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本院1993~1998年收治的13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老年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38例7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以下2个或2个以上标准:1典型的心绞痛病史;2谷草转氨酶(GOT),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倍或2倍以上;3心电图动态变化。其中男性81例,女性57例,年龄70~91岁,(平均75.2±3.7)岁。梗塞部位分布:广泛前壁9例,前间壁26例,前壁6例,高侧壁3例,下壁33例,下壁 后壁9例,下壁 广泛前壁5例,下壁 右室梗塞25例,多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AMI时AVB的发生和转归。方法对139例AMI中合并AVB发生率,梗塞发生部位和AVB的转归分析。比较AMI合并AVB的死亡、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合并AVB26例(18.7%),其中下(后)壁AMI合并AVB高于前壁AMI(P<0.01);合并AVB者的病死率、休克发生率和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均高于不合并AVB者;合并AVB者65.4%可完全消失,其中94.1%在2周内消失。结论下(后)壁AMI应尽量避免使用"-受体阻滞剂及负性肌力作用较强的药物,积极治疗3周后AVB不消失,而又有心脏起搏指征,方可安装起搏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妊娠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56例患者的临床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分娩的56例AV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VB程度分为三组,对AVB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对于妊娠合并合AVB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孕次、产次、终止妊娠孕周这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脏方面,放置临时起搏器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永久起搏器及心脏功能方面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并发症方面,包括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方式方面,剖宫产率随AVB程度增加而增加。母胎妊娠结局方面,无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产后出血及早产发生率等,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AVB妇女都能成功妊娠和分娩。分娩前放置临时起搏似乎对患有III°AVB的妇女有益,但仍需结合患者症状及心功能。分娩方式需结合患者心脏病妊娠风险分级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5.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8例老年AMI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29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老年AMI合并AVB者下壁组发生率高于前壁组,合并AVB对老年AMI患者在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及心衰发生率方面有较大影响。结论:表明老年AMI合并AVB是影响其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法监测122例心肌梗死患者AVB的发生率及其对药物治疗反应、演变过程和最终预后。结果 122例AMI患者中20例发生AVB(16.4%)。17例发生于下/后心肌梗死者,3例发生于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按AVB发生的不同时期分为早发组(发病8 h内,n=8)和晚发组(发病8 h后,n=12),晚发组并发症显著高于早发组(25﹪vs 83.3﹪,P<0.05);早发组对阿托品或山莨菪碱治疗反应较好(P<0.05);早发组Ⅲ度AVB 7例、Ⅱ度AVB 1例,持续时间短。晚发组Ⅰ度AVB 5例、Ⅱ度AVB 6例、Ⅲ度AVB 1例,持续时间长;早发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晚发组死亡5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AMI病人中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AVB;8 h之内发生的AVB以Ⅲ度AVB为主,早期发生的AVB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AMI并发AVB才比无合并AVB者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AVB多发生在下壁AMI。但前壁AMI发生AVB者,有时病情变化快,愈合差,应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晚期发生的AVB阿托品等药物治疗效果差,除部分需起博治疗外,同时提示应用氨基萘碱治疗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8.
房室传导阻滞 (AVB)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较常见的并发症。为了解AMI时AVB的发生和转归 ,本文对 179例AMI中合并AVB的发生率、梗死发生部位和AVB的转归作统计分析 ,比较AMI合并AVB与否在死亡率、休克率和心衰等方面的差异 ,以了解AVB对AMI病情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近 6年住院明确诊断的AMI 179例均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 13 1例 ,女 48例 ,平均年龄 (63± 4 7)岁。统计学采用x2检验。2 结果179例AMI中合并AVB 3 7例 ,发生率为 2 0 1% ,其中一度AVB 6人 ,二度AVB 2 1人 ,三度AVB 10人 ,…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70岁.因反复胸闷、心悸、头晕2年,加重半天并昏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20年.临床诊断:高血压病Ⅲ期,冠心病,心律失常.体检:BP25.3/12.5kPa(190/94mmHg).心率平均32次/min,律不规整,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图1)为V_1及V_3导联记录.可见窦性P波规整,P-P间期0.52s,频率115次/min,除箭头所示心搏外,P波均未下传.QRS波群有两种:一种主导心室搏动,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R-R间期1.30~3.64s,频率平均为32次/min,提示为室性逸搏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病情严重,但是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容易被延误诊治,住院病死率高。我院自1994年3月~1998年5月共收治该类患10例,抢救成功5例,住院死亡5例。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心肌炎合并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炎的成人患者共108例,一组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组共21例,一组为非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组共87例,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特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转归等。结果 急性心肌炎合并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平均年龄相对较大(35.0±11.3 比26.1±9.0,P=0.000)。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组急性心肌炎患者发生阿斯综合症发作[11例(52.4%)比6例(6.9%),P=0.000]比率明显增多。共有19例(90.5%)病人恢复窦性心律,平均恢复时间为4.6±3.9d,有2例(9.5%)安装了永久起搏器。两组病人死亡无明显差异,其中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急性心肌炎合并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病年龄相对较大,起病急,病情重,常伴有晕厥和阿斯综合症发作,常需植入临时起博器等治疗措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任何一个部位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使激动传导延迟或中断。称为心脏传导阻滞。根据部位可分为窦房、房内、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临床上以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较为多见。按阻滞程度又可分为三度,一度心脏传导阻滞:表现为传导延迟。传导时间延长。二度心脏传导阻滞:表现为传导部分受阻,出现间歇漏搏,(一般分为二型)Ⅰ型又称文氏型,为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至发生漏搏;Ⅱ型在漏搏之前无传导时间延长现象。三度心脏传导阻滞:表现为传导完全受阻。所有激动均不能下传。第一、二度心脏传导阻滞又称不完全性或部分性心脏传导阻滞,第三度心脏传导阻滞称为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心脏传导阻滞可分为暂时性、间歇性或永久性,以前二者多见。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 ,6 8岁。因眼睛患白内障要求手术而就诊。询问病史 ,活动后心悸。体检发现心率 5 0次 分 ,心律不齐 ,心音弱 ,第二心音分裂 ,血压 17 3 12kpa ,遂查心电图。 1999年 7月 6日心电图 (图 1)示 :窦性心律 ,2∶1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考虑患者年龄较大 ,心脏耐受不了白内障手术 ,于是先收入院治疗心脏病后再手术。 99年 7月 7日上午做心电图 (图 2 )示 :窦性心律 ,2∶1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99年 7月 7日下午患者心悸胸闷症状加重 ,复查心电图 (图 3)示 :窦性心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考虑患者年龄大 ,以… 相似文献
14.
15.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在临床工作中并非常见,现将1组23例CAVB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查阅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期间诊断为CAVB的53例住院资料,对其中资料完整的23例作以回顾性分析。 本组男14例,女9例。年龄3~75 相似文献
16.
6例房室传导阻滞 (AVB)患者均来自我院心内科 ,其中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5 0~ 80岁 ;6例均为冠心病 ,其中 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 4例为 2∶1AVB ,2例为Ⅲ度AVB ,心室率为 40~ 5 0次/min ,心房率为 80~ 1 0 0次 /min。 6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示阻滞部位均为房室结。 2例AMI患者中1例因胸骨后疼痛 1 0h入院 ,心电图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另 1例因阵发性上腹疼 1d入院 ,心电图示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此 2例心肌酶均升高 ,均感头晕、无力 ,入院时即为Ⅲ度AVB。常规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 (鲁南欣康 ) 2 0mg入液静脉滴注 ,同时…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也是当代心脏病学的两大“流行病”之一。虽然William Harvey等早在1628年就涉及对心房颤动的研究,但至今仍对诸多有关问题存有争议。其中,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19.
患者男性,31岁。因反复胸闷、心悸1年余,再发3h就诊。体检:BP110/70mmHg,心界不大,心率105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常规心电图(图1A)示:各导联P波难以辨认,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R-R间期规则,为0.56s,频率107次/min。食管导联心电图(图1B)可见畸形QRS波群后有P-波,其R-P-间期0.16s,P--R间期0.40~0.42s,考虑为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且P--R间期延长,形成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率较慢。其原因可考虑为快频率依赖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房室慢径路下传。因未作S1S2法等电生理检查,无法确定有无房室结… 相似文献
20.
预激综合征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患者男性,48岁。因频繁发作晕厥伴抽搐3天入院。5年前因低热、关节痛在外院诊断为“结缔组织病”。入院时心电图(图1A)示:QRS波群呈一致性宽大畸形。病人活动时出现阿_斯综合征,发作时描记Ⅱ导联连续记录(图1B)示:P波频率120次/min,完全不能下传心室,同时伴有心室停搏,每次长达30~40s,QRS波群无预激波,R1_R2间期约17.2s,R2_R3间期约6.8s,R2、R3形态相似,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其逸搏激动源于右心室;R1、4、5、6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型,R4,5,6间期1.6s,其逸搏激动源于左心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