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引起肺移植后移植物功能异常的主要并发症,原位肺移植动物模型技术难度高且费时,限制了其在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小鼠的气管异位移植来建立模拟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以期为国内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模型选择。 方法:①实验材料及分组:实验于2007-07/08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实验组采用10只C57BL/6小鼠为供体,10只BALB/c小鼠为受体;对照组10只供体、10只受体均采用BALB/c小鼠。②实验方法:取供体小鼠的气管、左右主支气管连续气道作为供体,两端结扎后异位移植到受体小鼠背部皮下。③实验评估:移植28 d后获取移植气管标本,石蜡包埋,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气管病理变化;比较两组小鼠的移植气管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率。 结果:20例模型动物全部存活,无感染。①模型动物手术时间(12±2)min。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切片示实验组小鼠移植气管管腔闭塞,慢性炎细胞浸润广泛,气管上皮完全脱落,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呈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表现;对照组小鼠移植气管的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异常。③实验组小鼠移植气管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0)。 结论:小鼠气管异位移植后模拟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作为研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动物模型具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2.
肺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惟一有效方法,而闭塞性支气管炎是阻止肺移植长期存活的最主要并发症,其中支气管上皮细胞是引起这种迟发性排斥反应的主要靶器官。文章主要简要阐述了闭塞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中的免疫机制以及支气管上皮细胞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研究中的进展,其目的是初步讨论支气管上皮细胞与闭塞性支气管炎的紧密关系,使人们更加关注终末期肺疾病患者肺移植的研究,希望找到解决肺移植长期生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5%患者会出现非感染性的肺部并发症,这与使用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免疫缺陷、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因素有关,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最为常见。结合相关文献,对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进行分析。3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2例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发生II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5,6,6个月发生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经治疗后病情仍有反复;3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9,7,11个月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给予免疫抑制剂、静脉免疫球蛋白、阿奇霉素及局部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及布地奈德吸入治疗,2例在治疗4周后病情有所改善,另1例病情无改善。提示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移植后易并发全身多脏器的病变,其中尤以肺部并发症多见。肺部并发症绝大部分为感染性疾病,小部分为非感染性疾病,两者亦可并存,但当移植病患同时发生肺部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时,如何正确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目的:报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年后发生肺侵袭性烟曲霉菌病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预防、临床表现和恰当的治疗方法。 方法: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73 d出现发热伴咳嗽,活动后胸闷,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前段、中叶及下叶背段可见片状阴影,进一步行右肺上叶病灶穿刺活检、培养。 结果与结论:肺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肺泡扩张,肺泡上皮增生,肺间质增厚,间质细胞增生,并见少许散在的异型淋巴样细胞,肺功能中最大通气量明显下降,残气量增加,肺活量减低,基础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值为59.27%。肺穿刺物培养提示烟曲霉菌生长。细胞免疫组化提示为T淋巴细胞,:CD3(+)、CD45RO(+),CD20(-),CD79a(-),MPO(-),CD34血管(-)。患者确诊肺侵袭性烟曲霉菌病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经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注射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甲基泼尼松、硫唑嘌呤、阿奇霉素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治疗40 d后复查胸部CT病灶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5.
背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γ)具有抑制组织纤维化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但对其在实体器官移植方面的作用了解很少,而且它可能是抑制排斥反应的理想因子。 目的:通过检测过PPARγ在肺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小鼠异位气管移植后,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PARγ在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定位;RT-PCR检测移植气管PPARγ mRNA表达情况。原代培养气道纤维母细胞,经转化生长因子β1(5 mg/L)处理后,于不同时间点采用RT-PCR法检测PPARγ mRNA表达;并于特定时间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5 mg/L)或PPARγ配体-罗格列酮(10 mmol/L)处理后,经Western Blot检测肌纤维母细胞的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原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PPARγ于移植后的炎性期定位于炎性细胞核内;而纤维增生期则定位于纤维细胞内。异位移植气管组织匀浆检测到PPARγmRNA含量明显下降。同样,培养的肺纤维母细胞经转化生长因子β1处理后PPARγmRNA含量也明显下降;而加入罗格列酮则能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原产生。提示,PPARγ表达的降低可能是肺移植后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激活PPARγ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产生的肌纤维母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
背景: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被认为是最终克服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关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免疫耐受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处理的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分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途径。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材料:实验于2006-04/2006-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以45只Wistar大鼠为供体,45只SD大鼠为受体,行颈部心脏移植45例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5例次,进行不同的预处理。 方法:对照组、未经他克莫司处理组及他克莫司处理组移植前7 d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和他克莫司处理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分别测定移植后SD大鼠与Wistar大鼠及第3品系Lewis大鼠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受体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心肌病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γ-干扰素含量变化。 结果:①未经他克莫司处理组大鼠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 < 0.01),他克莫司处理组大鼠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进一步延长(P < 0.05)。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显示为供者特异性。③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代表Th1的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明显降低,代表Th2的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增高。 结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诱导同种异体大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他克莫司处理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加强这种免疫耐受,且这种耐受是供者特异性的。其可能主要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类型(Th1至Th2的免疫偏移)、诱导调节性T细胞和诱导T细胞失能等途径来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烟酰胺对兔髓核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背景:研究表明,烟酰胺能够对白细胞介素1β或肿瘤坏死因子α致椎间盘退变起到保护作用,但烟酰胺对椎间盘细胞凋亡与增殖的保护机制尚不很清楚。 目的:观察烟酰胺对兔髓核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分组设计,于2007-04/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及协和医院干细胞中心完成。 材料:2~3月龄日本大白兔10只,体质量1.5~2.0 kg,取L1~L6节段椎间盘内髓核细胞,体外培养髓核细胞凋亡模型。 方法:实验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烟酰胺组:加入0.5 g/L 烟酰胺;白细胞介素1β组:加入10 μg/L 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β+Caspase抑制剂组:加入10 μg/L 白细胞介素1β及非特异性Caspase抑制剂Z-VAD-FM;白细胞介素1β+小剂量烟酰胺组:加入10 μg/L 白细胞介素1β及0.05 g/L 烟酰胺组;白细胞介素1β+大剂量烟酰胺组:10 μg/L 白细胞介素1β及0.5 g/L 烟酰胺。3 d 后对各组细胞行Annexin V-PI染色,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功能染色检测及MTT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8、9功能染色阳性细胞率及各组细胞的吸光度。 结果:①白细胞介素1β+Caspase抑制剂组和白细胞介素1β+大剂量烟酰胺组较白细胞介素1β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 < 0.01)。②白细胞介素1β+Caspase抑制剂组、白细胞介素1β+大、小剂量烟酰胺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功能染色阳性细胞率较白细胞介素1β组明显下降(P < 0.01或P < 0.05)。③与白细胞介素1β组相比,白细胞介素1β+Caspase抑制剂组和白细胞介素1β+大剂量烟酰胺组吸光度升高(P < 0.01)。 结论:烟酰胺可以促进髓核细胞的增殖并抑制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对凋亡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凋亡的线粒体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8.
背景:肺缺血再灌注时,大量聚集在肺内的白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等,进而介导再灌注损伤。新近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犬移植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干预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只/组。转化生长因子β1为Peprotech INC.公司产品。 方法:缺血再灌注组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大鼠通过结扎肺门阻断肺循环1 h、再灌注2 h建立原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以10#丝线绕过肺门后不结扎。肺循环阻断前15 min,各组颈静脉注射肝素抗凝,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同时注射10 μg/kg转化生长因子β1。 主要观察指标:再灌注2 h后摘取左肺组织,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变化,测定湿干重比及肺泡损伤指数,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 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假手术组肺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缺血再灌注组可见明显的组织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轻微组织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湿干重比及肺泡损伤指数均显著升高(P < 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上述两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 <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含量均显著升高(P < 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上述两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 < 0.05,P < 0.01)。 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能够明显改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该作用与其有效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白细胞介素13 受体α2与白细胞介素13结合后,不介导白细胞介素13功能,对白细胞介素13起负调控作用。有研究表明,溶血磷脂酸能增加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的表达,从而抑制白细胞介素13的作用。 目的:验证溶血磷脂酸对人肺成纤维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 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mRNA水平的观察对照实验,于2007-07/2008-11在南昌大学医学院和江西省医学生物高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人肺成纤维细胞HFL-1购于中科院上海生化和细胞生物研究所。 方法:培养HFL-1细胞,行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实验。时间依赖实验采用1μmol/L溶血磷脂酸刺激细胞,分别于0,6,12,24 h收集细胞。剂量依赖实验分别用0,0.1,1,10 μmol/L的溶血磷脂酸刺激细胞,12 h收集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显微镜下观察溶血磷脂酸对HFL-1细胞生长的影响,提取HFL-1细胞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图像分析法检测溶血磷脂酸对HFL-1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 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溶血磷脂酸不影响HFL-1细胞生长。1 μmol/L溶血磷脂酸刺激HFL-1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 2 mRNA的表达增高,并呈时间依赖性。随着溶血磷脂酸浓度的增加,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1 μmol/L 溶血磷脂酸刺激HFL-1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 mRNA的表达可达高峰。溶血磷脂酸对HFL-1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1的表达无影响。 结论:溶血磷脂酸能促进人肺成纤维细胞HFL-1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背景: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是肾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其预警诊断和病因诊断对指导早期干预治疗有重要价值,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白细胞介素18已被证实是一种诊断急性肾小管损伤的标志物,但其在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预测及病因诊断的意义方面尚未见报道。 目的:评价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在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预警诊断和病因诊断的价值。 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71例患者肾移植后的第1个24 h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根据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肾功能迅速恢复组(n=41)和早期肾功能异常组(n=30),将早期肾功能异常组按病因分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组(n=18)和急性排斥反应组(n=12),按肾功能恢复形式分为缓慢恢复组(n=16)和延迟恢复组(n=14),观察尿液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与肾功能恢复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移植后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8均明显升高,但早期肾功能异常组明显高于迅速恢复组。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的肾功能异常组白细胞介素18明显高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的肾功能异常组(P < 0.01),两组尿NGAL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缓慢恢复组尿NGAL水平较延迟恢复组高(P < 0.01),两组尿白细胞介素1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18可作为预测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8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病因诊断,而NGAL的升高除了诊断移植肾功能异常外,还可能成为预测肾功能恢复能力的指标。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8;NGAL;延迟恢复;诊断;肾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