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人类首要致死因素,动脉粥样硬化(As)是其主要病理基础。As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使用的化学药物疗效单一,价格昂贵,不良反应较大。作用靶点多、不良反应少、价廉易得的中草药已成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丹参作为代表药物在As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该文章从中医与As关系以及丹参主要有效组分抗As活性方面,综述了丹参抗As的药理学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水溶性组分丹酚酸B和丹酚酸A、脂溶性组分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抗As活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丹参抗As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育苗移栽时间对裕丹参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育苗和移栽时间对裕丹参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确定裕丹参的育苗和移栽时间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同一育苗时间不同移栽期和不同育苗时间同一移栽期裕丹参根的性状,计算产量,高效液相法色谱法测定丹参酚酸B和丹参酮ⅡA含量。结果同一育苗时间不同移栽期各处理中,随着移栽期的推迟,根产量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均表现为递减趋势。不同育苗时间同一移栽期各处理中,6月24日育的苗在平均根直径、单株产量、平均亩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上均极显著高于7月12日育的苗。结论早育苗与早移栽有利于裕丹参的生长发育和有效成分的积累,以6月下旬育苗、10月下旬移栽较适宜。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5,(8)
目的探讨丹参根部直径大小与其活性成分含有量间的相关性。方法 HPLC法测定4个平均直径(1.366、1.085、0.808和0.360 cm)丹参根中的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含有量,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直径最小的丹参根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的含有量分别是直径最大的150%、193.71%、533.33%,200%和377.78%。结论丹参加工时不应将细条及须根丢弃。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丹参幼苗为材料,研究水杨酸对丹参种苗根部丹参酮类、丹酚酸类成分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根部生长性状的影响。方法将丹参种苗进行根部灌溉水杨酸处理,按照生测法和HPLC法定期测定生长指标及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酚酸B的含量,并进行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结果经水杨酸处理后,丹参根的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含量均高于对照,SOD酶活性增强,在水杨酸0.1~3 mmol/L的范围内,随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续而含量增加。高浓度(5 mmol/L)处理下对根部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部的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含量也较最佳处理浓度(3 mmol/L)的效应有所减弱。结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下,浇灌水杨酸能促进丹参根部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含量的积累,并能增加SOD酶活性,以及丹参根部的根长、根直径及根鲜重。  相似文献   

5.
丹参是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丹参的药效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和水溶性的丹酚酸类。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传统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醋氨酚、酒精等制备的肝损伤模型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文对丹参的保肝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系统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HPLC同时测定丹参水溶性及脂溶性5种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丹参中2种水溶性和3种脂溶性成分的HPLC方法。 方法: 采用C18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A)-0.05%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27 min,20%~25%A;27~55 min,25%~80%A;55~65 min,80%~80%A;检测波长为270 nm和286 nm,柱温30 ℃。 结果: 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分别在1.92×10-2~0.96 μg,7.29×10-2~3.64 μg,3.05×10-3~0.15 μg,1.71×10-3~8.55×10-2 μg,5.80×10-3~0.29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8%,104.75%,101.08%,101.41%,102.41%。 结论: 该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简便,分离效果好,能同时测定丹参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 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金樟照  祝明  张文婷  戚雁飞 《中草药》2004,35(10):1174-1177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丹参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的变化情况,研究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与水溶性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丹参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以及主要成分的含量,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丹参成分变化情况。结果 丹参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随产地不同而变化,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与水溶性成分含量高低无内在关系。结论 建议制订丹参丹酚酸类成分含量,作为适用于丹参类注射液用的丹参药材标准,以区别于供复方丹参片等制剂用的丹参。  相似文献   

8.
提取时间、溶剂对丹参提取物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倪力军  史晓浩  高秀蛟  王宁 《中成药》2003,25(10):780-782
目的:研究提取时间、溶剂对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为GEP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方法:用HPLC在不同提取时间下分别测定丹参90%乙醇提取液和水提取液中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提取时间和提取溶剂对丹参提取液中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影响显著。结论:丹参中丹酚酸类成分宜用水提取,提取的时间为40~50min;丹参酮类成分宜用乙醇提取,时间为20~30min。  相似文献   

9.
均匀设计法优化丹参中4种活性成分的超声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丹参中迷迭香酸、隐丹参酮、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共4种活性成分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迷迭香酸、隐丹参酮、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提取量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提取时间对丹参提取效率的影响,通过逐步非线性回归优选提取工艺条件。利用HPLC测定指标成分含量,流动相甲醇(A)-0.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3 min,30%A;3~5 min,30%~40%A;5~13 min,40%A;13~20 min,40%~58%A;20~22 min,58%~75%A;22~24 min,75%A;24~50 min,75%~85%A),检测波长286 nm(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和268 nm(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结果: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5%,液料比200 mL·g-1,提取时间10 min;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提取量分别为0.33,11.19,0.63,0.59 g·g-1,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加热回流法相比,活性成分提取量无显著差异。结论:该超声提取工艺具有提取时间短、低毒、无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丹参脂溶性及水溶性成分集成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丹参脂溶性及水溶性成分的集成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丹酚酸B、丹参酮IIA为测定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并以此为指标优选集成提取工艺条件。结果集成法可同时对丹参中脂溶性及水溶性成分进行提取。优选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加8倍量70%乙醇,提取2次,每次1h。结论采用集成方法同时提取丹参水溶性及脂溶性部位,可省时、省工、节能,使丹参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丹参的提取新工艺.方法:以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丹参提取工艺全面优选,并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结果:醇提与水提方法相结合,可同时对丹参的脂溶性及水溶性有效成分进行全面提取.在本试验条件下,其中丹参醇提最佳工艺为:丹参加6倍量9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h;丹参水提最佳工艺为:丹参醇提后药渣加7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1 h.结论:丹参提取新工艺可兼顾丹参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活性成分,使丹参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选丹参提取工艺。方法以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提取率为观察指标,对丹参的两种提取工艺进行实验比较,并用正交试验法进行工艺参数筛选。结果丹参提取工艺以超微振动提取法为佳,优选的提取工艺条件为:丹参分别加4倍量95%乙醇和4倍量50%乙醇,超微振动各提取1次,每次10min。结论优选的工艺对丹参的提取工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丹参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转移率为综合考察指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丹参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结果: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将丹参饮片用10倍量95%乙醇提取2h,提取液在40℃浓缩至规定量;丹参中水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用8倍量50%乙醇提取3次,第1次2h,其余2次各1h,将3次提取液在40℃浓缩至规定量;对两种工艺进行优化,结合实际生产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先用95%乙醇8倍量提取2h,残渣加8倍量50%乙醇提取2次,第1次2h,第2次1h,提取液分别在40℃浓缩至规定密度。结论:此工艺不仅能够充分提取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减少在提取过程中有效成分的破坏,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保证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丹参药材中水溶性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煎煮、超声、索氏提取3种不同提取方法中丹酚酸B、丹参素、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超声提取丹酚酸B含量最高,索氏提取丹参素、原儿茶醛含量最高。结论测定丹酚酸B的含量宜采用超声法提取,而测定丹参素、原儿茶醛的含量则宜采用索氏提取法。  相似文献   

15.
人工种植白花丹参最佳采收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确定白花丹参的最佳采收期.方法:每半月采挖白花丹参15株,除去根部泥土杂质,自然晒干后计算根单株干重平均值.采用Wondasil-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乙腈-水(74:26)和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分别作为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分离的流动相,流速均为1.0mL·min-1,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270nm和286nm处分别测定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白花丹参10月底采收干重最大,丹参酮ⅡA含量在10月底采收时最高,丹酚酸B含量在8月底采收时最高.结论:白花丹参最佳采收期以10月底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丹参提取物对小鼠缺血的影响;方法 用常压缺氧小鼠模型试验研究提取物耐缺氧活性;用实验性大鼠心电图变化评价丹参提取物抵抗垂体后叶素造成心肌缺血发生情况;结果 丹参提取物能显著延长小鼠耐常压缺氧的存活时间,并能显著降低实验性大鼠血肌缺血发生率,其活性强弱有量效相关性。剂量相同的两种提取物表现出相似的生物活性。结论 丹参水溶性提取物有增强模型小鼠耐常压缺氧能力,并能明显抵抗垂体后叶素致实验性大鼠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提取物药效活性是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丹参中丹酚酸B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75 %甲醇回流提取 ,色谱柱YWGC1 8,流动相甲醇 5 %乙酸 (35∶6 5 ) ,检测波长 2 81nm。结果 :丹酚酸B 0 .17~ 1.70 μg线性关系良好 (r =0 .9997) ,回收率 98.9% ,RSD1.82 %。结论 :为丹参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泰山种植与野生的丹参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种植与野生丹参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两种丹参中锌、铜、铁等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两种丹参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比较。结果:种植丹参与野生丹参中均含丰富的微量元素,野生丹参中锰含量高于种植丹参,铁含量低于种植丹参,其它6种元素含量相近。结论:种植与野生丹参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丹参标准提取物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丹参标准提取物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有关规定,对丹参标准提取物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3批丹参标准提取物的水分5%,炽灼残渣1.0%,重金属20ppm,砷盐2ppm,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ⅡA含量0.25%,丹酚酸B含量6.0%。结论: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提取物的相关规定,所建标准可用于丹参标准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A reversed-phase HPLC metho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ive hydrophilic and lipophilic components in the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Methods Hydrophilic components including danshensu, protocatechuic aldehyde, and salvianolic acid B, and lipophilic components such as cryptotanshinone and tanshinone IIA, were successfully separated on a Waters Symmetry C18 reversephase column(250 mm × 4.6 mm, 5 μm), with acetonitrile-0.5% phosphoric acid(gradient elution) as mobile phase,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set at 281 nm with flow rate of 1.0 m L/min, and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maintained at 30 °C. Results The recovery of the method was in the range of 95.1%–102.5% and the precision was less than 3% for all five analytes. All the compounds showed good linearity(R2 0.9990) in a relatively wide concentration range. Therefore, this HPLC method demonstrated good reproducibility, stability, and accuracy in validation studies. Conclusion 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of the multiple components by HPLC would be a better strategy fo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n the roots of S. miltiorrhiz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