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IL-10为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具有多种活性,通过对不同免疫细胞的作用,对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抑制作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反应既可使病毒清除或长期存在,也常引起组织病理性损伤.近来在其它慢性病毒性感染模型中的研究提示,IL-10 有可能在多种慢性病毒性肝炎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后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2.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CH)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及CH的临床诊断。方法:对973例CH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症状与体征等多种因素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判别分析,采用肝功能指数(AAPEA指数)分析血清生化指标在CH诊断中的应用。结果:CH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毒(TBIL)、白蛋白(ALB)、白/球蛋白比值(A/G)、蛋白电泳γ球蛋白(γG)、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等生化指标及B超脾脏厚度等,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AST反映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优于ALT。多因素判别分析总体误判率为28.1%,但对中、重度误判率较率。肝功能指数(AAPEA)指数与CH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纤维化程度及病理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0.545及0.529(P<0.0001)。结论:PA、ALT、TBIL、ALB、A/G、γG、CHE、AST等生化指标以及B超脾脏厚度在判定CH程度方面有重要意义。AST反映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优于ALT。多因素判别分析对CH中、重度误判率较高。AAPEA指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单项指标判定为高。 相似文献
3.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的发病特点。方法:使用SPASS及STATA软件对520例慢重肝患者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①<10天、<2周、2-4周、4周-半年的发生率分别为10.4%、18.1%、17.1%及64.8%;②每组均有40%以上患者无明确的诱因,但30%以上患者有1-3种以上诱因,合并感染的发生率最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③每组均有50%以上患者发生于肝硬化;④每组均有50%以上患者无肝性脑病,而腹水发生率均在75%以上,首先出现肝性脑病均低于5%,而首先出现腹水均在10%以上;⑤每组出现肝性脑病的最晚时间均晚于变重时间。结论:①520例患者均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慢重肝的;②慢重肝在发病诱因、基因、肝性脑病发生率及出现时间、首先出现的合并症等方面与无肝病史的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相差较大,应独立命名并需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HB)与慢性丙型(HC)病毒性肝炎超声表现的差异及与病理的联系。方法应用B超检查130例HB和106例HC患者,观察其肝脏声像表现与病理结果并作对照研究。结果HB声像图显示肝脏回声增粗、增强、或条索样不均匀表现,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P<0.001),HC声像表现以回声细微、致密为主,与病理改变高度相关(P<0.001)。两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程度都不相同(P<0.001)。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理特征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安福隆(第二代基因工程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给予安福隆治疗,第1个月每天肌肉注射1次安福隆500万U,后改为隔天肌肉注射1次,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47例,给予甘利欣、维生素C等保肝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用PCR法检测HBV-DNA定量(参考值<1.0×103copies/ml)。结果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b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福隆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了7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透明质酸(HA)的浓度,并观察了不同类型患者血清SIgA、HA的消长情况,探讨其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以及与HA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慢性病毒肝炎合并2糖尿病的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病病情复杂,两组疾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①降糖类药物可以加重肝脏负担,且治疗肝炎的药物还可诱发糖尿病;②肝炎需加强营养,而糖尿病需控制饮食,这对临床医生的治疗和预后诊断带来困难,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积极治疗病毒性肝炎,改善肝功能,尽量控制血糖,从健康教育、饮食、体育运动指导病情监测、预防感染和心理护理几方面进行护理阐述,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肝炎和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知识和护理重要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7和CD45R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7和CD45RA的表达。方法采集分离健康人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多种荧光标记抗体标记细胞表面分子,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7和CD45RA表达情况。结果3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CD8+CD45RA+CD27+T细胞占CD8+T细胞(29.03±13.18)%,低于28例健康对照组的(60.85±14.36)%,P<0.01。而CD8+CD45RA-CD27+T细胞占CD8+T细胞(30.31±24.1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0.32±5.24)%,P<0.0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CD4+CD45RA+CD27+T细胞21.12±9.64%低于健康对照组的(60.89±17.93)%,P<0.01,而CD4+CD45RA-CD27+T细胞(54.28±18.7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7.16±9.24)%,P<0.01。结论健康人外周血CD8+和CD4+T淋巴细胞均以CD45RA+CD27+初始细胞表型为主,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初始细胞减少,CD45RA-CD27+表型的T淋巴细胞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广西壮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HLA-DQA1基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分子HLA-DQA1基因与广西地区壮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法检测30名壮族健康人和90例壮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LA-DQA1等位点进行基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HLA-DQA1·0103等位基因的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HLA-DQA1·0102等位基因的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DQA1·0103可能是广西壮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易感基因,DQA1·0102可能是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0.
PD-1/PD—L信号途径在保持对机体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同时在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反应中发挥负向调控作用。病毒慢性持续感染、T细胞耗竭、T细胞或其它组织细胞PD-1/PD—L表达的增加常同时俘在。肝脏多种非实质细胞和肝细胞均可表达PD-L1,具有抑制T细胞活性的作用。目前,PD-1/PD—L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关系的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胆道病变患者的抗感染用药方法。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胆道病变的患者160例。在护肝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抗生素或者曲匹布通治疗。观察临床体征和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药物性肝损害的出现。结果 四组患者接受治疗前,肝功能具有可比性。经过护肝治疗和抗生素或曲匹布通治疗后,肝功能均有所好转,胆道病变有所改善。在各组治疗后,TBIL、ALT、AST、AKP、TBA、GGT、LDH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其中,A、C组较B、D组肝功能恢复较好,B、D组之间无显著差异,C组在四组当中,肝功能恢复最佳。结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胆道病变原因复杂,可能存在细菌和梗塞相互影响促进。进行抗生素联合曲匹布通治疗可以较好的缓解病情,有助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3例患者分成2组,拉米夫定组58例,干扰素组35例;疗程1年,分别于治疗1、2、6个月和12个月时复查ALT、HBV-DNA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结果 2组各观察时间段ALT正常率比较、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HBeAg转阴率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干扰索组HBsAg转阴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观察显示,干扰素类药物HBeAg、HBsAg转阴率相对较拉米夫定高.故对无应用禁忌者,推荐此药为年轻代偿期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3.
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内正常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微生态体系 ,其“平衡失调”与人的疾病状态密切相关〔1〕。据报道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2〕。而慢性肝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状态及其在肝硬化后的变化情况 ,迄今国内外鲜有报道。为此 ,我们做了以下工作。1 材料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于 1996年 8月至 1997年 5月期间随机选择我院住院患者 5 0例 ,其中男 46例 ,女 4例 ,年龄 17~ 5 2岁。按诊断标准〔3〕 分成 5组 :慢性肝炎轻度组、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重度组、慢性重型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 ,每组均为 10例。选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疗效。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诊疗的5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于此基础之上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为72%,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护理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护理效果及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谢树铭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4,8(2):180-180
病毒性肝炎误诊分析谢树铭(武警贵州省总队医院,贵阳550005)我院1972~1990年共收治病毒性肝炎1595例,其中误诊84例,误诊率5.27%。为吸取教训,提高诊断率,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误诊情况:本组84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性76例,女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儿的血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0例病毒性肝炎(肝炎组)与10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指尖血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炎组WBC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RBC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而肝炎组与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肝炎组比对照组WBC升高,肝炎组RBC和Hb明显下降,PLT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五项检验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分别检查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病毒表面抗体(抗-HBs)、e抗体(抗-HBe)及核心抗体(抗-HBc)的含量.结果 HBsAg阳性率为91.25%,HBeAg阳性率为56.25%,抗-HBs阳性率为16.25%,抗-HBe阳性率为72.50%及抗-HBc阳性率为78.75%;大三阳比率为41.25%,小三阳比率为21.25%.P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的普查,并针对病情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乙肝和丙肝)因其复杂的发病机理被世界公认为难治性疾病,但它又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性疾病,具有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治疗难度大,若不进行有效抗病毒治疗则预后较差等特点,从而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内取得了重大突破,核苷类似物及α-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改善了HBV相关肝脏疾病的自然史和预后。我院于1999年以来应用拉米夫定(LMD)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