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吡哌酸(PPA)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口服易吸收,在体内分布广,几乎不代谢,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自梁氏报道吡哌酸引起血尿前后,我院自1988~1991年也发现43例因口服吡哌酸,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引起血尿的原因,主要是超剂量服药,43例血尿患  相似文献   

2.
介绍3例精神病患者因口服奥氮平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区域内肝功能异常的病例,以期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吡哌酸栓剂经临床治疗膀胱炎30例与氟哌酸胶囊口服15例对照观察,前者治愈率为99%,无一例副反应。疗程平均4.5+1.6 d(2—7 d),对照组近期治愈率93%,消化道副反应2例,占13%,疗程平均4.7+1.6d(3—9d)。表明吡哌酸栓剂既可减少消化道反应又能迅速发挥疗效,是一较理想安全优质剂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吡哌酸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尿中发现吡哌酸结晶是检验书上没有记载的结晶形态。我们遇到因服吡哌酸时间过长,量较大,在尿中出现大量结晶的病例:男,28岁,因患肾盂肾炎而入院。当时查尿蛋白(?),白细胞0~1/HP,红细胞5~8/HP,后因腹泻,口服吡哌酸0.78,tid约一周左右。患者  相似文献   

5.
口服吡哌酸引起眩晕一例王爱民(河南省濮阳市妇幼保健院457000)患者女,25岁,因患妇科疾病,口服吡哌酸(山东新华制药厂,批号:92090498),0.5tid,妇科千金片6片tid;眼药第二天,患者头痛头晕,步态不稳。停药,卧床休息一天,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收集、归纳了1985年国内大部分医药期刊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章371篇,供临床医、药护人员参考。并希引起重视。 一、药物致过敏反应 (一)药物致过敏性休克:1%地卡因点眼,表面麻醉,1%新福林滴眼,心得安口服,消炎痛口服,甲氰咪胍口服,灭吐灵肌注,速尿静注,葡萄糖酸钙静注,α-糜蛋白酶肌注,辅酶A静滴,细胞色素C皮试,吡哌酸口服,青霉  相似文献   

7.
吡哌酸     
吡哌酸(Pipemidic acid)是一种新型全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本品系白色或浅黄色结晶,对光、热、湿气,酸稳定。难溶于有机溶剂,易溶于乙酸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抗菌作用吡哌酸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它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56~6.25微克/毫升。吡哌酸除有杀菌作用外,能阻抑耐药因子(R 因子)的传递。它与其他抗菌素没有交叉耐药性,与庆大霉素、羧苄青霉素对绿脓杆菌有协同作用。体内代谢口服吡哌酸吸收良好。口服后1~2小时血液浓度即达高峰,6~8小时后开始下降。本品除脑和脊髓外能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浓度较血浓度高,其中在泌尿道的浓度最高;在体内几乎不被代  相似文献   

8.
何首乌是滋补肝肾的常用中药,传统观点认为中药毒性低。目前有关何首乌引起肝损伤的报道逐年增多,多数患者预后好,但也有致死病例报道。本文报道2例反复口服何首乌引起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损患者,以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及皮肤瘙痒等为临床表现,以期临床医护人员提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的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一类药物.按其发明先后和抗菌作用的不同,分一、二、三、四代.第一代以萘啶酸为代表,因抗菌谱窄,口服吸收差,不良反应多,现巳不用.第二代主要应用品种为吡哌酸,抗菌活性强于萘啶酸,临床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当前应用最多的是氟喹诺酮类,即第三、四代,此类药物发展迅速,为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病例 男性,37岁,因腹泻遵医嘱口服吡哌酸400mg/次,3次/日,当服此药的第2天下午(共5次),患者自觉上嘴唇发胀,随之肿胀迅速加重,波及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654—2,维生素C、碳酸氢钠对吡哌酸用药后10h内尿清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653—2对吡哌酸尿清除率无影响,维生素C 对吡哌酸尿清除率的影响不明显(P>0.05),而碳酸氢钠对吡哌酸尿清除率有显著影响(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对2006—2014年我院上报的中成药所致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上报发生中成药所致不良反应的155例病例中,女性96例,男性59例;60岁以上老人45例,15岁以下儿童4例,其他年龄段109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最多,用药途径主要以口服给药为主,且大多为首次发生的不良反应。结论:尽管中成药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其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规范、谨慎使用注射剂型,注意口服给药的合理性,加强对医护人员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教育,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吡哌酸具有抗菌谱广、口服易吸收、疗效肯定、副作用少等特点,近年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本文报道由吡哌酸所致过敏反应四例:例1 男性,28岁,因截瘫长期住院。1987年6月底某日因尿液混浊服吡哌酸0.5g、维生素B_610mg。3次/d。次晨下唇微痒、肿胀,继服上药。第3天上午发现下唇有小疱,因尿液转滑而停药。5d 后口唇症状消失,但下唇大部分变为褐黑色。  相似文献   

14.
吡哌酸(Pipemidic Acid,简称PPA),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等有较强抗菌活性,对部分绿脓杆菌也有作用。细菌对吡哌酸和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作用。口服吸收良好,投药后约二小时可达到血浓度高峰,并能广泛分布于全身,在脏器与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浓度。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一次给药能保持6小时有效浓度,最后由肾脏以药物原型排泄,尿中回收率可  相似文献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吡哌酸片中吡哌酸及甲氧苄氨嘧啶的含量山东医科大学云门制药厂青州262500李世彩,曹玉华,刘泳临床上吡哌酸(PPA)主治急性尿路感染和细菌性痢疾,其与甲氧苄氨嘧啶(TMP)合用,作用尤为明显[1~3]。复方吡哌酸片为报批新药,每...  相似文献   

16.
吡哌酸(PPA)其有抗菌谱广,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口服易吸收等优点。自1981年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欢迎。随着临床大量应用,也出现了滥用和不合理用药现象。PPA 为一抗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我们自1991年初以来,用吡哌酸加增效联磺片以门诊留观形式(24~48小时内)治疗急性单纯性肠炎12例,疗效尚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均系成年患者年龄在18~59岁;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发病后来院就诊时不超过24小时。这些患者多有饮食不当,左下腹不适、疼痛及水样腹泻,急查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及部分脂肪球。根据病史,临床体征、客观检查基本符合单纯性急性肠炎的诊断标准。二、治疗方法1.吡哌酸2.0增效联磺片2片口服,八小时一次,总量为吡哌酸12.0,增效联磺片12片为一个疗程。  相似文献   

18.
值得注意的尿中吡哌酸结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吡哌酸(Acidum Pipemidum;PPA)属于喹啉酮酸类药物,1962年国外开始研究,国内已大量生产并广泛用于临床,是一种较好的广谱抗菌药物,口服易吸收,在体内分布较广泛,几乎不代谢,主要由尿中以原形排出。但临床未见有报导服用吡哌  相似文献   

19.
甘露醇为常用的组织脱水剂,临床应用甘露醇引起的不良反应须引起医护人员及药师的关注,笔者就临床因甘露醇使用致急性肾损害病例1例及甘露醇相关不良反应文献做总结与复习,以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口服抗糖尿病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2004—2011年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检索出口服抗糖尿病药品不良反应病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其发生时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一器官、怀疑药品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报告表1447例,其中男性846例,女性601例,超过半数的病例发生在用药l天之内。双胍类、磺酰脲类二代、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列怀疑药品类别前3位。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一器官主要有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所有病例经恰当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口服抗糖尿病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一器官较多,临床上要严格掌握适应征,注意合理的联合用药,关注少见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