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改进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术的效果及可行性。本文在10具120例成人标本上,观测第3、第4腰椎横突和相应的椎是盘以及它们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提出了穿刺点是在横突上,下缝及其脊神经前支内,外侧干之间,为手术提供角度和深度的数据;同时提示手术,同时提示手术中如何以腰椎横突为标志,避开有关的血管、神经。此方法经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经皮穿刺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症123例,治愈率87.8%,总有效率94.3%,无严重并发症,在腰5 ̄骶1椎间盘摘除术中,采用直接穿刺法和髂骨孔法,成功率达98.64%,分析认为,PLD创伤小,效果确切,可代替一部分外科开放性手术。 相似文献
3.
4.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膨出的新技术,而适应症的选择是应用该技术的关键,本文通过121例CT图像观察和治疗结果分析,认为单纯椎间盘突出的膨出合并相应临床症状者为该技术的绝对适应症,上述合并轻度椎体退行变者为相对适应症,而对伴有骨性椎管、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突出或膨间盘有钙化,积气,游离椎间盘碎片一项者,即视为禁忌症。 相似文献
5.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LD)的手术失败原因。方法 1995年8月-1999年3月的1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其中16例术后再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初次PLD手术失败原因主要为椎管狭窄未解除、多间隙间盘突出遗漏、椎间盘钙化等,16例再手术病人取得良好效果,优良率达87.6%。结论 只有严格掌握PLD手术的适应症及操作技术,才能减少和避免再次手术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LD)的手术失败原因.方法1995年8月~1999年3月的1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其中16例术后再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初次PLD手术失败原因主要为椎管狭窄未解除、多间隙间盘突出遗漏、椎间盘钙化等,16例再手术病人取得良好效果,优良率达87.6%.结论只有严格掌握PLD手术的适应症及操作技术,才能减少和避免再次手术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探讨影响术后疗效预测因素。选择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1例,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完成术前JOA评分及术前资料的收集,并通过门诊随访的方法完成术后疗效(SC)及术后JOA评分资料的收集。分析术后疗效变化特点及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总体优良率占88.74%,改善率为84.75%;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疗效与年龄、性别、病程、肌力改变、腱反射改变、纤维环是否破裂、侧隐窝是否狭窄、手术方式(椎板切除术、开窗术)等情况无相关性,与下腰痛评分、术前症状(腰腿痛)持续时间相关。结论:术前症状(腰腿痛)持续时间是术后疗效的预测因素之一;下腰痛评分(JOA)系统在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面有一定意义,术前对患者进行JOA评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 ,治疗方法很多。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术 (PLD)以微小的创伤处理退变突出的髓核 ,达到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而使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的目的。我们从1998年6月开始应用该项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4例 ,近期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男53例 ,女31例 ;年龄18~65岁 ,平均48岁。病程2个月~5年 ,平均1.2年 ,均多次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入院时主要症状为腰腿痛40例 ,腰腿痛伴足部麻木39例 ,间歇性跛行13例 ,腰痛无腿痛5例 ;主要体征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68例 ;伸肌力减退20例 ;跟腱或膝腱反射减弱29例 ;节段性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 ,均采用椎板外横突间途径行髓核摘除术治疗.结果:本组5例,均经手术治疗,随访9个~ 23 个月,平均15.6个月,效果优良.结论:重视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资料的紧密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CT检查清楚显示位于椎管外的椎间盘突出物,对于术式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尹吉恒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6,31(1):134-135
目的:探索小切口摘除突出椎间盘髓核的手术技巧及效果。方法:选择后正中切171,长约3cm,显露相应椎间隙及上、下部分椎板,切除黄韧带及少许椎板,扩大神经根管,摘除突出髓核。结果:小切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随访优良率达95%。结论:小切口椎间盘摘除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操作方便,对脊柱生理结构影响小,价格低,可早期下床活动,恢复工作早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因椎体因素致假性腰椎间盘膨出的CT征象。方法对87例腰椎间隙上下椎缘平面大小不一的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在CT轴位图像上测量椎间盘与相邻椎缘平面最大横径和在定位像上测量出的椎间盘不大于相邻较大椎缘平面,且无腰椎间盘膨出的征象。结果87例中,80例L4椎体下平面>L5椎体上平面。7例L3椎体下平面>L4椎体上平面。结论CT诊断腰椎间盘膨出时,应注意膨出的椎间盘与相邻椎体平面大小的比较,以排除假性腰椎间盘膨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椎间盘髓核切吸术联合臭氧氧化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150例,依据治疗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椎间盘髓核切吸术联合臭氧氧化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术治疗;采用 VAS评分系统评估各组治疗前后腰腿疼痛情况,并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腰腿痛疗效评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VAS、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椎间盘髓核切吸术联合臭氧氧化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作用显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腰神经后支与骨纤维管解剖结构,为临床准确诊断腰腿痛等疾病及合理实施治疗方案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将纳入标准的15具尸体解剖并观察腰神经后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与其周围有关的解剖结构,用游标卡尺测量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的长度、出口的纵径和横径。结果:腰神经后支主干长(6.03±1.23)mm,直径(1.18±0.09)mm,腰神经后内侧支、后外侧支起始处的直径分别为(0.83±0.21)mm、(0.46±0.57)mm;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为腰神经后支骨纤维孔的延续,走行向后,上壁前缘为横突间韧带的镰状缘、后外侧部有上关节突副突间韧带覆盖,下壁为下位椎骨横突的上缘,内侧壁为下位椎骨上关节突的外缘与横突根部之间的骨面,外侧壁为横突间韧带的内侧缘;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平均长度为(5.72±0.94)mm,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出口分为近圆型、近椭圆型、裂隙型3型。结论: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为狭窄、坚固管道,对穿过其中的腰神经后支起到保护作用;腰神经后支走行、分支均经过骨纤维管,任何一处病变均会导致腰神经后支发生卡压;腰神经后支及其骨纤维管与后正中线的距离、与体表的深度为临床经皮行微创脊椎内固定术、针刀松解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缓解腰神经后支卡压张力、选择性定点封闭穿刺术等操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试验组(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各26例,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为(1.6±0.3)分、(20.5±1.9)分、(18.6±4.2)分,对照组为(2.4±0.5)分、(26.6±2.4)分、(16.1±3.7)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疗效优于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推荐选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腰部椎间盘及髓核的形态,为临床提供必要的数据。方法本文对30例成人人体的腰部椎间盘及髓核的形态进行观察研究,测量其厚度、矢径、横径、计算其椎间盘的厚度及其上位椎体的厚度的比值。结果不同水平椎间盘的厚度从L3~L4到L5~S1,男性呈高、中、低趋势,女性呈中、高、低趋势,男女均呈递减趋势。结论同一水平椎间盘左右侧各自的比值近乎相等,不同水平椎间盘其比值也近乎相等,髓核在同一水平椎间盘男性均明显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观察"两种不同的牵引推拿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32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166例.甲组:采用"牵引推拿于一体的治疗方法"(2004年临沂市科技局鉴定的科研成果).乙组:采用传统的骨盆牵引之后再推拿的方法.结果:甲组:有效率为98.39%.乙组:有效率为89.56%.两组比较,甲组优势明显(P<0.01).结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病一牵引推拿于一体的方法优于传统的骨盆牵引之后再推拿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