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质发育畸形(malformations of cortical development)是一组局灶性或弥漫性皮质发育异常病变的总称,临床表现为癫痫、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读写困难和精神分裂症等症状。其所包含的结节性硬化综合征(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Ⅱ型、半侧巨脑畸形(hemimegalencephaly)和巨脑畸形(megalencephaly)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发病机制相似,因此有人推测这些疾病可能为一组连续谱系疾病。  相似文献   

2.
癫?是人类一种古老神经科疾病,据2010年国际抗癫?联盟组织统计,其发病率约占世界人口的5‰,其中耐药性癫?约占三分之一[1]。临床上经正规抗癫?药物治疗2年或2年以上发作仍无法满意控制者中,约10%~20%的患者可以通过接受癫?外科治疗而获得良好的预后[2‐4],特别是海马硬化型颞叶癫?,手术切除病灶后约80%的病人无再发[5]。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 )、颅内 EEG的表现为癫?发作起始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是在位置较深的颞叶癫?借助海马电极动态监测,较为清晰准确地捕获?样放电起源位置,为外科手术精确切除病灶提供依据。我们经历颞叶癫?海马电极发作间期EEG监测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皮质脑电图(ECoG)在皮质发育畸形(MCD)所致顽固性癫?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经正规抗癫?药物治疗无效的62例成人M CD所致癫?患者,术前定位后使用ECoG指导手术。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评定。结果:术中ECoG监测发现本组患者的MCD病变区均存在棘波发放,而术前头皮EEG 62例中仅56例存在棘波,术中ECoG还发现21例患者有新的致?灶。所有患者在ECoG监测下进行致?灶切除(非功能区)或软膜下纤维横切术(功能区)。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5年,疗效为满意43例(69%),良好14例(23%),差5例(8%),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术中使用ECoG监测指导手术,对于M CD所致顽固性癫?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普瑞巴林(Pregabalin )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癫?药物,于2005年6月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局灶性癫?的辅助性治疗。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耐受性较好,目前全球约有46个国家在使用。普瑞巴林商品名又叫乐瑞卡(L y rica ),是一种新型的γ‐氨基丁酸(γ‐GABA )受体激动剂[1],能够调节过度兴奋的神经元,与α2‐β亚单位结合阻断电压依赖性C a2+通道[2],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通过恢复兴奋神经元的稳定性达到抗癫?的作用。同时有实验研究表明普瑞巴林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减轻因癫?反复发作造成的大脑神经元受损[3]。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普瑞巴林的适应症越来越广泛,对抗癫?治疗的效果亦越发突出。兹对普瑞巴林国内外治疗部分性癫?的研究进展及有效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额-中央区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 )所致癫?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癫?术后病理明确为额-中央区FCDⅠ、Ⅱ型的患者共25例,分析发作先兆、发作类型、影像学、脑电图、术后疗效等资料,分析癫?的临床特点。结果:术后随访9~38个月,平均随访(18.68±8.10)个月。84%的患者预后良好。术前每日发作患者占88%,64%的患者起病后可有半年至5年的无发作间歇期。出现发作前先兆者占56%,其表现以肢体的发麻或恐惧感觉为主;发作症状学以运动发作为主要表现。88%的患者发作间期EEG出现病灶侧的慢波活动,28%的患者病灶脑区出现持续性节律性?样放电,68%的发作期 EEG能定位或定侧致?灶。磁共振(M RI)对于FCD的检出率为88%,不完全切除致?灶仍然是术后复发的关键因素。结论:频繁发作、药物难治性是FCD的主要特点;局灶性躯体感觉先兆和运动发作有助于额-中央区致?灶的定位;影像学和EEG能帮助FCD的诊断;致?灶切除不完全仍然是术后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HSP )又名家族性 Stompell‐Lorrain 痉挛性截瘫,是一类主要由皮质脊髓束受损所引起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变的疾病[1]。致病基因突变使胆固醇或神经甾体代谢蛋白质构象改变;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功能异常;也会影响髓鞘形成、轴浆运输、以及神经传导的异常[2]。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双侧皮质脊髓束轴索变性合并或不合并脱髓鞘,下行至双下肢的长轴突纤维最早受到损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的发病率为0.9/10万~9.6/10万,男性多于女性[3]。  相似文献   

7.
慢性脑供血不足( 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 sufficiency ,CCCI)是国内外近10年提出的较新病名,被认为是多种疾病如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Alzheimer 病(AD)和 Binswanger病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的病理学过程。发病早期以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最终可能导致持久认知与神经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痴呆和脑卒中。在痴呆的研究中,脑血流量减少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non‐dementia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out dementia ,NVCI)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意大利一项研究显示 NVCI的发生率为9.6%,痴呆的转化率为认知功能正常人群的3倍[1]。而另一项追踪研究显示,146例受试对象,5年中有46%转化为血管性痴呆[2]。这些研究都提示了 NVCI转化为血管性痴呆的高风险性。早期发现CCCI所致的NVCI ,早期给予干预,对预防CCCI所致的 NVCI至关重要。现将CCCI导致NVCI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癫痫相关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Piao YS  Chen L  Fu YJ  Wang W  Li YJ  Lu DH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3):150-154
目的研究癫痫相关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8例2005年在北京宣武医院接受致痫灶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并临床病理诊断为FCD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9.2岁,平均病程为11.9年,发作形式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主。神经影像学检查有21例可见海马硬化、灰质异常信号等改变。组织学具体分型为:FCDⅠA型3例,FCDⅠB型20例,FCDⅡA型5例以及FCDⅡB型5例,另有5例被诊断为轻微皮质发育不良(mild MCD)。从部位来看,FCDⅡ型病变多见于颞叶以外的脑叶(8/10),尤以额叶多见(5/8)。具有双重病理改变的5例均为FCDⅠB型。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巨大神经元、未成熟神经元、形态异常神经元及白质内异位神经元均可由NeuN清晰的标记出来。少数气球细胞呈nestin阳性表达。结论FCD是难治性癫痫的常见病理组织学所见,其中又以FCDIB型最为多见,并且可伴有海马硬化。FCDⅠ型和Ⅱ型有着不同的临床病理学以及细胞病理学形特征。  相似文献   

9.
癫癎是脑部神经元反复异常过度或同步性活动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感觉、认知、心理等方面的改变,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1]。其患病率约为7‰,我国每年新发病的癫癎患者约80~90万,其中25%~30%转化为顽固性癫癎,抗癫癎药物治疗不能控制顽固性癫癎的发作,造成严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2‐3]。外科手术治疗也只对少数顽固性癫癎有效,有的甚至加重癫癎发作,并且出于费用昂贵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能得到广泛应用。电刺激作为一种新的癫癎治疗手段为难治性癫癎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葡萄糖激酶基因的胰岛B细胞启动子(-30bp)G→A变异的研究郑泰山项坤三孙多奇葡萄糖激酶基因(GCK)编码区突变是青年中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的病因之一[1],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一种亚型。关联分析屡见GCK与各人种常见...  相似文献   

11.
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是皮层发育的先天性局灶性畸形,多数因难治性癫痫而接受手术治疗,并于术后病理确诊。我们回顾性分析了7例FCD,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史、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和预后进行讨论,分析FCD各亚型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对FCD的认识。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7例FCD为2007至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理室诊断病例,其中1例为会诊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病灶手术切除患者,经病理诊断为脑皮质发育不良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7例手术切除脑癫痫病灶新鲜标本先进行测量,后切开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切片,常规染色、特染及免疫组化染色,详细形态学观察。按脑皮质发育不良的病理诊断标准进行分类,探讨各种类型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在57例中,皮质轻度发育不良(mildMCD)9例;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CD)33例(ⅠA14例,ⅠB14例,ⅡA8例,ⅡB7例);皮层瘢痕性小脑回畸形5例。应用免疫组化和特染指标协助诊断。结论本组脑皮质发育不良以FCDⅠA和ⅠB型为常见类型;类型与手术疗效有关。一些免疫组化和特染指标有助于诊断与分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液氮损伤诱导局灶性皮质发育障碍(FCD)大鼠脑皮质和海马中γ-氨基丁酸(GABA)和),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型(GABAARα1)的表达,探讨其与癫癎发生的关系。方法:实验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液氮损伤组,建立FCD大鼠模型,喂养至16~18周处死取脑,经病理学HE、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SABC法,肉眼观察,光镜下观察小脑回及周围结构和海马CA1~CA4、齿状回中GABA和GABAARα1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免疫组化图像仪分析。结果:大鼠脑嘴尾方向形成了一微脑回。在液氮冻损伤组,微脑回及前额和海马CA1、齿状回的GABA和GABAARα1阳性着色神经元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或假手术组的表达减少,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在其他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区的表达则无明显改变。结论:微脑回及周围和同侧海马结构中CA1及齿状回的GABA和GABAARα1下调和抑制功能的降低可能在癫癎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电刺激神经干后可于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以及潜伏期长于CMAP的各种晚反应,包括F波、H反射及A波等。随着刺激部位和刺激强度的改变,这些晚反应的潜伏期可发生变化。F波是最常见且临床应用最多的晚反应,主要用于研究运动神经近端病变[1]。 H 反射也广泛应用于临床。A波包括两种,一种是轴索反射(motor axon reflex ,MAR),次强刺激时潜伏期和波形恒定,超强刺激时消失;另一种是超强刺激A波,在不同刺激强度均可出现,随着刺激强度增加,A波不消失;在常规F波检测时有时可记录到,较M AR更为常见,又称为间接双重放电(indirect double dis‐charge ,IDD )或周围神经晚波(peripheral late wave ,PLW)[2‐4]。A 波的定义和方法学尚不统一, A波的产生机制以及临床和电生理意义尚不十分明确。本文拟对A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病例相关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按照2011年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分类标准对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接受致痫灶手术的822例患者标本进行病理学特征回顾分析。结果82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9.9岁,平均病程11.9年。癫痫发作形式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主;病理组织学发现轻微皮层发育不良33例(4.01%)、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CD)690例(83.94%)及其他99例(单纯海马硬化39例、囊肿20例、Sturge—Weber综合征19例、结节硬化8例、无显著病理变化6例、脑回畸形5例、错构瘤2例)。FCD中,Ⅰ型106例,Ⅱ型91例,Ⅲ型493例(111a型160例、11Ib型106例、Ⅲc型26例、Ⅲd型201例)。结论FCDIIId型是引起难治性癫痫最多的病理类型,其最主要病因是由于围产期缺氧/缺血导致局部脑组织瘢痕形成;其次是单纯FCD(I型和Ⅱ型);FCDⅢa型和FCDⅢb型分别位居其后。将单纯FCD与FCDⅢ型分开,并将FCDⅢ型进一步细分,更好地定义了大脑皮层分层紊乱,更加清晰直观地反映出难治性癫痫的致病因素,为进一步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葡萄糖激酶基因与Ⅱ型糖尿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葡萄糖激酶基因与Ⅱ型糖尿病王健军,邱长春近年来Ⅱ型糖尿病(NIDDM)的病因研究在基因水平取得较大进展[1,2]。国外学者曾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为遗传标志,对不同种族的人胰岛承基因[3~5]、胰岛素受体基因[6~8]、红细胞葡萄糖转...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Rasmussen综合征(R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4例因癫痫于2008至2016年在北京市海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诊断为RS的患者,回顾性研究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4例,男性2例,女性2例;临床均表现为持续性部分性癫痫和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头颅核磁共振成像4例大脑半球显著萎缩。镜下观察见蛛网膜下腔及脑实质内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淋巴袖套形成,小胶质细胞增生和小胶质结节形成;可见嗜神经现象;皮质内不同程度神经元丢失,局灶皮质内可见海绵水肿和空洞形成,不同程度星形胶质细胞增生;1例炎性病变累及海马:3例伴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HId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浸润淋巴细胞主要表达CD3、CD8、粒酶B和T细胞胞质内抗原,CD68示小胶质细胞增生,NeuN示皮质内神经元不同程度丢失,GFAP示增生星形胶质细胞阳性。结论Rs病理学改变类似于病毒性脑炎样,局限于一侧大脑半球呈现多灶性、进展性炎性病变,其诊断应强调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点的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肾小管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肾衰(acute renal failure, ARF)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1],急性肾衰病人的主要功能变化是肾小球滤过率(GRF)减少,从而影响含氮代谢废物由尿排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从病理学角度,多数急性肾小管损伤病人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原因被解释为肾小管细胞死亡并不合适[2]。从形态学来看,人肾小管细胞损伤的本质常表现为亚致死和包括细胞肿胀、空泡的形成、表面变化(刷状缘丧失,形成尖疱等)以及细胞损伤[3]。在缺血性急性肾衰竭中,肾小管细胞损伤(包括坏死或凋亡)和引起功能紊乱的亚致死损伤…  相似文献   

19.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鉴别诊断单核细胞相关性白血病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鉴别诊断单核细胞相关性白血病(MLIL)。方法:采用CD45/SSC散点图设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179例白血病细胞CD14及其它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CD14在179例白血病中的表达,AML25.6%(30/117),CML5.9%(1/17)。CMML100%(3/3);ALL、CLL、AUL、BAL CD14都阴性。117例AML中,AML-M4 CD14阳性占75.0%(15/20),AML-M5a 22.2%(2/9),AML-M5b 92.9%(13/14)。CD14在AML-M4/M5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486),而AML-M5a/M5b中有显著性差异(P〈0.001)。AML-M0、M1、M2、M6、M7中CD14全部阴性。在AML组中CD14的表达与CD117、CD34呈负相关。与CD64、HLA-DR、CD4、CD36、CD15、CD11b呈正相关。在CD45/SSC、CD71/CD33、CD15/CD11b散点图中M4/M5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克隆位点明显不同。结论:CD14对单核细胞相关性白血病具有高特异性,敏感性不足;联合其它抗体不但可以区别单核细胞相关性白血病,而且可以鉴别AML-M4/M5亚型;CD45/SSC、CD71/CD33、CD15/CD11b三幅散点图有助于鉴别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克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自拟平喘汤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对患儿肺功能保护及免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平喘汤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体疗效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肺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体疗效(95.00%)高于对照组患儿(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1.96±0.84)分低于对照组(3.57±1.2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FEV1、PEF、FEV1/FVC水平均有所上升,观察组[(2.20±0.35)L、(4.35±0.67)L/S、(79.50±6.83)%]高于对照组[(1.89±0.43)L、(3.84±0.56)L/S、(68.08±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CD4+、CD4+/CD8+评分有所下降,观察组[(41.79±3.82)%、1.32±0.36]低于对照组[(45.11±5.67)%、1.6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CD8+水平有所上升,观察组[(33.92±7.77)%]高于对照组[(29.87±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CD69+CD3+T、CD69+CD4+T平均有下降,观察组[(6.88±0.90)%、(3.81±0.64)%]低于对照组[(9.07±0.86)%、(5.37±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平喘汤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具有确切的疗效,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保护患儿的肺功能,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