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调节通气辅助模式(NAVA)是利用膈肌电活动(Ed i)控制呼吸机送气的全新通气模式。在NAVA模式下,呼吸中枢可以直接控制呼吸机的辅助水平,呼吸机变成了"呼吸肌"。目前研究表明,NA-VA可实现个体化的通气支持,极大地改善人机协调性,有效减轻呼吸中枢负荷,并能防止肺过度膨胀。  相似文献   

2.
蒋文芳  金兆辰 《国际呼吸杂志》2009,29(14):1213-1216
近年,引人了通过横膈电活动控制的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这一机械通气模式,它能同时在时间和通气水平上与患者自身作功相协调一致.NAVA使呼吸机的通气支持能够与呼吸中枢所要求的通气量相匹配,从而提高了人机之间的协调性.在吸气过程中,NAVA能安全有效地使呼吸肌得以放松,且不会出现辅助通气的脱节和产生过度肺膨胀.此外,NAVA也不受漏气的影响,能够松弛呼吸肌并能与患者通气需求相协调.总之,NAVA开创了机械通气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近年,引人了通过横膈电活动控制的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这一机械通气模式,它能同时在时间和通气水平上与患者自身作功相协调一致.NAVA使呼吸机的通气支持能够与呼吸中枢所要求的通气量相匹配,从而提高了人机之间的协调性.在吸气过程中,NAVA能安全有效地使呼吸肌得以放松,且不会出现辅助通气的脱节和产生过度肺膨胀.此外,NAVA也不受漏气的影响,能够松弛呼吸肌并能与患者通气需求相协调.总之,NAVA开创了机械通气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选择不同通气模式下,人机同步性及舒适性的比较。为COPD病人探索更适宜的通气方案。方法选择80例行有创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分为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组17例、适应性支持通气组(ASV)33例、实施压力控制通气-压力支持的常规对照组30例。在保持分钟通气量基本相似的情况下,对比所有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血气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并采用量表分析患者上机时的呼吸机不合拍程度(人机对抗率)。结果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结果无差异;NAVA组患者指令呼吸频率较低,NAVA组和ASV组患者的潮气量均比对照通气组大,P值均0.05。量表评估NAVA、ASV、对照组的人机对抗率分别为29.4%(5/17)、21.2%(7/33)、40%(12/30),差异显著(P0.01)。结论 NAVA和ASV通气均可保持较好的自主呼吸,降低人机对抗率,是符合COPD患者需要的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5.
司敏  李云 《山东医药》2009,49(45):104-105
机械通气是呼吸机控制和(或)辅助下的呼吸,是患者呼吸动力的延展。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和参数设置对患者的成功救治有重要意义。现将二者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患者重要的支持手段,但传统的机械通气存在明显人机不同步,可能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通过监测膈肌电活动.根据自身吸气驱动,成比例地持续辅助通气.目前研究表明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明显改善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人机同步性;减轻呼吸肌肉负载;能自动调节通气支持水平,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利用膈肌电活动,发挥独特的监测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间歇指令通气(IMV)已发展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及伸展指令每分钟通气量(EMMV)。IMV系患者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机械送气各自进行;当两者矛盾时,自主呼吸服从机械呼吸,故两  相似文献   

8.
刘玲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449-452
机械通气是呼吸支持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维持生命并为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虽然近1/3的ICU患者需要机械通气[1],但如何根据患者个体需求进行机械通气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重大难题.理想的通气模式是实现神经冲动和机械通气直接偶联,即监测患者呼吸中枢的活动,并根据监测结果实时提供合适的吸气流速和潮气量.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是呼吸支持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维持生命并为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虽然近1/3的ICU患者需要机械通气[1],但如何根据患者个体需求进行机械通气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重大难题.理想的通气模式是实现神经冲动和机械通气直接偶联,即监测患者呼吸中枢的活动,并根据监测结果实时提供合适的吸气流速和潮气量.  相似文献   

10.
刘玲 《中华内科杂志》2010,50(8):449-452
机械通气是呼吸支持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维持生命并为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虽然近1/3的ICU患者需要机械通气[1],但如何根据患者个体需求进行机械通气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重大难题.理想的通气模式是实现神经冲动和机械通气直接偶联,即监测患者呼吸中枢的活动,并根据监测结果实时提供合适的吸气流速和潮气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