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东肇庆市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方法用消化法对采集的螺进行处理,镜下检查和计数幼虫,然后用获得的幼虫感染小鼠。结果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感染率约为12.55%,平均感染度为15.66;福寿螺的感染率约为10.79%,平均感染度为41.65。从感染小鼠脑部检获广州管圆线虫虫体,小鼠血清特异性IgM均呈强阳性。结论肇庆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均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且2种螺在当地广州管圆线虫传播中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褐云玛瑙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广州市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感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第Ⅲ期幼虫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填补广州市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分别于2000年7月和2004年7月对广州市天河区、海珠区和越秀区褐云玛瑙螺进行采样收集,消化法分离第Ⅲ期幼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并与过去及国内其它地区进行比较,用灌胃法构建大鼠和小鼠动物模型,检测脑部和心肺晚期虫体。结果广州市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2000年为44.2%(57/129),感染度401条/螺,而2004年为27.3%(33/121),感染度为72条/螺,2次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7.5,P<0.01),各区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差异较大,最高达65.9%。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与其螺重呈正比。用分离的第Ⅲ期幼虫构建了小鼠和大鼠动物模型,分别从脑部和心肺检出较晚期虫体。结论广州市褐云玛瑙螺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2004年较2000年有明显下降,2004年感染率低于曾发生过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的地区;小鼠适于构建广州管圆线虫第Ⅳ、Ⅴ期模型,大鼠适于构建第Ⅴ期和成虫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海口市湿地公园褐云玛瑙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分别于2021、2022年3—7月采集海口市某湿地公园两岸的公共绿地和乱石下的螺类并鉴定螺种,鉴定为褐云玛瑙螺的螺进行压片后镜检肺囊,“肺检法”检测褐云玛瑙螺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提取阳性螺广州管圆线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核糖体大亚基rRNA基因,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2021—2022年从调查点共采集到褐云玛瑙螺207只,其中23只广州管圆线虫阳性,阳性率为11.11%(23/207)。PCR扩增结果显示在约400 bp处有特异性条带,符合预期大小。BLAST比对结果显示,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NCBI基因库中广州管圆线虫基因序列(GenBank序列号:AY295821.1、FM207759.1、AM039758.1和ON747308.1)的一致性为98.49%~99.75%。结果提示该湿地公园存在广州管圆线虫阳性的褐云玛瑙螺,接触、进食生或半生的螺肉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广东省江门市广州管圆线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方法 2006-2007年在广东省江门市礼乐镇和五邑大学及新会市三江镇和双水镇, 调查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宿主感染情况和特征,包括用消化法检测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和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感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Ⅲ期幼虫情况;解剖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心、肺,检查心肺血管中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广州管圆线虫病史及饮食习惯等。ELISA检测300份居民血清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和IgM抗体阳性率。 结果 检查褐云玛瑙螺695只,福寿螺720只,其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阳性率分别为45.0%和1.8%;平均感染度分别为53.74±147.30条/只和 5.23±8.51条/只。检查鼠类229只,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率为4.4%。问卷调查300人, 其中11.3%有食生或半生鱼、虾史, 5.3%在劳动中直接或间接接触过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 检查300份居民血清,IgG抗体阳性42份,阳性率为14.0%,其中IgM抗体阳性5份,阳性率为1.7%。 结论  江门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区,居民受到该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情况,为制定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按不同地理位置分层抽样,分别抽取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和珠江三角洲4个地区共22个县(市、区),每县(市、区)随机抽取1~2个行政村(区)作为调查点。用匀浆法或肺检法剖检在野外现场采集的部分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以及餐饮、集市采集的不同品种的淡水螺和陆生螺,调查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Ⅲ期幼虫感染情况。现场捕捉鼠类,鉴别种类后解剖心肺组织,检查感染情况;采集新鲜鼠粪,用清水沉淀法检查幼虫。结果22个调查县(市、区)均有小管福寿螺分布,且数量众多;广宁县未开展褐云玛瑙螺调查,和平县、曲江区和翁源县未采集到褐云玛瑙螺,其他调查点均有该螺分布。22个调查县(市、区)共采集小管福寿螺3754只,褐云玛瑙螺1465只,平均感染率分别为5.9%(172/2929)和16.5%(223/13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和珠江三角洲的受检螺平均感染率有地区差异(P0.01),珠江三角洲最高(15.6%,152/975),其中又以东莞市的受检螺平均感染率最高(34.7%,78/225)。在9个调查县(市、区)的农贸市场采集圆田螺(Cipangopaludina)114只和环棱螺(Bellamya)541只,罗定市和开平市的环棱螺中幼虫阳性率分别为1.4%(1/70)和3.3%(3/91)。在9个调查县(市、区)捕获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flavipectus)、鼩鼱(Suncus murinus)、小家鼠(Musmus-culus)、大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黄毛鼠(R.losea)和黑家鼠(R.rattus)等共491只,平均感染率为11.4%(56/491),其中褐家鼠、黄胸鼠和板齿鼠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9.8%(52/263),2.5%(3/118)和10.0%(1/10),其他4种鼠类中均未发现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在7个调查县(市、区)采集到新鲜鼠粪34份,Ⅰ期幼虫阳性率为44.1%(15/34)。结论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广泛,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均有不同程度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福建省福寿螺的分布和自然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为今后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福建省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择一定数量的县、市。以网兜捕捞福寿螺,每县、市采集100个以上,带回室内逐个挑出软体用匀浆法或螺肺压片法,镜检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果全省5个片区中,均发现自然感染,平均感染率为23.76%(915/3851);感染率超过30%的有8个县、市,以闽侯县为最高,达42.00%(52/124),最低为漳平市,仅3.77%(2/53)。不同孳生环境中,以孳生水沟者感染率最高,为30.81%(537/1743),最低为池塘,11.21Voo(63/562)。闽中片感染率最高,达28.03%(551/1966),闽西片最低,仅5.06%(12/237)。螺的感染率与距民宅远近密切相关,越靠近民宅者感染率越高(;[2—94.24,P〈O.001)。各地市场和餐馆销售的福寿螺感染率,分别为4.11%(23/559)和11.51Voo(68/501)。不同重量的福寿螺自然感染率与个体重量成正比(y。一238.32,P%0.001)。结论证实福建省的福寿螺已遍及全省各地、市,是目前我国发现该螺分布最广、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最高的省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地区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方法用电捕鼠器、鼠笼或粘鼠板等方法捕捉野栖或家栖老鼠,确定鼠种后将其处死,取其心肺组织,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共检查鼠类113只,其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3.54%。其中施氏屋顶鼠、褐家鼠和板齿鼠的感染率分别为5.26%(2/38)、3.23%(1/31)和6.67%(1/15),而从捕获的黄胸鼠、黄毛鼠和小家鼠体内未能查到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论广州市番禺地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终宿主鼠类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从大理市泰兴农贸市场随机抽取在售的福寿螺,用肺检法检测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共采集福寿螺32次,62份样品,其中24份阳性,阳性率38.71%;检查福寿螺4 708只,其中68只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1.44%。福寿螺主要来源于瑞丽和洱源。大理州存在着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食品流通中的卫生监测及公众的健康教育;并进一步做好大理市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广州管圆线虫人工感染大理州福寿螺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并探讨感染后福寿螺的生长变化和感染效果,为本地区深入研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充足的试验材料.方法 用福寿螺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感染昆明小鼠,6周后用含有广州管圆线虫一期幼虫的新鲜鼠粪感染大理本地繁殖的福寿螺,将福寿螺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40...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和了解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对不同发育期福寿螺感染的差异。 方法 将实验室饲养的子1代福寿螺按体重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螺苗级、仔苗级、中螺级和成螺级。应用福建同一来源并经实验室传代的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分别感染4级螺,观察比较其感染率、感染死亡率、感染度、III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大小和幼虫在螺体的发育速度及分布情况。 结果 4级螺均能被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感染率在76%和10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螺级越小感染死亡率越高。中螺级的感染度较高,体内超过100条幼虫的螺数也较多。螺级间螺体幼虫发育状态基本相似。各级螺中的III期幼虫大小及III期幼虫出现前期和盛期均无明显差异(P>0.05)。幼虫广泛分布于螺体各脏器与肌肉等处,但以肺与肌肉中居多。各级螺内III期幼虫均能成功感染大白鼠。 结论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均易感而相容,螺级间螺体幼虫发育状态基本相似。螺苗级和仔苗级福寿螺在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中的潜在危害应予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不同品系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根据福寿螺外壳及软组织特点将其分为3类:黑色福寿螺、黄色福寿螺、灰色福寿螺。本实验通过对三类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进行研究,期望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证据。分别使用低剂量(1000条L1/只)和高剂量(4000条L1/只)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三类福寿螺以观察其易感性,结果发现高剂量感染组中,黄色福寿螺感染率低于灰色福寿螺(P〈0.05)。黄色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的易感性相对较低,这可能是黄色福寿螺在中国多个省份占优势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水温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福寿螺的影响,了解福寿螺受感染的适宜水温和最低临界温度。方法实验室培养子代福寿螺和福建株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分别于5℃、10℃、15℃、20℃、25℃、和30℃的恒温箱中预温4h,达到所需温度后,分别将各温度组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倒入相应温度组的螺容器内使其感染,24h后观察记录各组螺的开厣率并移置(24℃±1℃)水温环境中饲养。20d后进行解剖,统计各组螺的感染率及感染度,分析感染率和感染度与感染水温的相关性。结果6组温度螺的感染率依次为0%、20%、55%、95%、100%、100%,福寿螺的感染率与水温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方程为Y=1E-05x4-0.0011x3+0.0292x2-0.2362x+0.5833,推算最低临界感染温度值为6.66℃。感染度与水温有相关性(rs=0.3448,P<0.0032)。其中25℃与30℃虫负荷较高,25℃感染温度大于500条幼虫的螺数最多。结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福寿螺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0~30℃,最佳感染温度为25~30℃,理论上水温<6.66℃,福寿螺丧失摄入幼虫的能力。根据温度范围及幼虫生长规律推断:春夏秋季为螺感染的危险温度;夏秋季为流行该病的危险季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福寿螺处于休眠期对其体内感染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生长发育及其感染性的影响。 方法 来自实验室的广州管圆线虫L1幼虫感染福寿螺,感染后第1 天螺置于25.0~25.5 ℃ 恒温室中休眠,观察体内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第13天起解剖观察幼虫生长发育情况。感染后第20 天福寿螺置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休眠2个月,每隔10 d观察螺体内幼虫活力。检获的L3幼虫经口或腹腔注射感染SD大鼠,观察其感染性。同时观察螺的生存与体重变化情况,并以水族缸饲养螺作平行对照。 结果 25.0~25.5 ℃ 恒温条件下螺休眠不影响体内幼虫发育,且其幼虫发育历期为(16.3±0.6) d,显著快于水族缸饲养螺(17.6±0.96)d(t=5.72,P<0.01)。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的休眠螺,生存率高于水族缸饲养螺(P<0.05),体重下降率为(33.5±4.3)%, 也高于水族缸饲养螺[(9.0±2.3)%, t=10.68, P<0.01]。但随着休眠期的延长其死亡率增高(x2=18.31,P<0.01)。从存活螺体内检获的不同活力的L3幼虫均可感染SD大鼠。 结论 25.0~25.5 ℃ 恒温条件下螺休眠不影响体内幼虫发育,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螺休眠或水族缸饲养,其体内幼虫均具有感染性。 感染的福寿螺越冬方式,休眠明显优于水族缸饲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种多重PCR方法检测小管福寿螺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根据广州管圆线虫核糖体小亚基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Y295804)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与小管福寿螺16srDNA的特异性引物组合,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分别以阳性和阴性小管福寿螺DNA为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电泳鉴定并测序。用阴性小管福寿螺DNA倍比稀释200条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DNA模板,使之浓度分别为1200ng/μl、120ng/μl、12ng/μl、1200pg/μl、120pg/μl和12pg/μl,检测该方法的敏感性。野外采集小管福寿螺172只,肺检法检测后,进行多重PCR扩增,计算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电泳和测序结果证实该多重PCR检测方法能有效扩增出目的片段,小管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的目的片段分别为550和405bp。该方法可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DNA的最小浓度为120pg/μl。肺检法和多重PCR法检测均为阳性结果的45只,两法均为阴性的100只。肺检法为阴性、多重PCR法为阳性的24只,肺检法为阳性而多重PCR法检测为阴性的3只。多重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45/48)和80.6%(100/124)。多重PCR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0.1%(69/172),肺检法阳性检出率为27.9%(48/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8,P0.01)。结论建立了检测小管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的多重PCR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部分基因表达情况,初步了解广州管圆线虫与其中间宿主小管福寿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防治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取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的大鼠粪便喂食福寿螺,分别于感染后1、10、20 d各取3~5只小管福寿螺,采集其血淋巴、肝胰腺、肾脏、肠道、头足和鳃组织,以未感染的小管福寿螺为空白对照组,提取不同感染时期小管福寿螺各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基于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挑选10个涉及免疫防御、信号转导、细胞生长和代谢、应激反应等方面的基因,对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1、10、20 d的血淋巴进行基因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并对α?微管蛋白(α?tubulin)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的福寿螺肝胰腺、肾脏、头足部、肠道、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ELA1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10、20 d的福寿螺中表达量上调(t = 12.32、23.51、34.92,P均 < 0.05),且表达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GST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后1 d为空白对照组的(7.26 ± 1.80)倍,在感染后10、20 d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t = 23.89、19.83,P均 < 0.05);ferritin基因在感染后10 d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上调(t = 32.76,P < 0.05)。CRT基因表达水平在感染后1、10、20 d均较空白对照组上调(t = 7.23、5.78、6.32,P均 < 0.05)。α?tubulin基因在小管福寿螺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F = 17.58,P < 0.05);在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表达量以肝胰腺组织中下调最为明显(P均 < 0.05)。结论 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血淋巴中多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α?tubulin基因表达水平在多个组织中受到抑制。该研究为深入阐明小管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部分基因表达情况,初步了解广州管圆线虫与其中间宿主小管福寿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防治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取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的大鼠粪便喂食福寿螺,分别于感染后1、10、20 d各取3~5只小管福寿螺,采集其血淋巴、肝胰腺、肾脏、肠道、头足和鳃组织,以未感染的小管福寿螺为空白对照组,提取不同感染时期小管福寿螺各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基于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挑选10个涉及免疫防御、信号转导、细胞生长和代谢、应激反应等方面的基因,对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1、10、20 d的血淋巴进行基因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并对α?微管蛋白(α?tubulin)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的福寿螺肝胰腺、肾脏、头足部、肠道、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ELA1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10、20 d的福寿螺中表达量上调(t = 12.32、23.51、34.92,P均 < 0.05),且表达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GST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后1 d为空白对照组的(7.26 ± 1.80)倍,在感染后10、20 d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t = 23.89、19.83,P均 < 0.05);ferritin基因在感染后10 d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上调(t = 32.76,P < 0.05)。CRT基因表达水平在感染后1、10、20 d均较空白对照组上调(t = 7.23、5.78、6.32,P均 < 0.05)。α?tubulin基因在小管福寿螺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F = 17.58,P < 0.05);在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表达量以肝胰腺组织中下调最为明显(P均 < 0.05)。结论 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血淋巴中多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α?tubulin基因表达水平在多个组织中受到抑制。该研究为深入阐明小管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