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老年保健》2021,(5):14-17
三七的药性 三七,又名“滇三七”“参三七”“血参”“田七” “山漆”等,是我国名贵的特色中药材,药用历史已达600多年.最初可能是广西、云南地区一带少数民族的民间用药,主要作为金创要药使用.而对于三七首次进行明确的记载则见于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称三七为“金不换”,认为三七具有“止血、散血、定痛”之功,可用于“...  相似文献   

2.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块根和根茎,是一味常用的名贵中药,其主要功用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滋补强壮,为治疗跌打损伤之要药。李时珍《本草纲目》云:“三七止血,散血,定痛。”  相似文献   

3.
中药三七,别名山膝,金不换,田漆,参三七,血参,人参三七,滇三七,田三七,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干燥块根.作为传统中药材入药,有强壮滋补、养血安神、活血止血、行瘀定痛等多种功效,始载于本草纲目,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1].  相似文献   

4.
三七又名参三七、滇三七或田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根,与人参同一科属,主产于云南、广西一带。一般种植4年收获,每年8~9月采挖者称为“春七”,质量较好;11月采挖者称为“冬七”,质量较差。三七性温、味甘而微苦,入肝、胃、心、肺、大肠经,能活血化瘀,补气止血,消肿止痛。本品常用于各种出血证。三七有散瘀止血的双重作用,故止血而不留瘀,能治疗各种出血病症,尤其是内伤出血,如咳血、吐血、鼻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可单用三七研末吞服,也可与其他药物合用。三七若配花蕊石、血余炭等药,则能增强止血化瘀之功;若配生地、白茅根…  相似文献   

5.
三七,又名参三七,滇七,田七等。始载于《本草纲目》,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干燥根。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其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胃经,兼入心与小肠。具有化瘀止血,消肿定痛功效。因其有良好的止血,活血、行瘀作用,故对人体各种出血症均可使用,尤对于出血而有瘀滞者,更为适用。单用或配合它药均可。 三七用于临床以来,深受医家重视,视为伤科要药,极负盛名的“云南白药”,即以之为主药。近代,在活血化  相似文献   

6.
鲁卫 《长寿》2012,(5):62-63
三七又名田七,是中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明代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三七也有类似于人参补气的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显著的造血功能,所以经常用在外科,比如跌打损伤,历  相似文献   

7.
单其珍 《药物与人》2001,14(3):35-35
三七又名参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根,味甘微苦,性平无毒,有益气、止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止血、改善循环系统的作用,临床应用治疗各种出血,确有良好效果。三七不但止血效果好,并有活血化瘀之功,即起到双向治疗作用,从而使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治疗心绞痛三七具有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及减少心肌耗氧量等作用。采用三七粉治疗心绞痛用法:三七粉,每次6克,每日2次,白开水冲服。治疗中风顽固性头痛脑出血、脑血栓皆可  相似文献   

8.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块根,又有田七、金不换、参三七、人参三七等名称。三七与人参同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不仅形态相似,而且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乃至临床应用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二者比较,人参在补气方面居优,而三七则在活血、止血、补血,止痛等方面见长。  相似文献   

9.
周贻谋 《长寿》2012,(11):52-53
在《本草纲目》的草部药物里,有一味新增的药物,且兼有治病与保健的功效,这就是三七。李时珍说,三七又名山漆、金不换,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谓也。言其根性温味甘微苦无毒,主治功效为"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  相似文献   

10.
叶勇 《保健与生活》2019,(19):39-39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名贵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因其枝分三枝,叶为七片,故称为"三七".中医认为,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大肠经;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等功效;主治多种血证,如吐血、咯血、f t 血(鼻出血)、便血、血痢、崩漏、产后恶露不下、跌扑疲血、外伤出血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具有悠久文明的古国。中医、中药又堪称国宝,博大精深。中草药是古人在与疾病斗争中认识并发展起来的,其独特的药性和相对安全的疗效,已为世人所知。中草药也成为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的一个大宗,在换取外汇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人民带去健康和福音。邮电部于1978年9月15日发行志号为T.30的《药用植物》特种邮票1套5枚,今分别介绍如下:8分人参为五加科植物。栽培者称“园参”,野生者称“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蒸制,干燥后,称“红参”;山参晒干,称“生晒山参”。人参为多年生草本,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  相似文献   

12.
方敏 《健康博览》2020,(5):30-33
三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植物,诞生于2500万年前。三七自古以来是治疗金疮的要药,有许多别名,如金不换、参三七、田三七、文三七等。它最早由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应用,随着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逐渐传入中原,在明清时期成为家喻户晓的贵重药材。《本草纲目》是首次对三七有准确记载的著作,指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很多人喜欢把三七作为保健食品来应用,但是市场上三七有真有假、有好有坏,如何鉴别他们,买到货真价实的三七呢?三七应该如何服用呢?浙江省中医院药师朱博来为您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13.
王豪 《家庭医学》2005,(9):58-58
三七入药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根,又名参三七、田三七,性甘、微苦,温,入肝、胃经。现代药理分析,含黄酮甙、皂甙、生物碱、蛋白质、糖类、挥发油等,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等功效。传统用于内外止血,现代认为三七可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治疗。我在临床上用三七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有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长寿》1997,(1)
《华夏长寿》1996年第7期刊发了我的《为治老年病献秘方》一文。为丰富“秘方”范围,现将遗漏部分补充介绍如下: 1.治中风偏瘫方 方药:虻虫3克、水蛭3克、地龙3克、三七2克、一见喜干浸膏1克、丹参8克。 用法:共研末,每日分3次开水送服。据验证,以上方剂具有抗凝、溶栓、止血、降  相似文献   

15.
参园琼浆由人参须、人参叶、五味子、龙眼肉组成,经渗漉制得的低度(30°)保健药酒,具有补气强身、益智安神的功效。其味醇甘香美、柔和适口,小量常服,最为有益健康。本品中人参为补益元气、益智安神之要药,古今除用作治疗性药物外,亦用为食疗保健之品。早在《本草经》就有“主补五脏,安神……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等语。《名医别录》则记载服用本品能“令人不忘。”《千金方》以人参合猪脂,酒拌服百合,谓能“日诵千言。”《本草汇言》称本品为“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五味子也不失为一味补益强壮之品,也有补气作…  相似文献   

16.
<正>三七,又称田七、人参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干燥根。《本草纲目拾遗》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并称人参三七,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三七主要产于我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但以云南文山地区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三七成了一些中老年人喜爱的日常保健品,不少"三高"患者几乎每天都要吃一点。然而,日前又有传言称,长期服用三七是在拿命冒险。为此,许多人担心起来,三七到底能不能吃?长期服用三七是否安全?功效与作用多三七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其味甘、微苦、性温,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富含三七皂苷、三七多糖、三七素、黄酮等成分,具有止血、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滋补强壮、抗疲劳、耐缺氧、抗衰老、降血压、降  相似文献   

18.
三七又名参三七、滇三七或田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根,与人参同一科属,主产于云南、广西一带。一般种植4年收获,每年8~9月采挖者称为“春七”,质量较好;11月采挖者称为“冬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9.
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田七味微甘而苦,颇具人参之味。三七是五加科植物,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止血化瘀,消肿定痛。主治各类出血症,跌打损伤及痈疽肿毒。目前医疗市场上所售三七有  相似文献   

20.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参三七的根 ,主产云南 ,广西等省 ,处方名参三七、田七、三七、山漆等。中医认为 ,三七性味微甘 ,性平 ,入肝 ,肾 ,胃经 ,有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之功 ,适用于淤疼痛 ,跌打损伤等。近代研究表明 ,三七含多种皂甙如人参皂甙、三七皂甙等 ,尚含有槲皮素及其甙、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药理分析表明 ,本品有止血作用 ,能缩短凝血时间及缩短凝血酶元时间 ,并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能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减少心肌耗氧 ,减慢心率 ,并能对抗脑垂体后叶素的作用 ,有迅速而持久的降压作用 ,并能兴奋心肌而有强心作用。能促进肝糖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