能可靠的指导制订下腔静脉阻塞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肝脏CT异常强化灶(附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VCS)患者CT增强扫描肝内异常强化灶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征象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SVCS CT肝内出现异常强化灶的患者资料,以电影回放(CT Cine)方式对所有CT图像进行复阅,结合调窗功能观察肝内强化灶位置、数目、形态、大小及强化特征,并追踪供血的侧支血管.将SVCS上腔静脉狭窄分为3度,并结合复诊情况评价上腔静脉受压情况与肝内出现异常强化灶的关系.结果 所有强化灶均位于肝左叶,单发多见,共计检出强化灶20个.强化灶呈不规则片状或类圆形结节状,1例呈多发结节状强化.10例表现为中心高、周边低的分层强化特征.全部病例均可显示供血的侧支静脉,分别来自内乳静脉和下段食管静脉.6例复诊病例中,2例上腔静脉狭窄减轻,肝内异常强化灶消失或缩小;2例上腔静脉受压加重,肝内出现强化灶或范围扩大.结论 SVCS患者CT肝内异常强化灶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复查时可随上腔静脉阻塞程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正确认识相关征象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