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房颤动电重构的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卫 《心脏杂志》2008,20(4):491-494
心房颤动(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AF电重构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临床治疗和预防AF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近10年的研究证实,AF电重构的基础就是离子通道重构。因此,本文从离子通道电重构这一角度对AF发病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患者离子重构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 (AF)患者离子重构的分子基础。方法 以先天性心脏病 (CHD)和风湿性心脏病 (RHD)持续窦性心律 (SR)患者为对照 ,应用半定量RT PCR法检测RHD伴阵发性AF(PAF)慢性AF 6个月 (AF 6M )和慢性AF >6个月 (AF >6M )患者心房肌L 型电压依赖钙通道α1c亚基 (LVDCCα1c)、电压依赖KV4 3钾通道α亚基 (VDKV4 3α)和电压依赖钠通道α亚基 (VDSCα)mRNA的表达。结果 SR组内CHD患者与RHD患者LVDCCα1c、VDKV4 3α和VDSCα的mRNA表达差别无明显性 ;与对照组相比 ,各组AF患者VDSCα的表达没有改变 ;LVDCCα1c在AF >6M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下降 ,而在PAF和AF 6M患者中的表达有不同程度下调 ,但无统计学意义 ;LVDCCα1cmRNA表达与心房率、左、右心房内径成明显负相关 ,并且其表达随AF分数增高逐渐下降 ;单因素协方差分析 (ANOVA)矫正心房内径的影响 ,AF >6M患者α1cmRNA表达仍明显下降 (P <0 0 1)。KV4 3αmRNA在PAF、AF 6M和AF >6M患者中的表达均显著降低。KV4 3钾通道α亚单位mRNA表达与AF分数、左心房内径和平均心房率均成明显负相关 ,经ANOVA剔除左心房内径的影响 ,各组mRNA表达较SR组仍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L 型钙通道和KV4 3钾通道转录水平下调是相应ICaL和Ito1重构的分子基础 ,基因表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的离子通道重构及其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颤动 (AF)一直是心律失常学关注的焦点。AF的电生理特点为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和动作电位时限 (APD)缩短、不应期离散度增加[1] 。AF心率范围内的慢性房性心动过速可在离子通道的功能上引起重大变化 ,并产生维持AF持续的功能性底物 ,这种趋势可能就是其治疗抵抗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2~ 4 ] 。但引起这些离子通道功能改变的分子学机制还不甚清楚。随着斑片钳技术和分子克隆及基因突变技术等得以广泛应用 ,人们已经开始在新的水平上解释AF病人离子通道的变化。1 钾通道电流  钾离子通道是广泛存在的、种类最多、最…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通常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岁以下的人群平均发病率低于0.5%,而65岁以上的人群中平均发病率竞高达5%以上[1].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房颤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系列基础与临床问题的研究亟待开展与深入.近几年,通过对于房颤机制的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电重构(elec-trical remodeling)的概念,并从分子水平对各种房颤模型的有关离子通道蛋白的表达,即离子通道重构(ion channel remodeling)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电重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约为0.2%~0.3%,60~90岁组发病率增至5%~9%[1]。尽管AF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明显症状,尤其可增加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一直是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房颇机制研究中突破性进展有二方面:一是发现肺静脉心房端等局灶起源可引起AF,经射频消融这些异位节律灶可  相似文献   

6.
房颤心房肌离子通道重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通道重构是参与房颤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对于房颤时心房离子通道改变的深入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释房颤电重构的机制.文中概括介绍了不同类型离子通道在房颤中的变化及参与房颤电重构的机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离子通道功能变化在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房颤心房肌离子通道重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通道重构是参与房颤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对于房颤时心房离子通道改变的深入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释房颤电重构的机制.文中概括介绍了不同类型离子通道在房颤中的变化及参与房颤电重构的机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离子通道功能变化在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每年因房颤住院的病人超过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或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两倍。近十几年来 ,射频消融、植入式心律转复起搏器 (ICD)与生理性起搏等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使许多过速性和过缓性心律失常得到了根治和有效的防治。唯其如此 ,房颤的根治作为一个难题就更加突出的显现出来 ,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1 房颤形成的电生理机制不同类型房颤 ,不同疾病所致的房颤 ,其形成的电生理机制可能不同 ,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 :1.1 房内局灶性异位兴奋 ,即单源性冲动假说。Rothberger提出异位兴奋…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电重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犬心房颤动 (Af)模型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的变化 ,验证Af电重构这一假说的正确性。方法 :采用快速心房起搏的方法建立犬的Af模型 (起搏组 ,n =13) ,用程序刺激测量心房的ERP ;观察P波时限和PA间期的变化 ,并与假手术组 (对照组 ,n =7)作比较。结果 :持续快速起搏 9~ 10周后 ,心房ERP明显缩短 ,当S1S1为 30 0ms时 ,对照组与起搏组分别为 (15 0± 2 1)ms与 (115± 2 3)ms(P<0 .0 1) ;S1S1为 4 0 0ms时分别为(15 4± 2 4 )ms与 (10 5± 2 7)ms(P <0 .0 1)。起搏组P波时限和PA间期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 :持续心房快速刺激可使ERP明显缩短 ,使心房发生电重构。心房电重构可促进Af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与心房颤动(房颤)有关的离子通道改变主要包括: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以及起搏离子通道。房颤发病机制可能与多通道改变导致心脏电生理重塑有相关性。对房颤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基因表达水平及电生理的研究,将为进一步了解房颤发生、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系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心房电重构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心房电重构现象机制及治疗对策进行综述 ,旨在为临床提高心房颤动转复的成功率及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是人类最为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而心房电重构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心房电重构的机制进行了许多先进的研究,认为心房电重构主要是由离子通道重构引起,同时也可能和心房肌钙超载、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其他有关。本文对此机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内向整流钾电流和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的变化,探讨两种离子通道电流变化在心房颤动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记录并比较19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组)和18例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窦性心律组)心房肌内向整流钾电流和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密度的大小。结果:在-60mV~-120mV时,与窦性心律组相比,心房颤动组内向整流钾电流密度绝对值增大,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密度绝对值降低。其中在-100mV时,内向整流钾电流密度从窦性心律组的(4.01±1.01)pA/pF(n=18)增大到心房颤动组的(8.94±1.26)pA/pF(n=19,P<0.001);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密度从窦性心律组的(24.57±0.77)pA/pF(n=18)降低为心房颤动组的(13.38±1.03)pA/pF(n=19,P<0.001)。结论:心房颤动时,内向整流钾电流密度绝对值增大,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密度绝对值降低,两种电流的改变可能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4.
比较快速心房起搏与急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诱发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以 15 0~ 2 0 0ms起搏周长(PCL)对 4 5例成功射频消融后 (RFCA)病人右房进行S1S1刺激诱发急性房颤 ,据能否诱发急性房颤分为非房颤组和急性房颤组 ;再以 4 0 0msPCL对心房快速激动前后高位右房、低位右房、His束周围等多部位进行S1S2 扫描 ,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ERP离散度 (ERPd)、右房内及房间的传导时间的变化 ;另以 35 0 ,4 0 0和 4 5 0ms三个PCL随机对RAA进行S1S2 扫描 ,观察ERP频率自适应性的变化。两组心房快速激动后 4 0 0msPCL下右房各刺激部位及三种不同PCL右心耳ERP均较心房快速激动前有明显的缩短 ,并且缩短的程度相同。两组病人心房快速激动前后房内和房间传导时间及ERPd没有明显改变。两组心房快速激动前后斜率均值均较激动后明显下降 ;心房快速激动前、后斜率均值两组间无显明差别 (P >0 .0 5 )。结论 :两种方式的心房快速激动可诱发相似的心房电重构现象。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Previ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s had effects on some potassium channels in guinea pig myocytes and cloned channels that expressed in human cardiac myocytes.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direct effects of Valsartan on I caL, INa, IKur, IK1 and Ito1 in isolated human atrial myocytes. Methods and Results Specimens of right atrial appendage tissue were obtained from 39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and valvular heart disease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procedure. Pre- operation cardiac rhythm was sinus (SR)in 19 patients and was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n the others. Single atrial myocyte was isolated by enzymatic dissociation with the chunk method. The ionic currents were recorded using the whole cell coffiguration of the voltage clamp technique. ICaL and Ito1 densities in A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SR patients by 74% and 60%, respectively, while IK1dens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by 34% at command potential of - 120 mV. With 10 μmol/L Valsartan, INa density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59% in SR patients and by 66% in AF patients. IKur and IKl density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only AF patients by 31% and2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Conclusions Decreased IcaL and Itol and increased IKl at hyperpolarizing potentials in AF patients‘ atrial myocytes may result from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remodeling by AF. Valsart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INa, IK1 and IKur current densities in AF patients‘ myocyte, but decreases only INa in SR patients‘ myocyte, suggesting that Valsartan may be beneficial to the recovering of remolded atria.  相似文献   

16.
犬肺静脉急性电重构及其对心房颤动诱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观察短阵(10min)快速刺激肺静脉对肺静脉有效不应期(PVERP)及经肺静脉诱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20条成年杂种开胸犬在左上肺静脉根部血管外膜处放置自制环状电极,双极针状刺激电极固定在肺静脉远端血管外表面。测量基础状态下起搏周长(PCL)分别为300,400ms时PVERP。于肺静脉远端以1∶1起搏肺静脉的最快频率刺激肺静脉10min。分别于刺激终止即刻、5min、10min重复测量PVERP。完成以上试验后观察短阵10min快速刺激肺静脉对经肺静脉诱发房颤的影响。采用S1S1快速刺激S1S2程序刺激肺静脉的方法诱发房颤。结果:PVERP及其频率适应性在短阵刺激后即刻,5min时与刺激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10min时与刺激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短阵快速刺激后房颤诱发率增加(55%vs20%,P<0.05),房颤持续时间延长(24.6minvs4.1min,P<0.05)。结论:短阵快速刺激肺静脉可以导致肺静脉发生急性电重构,急性电重构后经肺静脉更易诱发房颤且房颤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7.
随着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研究的广泛深人,已经认识到离子通道重构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L-型钙通道及其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是老年人容易发生心房颤动电生理重建的离子和分子基础。现就心脏钙离子通道及年龄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心房肌细胞短暂外向钾电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心房颤动 (AF)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点 ,探讨短暂外向钾电流 (Ito)与AF电重构的关系。采用组织块酶消化法分离 7例AF(AF组 )和 14例非AF(非AF组 )患者的右心耳心房肌细胞 ,利用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单个心房肌细胞的Ito。在各钳制电位下 ,AF组的Ito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钳制电位在 + 60mV时AF组的Ito值 ( 14 2 .87±4 2 .2 5pA)与非AF组 ( 4 80 .12± 3 9.2 4pA)相比 ,减少 70 .2 4 %(P <0 .0 0 1)。在各钳制电位下 ,AF组的稳态电流 (Isus)均高于非AF组。钳制电位在 + 60mV时AF组的Isus值 ( 83 1.88± 72 .90pA)与非AF组 ( 5 4 3 .93± 65 .3 4pA)相比 ,增加 5 2 .94 %(P <0 .0 1)。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 ,AF与非AF患者心房肌细胞在钳制电位 + 60mV时的Ito强度逐渐降低 ,与非AF组不同的是 ,AF组心房肌细胞的Ito在刺激频率 1~ 2Hz间电流改变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AF心房肌不应期的缩短与Ito的降低有关 ,Ito可能是AF电重构的离子机制 ,Isus可能也参与了电重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心房重构--未来心房颤动防治的新靶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房重构是心房颤动 (Af)发生和自我持续的核心环节 ,包括电重构、收缩功能重构和结构重构三种形式。以Af作为靶点可能是将来Af治疗的根本性策略。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伴有心房颤动左心重塑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伴发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性重塑 ,左室、左房几何形状重塑与未发生房颤的高血压病患者之间的异同。顺序门诊或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排除对心脏几何结构有影响的疾病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房颤。将患者分为两组 :原发性高血压无房颤组 (EH组 )和原发性高血压伴房颤组 (EHAF组 )。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长径、心尖四腔横径、左房横径和左房面积、左室室间隔厚度 (IVST)、左室后壁厚度 (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EDD)、左房前后径和左房长径。计算 :IVST/PWT比值、左室横 /长径比值、左房平均横 /长径比、左房室平均横径比和左房室长径比。同时测量身高和体重 ,计算体重指数和左室质量指数 (LVMI)。结果 :EH组入选患者 4 4 6例 ,EHAF组 78例 ,EHAF组比EH组年龄大 (P <0 .0 1)。EHAF组IVST、LVMI明显大于EH组(P <0 .0 5和 0 .0 1) ,EHAF组左室心尖四腔横径大于EH组 (P <0 .0 5 ) ,左室长径和EDD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E HAF组左室横 /长径比值大于EH组 (P <0 .0 5 )。EHAF组左房各内径和面积均明显大于EH组 (P <0 .0 1) ,左房平均横 /长径比EHAF组小于EH组 (P <0 .0 1)。左房室平均横径比及左房室长径比EHAF组均明显大于EH组(P <0 .0 1)。结论 :高血压伴房颤者左室肥厚性重塑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