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利用Micro-CT对手舟骨骨内动脉进行可视化数字模型构建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12例离体人体前臂标本进行动脉血管灌注,Micro-CT扫描并运用Mimics20.0软件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分析重建数据,整理舟骨的滋养动脉分布。 结果 (1)重建出含骨内血管的腕舟骨数字化可视模型,可自由测量舟骨和血管的解剖数据,并清晰显示滋养动脉在骨内的分布及出入点;(2)右手复合组和左手复合组中滋养血管的数目分别为(4.670±1.366)支、(3.830±0.753)支,掌侧滋养血管分别为(1.670±0.516)支、(1.330±0.516)支,背侧滋养血管分别为(3.000±1.095)支、(2.500±0.548)支。 结论 离体腕部标本动脉灌注后骨内血管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手舟骨骨内滋养动脉的来源及空间分布,为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手舟骨月骨间韧带的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俾舟骨与月明间的舟月骨间韧带的解剖学结构和分布特点,探讨其对舟月骨间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采用22只成人尸腐朽 标本,在解剖显微镜膛月骨间韧带的大体形态、长度变化、与腔囊内韧带的关系和在舟月骨上的附着点的位置及宽度。结果:舟月骨间韧带分成掌侧部、近仙部和背侧部,其掌背侧部以致密纤维结构为主,但近侧部显示有纤维软骨样成分。此韧 和桡舟头韧带、桡舟月专带及腔背侧横韧带有关系,舟月骨间韧带对舟,  相似文献   

3.
距骨的动脉供应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58侧不同年龄的新鲜下肢解剖,观察了距骨的血供,其中分布到距骨颈上面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跗内侧动脉和内踝前动脉。分布到距骨体的远端跗骨窦动脉来自跗外侧动脉,近端跗骨窦动脉主要来自外踝前动脉,三角支来自胫后动脉下段,并向前下方分出跗骨管动脉。  相似文献   

4.
带血管蒂第二,三掌骨瓣转位修复手舟骨骨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观察40侧成人手标本,第一掌背动脉是第二掌骨背桡侧的主要血供来源,可分3种类型.可以第二掌背动脉为蒂,第二、三掌骨近端和远端骨瓣转位.修复陈旧性手舟骨骨折。文中讨论了与该术式有关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5.
手舟骨的形态、血供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100侧手舟骨,30侧手标本和4个新鲜手血管透明标本上,观察了手舟骨的形态,表面投影和血供规律。手舟骨有84%是中部细小型,故多发生中部骨折。舟骨滋养孔83.9%集中手舟骨背外侧面,采用背侧手术入路时,尽可能减少对腕背侧韧带的剥离或横断,以保护部份血供来源。舟骨内固定进针时,可采用手背伸30°,内收10~15°,按舟骨结节至桡骨背侧结节下缘这个表面摄影穿入,方向以与水平线呈20~25°,与前臂冠状平面呈30~45°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研制手舟骨骨折的内固定器械及临床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48块成人干燥手舟骨及36块成人手舟骨湿骨标本,仔细观察其形态及主要血管压迹,游标卡尺对舟骨各部位进行测量.结果干燥骨组及湿骨组测量数据分别为舟骨结节高度(11.28±0.94)、(10.35±1.54)mm;舟骨腰部的厚度(12.02±1.90)、(11.21±1.20)mm,宽度(10.59±1.11)、(11.34±1.47)mm;舟骨体部最小厚度(6.51±1.22)、(8.54±1.07)mm;舟骨的纵轴长度(25.68±2.21)、(26.50±2.56)mm;舟骨嵴的宽度远端(6.50±1.06)、(6.64±1.18)mm,腰部(5.14±1.01)、(6.01±0.75)mm,近端为(4.42±1.16)、(5.71±0.78)mm.手舟骨的主要血管来自桡背侧部,由体部沿嵴部贯穿整个纵轴.结论依据手舟骨测量的数据及解剖特点,设计手舟骨骨折的新型内固定器械,避免内固定器破坏舟骨关节面及发生关节撞击综合征,尽量减少对舟骨血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手舟骨微创内固定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为手舟骨微创条件下的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6块成人干燥手舟骨 ,仔细观察其形态及主要血管压迹 ,并根据可能进行的内固定方式用游标卡尺对手舟骨的各部位进行测量 ,解剖 4例经过灌注的手标本。结果 :舟骨结节远端的厚度为 (7.4± 0 .9)mm、宽度为 (6.2± 0 .7)mm ,高度为 (10 .5± 1.4)mm ;舟骨腰部的厚度为 (12 .2± 1.3 )mm、宽度为 (9.5± 1.0 )mm ;舟骨体部的高度为 (18.0± 1.7)mm ,最小厚度为 (7.3± 0 .9)mm ;舟骨的纵轴长度为 (2 6.8± 2 .5 )mm。手舟骨的主要血管来自桡背侧部 ,由体部沿嵴部贯穿整个纵轴。结论 :手舟骨的相关参数均为设计螺钉的关键指标。关节镜监视下的手舟骨骨折内固定的进钉应从手舟骨结节的远端中点进入 ,方向平行于手舟骨的主要血管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手舟骨动脉血供三维数字可视化模型,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8具尸体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运用Mimics软件构建腕骨及手舟骨滋养动脉的3D可视化模型。 结果 (1)该模型能够清晰显示桡骨、尺骨远端与手部各骨及其周围血管网,并可任意旋转观察与测量;(2)手舟骨有3支主要的滋养动脉;(3)通过选择性透明或隐藏处理后,对手舟骨营养血管入骨点及其在骨内的分布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显示。 结论 该模型可清晰的显示手舟骨及其滋养动脉的来源、分布、及空间毗邻,可为手舟骨疾患的临床诊治提供直观的数字化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制一种应用于手舟骨骨折髓内同定的可吸收螺钉,通过实验了解该螺钉在标本内的抗弯曲、抗拉伸强度及嗣定骨折的实际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制作出可吸收手舟骨螺钉.疲劳试验:成人新鲜手腕标本20例,制作成舟骨腰部骨折模型,分为可吸收螺钉固定组、克氏针同定组各10例,复位、固定.用MTS模拟手腕屈伸活动2000次,运动范围为掌屈5°~背伸25°.MTS实验前后标本行CT扫描,用数字化三维医学影像交互式处理系统(MIMICS)和游标卡尺两种方法测量舟骨骨折间隙位移量.生物力学测试:将标本舟骨取出,可吸收螺钉组、克氏针组各10例行抗拉伸试验.再取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的舟骨标本10例,建立骨折模型后用ASS同定,行抗弯曲试验.结果:试验模型建立:游标卡尺测量法,ASS组与克氏针组测量舟骨骨折间隙位移量均为0 mm;MIMICS测量法,ASS组与克氏针组测量位移量(0.16±0.02)mm、(0.22±0.02)mm;ASS组与克氏针组两种测量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试验:游标卡尺测量法,屈伸500、1000、2000次两组测量的位移量为0 mm、(0.23±0.03)mm,0 mm、(0.49±0.1)mm,0 mm、(1.38±0.1)mm;MIMICS测量法,ASS组与克氏针组测量位移量(0.21±0.03)mm、(1.52±0.07)mm;ASS组与克氏针组两种测量方法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伸试验:ASS组与克氏针组抗拉伸强度为(0.95±0.02)Mpa、(0.63±0.02)Mpa;ASS组与克氏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SS组抗弯曲试验,弯曲强度(2.71±0.20)Mpa.结论:手舟骨可吸收螺钉对手舟骨腰部骨折的固定效果较克氏针理想,是一种可行的手舟骨骨折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0.
11.
颈椎椎体的动脉供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解剖和透明的方法,观察了74例不同年龄新鲜尸体C_3~C_7椎体的动脉供应。 1.颈椎椎体主要接受椎动脉的供应。此外,在C_6和C_7尚接受甲状腺下动脉、颈深动脉、肋颈干、最上肋间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发出的分支。这些动脉在椎体的前外侧面,构成梯形吻合;在背侧面,形成长方形或六边形吻合。 2.每个颈椎椎体的营养动脉,从其前外侧面和背侧面进入,可分为中央支和周围支两组:中央支主干直、无分支,仅末梢发出树枝状分支,伸向椎体中央的上、下、左、右各部,供应相当于髓核投影区部位的椎体;周围支短、分支早,位于椎体周围的骨质内,供应相当于纤维环投影区部位的椎体。 3.前外侧营养动脉的中央支为0~3支,周围支为2~13支;背侧营养动脉的中央支为0~2支,周围支为0~6支。在椎体内,这些动脉的分支互相吻合。所谓终动脉只出现于发育期椎体的软骨区。  相似文献   

12.
视交叉的血液供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手术显微镜观测了24例成人视交叉的动脉,并用墨汁明胶灌注和透明的方法,在立体解剖镜下观察了3例胎儿视交叉内部的微血管构筑。分布至视交叉的小动脉为视交叉上动脉、视交叉内侧动脉和外侧动脉,前两者在视交叉周围和软膜内形成两级丰富吻合。视交叉的实质中部的毛细血管密度低、吻合少、网眼大、呈左右横向排列,为微循环的薄弱环节。当鞍区病变时,此部首先受累,以致出现特征性双颞侧视野缺损。  相似文献   

13.
跖骨的动脉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作宾  任国良 《解剖学报》1995,26(3):231-234
通过动脉灌注研究了90侧不同年龄(婴儿至87岁)尸体跖骨的血液供应。分布于跖骨的动脉来自滋养动脉、骨膜动脉、骺-干骺动脉和假骺动脉。滋养动脉的近、远侧支供应皮质的内2/3 ̄3/4;骨膜动脉发出少量小支进入骨皮质,供应皮质的外1/3 ̄1/4;骺-干骺动脉呈轮辐状发自续于跖骨干的骨膜动脉浅丛,供应第1跖骨底和第2 ̄5跖骨头;假骺动脉从骺-干骺动脉发出后,穿过非关节面区,供应第2 ̄5跖骨底和第1跖骨头。  相似文献   

14.
采用血管灌注和透明切片,在立体解剖显微镜下对30例脑桥内部动脉的分群,经行分支和供应范围进行了观察。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算了脑桥内部主要神经核团和纤维束的毛细血管密度。脑桥内部前正中群有三组长动脉,分别由脚间窝下端,基底沟中部和盲孔处穿入,这些动脉在向脑桥被盖部经行和分布的过程中,可形成多级直角分支,使之呈“垂柳状”外观。脑桥内部的毛细血管构筑,在透明切片上,可显示出神经结构的轮廓。其中上橄榄核的毛细血管密度最高,小脑上脚的毛细血管密度最低。  相似文献   

15.
跟腱血供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跟腱血供的显微外科解剖,为跟腱手术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新鲜及下肢固定的标本各15例,注射红色乳胶,用体视显微镜观测。结果:跟腱血供来自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其分支为跟腱深动脉,内侧动脉、外侧动脉及跟内,外侧支。结论:跟腱深动脉为跟腱的主要营养血管,另在跟腱的内,外侧及下端分别形成动脉网。跟腱的外膜内尚有丰富的膜内动脉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57侧肘关节动脉的血液供应。动脉起点以前、后支起始位置的变异较常见,且以尺返动脉居多。尺侧上副动脉和肱深动脉的共干是仅有的一种形式。个别动脉的本干、前支和后支可以为2支。明显的肘前和肘后两网由纯关节支和肌关节支组成,但两者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如膝关节明确和重要。网的组成有主次来源和层次关系。各局部动脉网亦不发达,存有相对的乏血管区。肘前髁上和滑车上水平血管吻合丰富,围绕肘后二沟一窝呈“H”形的动脉网为其特征,连接左右纵干的横干所在髁水平,亦是血液供应最丰富的部位。可将动脉分成3组,两侧动脉口径和起点高度的差异不明显,但动脉口径之间和起点高度之间仍有规律可循。各动脉前、后支在口径和分布范围上的互补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动脉血液供应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择固定和新鲜尸体下肢标本57侧,采用局部解剖、动脉铸型、动脉造影和标本透明等方法,对膝关节动脉血液供应作了初步观察。动脉关节支起点变异和共干形式,以右侧居多。膝区各动脉均有特殊的形态和一定的分布区域,在每一局部几个血液供应来源中,总有一个主次关系和层次关系。膝区动脉按口径大小,可以分成3组。口径的变化除了可以评价局部血液供应丰富的程度外,也是衡量相邻动脉大小的指征。整个膝区动脉血液供应配布比较均匀对称。供应膝关节的各动脉起点的高度是恒定的,相互间保持一定关系。本文还就纯关节支和肌关节支的概念、动脉吻合、局部“乏血管区”、髌前动脉网与髌骨血液供应的关系等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8.
桡神经及其深支的血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5具成人尸体(50例)上,观测了桡神经及其深支的血供。桡神经的营养动脉平均为4.36±0.26支,营养动脉和来源动脉的外径平均为0.38±0.08mm和1.65±0.05mm。桡神经深支的营养动脉平均为1.72±0.16支,营养动脉和来源动脉的外径平均为0.29±0.01mm和1.91±0.07mm。  相似文献   

19.
屈指肌腱的血液供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正治  钟世镇 《解剖学报》1990,21(2):121-125
  相似文献   

20.
舟骨及月骨的滋养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0副完整成人骨骼标本观察100例舟骨及月骨的滋养孔情况;发现舟骨滋养孔最多集中在其腰部的背面,其次是在腰部的掌面,舟骨结节上也存有滋养孔存在,滋养孔平均最多数是在其腰部的中间部、月骨滋养孔最多处在其背面的远侧部,滋养孔最少处是在其背面的近侧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