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热休克蛋白70(HSP70)、IL-18和S100B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及脑脊液HSP70、IL-18和S100B水平,统计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血浆及脑脊液HSP70、IL-18和S100B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脑室积血及生存率均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血浆及脑脊液HSP70、IL-1吕和SIOOB水平对脑出血后1周内死亡均有显著预测价值(均P〈0.05),且有较高或中等的特异度和灵敏度,血浆及脑脊液S100B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及血肿量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及脑脊液HSP70和IL-18水平较入院时GCS评分及血肿量曲线下面积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HSP70、IL-18和S100B共同参与了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临床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S100B水平预测脑出血死亡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车志豪  晓巧  俞文华  张祖勇  杜权 《浙江医学》2009,31(9):1220-1221,122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白介素-11(IL-1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3例,ELISA法检测血浆IL-11、sICAM-1和TNF-α浓度,统计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血浆IL-11、TNF-α浓度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脑室积血及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血浆sICAM-1浓度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ROC曲线下,血浆TNF-α浓度对脑出血后1周内死亡的预测价值大于血浆IL-11浓度。结论IL-11和TNF-α共同参与了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临床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血浆纤维蛋白原(Fb)、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对肺栓塞(PE)严重程度、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分别对PE组和对照组、PE组中高危PE、中危PE、低危PE三个亚组患者血浆Fg和CRP、DD浓度进行比较。 结果 PE组患者血浆Fg和CRP、DD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 <0.05),PE三个亚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经治疗后PE组血浆Fg、CRP和DD降明显(P<0.01),其中有效组下降的程度明显(P<0.05),无效组有上升趋势;PE组患者血浆Fg、DD和CRP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Fg、CRP和DD的实验室联合检测对判断PE严重度及疗效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患者在急性时相反应时血清CRP和血浆F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1例正常人和29例心肌梗塞患者CRP和Fg的水平。结果心肌梗塞组的血清CRP和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陈旧性心梗组和急性心梗组的血清CRP及血浆Fg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提示血清CRP和血浆Fg水平变化与心肌梗塞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 C 反应蛋白( CRP )、D-二聚体( DD )及纤维蛋白原( FBG)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 ACI )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8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ACI患者( ACI组)和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者及ACI 组不同梗死面积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的差异,分析ACI组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CI组患者Hcy、CRP、DD、FB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P<0.01);ACI中梗死面积组及大梗死面积组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均显著高于小梗死面积组( P<0.05、P<0.01),而大梗死面积组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面积组( P<0.05);ACI患者血浆Hcy水平与CRP、DD、FBG水平均呈正相关( r=0.512、0.553、0.491, P<0.05)。结论: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与ACI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四者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并判断梗死面积,指导ACI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张薇 《海南医学》2014,25(1):55-57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表达水平,探讨其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RA患者按DAS28(疾病活动指数28)评分分为病情活动组(32例)及病情缓解组(26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其血浆DD、Fib及血浆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活动性RA组DD【(2.06±1.34)μg/m1]和Fib【(4.6±1.2)g/L]升高,与RA缓解组[DD(0.35±0.19)μg/ml,Fib(2.4±0.8)g/L]及正常对照组[DD(O.31±0.18)μg/ml,Fib(2.1±0.9)g/L]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A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A组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与血沉水平呈正相关(r==0.74,P〈0.01;r=0.32,P〈O.05),与CRP水平亦呈正相关(r=0.59,P〈0.05;r=O.35,P〈0.05)。结论血浆DD及Fib水平与RA患者的病情活动有关,对RA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皮质醇(Cor)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二者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期间由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IC 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02例为脓毒症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按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对照组、脓毒症存活组及死亡组患者血浆 PA F及Cor水平,比较脓毒症存活组及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分析对照组、脓毒症存活组及死亡组患者血浆PAF与Cor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存活组及死亡组患者血浆PAF、Cor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脓毒症死亡组患者血浆PAF、Cor水平及APACHEⅡ较存活组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血浆 PAF与Cor水平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脓毒症存活组及死亡组患者血浆PAF与Cor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PAF 、Cor及APACHEⅡ可作为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指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8、0.715、0.787)。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PAF与Cor水平呈正相关,二者对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情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纤维蛋白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g)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以及对Fg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2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分析后以病变支数、病变Gensini总积分表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别用磁珠法、化学发光法测定血Fg、hs-CRP浓度。分析F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hs—CRP相关性。以Fg浓度为因变量,以冠心病患者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hs—CRP、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APO-A/APO-B、尿酸(URI)、白细胞计数(WBC)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冠心病患者单支、双支、三支以上病变组Fg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值均〈0.01)。在控制年龄、性别影响因素之后,对Fg和Ig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采用偏相关分析,二者呈正相关(r=t).513,P〈0.001)。(2)冠心病双支病变组、三支以上病变组hs-CRP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单支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Fg与hs-CRP呈线性正相关(r=0.376,P〈0.001)。(3)以Fg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仅hs—CRP、吸烟、糖尿病进入回归方程(F=12.67,P〈0.001),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78(P=0.003)、-0.239(P=0.018)、-0.283(P=0.031)。结论Fg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相关,对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性有一定预测价值;Fg与hs-CRP呈正相关性;吸烟、糖尿病是冠心病患者血Fg水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血浆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对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严重程度、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 分别对PE组和对照组、PE组中高危PE、中危PE、低危PE三个亚组患者血浆Fg和CRP、DD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PE组患者血浆Fg、CRP和DD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E三个亚组间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治疗后PE组血浆Fg、CRP和DD下降明显(P<0.01),其中有,效组下降的程度明显(P<0.05),无效组有上升趋势;PE组患者血浆Fg、DD和CRP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Fg、CRP和DD的实验室联合检测对判断PE严重程度及疗效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纤维蛋白原(Fg)、脂蛋白(a)[Lp(a)]在冠心病(CHD)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83例冠心病患者,正常对照组54例,分别检测Hcy、Fg、Lp(a)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Hcy、Fg、Lp(a)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cy、Fg、Lp(a)联合检测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预测、诊断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李艳 《四川医学》2013,(9):1468-1470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ECOPD患者102例,COPD稳定期患者80例,检测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同时作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检测,选择同期52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OPD程度的加重,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也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可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升高,导致凝血机制异常,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其严重程度与病情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 AT-Ⅲ)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肺癌患者73例(观察组),健康志愿者6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FIB、D-二聚体及AT-Ⅲ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T-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Ⅰ、Ⅱ期(P<0.05),而Ⅲ、Ⅳ期患者AT-Ⅲ水平低于Ⅰ、Ⅱ期(P<0.05)。结论检测FIB、D-二聚体以及AT-Ⅲ的水平可作为肺癌进展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张利芹  曹利萍 《海南医学》2014,(9):1279-128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诊断及预后价值,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40例我院妇科盆腔术后并发LEDVT患者(A组)及40例未并发LEDVT患者(B组),同时随机抽取门诊健康患者40例(C组),详细记录相关信息。于术前、术后24 h、7 d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三组间PT、APTT及TT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B组D-dime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PT、APTT及TT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增高(P〈0.05),B组及C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FIB及D-dimer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4 h比较,A组与B组FIB、D-dimer水平明显下降(P〈0.05);三组间PT、APTT、TT、FIB、D-dimer水平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盆腔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术前及术后早期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尤其是FIB、D-dimer水平检测,并对检测异常患者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可降低其发生LEDVT的风险,同时凝血功能检查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陈艺丹  吕程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2):1486-1487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PH)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gen,Fib)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变化,探讨二者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者160例,其中高血压Ⅰ级48例,高血压Ⅱ级62例,高血压Ⅲ级5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磁珠法,透射免疫比浊法对Fib,Hs-CRP进行测定。结果血浆Fib水平在Ⅰ级PH患者升高不明显(P〉0.05),Ⅱ级和Ⅲ级患者显著升高(分别为P〈0.05或P〈0.01),血浆Hs-CRP水平在各级高血压患者中升高显著,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各级PH患者血浆中Fib、Hs-CRP水平均有一定的变化,联合Fib、Hs-CRP的检测,对PH临床评估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丁苯酞胶囊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1月在中山市大涌医院住院的12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胶囊口服加银杏达莫静滴治疗,对照组给予血塞通静滴,疗程均为15d。收集治疗前后数据,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学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0%)高于对照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均P〈0.05),观察组D一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丁苯酞胶囊和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常规凝血、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等指标,观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凝血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90例CKD患者将其分为5组,即CKD 1-2期组、CKD 3期组、CKD 4期组、CKD 5期未透析组及CKD 5期透析组,分析常规凝血功能和TEG等指标在CKD患者各组间的变化。结果 CKD 5期未透析组及透析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高于CKD 1-2期组(P〈0.05),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也显著高于CKD 1-2期和CKD 3期组(P〈0.05),而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则显著低于CKD 1-2期及CKD 3期组(P〈0.05)。血栓弹力图CKD 5期透析组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值、K时间值均低于CKD 1-2期组(P〈0.05),CKD 5期未透析组及CKD 4期组的最大振幅(maximal amplitude,MA)、G值、综合凝血指数(clot index,CI)均显著高于CKD 1-2期组及CKD 3期组(P〈0.05)。eGFR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ib、D-Dimer、MA、G和CI值与eGFR呈负相关(P〈0.05),AT-Ⅲ、R、K与eGFR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I值的变化与eGFR存在直线回归关系,且与eGFR呈负相关(P〈0.05)。结论 CKD 3-5期患者出现贫血现象和高凝状态,进行凝血参数和TEG等检测利于CKD患者高凝状态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确诊的肺癌患者90例(肺癌组),健康志愿者9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浆中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人P-选择素和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采用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全套指标,其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rr)、纤维蛋白原(FIB)的血浆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采用底物发光法。结果肺癌组血浆vWF、P-选择素、TAT、D-二聚体、FI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AT-Ⅲ、AFF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或缩短(P〈0.05),而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TA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胛及APTr均较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明显缩短(P〈0.05),且Ⅳ期肺癌患者的AT-Ⅲ活性也较Ⅲ期及I+Ⅱ期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且AT—Ⅲ、vWF、D-二聚体、FIB、TAT、P-选择素以及APTT是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标志物,其中以vWF、TAT、P-选择素以及D-二聚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夏曙光  黄宇玲 《河北医学》2014,(8):1291-1295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对血压正常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血压正常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9例,按随机单盲的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44例)和依那普利组(45例):常规治疗组予以抗凝、抗栓等药物治疗;依那普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5mg/d口服。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周、2周、4周、6周分别进行血浆FIB、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治疗后依那普利组FIB、D-二聚体水平在第1周、2周时分别为(8.47±0.87)g/L、(0.95±0.11)mg/L;(7.98±0.89)g/L、(0.92±0.11)mg/L。常规治疗组FIB、D-二聚体水平在第1周、2周时分别为(8.45±0.89)g/L、(0.93±0.11)mg/L;(8.26±0.89)g/L、(0.89±0.11)m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4周时,依那普利组FIB、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6.55±0.98)g/L、(0.76±0.08)mg/L,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7.20±0.79)g/L、(0.85±0.11)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那普利具有降低心肌梗死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改善心肌梗死后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其与肺癌患者的病情关系。方法肺癌组患者96例均为我院确诊为肺癌的住院患者,其中57例有转移,39例无转移;肺炎组患者96例;健康对照组96例。分别检测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浓度,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组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肺癌组患者中有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炎组血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平均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通过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浓度有助于判断肺癌患者体内高凝和纤溶状态以及肿瘤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