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42例意识清楚的脑梗死患者和7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行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4.8%,对照组检出率28.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12例,异常检出率为86.1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9例,异常检出率为26.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4例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脑梗死组中56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87.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0%(6/40)(P<0.01),其中脑梗死组中软斑块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龄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明显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及特点。方法:对52例脑梗死患者和49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2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35例,检出率67.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软斑、溃疡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前循环复发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82例脑梗死患者依据临床、CT、MRI检查确诊,设计分组为复发组102例,首发组80例;另设对照组50例。3组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结果:复发性、首发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首发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复发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ATL-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及阻力指数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2.5%,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5%.97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66例,检出率68%;49例血脂异常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23例,检出率47%;14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5例,检出率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危险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对64例2001-01/2003-12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病例组64例有51例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斑块检出率79.7%,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6.7%(χ2=33.68,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55%,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χ2=11.65,P<0.001,χ2=15.45,P<0.001)。病例组中、重型患者软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轻型患者(χ2=14.03,P<0.001)。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危险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及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通过对 5 6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超声观察 ,探讨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 5 6例经 CT、 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应用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并与 30例健康者对照分析。结果  5 6例脑梗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4 9例有粥样斑块形成 ,检出率为 87.5 % ,脑梗死灶与斑块的侧向符合率为 87.7% ,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 2 3.3% ,且斑块的发生率依次为多发脑梗死组 >单发脑梗死组 >对照组。在各型斑块中软斑与溃疡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查不仅对已发生脑梗死提供各项重要价值的指标 ,而且对病变的转归、预防及疗效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73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回声类型。结果脑梗死组IMT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4.9%)高于对照组(16.0%)(P<0.05);脑梗死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低回声或混合性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究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10例,设为实验组;另随机抽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非脑梗死患者11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斑块的性质。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情况。结果经临床超声检测对比,实验组脑梗死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90例,检出率为81.6%,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22.1%,(P<0.05);实验组检出动脉粥样斑块软斑38例、混合斑45例,所占比例(92.2%)远大于硬斑(7.8%);对照组检出硬斑19例(79.2%),远高于软斑及混合斑例数。两组斑块性质、大小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高,对斑块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时预防和治疗具有极高的价值,应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因头颅DWI诊断为前循环新发脑梗死并患高血压的患者181例,其中同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共98例(CI组),与同期住院并接受过相同检查的高血压性非脑梗死69例(nCI组)相比较.通过x2检验及均数比较分析两组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IMT,斑块的类型、Crouse评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组内比较发现:CI组病灶侧颈动脉扁平斑块比例减少,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P=0.012);和非病灶侧相比,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降低,IMT增高(均P<0.05);nCI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CI组的SBP(P=0.002)及DBP(P=0.003)、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P=0.002)及指数(P=0.019)均明显高于nCI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前循环发生脑梗死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与其斑块的脱落有关,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进展期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及含I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4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将12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分为无斑块组(n=30)、稳定斑块组(n=51)和不稳定斑块组(n=41).检测3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和含I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血管重构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颈动脉颅外、颅内段血管重构,以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63例中老年患者,检测颈动脉颅外段,根据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A组)51例、负性重构(B组)62例、无重构(C组)50例。观察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类型及声学特征,计算斑块面积(PA)、血管总面积(TVA)、管腔有效面积(LA);并同时行TCD颅内段动脉检测。结果脑梗死发生率的大小依次为A组、B组和c组,各组间比较均P〈0.05;A组不稳定斑块、大脑中动脉血流异常发生比高于B组和C组,均P〈0.05,斑块部位TVA与PA呈正相关(r=0.66,P〈0.05);B组斑块部位LA与PA呈负相关(r=-0.48,P〈0.05);斑块回声类型不同,其脑梗死发生率有一定差异,依次表现为低回声脂质斑块大于中等水平回声纤维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和强回声斑块,均P〈0.05。结论颈动脉血管重构类型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血管斑块特征的检测分析,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对缺血性脑中风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颈动脉,观察颈动脉斑块及斑块复合病变,对缺血性脑中风防治的意义。方法对56例经CT或MRI检查后,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扫查,扫查结果与对照组134例同年龄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颈动脉扫查结果相比较。结果56例缺血性脑中风组患全部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均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斑块检出率100%,且94.6%的病例颈动脉斑块都存在斑块复合病变(溃疡斑、斑块内出血及继发血栓形成);而对照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组检出颈动脉斑块仅7人,检出率5.2%,且未发现1例斑块复合病变。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及斑块的复合病变与缺血性脑中风紧密相关,颈动脉超声扫查是缺血性脑中风防治的重要检查手段,有其不可忽视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查 1 4 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血管的直径、内 -中膜的厚度 (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 ,血流的速度等参数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 ,并检查 1 0 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 4 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 ,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占 1 2 0例 ,检出率达 85.7% ;对照组中有 IMT增厚和软斑形成 1 7例 ,检出率为 1 7.0 %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 )。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 ;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6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132例 (82 .5 % ) ,颈动脉狭窄 7例 (4 .4 % )。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 (5 4 .8% )。颈动脉有斑块组其高血压发生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