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建立脑缺血动物模型是开展脑缺血损伤和治疗研究的基础,模型的制作方法较多,其中线栓法具有不开颅,手术创伤小,可以准确控制缺血及再灌时间等优点。但该方法制作模型难度大,模型成功率低。为了提高成功率,我们对线栓的制备、手术操作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造模效果理想,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出一个手术简单,重复性好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改进方法。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15只/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与丁基苯酞治疗组均采用大鼠颈总动脉套管进线和分离翼腭动脉但不结扎的方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观察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和神经功能缺陷的改变。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比较假手术对照组.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和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明显的差异。结论:改进线栓法复制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可靠,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实验指标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评价脑缺血的指标各种各样,在实验中选取何种指标评价是试验成功的关键,本就脑缺血大鼠在记忆、形态、微循环等指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评价脑缺血的指标各种各样 ,在实险中选取何种指标评价是试验成功的关键 ,本文就脑缺血大鼠在记忆、形态、微循环等指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兴奋性氨基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的浓度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对照组(6只)、手术对照组(12只)和MK-801不同荆量组(0.2mg/kg、0.4mg/kg、0.6mg/kg、0.8mg/kg、1.0mg/kg、1.2mg/kg)(3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它组均需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动物模型,在模型制作前30分钟按照不同剂量组腹腔注射MK一801,假手术组和手术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模型建立后第7天,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标记大鼠梗塞灶附近大脑皮质的Nestin阳性细胞数目。结果 MK-801浓度为0.4mg/kg时,可以明显抑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0.8mg/kg剂量以上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呈递增趋势,在1.2mg/kg以上有明显的全身副作用。结论 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在局灶性脑缺血后,对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也随之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个简单、可靠的、可以直接研究单一功能变化和组织形态变化之间联系的大鼠胡须体觉皮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大鼠经10%水合氯醛麻醉后,经右侧顶叶皮层处开颅,在显微镜下结扎大脑中动脉的2~3个分支。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结扎前、后局部脑血流情况,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确定胡须体觉皮层和梗死部位的关系,2,3,5-氧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大小。胡须依赖实验检测胡须功能。结果:大脑中动脉主要侧支结扎后,梗死中心及周围局部脑血流明显下降。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及TTC染色均示梗死区域位于胡须体觉皮层。局灶性缺血3d,测定梗死面积约占全脑面积的15%。梗死形成后大鼠胡须分辨物体纹理的能力下降。结论:选择性的将大鼠具有单一功能的胡须体觉皮层制作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研究功能变化和组织形态变化之间联系的脑缺血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背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寻找一种操作简单,稳定性好,成功率高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在缺血性脑病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目的:采用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析模型制作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方法:对传统Zea Longa模型制作方法进行改进,选用鱼线作为栓线,结扎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近心端,不剪断颈外动脉,不结扎翼腭动脉,栓线通过颈总动脉进入大脑中动脉造成缺血,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 结果与结论:建模型时间均在20 min内完成,建模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红四氮唑染色示脑梗死区苍白,病理学检查有典型的病理表现,模型成功率为75%,在制作过程中易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缺血不完全等问题。结果表明,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成功率高,缺血效果明确,时间短,是一种简单方便的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栓线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插线部位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测大鼠颈内、外动脉的形态,为用栓线法经颈内动脉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区脑缺血模型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20只经墨汁乳胶混合液灌注的大鼠脑标本,对颈内、外动脉的形态分布、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以及颈内动脉与其第一分支之间的角度进行显微观察和测量。结果 颈内动脉总长为17.23±2.1(15.2—18.8)mm。第一分支是翼腭动脉,起始处距颈内动脉根部的距离为3.614—0.41mm,与颈内动脉之间的角度是66.9°±1.65。颈外动脉的第一分支是枕动脉,其管径为0.25±0.04mm。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之间的角度是28.25°±1.37。结论 栓线法经颈内动脉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区脑缺血模型,翼腭动脉起始处是插入栓线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尼古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在大鼠大脑中动脉堵塞(MCAO)前30min给予腹腔注射尼古丁酒石酸盐溶液,观察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梗死容积的变化。结果:再灌注24h后,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给予尼古丁酒石酸盐溶液注射可以改善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减少脑梗死容积百分比(P0.05)。结论:尼古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IP)对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探讨NESTIN与脑缺血耐受(BIT)的关系及可能的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预处理(CIP)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假手术(sham)组.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血红素氧合酶 1(HO 1)在脑内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采用梗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对 66只大鼠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进行HO 1免疫组化及病理学研究 ,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计算HO 1表达的强弱。结果 :单纯缺血 1h后皮质及海马即有HO 1阳性神经元胶质细胞的表达 ,梗塞 1h再灌 0 .5hHO 1表达与单纯缺血基本相同。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 ,HO 1的表达逐渐增强 ,到再灌 12h时达最高 ,以后逐渐下降 ,再灌 7天后仍有HO 1表达。HO 1主要分布在灶周皮质、梗塞皮质区、梨状皮质内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 ,丘脑、下丘脑、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元。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脑内HO 1表达变化 ,是脑组织对自身损伤的重要恢复机制之一。HO 1自身具有脑保护作用并通过其下游产物CO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Wistar大鼠用改良的开颅方法两点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一个新的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PMCAO)。通过大鼠脑梗塞后神经功能状况的观察,明胶-墨汁灌注、TTC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及病理形态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研究评价。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后24 h,神经功能为2级;模型组梗塞面积稳定,占对侧面积57±5%,其梗塞灶位于脑皮质和纹状体外侧;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缺血性改变。结果表明,用本方法阻断大脑中动脉,阻断确切,梗塞灶的大小、位置恒定。这一模型为局灶性脑缺血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药物的疗效观察提供了一个可重复、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阿片受体对缺血神经元凋亡和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祥才  许立新  余守章 《医学信息》2007,20(8):1404-1406
目的观察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神经元凋亡和脑损伤的作用,以及阿片受体拮抗剂的阻断效应。方法24只雄性大鼠在芬太尼(0.01mg/kg)预先处理后,随机分为μ、δ和κ三组(n=6),分别接受Naltrindole(κ受体阻断剂)、Nor-binaltorphimine(δ受体阻断剂)和CTOP(μ受体阻断剂),剂量均1mg/kg,对照组(n=6)采用生理盐水对照。局灶性脑缺血后6h后,进行神经受损评分,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大脑皮质的凋亡神经元数。结果芬太尼预先处理可显著降低神经缺损分数,而芬太尼的这种脑保护效果可以被NTD和NOR-BIN所阻断,CTOP没能阻断芬太尼的脑保护作用;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坏死灶的周边和皮层,芬太尼预先处理可显著降低神经元凋亡,而芬太尼的这一效果可以被NTD和NOR-BIN所阻断,CTOP没有表现出阻断芬太尼的降低神经元凋亡作用(P〈0.05)。结论δ和κ阿片受体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元凋亡和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而μ受体没有表现出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成年大鼠前脑室下带 (SVZ)区域在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规律。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VZ区域bFGF的表达。结果 缺血后 12h ,bFGF表达开始增加 ,2 4h达到峰值 ,随后下降 ,并持续高水平表达 ,于 14d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bFGF呈规律性过表达 ,可能是神经细胞对缺血损伤的有益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CA3 区突触体素的动态表达以及神经修复的可塑性。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对照组 ,每组又分为术后 7、14、2 1、30天 4个时间点 (n =5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大鼠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海马CA3 区突触体素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后各时间段突触体素阳性反应物表达的光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缺血后 7天至 2 1天突触体素表达逐渐回升 (P <0 .0 1) ,缺血后 30天又下降 ,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 突触体素可作为海马CA3 区神经元功能和损伤修复的标示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P53蛋白表达的影 响,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 脉阻塞(MCAO)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显微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P53蛋白的表达。 结果 假手术组海马和顶叶内未见P53阳性细胞,脑缺血再灌注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注射CGRP后P53阳 性细胞平均灰度值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 CGRP下调缺血神经元P53蛋白的表达,可能 对缺血神经元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Brain function and neuroprotective activity of cyclopentyladenosine in rats with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were evaluated by recording the steady-state potential. Cerebral ischemia was modeled by intravasal occlusion of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ies and 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Recording of the steady-state brain potential during experimental ischemia allowed identifying the development of ischemic depolarization by a negative potential shift. Changes in the steady-state potential after cyclopentyladenosine administration reflected delayed development of ischemic depolarization in the nervous tissue. Cyclopentyladenosine holds much promise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rve cells from ischemic injury.  相似文献   

18.
Erythrocyte deformability was studied by laser interferometry in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 Ninety minutes after ligation of both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the erythrocyte deformability coefficient decreased by 11+/-2% in experimental group in comparison with the baseline level and by 12% in comparison with sham-operated animals and remained 16% decreased after 4 day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HGF处理组(HGF +I/R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测定脑梗死灶体积,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I/R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缺血侧脑组织见较大的梗死灶(231.15±22.79 mm3),脑组织SOD活性(83.10±17.16 U/mgPro)明显降低、MDA含量(11.86±2.91μmol/gPro)显著增高(与Sham组比较,P0.01)。与I/R组比较,HGF+I/R组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梗死灶体积(196.64±25.28 mm3)明显减小(P0.05),SOD活性(109.91±23.93U/mgPro)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7.49±2.27μmol/gPro)明显降低(P0.01)。结论:HG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自由基清除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Phenyl-t-butylnitrone produces a potent neuroprotective effect in rats with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modeled by distal occlusion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he infarction area markedly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with phenyl-t-butylnitrone. The content of phenyl-t-butylnitrone in the brain, liver, and kidneys was measured by the method of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