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普朗尼克F-127包裹的三甲基壳聚糖纳米传递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旨在构建普朗尼克F-127(PF-127)包裹的三甲基壳聚糖(TMC)纳米粒(F-S NPs),以提高TMC纳米粒(S NPs)克服黏液屏障的能力。以胰岛素(INS)为模型药物,采用单因素筛选法优化纳米粒(F-S NPs)的处方,获得粒径为(240.6±6.51)nm、Zeta电位+(10.42±1.60)m V、包封率(43.39±2.83)%、载药量(3.39±0.57)%的纳米粒。分别采用黏蛋白吸附实验和尤斯室实验考察纳米粒克服黏液屏障的能力。用黏液分泌型细胞HT29-MTX-E12考察纳米粒的摄取能力。结果表明,F-S NPs与黏蛋白的亲和能力仅为S NPs的28%,其表观黏液渗透系数为S NPs的2.79倍。F-S NPs的细胞摄取能力分别为游离胰岛素、S NPs的16和1.4倍。PF-127成功包裹于S NPs的表面,显著提高了纳米粒克服黏液屏障和E12细胞的摄取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半乳糖(Gal)与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共修饰聚酰胺-胺(PAMAM)纳米粒,研究其肝癌靶向性.方法 采用乳化法制备Gal和RGD共修饰纳米粒(Gal/RGD-NPs),考察其形态、粒径、电位等理化性质.通过细胞摄取实验和肝癌肿瘤球穿透实验考察Gal/RGD-NPs与肝癌HepG2细胞的亲和力和肿瘤组织穿透能力.结果 制备的Gal/RGD-NPs粒径为(102.7±17.6)nm,电位为(3.92±1.37)mV.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表明,HepG2细胞对Gal/RGD-NPs的摄取效率分别是Gal-NPs和RGD-NPs的2.6倍和3.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摄取实验和肿瘤球摄取实验结果表明,Gal/RGD-NPs具有良好的肝癌细胞亲和力.结论 Gal与RGD共修饰纳米粒具有良好的肝癌靶向性,是一种潜在的肝癌靶向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混合溶剂构建载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固体脂质纳米递药系统(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NPs),探究SNPs跨肠上皮细胞的转运机理,提高多肽蛋白类药物的细胞摄取和跨膜转运效率。  方法  采用甲醇-氯仿混合溶剂制备载胰岛素的水包油包水型固体脂质纳米粒(INS-SNPs)。通过单因素筛选法优化INS-SNPs的处方,并表征最优纳米粒的形态、体外稳定性和药物释放等性质。通过Caco-2细胞考察INS-SNPs的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和入胞机制。采用Transwell?单层细胞模型进一步评价纳米粒的跨膜转运效率。  结果  筛选得到的最优处方INS-SNPs的粒径为(145.4±0.5) nm,电位为(?12.9±0.2) mV,载药量为(7.93±0.02)%。INS-SNPs在模拟肠液中展现出良好的胶体稳定性,能持续缓慢释放药物。细胞摄取结果显示,INS-SNPs在与细胞孵育2 h时达到最大的摄取量,较游离胰岛素提高了1.53倍。摄取机制表明,INS-SNPs主要通过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肠上皮细胞。进一步考察纳米粒跨膜转运发现,跨膜转运效率较游离胰岛素提高了1.54倍,与细胞摄取的提高程度(1.53倍)相当,提示纳米粒具有较好的跨膜转运效率。  结论  本研究采用混合溶剂构建的INS-SNPs能显著提高多肽蛋白类药物跨膜转运效率,展现出较大的口服应用潜力,可为后续口服纳米递药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构建pH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双响应性粒径可变纳米递药系统,协同提高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的高效滞留和高效穿透,增强肿瘤治疗效果。  方法  构建了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 CD)偶联明胶纳米粒(gelatin nanoparticle, GNP),通过pH敏感的亚胺连接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 DOX),得到GNP@HA-CD-DOX纳米粒并进行表征,考察粒径变化能力、释药行为、血液相容性、细胞摄取和肿瘤球深层穿透能力、体内肿瘤分布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  GNP@HA-CD-DOX纳米粒粒径为(162.93±2.55) nm,在MMP处理下可降解释放出粒径约40 nm的HA-CD-DOX。该纳米粒DOX载药量为(4.94±0.22)%,DOX可以在肿瘤微环境和溶酶体中响应低pH释放。GNP@HA-CD-DOX无明显溶血现象;与MMP-2共孵育后粒径减小,能够明显提高细胞摄取和肿瘤球中的深层穿透。GNP@HA-CD-DOX在荷瘤小鼠模型上表现出优于小粒径HA-CD-DOX的肿瘤分布和抗肿瘤能力,且安全性较好。  结论  该pH和MMP酶双响应粒径可变的纳米递药系统协同提高药物在肿瘤的滞留和深层穿透,提高了抗肿瘤效果,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构建一种pH响应性细胞穿膜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s)修饰的载抑癌基因第10号染色体同源缺失性磷酸酯酶-张力蛋白(PTEN)质粒DNA的纳米粒PTEN/PLGA-(HE)10-MAP,探讨其基因递送和体外靶向抗肿瘤作用。采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PTEN质粒DNA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PTEN/PLGA;利用酰胺缩合反应将pH响应性组氨酸-谷氨酸(HE)重复寡肽与模型两亲性多肽(MAP)的重组体(HE)10-MAP偶联至PLGA纳米粒表面,得到纳米粒PTEN/PLGA-(HE)10-MAP。以粒径、Zeta电位以及包封率与载药量为指标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通过考察其细胞毒性、细胞摄取,以及靶向转染真核表达质粒和抗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分析其作为目的基因靶向递送系统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粒粒径为(266.5 ± 2.86) nm,包封率为(80.6 ± 6.11)%,在pH 7.4、7.0和6.5条件下Zeta电位分别为-(6.7 ± 0.26) mV、 +(0.7 ± 0.22) mV和+(37.5 ± 0.85) mV;未载质粒DNA的空载体纳米粒PLGA-(HE)10-MAP在肿瘤和正常细胞中的细胞毒性试验显示细胞存活率均在80%以上,制备的纳米粒可以被细胞摄取表达,且具有pH靶向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维生素B12修饰的透明质酸纳米粒口服递送胰岛素的体内外性质评价?【方法】 采用二次乳化法制备载胰岛素/维生素B12修饰透明质酸纳米粒(INS/VB12-HA NP),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粒径和分布,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并用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单层膜模型体外评价INS/VB12-HA NP的细胞摄取与跨膜转运;以糖尿病模型大鼠降血糖实验评价口服INS/VB12-HA NP的药效? 【结果】 所制备的INS/VB12-HA NP粒径在185 ~ 286 nm 之间,PDI小于0.25,包封率在55%左右?细胞摄取实验表明在25 ~ 200 μg/mL胰岛素浓度范围内和孵育0.5 h后Caco-2细胞对INS/VB12-HA NP的摄取量显著高于胰岛素溶液组?Caco-2细胞单层膜跨膜转运实验中,4 h内跨膜电阻没有明显变化,VB12-HA NP组比对照溶液组有更多的胰岛素跨膜量和更快的跨膜速率?糖尿病大鼠的降糖实验显示,与口服胰岛素溶液相比,纳米粒组均有显著的口服降血糖作用?【结论】VB12修饰的透明质酸纳米粒可促进胰岛素跨过Caco-2细胞单层膜,且对糖尿病大鼠的口服降糖作用优于胰岛素溶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阿奇霉素/鼠李糖脂自组装纳米粒(AZI-RHL NPs)在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 aeruginosa)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  方法  制备并表征AZI-RHL NPs。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AZI-RHL NPs对游离P. aerugino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SYTO 9/PI死活菌染色法评价AZI-RHL NPs对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采用荧光标记法探究NPs对生物被膜胞外聚合物(EPS)的清除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观察NPs对P. aeruginosa在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黏附中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NPs与黏蛋白溶液孵育后的粒径变化考察其与黏蛋白的相互作用,以推测其黏液穿透能力。  结果  AZI-RHL NPs的粒径约为(121.4±6.0) nm,表面带负电,具有高包封率高载药量,对AZI的包封率为96.72%,载药量为45.08%,对RHL的包封率为99.38%,载药量为53.07%。AZI-RHL NPs对游离P. aeruginosa的MIC是AZI组的一半。AZI-RHL NPs可有效破坏生物被膜的结构,去除EPS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在清除生物被膜的同时降低膜内细菌存活率,并抑制P. aeruginosa在BEAS-2B细胞上的黏附,避免残余细菌形成新的生物被膜。与黏蛋白溶液共孵育后NPs粒径无明显变化,提示NPs与黏蛋白相互作用较弱,推测其可穿透黏液到达P. aeruginosa感染部位。  结论  AZI-RHL NPs通过“穿透黏液-破坏生物被膜-杀死膜内细菌-抑制残余细菌再黏附”的“除膜四部曲”策略,有效提高了P. aeruginosa生物被膜的清除,为治疗包括P. aeruginosa在内的由生物被膜引起的顽固性感染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通用型策略。  相似文献   

8.
RGD肽修饰紫杉醇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备靶向肽c(RGDyK)修饰的紫杉醇聚合物纳米粒,并对其体内外药效学性质进行评价。采用透析法制备靶向肽修饰的包载紫杉醇(PTX)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全反式维甲酸聚合物(PTX-LHRyK)纳米粒,测定其粒度分布、Zeta电位、载药量和包封率等理化性质,通过体外细胞毒实验和体内药效学实验评价PTX-LHRyK纳米粒的抗肿瘤效果。制得的PTX-LHRyK纳米粒的粒径为(131.7±2.3)nm,Zeta电位为(-27.1±2.3)mV,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2.03±0.11)%和(84.84±2.63)%。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PTX-LHRyK纳米粒对B16F10细胞的毒性增加,孵育72 h后对B16F10细胞的IC50为(41.6±7.2)ng/mL,LHRyK载体对B16F10细胞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体内药效学研究显示,PTX-LHRyK纳米粒的抑瘤率达到75.28%,是混合药物溶液组的1.46倍,纳米粒制剂组的小鼠体重和相对脾重均无显著性变化。因此,PTX-LHRyK纳米粒粒径小,载药量高,可明显提高紫杉醇的抗肿瘤治疗效果,且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硫酸长春新碱(VCR)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NPs),研究其理化性质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改良的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负载硫酸长春新碱的PLGA纳米粒,以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以激光粒度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以透析袋法研究其体外释放规律,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细胞模型,通过MTT试验考察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结果制备的VCR-PLGA NPs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45.81±4.72)nm,Zeta电位为(-17.50±1.92)mV,包封率为(56.81±3.17)%,载药量为(2.79±0.18)%,体外释放规律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Q=100-(72.19e-0.164 3 t+29.26e-0.002 971 t)(R2=0.996 8)。载药纳米粒与原药相比可以增加细胞摄取而引起细胞毒性。结论初步建立了负载硫酸长春新碱的PLGA纳米粒系统,为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制备PEG可脱除材料修饰miRNA纳米粒,考察其细胞摄取以及体内分布情况。采用酰胺键缩合的方法合成可被β-环糊精包合的金刚烷修饰的PEG材料,通过静电作用与miR-34a复合制得纳米粒,加入与β-环糊精亲和力更高的布洛芬后可置换脱除纳米粒的PEG壳,测定该PEG可脱除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考察其在4T1细胞上的摄取能力以及在荷有4T1细胞的BALB/c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可被β-环糊精包合的金刚烷修饰的PEG材料合成成功;通过静电作用与miR-34a复合后制得的PEG可脱除纳米粒,粒径为107.7 nm,Zeta电位为15.8 mV;相比于PEG未脱除的纳米粒,被4T1细胞摄取的能力与在小鼠体内肿瘤部位的浓度都有显著提高,该体系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嵌合锚定T细胞致癌胚抗原阳性胃癌细胞的凋亡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u HY  Xu L  Gao JH  Li KZ  Dou K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5):1053-1057
目的探讨CEA靶向性嵌合锚定T细胞的制备方法,并检测其活化功能及诱导CEA阳性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然后用免疫磁珠分离得到CD8^+T细胞。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抗-CEA-scFv-CD3 zeta-pcDNA3.0采用脂质体转染上述T细胞以制备CEA靶向性的嵌合锚定T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69的表达,以检测嵌合锚定T细胞活化功能;将嵌合锚定T细胞与胃癌细胞HGC-27、SGC-7901共培养,检测后者膜联蛋白V的表达,分析嵌合锚定T细胞致胃癌细胞的凋亡效应。结果将已制备的CEA靶向性嵌合锚定T细胞培养12h、24h后,检测T细胞的活化信号CD69表达率分别为40.5%±3.4%、48.3%±2.8%,证明嵌合锚定T细胞具备活化功能。检测与嵌合锚定T细胞共培养的胃癌细胞HGC-27、SGC-7901,凋亡率分别为47.8%±4.2%、18.7%±2.8%,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靶向性嵌合锚定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CEA阳性胃癌细胞并促使后者凋亡,这种治疗策略将为胃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一种有希单的涂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HGC-1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0例胃癌中HGC-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9例胃癌、正常黏膜及20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HGC-1蛋白的表达。结果 HGC-1 mRNA在73.3%的胃癌中高表达;HGC-1蛋白在胃癌及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8.5%和65%,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7.9%,P<0.001),胃癌与肠上皮化生组织中HGC-1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HGC-1蛋白表达阳性与胃癌分化(P<0.01)、PCNA(P<0.05)相关。HGC-1蛋白阳性患者总体生存率高于阴性患者,HGC-1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HGC-1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吴洁  缪林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0):99-102
目的 研究miR-148a在胃癌侵袭迁移中的作用,为新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miR-148a在胃癌细胞系和正常胃黏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HGC-27分别转染miR-148a control/miR-148a mimic和miR-148a control/miR-148a inhibitor后检测miR-148a表达水平的改变,Transwell法检测miR-148a对HGC-27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miR-148a对胃癌细胞中c-myc蛋白表达的调控。结果 MiR-148a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细胞;HGC-27转染miR-148a mimic后miR-148a表达升高,HGC-27转染miR-148a inhibitor后miR-148a表达下降;miR-148a能够显著抑制HGC-27细胞的侵袭和迁移;miR-148a能够明显下调c-myc蛋白的表达。结论 miR-148a通过c-myc来发挥抑制胃癌侵袭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沙棘油对人胃癌HGC-27 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沙棘油干预人胃癌细胞HGC-27 细胞,使用CCK-8 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 Blotting 实验检测凋亡基因P53、P21、Bcl-2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细胞活性实验显示,小于等于0.1% 助溶剂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细胞培养液对胃癌HGC-2 细胞活性无影响,使用DMSO 溶解沙棘油干预胃癌细胞,当沙棘油浓度为5、10、20、40 μg·mL-1 均能够较好的抑制HGC-27 细胞的增殖(P<0.05)。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较对照组当沙棘油浓度为10、20、40μg·mL-1 时,P53 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较对照组当沙棘油浓度为5、10、20、40 μg·mL-1 时,Bcl-2 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21 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沙棘油可通过P53 信号通路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促进胃癌细胞凋亡,达到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索分泌型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Ⅱ(type Ⅱ c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PKG Ⅱ)对人胃癌HGC 27和AGS细胞株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使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s, GSTs)标签表达的重组全长人PKG Ⅱ处理前、后的人胃癌AGS细胞株转录组进行测序;从表达差异明显的基因中筛选与肿瘤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采用qRT-PCR法验证在cGMP类似物8-pCPT-cGMP的激活下重组PKG Ⅱ对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进一步验证其对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579个基因表达有明显差异,其中267个基因表达显著上调,312个显著下调;筛选9个与肿瘤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进行qRT-PCR检测,证实在GST-PKG Ⅱ和8-pCPT-cGMP共同作用下,EGF、DFNA5、DACT1、PSCA等mRNA水平在AGS和HGC-27两个细胞株中都表现出与转录组测序一致的趋势(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均<0.05);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GST-PKG Ⅱ和8-pCPT-cGMP共同作用下,表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下调,与转录组测序和qRT-PCR结果一致。结论: 分泌型PKG Ⅱ可从转录水平调控人胃癌HGC-27和AGS细胞中EGF等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并能够抑制EGF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免疫球蛋白样转录子2(ILT2)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胃癌病理组织中ILT2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FACS流式细胞术检测6株高(MKN1)、中(SGC-7901,AGS)、低(MGC-803)及未分化(HGC-27,BCG-823)人胃癌细胞株ILT2的mRNA和蛋白表达。MTT法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K-92)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对HGC-27、MKN1两种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50例胃癌病理组织中ILT2表达阳性率为62.0%(31/50),正常胃组织不表达ILT2。在低分化型胃癌组织中ILT2表达阳性率为73.3%(22/30),在分化型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45%(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9,P<0.05);肿瘤直径>5 cm时胃癌组织中ILT2表达阳性率为84.2%(16/19),明显高于肿瘤<5 cm时患者阳性率48.4%(1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1)。6株人胃癌细胞均表达ILT2,ILT2在低分化和未分化胃癌细胞中表达阳性率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细胞(P<0.05)。在不同效靶比下人PBMC及NK-92细胞对MKN1细胞(ILT2低表达)的杀伤能力高于对HGC-27细胞(ILT2高表达)的杀伤(P<0.05)。结论胃癌组织细胞ILT2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PBMC和NK-92细胞对高表达ILT2的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降低。提示ILT2可能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并可作为胃癌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18.
19.
[摘要]目的: 探讨环状RNA hsa_circ_0001947(circ_0001947)在胃腺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出5例临床胃腺癌、癌旁组织标本中差异表达的5种环状RNA,挑选升高表达最明显的circ_0001947继续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irc_0001947在75例临床胃腺癌、癌旁组织以及胃癌BGC-823,HGC-27,MGC-803,SGC-7901细胞株、正常人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株中的表达。将细胞株BGC 823、SGC 7901各分为两组,设si circ_0001947组(转染si RNA)和si NC组(转染无关序列)。细胞培养0、12、24、48、72 h后,采用CCK 8实验测定细胞活力。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蛋白印迹测定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Bcl-2和Bax表达水平。结果: 高通量测序筛选出的胃腺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为hsa_circ_0000033,hsa_circ_0000038,hsa_circ_0004916,hsa_circ_0058092,hsa_circ_0001947。circ_0001947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在胃癌BGC-823,HGC-27,MGC-803,SGC-7901细胞株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株(P均<0.05)。si RNA能够明显抑制BGC 823、SGC-7901细胞中circ_0001947表达。si-circ_0001947组BGC 823,SGC-7901细胞光密度值明显低于si-NC组(P均<0.01);si circ_0001947组BGC 823,SGC-7901细胞克隆形成率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si NC组(P均<0.01)。与si-NC组相比,si-circ_0001947组BGC 823,SGC 7901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 及Bax表达明显上调,Bcl 2表达明显下调(P均<0.05)。结论: circ_0001947在胃癌细胞和组织中呈高表达,干扰circ_0001947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NMT1和UHRF1在胃癌的形成和转化中的表达特点和可能的生物学作用。[方法]提取CIMP型H(High)的胃癌细胞系HGC-27和CIMP型为L(10w)的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及AGS的核酸样品进行UHRF1和DNMT1表达的分析。[结果]DNMT1在MGC823和HGC-2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胃癌细胞系(P〈0.01);UHRF1在HGC-27中有表达水平高于其他3个胃癌细胞系(P〈0.01)。[结论]胃癌细胞DNA的甲基化不但和DNMT1有关而且和UHRF1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