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分析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RO的CT资料,全部经MSCT多期检查,包括平扫、增强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5例)。结果:病灶全部单发,7例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1.6cm,平均5.8em,小于3.0cm者3例。皮质期,10例病灶明显强化,其中8例强化低于肾皮质,2例强化接近于肾皮质。髓质期,7例强化下降并低于肾脏髓质,3例持续强化但在排泄期见密度开始下降。2例在皮质期至排泄期表现为持续性强化。6例见星芒样瘢痕,8例见完整包膜,3例见钙化。结论:大部分RO为富血供。增强后实质部分均匀强化,囊变或坏死罕见,有助于与肾透明细胞癌及肾嫌色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RO的CT资料,全部经MSCT多期检查,包括平扫、增强皮质期和髓质期,其中5例另行排泄期扫描. 结果 病灶全部单发,9例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1.6 cm,平均6.2 cm,<3.0 cm者3例.皮质期,12例病灶明显强化,其中9例强化低于肾皮质,3例强化接近于肾皮质.髓质期,9例强化程度下降并低于肾脏髓质, 3例持续强化但在排泄期见密度开始下降.2例在皮质期至排泄期表现为持续的强化.8例见星芒样瘢痕,8例见完整包膜,4例见中央钙化. 结论 大部分RO为富血供,增强后实质部分均匀强化,囊变或坏死罕见,有助于与肾透明细胞癌及肾嫌色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男7例,女5例,年龄40~65岁.均单侧单发,边界清晰.9例位于右肾.5例呈均匀等或略低密度,明显强化,7例中央可见瘢痕区.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行肾切除术.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质地均匀.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管状或实性片状,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作为一种少见的肾脏良件腺瘤,其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例为单发肿瘤,1例并发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5~5.4 cm,境界清晰,均位于肾皮质区,向肾外突出。CT平扫病灶多呈等密度;平扫T1WI病灶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其中4例中央裂隙状疤痕呈更低信号;T2WI病灶呈等、高信号或低信号,肿瘤内混杂稍高信号,中央疤痕呈裂隙状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7例明显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但肿瘤实质部分强化均匀,中央疤痕大部分无强化,少部分延迟强化;1例皮髓质期扫描呈"轮辐状"强化。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位于肾皮质区,可向肾外突出,边界清楚。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均匀强化、中央出现星状疤痕以及肿瘤"轮辐状"强化内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影像与病理资料。8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结果 CT平扫示8例患者均为单发,7例位于右肾,1例位于左肾,最大径3.9~13.0cm,平均5.9cm,均大于3cm,1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8例病灶均明显强化。髓质期7例病灶持续强化,8例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6例有相对完整假包膜。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与病理表现有相关性,CT表现典型者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影像资料。9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其中1例同时行MRI检查,1例行IVP检查。结果:CT平扫示9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位于左肾,2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0.0cm,平均5.1cm,〈3.0cm者2例,2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9例病灶明显强化,肾髓质期示6例病灶持续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5例有相对完整假包膜。1例病灶于MRI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可见清晰包膜。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同肾癌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20例)及肾嗜酸细胞腺瘤(15例)的CT表现,分析两者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CT值及强化方式等。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病灶的直径差异不明显(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CT平扫均多数为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期多表现为明显强化,但肾透明细胞癌的强化特点为快进快出型,而肾嗜酸细胞腺瘤为快进慢出型,且肾透明细胞癌可有淋巴结转移,而肾嗜酸细胞瘤可有中央瘢痕。结论综合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酸细胞瘤的CT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3例患者均为单发,7例位于右肾,6例位于左肾,10例向肾实质、肾盂方向生长,3例向肾外生长。CT平扫肿瘤主要呈等密度,2例可见钙化,增强主要表现为病灶明显强化,各期低于肾皮质但高于周围肌组织,强化特征呈“速升缓降”型;5例皮质期可见“轮辐状”强化,4例病灶内见低密度星状瘢痕影,3例可见囊状低密度影,1例病灶周围见出血。结论肾脏嗜酸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特异性不高,最后诊断常需依靠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2.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透明细胞癌的多期螺旋CT增强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与透明细胞癌(ccRCC)(直径≤5 cm)在肾脏4期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O与45例ccRCC的多期CT增强扫描图像.56例肿瘤在皮髓期均表现为非均质性强化,将肿瘤内实性成分分成高、低强化区两部分,分别测量肿瘤内高、低强化区及正常肾皮质在4期扫描中的CT值并采用x2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皮髓期RO内高强化区CT值的中位数(四分位距)为163.0 HU( 141.0 ~ 178.0 HU),低于ccRCC的CT值194.0 HU(166.5 ~235.0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7,P=0.004).分泌期与皮髓期相比,RO内原高强化区的CT值降低70.0 HU(41.0~86.0 HU),低于透明细胞癌的CT差值87.0 HU (65.0 ~1 26.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032,P =0.042).在11例嗜酸细胞腺瘤中,皮髓期显示为低强化的区域在分泌期CT值有所增加者有9例;在45例透明细胞癌中CT值增加者共21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1,P=0.036).分泌期,嗜酸细胞腺瘤内高低强化区CT差值9.0 HU(6.0~ 15.0 HU),低于透明细胞癌16.0 HU(11.0~31.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2,P=0.009).结论 皮髓期RO内高血供区强化程度低于ccRCC.分泌期,RO内原高强化区的对比剂退出程度不及ccRCC,原低强化区的CT值在此期多有进一步的提高,此时病变内部的密度较ccRCC更为均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癌肉瘤1例,CT平扫呈不规则形混杂密度影,内见多发坏死、囊变及钙化,边界清;增强扫描呈“花瓣状”强化。淋巴瘤2例,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无包膜,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见“血管漂浮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皮髓期轻度不均匀强化,实质期、肾盂期呈进行性强化。平滑肌肉瘤5例CT平扫呈等、低密度影,边界清,突向肾外生长,4例(直径>5cm)密度不均匀,1例(直径<5cm)密度均匀;增强扫描5例均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结论CT增强扫描对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相对强化比值(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鉴别肾嗜酸性细胞瘤(RO)与肾透明细胞癌(RCC)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RO和32例RCC的CT强化特征.分别测量两组病例CT增强各时相病灶强化区域及相邻肾皮质密度,比较各时相病灶CT值和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CC于CT增强皮质期、髓质期和肾盂期测得的病灶CT绝对值均高于RO,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7例RCC(27/32,占84%)皮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1,仅1例RO(1/14,占93%)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1,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RO(10/14,占71%)髓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高于皮质期,呈“延迟强化”表现,仅1例RCC(1/32,占3%)髓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高于皮质期,呈“延迟强化”表现,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皮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1为标准,诊断RO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3%、84%、72%、84%和87%;以髓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高于皮质期为标准,诊断RO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71%、97%、91%、91%和89%.结论:应用CT相对强化比值(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分析法有助于鉴别RO与RC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WHO病理分类中不同亚型肾细胞癌(renal cee carcinoma,RCC)的CT特征,旨在加深对RCC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9月72例经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其中透明细胞癌58例,乳头状细胞癌7例,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癌3例.结果 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多呈不均性明显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强化减退.乳头状细胞癌多呈等密度或囊实性,增强扫描皮质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延迟强化.嫌色细胞癌多位于肾髓质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坏死、囊变少见.多房囊性肾癌位于肾皮质区,由多个囊腔和分隔构成,囊壁及间隔菲薄,无附壁结节,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间隔延迟强化.结论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CT特征、手术方案、预后均不同,术前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能够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