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IL-18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IL—18对慢性乙肝患者Thl/Th2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lear cells,PBMC),分别与植物血凝素(PHA,100mg/L)、HBcAg(1mg/L)、HBeAg(1mg/L)单独或联合IL—18(10μg/L)体外培养48h,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IL—2、IFN—γ、IL-4、IL—10水平。2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结果:IL—18对健康人群PBMC产生的Thl/Th2类细胞因子无明显影响,但对慢性乙肝患者在IL—18和HBcAg或IL—18和HBeAg联合诱导下则显著增强PBMC产生的Thl类细胞因子IL—2和IFN—γ,但对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无明显影响。结论:IL—18增强慢性乙肝患者Thl类细胞因子的优势表达,从而促进Thl细胞的优势分化,而对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BSA系统检测慢性乙肝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生物素-链霉亲合素(Biotin-streptavidia,BSA)系统对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T淋巴细胞(PBMC)亚群变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各型慢性乙肝患者CD4+细胞的百分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CD8+细胞的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CD4+/CD8+值明显下降;但各型慢性乙肝患者淋巴细胞亚群间相比,差别无显著性。表明慢性乙肝患者存在明显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但与病情轻重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镇痛浓度的吗啡、曲马朵和氯诺昔康对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Ficoll—Hypaque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24h,分别观察吗啡(50.g/ml)、曲马朵(500ng/ml)和氯诺昔康(300ng/ml)对正常培养和脂多糖(LPS)2μg/ml刺激下PBM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的含量变化.结果:吗啡对LPS刺激下和正常培养的PBMC分泌的TNF—α、IL-6和IL-10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曲马朵对LPS刺激下PBMC分泌TNF—α、IL-6和IL—10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而对正常培养的PBMC无明显影响;氯诺昔康可显著抑制LPS刺激和正常培养下PBMC分泌IL-6含量(P〈0.01),升高IL—10含量(P〈0.05),对TNF—α无明显影响。结论:吗啡对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呈非选择性抑制,不宜用于免疫抑制患者术后镇痛;曲马朵可抑制感染诱发的炎性网子释放,对生理状态下免疫细胞释放炎性递质无显著影响,适合术后可能继发感染患者的镇痛;氯诺昔康可抑制促炎因子IL-6释放,升高抗炎IL—10含量,适合作为伴有炎性反应患者术后镇痛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pGODN体外活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CpG—ODN体外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活化的PBMC与肿瘤细胞按50:1的比例共孵育72h后,以MTT和酶学检测活化的PBM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CpC—ODN诱导活化的PBM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而对正常肝细胞则无明显的杀伤作用。结论CpG—ODN可诱发机体免疫效应,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洛司特对COPD患者PBMC分泌IL-8和TNF-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西洛司特在体外对COPD患者PBMC分泌IL-8和TNF—α的影响。方法从12例COPD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与不同浓度的西洛司特、氨茶碱和甲基强的松龙共培养24h,用ELISA的方法检测PBMC培养上清的IL-8和TNF-α水平。结果西洛司特和氨茶碱对PBMC分泌IL-8和TNF-α均呈显著的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P〈0.01)。甲基强的松龙对PBMC分泌IL-8和TNF-α则无显著抑制作用。1μmol/L的西洛司特使LPS刺激PBMC活化分泌的IL-8减少54%,15μg/ml的氨茶碱可使其减少39%,两者在治疗剂量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μmol/L的西洛司特使LPS刺激PBMC活化分泌的TNF-α减少51%,15μg/ml的氨茶碱可使其减少32%,两者在治疗剂量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西洛司特和氨茶碱在体外可显著地抑制抑制PBMC分泌IL-8和TNF-α,且西洛司特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氨茶碱,甲基强的松龙这种抗炎作用不明显,提示西洛司特对COPD患者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HBV感染及其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 (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了 6 0例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HBVDNA ,同时应用直接致敏红细胞花环法检测患者T细胞亚群。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HBVDNA总检出率为 6 8.3% ,与PBMC中HBVDNA阴性组相比 ,HBVDNA阳性组患者CD8细胞增加 ,CD4 /CD8细胞比值显著下降。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与HBV感染PBMC有关 ,这种变化可能是PBMC中HBV得以继续感染并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兆海  张瑞红 《重庆医学》2015,(36):5074-5076
目的:通过研究糖基因 ST8SIA4在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细胞株 KCL22及其耐阿霉素(ADR)细胞株KCL22/ADR 、CML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表达的差异,明确糖基因 ST8SIA4与人 CML 多药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 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糖基因 ST8SIA4在人 CML 及其耐药细胞株、CML 及 CML 耐药患者 PBMC 中的表达;特异性下调糖基因 ST8SIA4,检测干扰前、后 CML 细胞在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糖基因 ST8SIA4在人 CML 及其耐药细胞株、CML 患者 PBMC 中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下调 ST8SIA4的表达,增加了 KCL22/ADR 细胞体内、体外的药敏性(P<0.05)。结论人 CML 细胞株及 CML 患者 PBMC 中糖基因 ST8SIA4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特征性改变与 CML 多药耐药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MMP-3与TNF-α间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分别分离出5例As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6例As患者的膝关节液中的单个核细胞(SFMC),利用不同浓度人重组MMP-3分别在体外诱导PBMC和SFMC,然后应用ELISA技术检测诱导前后TNF-α度变化;同时在分离了7例脊柱关节病(SpA)患者的PBMC后,又进一步分离出它们的贴壁细胞(adherent cells),研究MMP-3是否选择性地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还是淋巴细胞系统。结果不同浓度的MMP-3均能诱导AS患者PBMC释放TNF-α并且TNF-α的浓度具有剂量依赖性;MMP-3能够明显诱导贴壁细胞分泌TNF-α;MMP-3对SFMC具有一定程度的诱导作用,但同时还观察到与PBMC不同的是,即使没有MMP-3的诱导作用,SFMC自身也能分泌一定程度的TNF—α。结论AS患者中,MMP-3与TNF-α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参与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MMP-3可能是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AS患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而非通过淋巴细胞系统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诱导方法对LAN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体外诱导LAK细胞,采用3H-TdR释放法测定LAK活性。结果;(1)PBMC诱导3h后,LAK活性高于或至少不低于24~72h者;(2)PBMC诱导3h后洗去游离的rIL-2,并不影响继续诱导LAN细胞活性;(3)PBMC分离后以清洗2次为佳;(4)PBMC用正常人血浆培养比用肝炎病人自体血浆培养诱导的LAK活性高。结论:在本试验系统中,PBMC分离后,清洗2次,以正常人血浆经IL-2诱导3h为最佳回输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大量培养扩增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monocyte—derived DC,MoDC),对细胞表型,免疫学功能及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方法提取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GM—CSF和IL-4诱导,体外培养5-8d,得到悬浮的MoDC,培养第5天加入浓度为1μg/ml的LPS诱导成熟。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MoDC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CD80/86,SLA-II,CD172a等分子表达,BrdU法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o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ELISA法检测MLR上清液中IFN—γL-4水平。结果IL-4/GM—CSF刺激猪PBMC,可以获得MoDC,其表型为CD1^+CD14^+CD172a^+CD80/86^+SLA—II^+,经LPS刺激后CD80,CD86,SLA—II表达升高。结论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猪PBMC成功获得了MoDC,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移植耐受诱导和应用于异种移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Th1细胞因子的分泌,进一步了解HCV感染慢性化和肝损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慢性HCV感染患者PBMC72h后,ELISA检测培养上清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HCVRNA含量,RT-PCR检测HCVRNA亚型.结果:与正常人相比,IFN-γ在HCV RNA阴性患者中明显增高,而在RNA阳性患者中无明显升高.TNF-α则不论RNA滴度的高低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RNA阳性患者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不同HCV基因型感染的患者IFN-γ,TNF-α的分泌无显著差异.结论:IFN-γ在清除病毒中起重要作用,TNF-α是引起肝脏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共培养的相互影响。方法将异基因成人来源的BMSC与PBMC在体外分别按1:10混合共培养,采用氚胸腺嘧啶核甙掺入方法检测PHA刺激PBMC增殖的活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分泌的IL-6、IL-8和PGE2水平。结果 BMSC与PBMC共培养组的PBMC增殖率明显减少(P〈0.01),抑制率均超过50%。加入PBMC共培养后,BMSC分泌IL-6、IL-8和PGE2显著增加(P〈0.01)。结论 BMSC可以抑制PHA刺激引起的PBMC增殖,PBMC可以促进BMSC分泌免疫活性因子,BMSC可能具有双向的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rhIL-10对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PBMC作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rhIL-10)对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细胞因子与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rhIL—10治疗银屑病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PBMC,并检测PHA诱导PBMC产生IL—2、IFN—γ与LPS诱导PBMC产生IL—1、IL—6、IL—8和NO水平。结果 银屑病患者活化的PBMC产生IFN—γ、IL—1、IL—6和IL—8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使康人,IL—2与NO水平也较正常人为高,提示银屑病活动期一些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rhIL—10(2.5、5、10、20、40μg/L)对PHA诱导的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PBMC产生IL—2、IFN—γ均有抑制作用,对LPS诱导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PBMC产生IL—1、IL—6、IL—8和NO同样具有抑制作用,并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anti—IL—10McAb(2.5、5、10、20、40mg/L)在rhIL—10存在与不存在情况下均能促进PHA活化的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使康人PBMC产生IL—2及IFN—Y,但银屑病患者PBMC产生上述细胞因子能力低于正常人。结论 rhIL—10对银屑病患者PBMC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具有抑制作用,由此产生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治疗银屑病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IL-18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IL-18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作用。方法 分离25例正常人及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PBMC,在HbcAg及不同浓度IL-18刺激下培养72h,收集其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中IFN—γ的含量。结果 单独PHA刺激下IFN—γ的水平在正常对照组较慢性肝炎组显著增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单独HBcAg刺激下IFN—γ的水平在慢性肝炎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HBcAg联合不同浓度的IL-18刺激下,慢性肝炎组的IFN-γ的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而HBeAb阳性患者组的IFN—γ的水平较HBeAg阳性患者组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在慢性肝炎组中随着IL-18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增强的趋势。结论 IL-18能够促进慢性乙肝患者PBMC产生大量的IFN—γ,因此在调节免疫功能和增强机体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卢芩  韩利岩 《现代医学》2006,34(5):313-315
目的 探讨不同基因型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体内辅助性T细胞(help T cells,Th)功能差别。方法 检测29例不同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Th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表达,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IL-2、IFN—γ、IL-4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基因型C型组与D型组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IL-2、IFN—γ、Th1/Th2明显升高(P〈0.05或P〈0.01),IL-4明显降低(P〈0.05)。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Th分化的不平衡,C型慢性乙肝患者体内Th1优势应答,肝脏炎症较重,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体外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CD4+Foxp3+T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T1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与T1DM患者和正常人骨髓MSC按不同比例体外共培养72 h,检测共培养后PBMC中CD4+Foxp3+T细胞百分率。结果:正常骨髓MSC与T1DM患者PBMC共培养后CD4+Foxp3+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性,T1DM MSC也可上调T1DM患者CD4+Foxp3+T细胞水平,但作用较正常MSC弱(P〈0.05);正常MSC培养上清也可上调T1DM患者PBMC中CD4+Foxp3+T细胞水平,但作用弱于MSC∶PBMC=1∶1组(P〈0.05)。结论:T1DM患者MSC上调CD4+Foxp3+T细胞百分率低于正常人MSC可能是T1DM患者发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负载自身肿瘤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对CIK体外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进一步观察负载自身肿瘤裂解物的DC联合CIK治疗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免疫学疗效、毒副反应。方法:选择20例乳腺癌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贴壁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产生DC,并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悬浮细胞经IFN-γ、IL-2、抗CD3单抗、IL-1α体外诱导产生CIK细胞。将负载抗原的DC与CIK共培养,观察CIK在体外对自身肿瘤细胞和乳腺癌细胞株SKBR-3的杀伤活性。此外,20例患者在切除原发病灶后,接受Ag—DC+CIK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观察临床免疫疗效。结果:①CIK细胞培养后可见CD3^+、CD8^+和CD3^+CD56^+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增加;②将负载自身肿瘤抗原的DC与CIK共培养后,CIK的体外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杀瘤活性明显提高;③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淋巴细胞Ag—NORs的IS值明显增高;CD3^+、CD8^+、CD56^+升高;PBMC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强(P〈0.05);④除一过性发热、畏寒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的DC疫苗联合CIK细胞在体外能明显增强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亦能增强乳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取得较理想的临床免疫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抑毒调平液对体外培养慢性乙型肝炎 (中度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产生IFN -γ及IL - 4的影响。方法 :应用抑毒调平液 ( 1 0mg/ml)对慢乙肝 (中度 )患者PBMC培养 ,以正常人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 (中度 )患者PHA诱导的PBMC产生IFN -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而产生IL - 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中药抑毒调平液在体外明显促进PHA诱导的慢性乙肝 (中度 )患者PBMC产生IFN -γ ,明显高于未加中药的对照组 ,而使IL - 4生成减少 ,明显低于未加中药的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抑毒调平液可改善Th1 /Th2细胞平衡 ,上调Th1型细胞因子 ,下调Th2型细胞因子 ,有利于病毒的清除。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 探讨具有较强免疫活性树突状细胞(DC)的制备及其鉴定。②方法 采用3M KCL提取法和弱酸洗脱法获得肺癌细胞GLC-82的可溶性抗原多肽,并定量抗原多肽浓度;用GLC-82细胞抗原多肽;中击致敏,从人外周血PBMC中用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扩增并经鉴定的DC;利用负载GLC-82细胞抗原多肽的DC,刺激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诱导产生具有识别肺癌细胞抗原的特异性CTL;③结果 人体外周血PBMC体外经7天诱导出的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特性,经GLC-82抗原致敏的DC诱导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产生CTL,高表达CD3^+、CD4^+、CD8^+,且随培养时间延长,CD3^+和CD8^+ T 细胞百分率增加,CD4^+/CD8^+比例下降,动态观察CTL增殖倍数迅速增加;④结论 利用3Mkcl单盐提取法制备肿瘤可溶性抗原,并以终浓度50ng,/mL冲击致敏,从外周血PBMC中分离、扩增、活化的DC,使其负载肿瘤抗原,体外诱导能产生特异性CTL。  相似文献   

20.
报告香菇多糖注射液体内、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细胞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表达的影响。治疗组44例慢性乙肝患者IL-2R阳性率为36.74±7.74,明显低于正常人,经香菇多糖治疗两个月,IL-2R阳性率升至48.92±3.79,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30例慢性乙肝PBMC体外加香菇多糖培养48h后,IL-2R阳性率为35.7±4.87;不加香菇多糖者12.81±2.62(P<0.01)。香菇多糖在体外刺激IL-2R表达的浓度自0.2~200μgml-1均可见活性。表明香菇多糖在体内外刺激IL-2R的表达可能与其治疗慢性乙肝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