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复发好转型多发性硬化表现正常脑白质DTI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直方图分析,明确复发好转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表现正常脑白质(NAWM)的异常改变及DTI直方图指标与扩展残疾状态(ED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29例RRMS患者和35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分割提取NAWM后,绘制出NAWM的平均扩散率(MD)和部分各向异性(FA)直方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RRMS患者NAWM平均MD直方图右移、峰高降低;平均FA直方图左移、峰高增高。RRMS患者NAWM的平均MD、MD直方图峰位置和FA直方图峰高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01),而MD直方图峰高和平均FA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P<0.001)。在RRMS患者,所有NAWM的MD和FA直方图指标与EDSS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RRMS患者NAWM内存在明显扩散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DTI技术定量分析不同年龄段正常前列腺外周带(peripheral zone,PZ)和中央腺区(central zone,CZ)各向异性值(fractioanl anisotropy,FA)和ADC值,研究其随年龄的演变规律,利于前列腺疾病早期发现和诊断。方法:50名志愿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A组14例15~30岁,B组24例31~50岁,C组12例≥51岁,分别测量和分析不同年龄段正常前列腺PZ和CZ的FA和ADC值的差异。结果 :各年龄段PZ左右叶FA值、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年龄段PZ的FA值均低于CZ,PZ的ADC值均高于CZ(均P0.05)。PZ的FA值及ADC值不同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Z的FA值及ADC值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Z的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498,P0.05),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682,P0.05),CZ的FA值和ADC值变化与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DTI定量分析能够反映前列腺随年龄变化的差异,为前列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5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正常前列腺的参数特点及纤维示踪图像(fiber tracking,FT)表现,为DTI在前列腺癌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资料与方法 2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24.7±3.59)岁]行前列腺常规MRI及DTI扫描,将DTI扫描数据行后处理分析,测量中央叶和外围叶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两者的ADC、FA值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重建前列腺的FT图像。结果 (1)健康男性前列腺DTI左右两侧中央叶和外围叶的ADC、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央叶和外围叶的ADC、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央叶的ADC值低于外围叶,中央叶的FA值高于外围叶(P<0.05);(3)FT图显示不同颜色的纤维对应不同走行方向,且中央叶的纤维排列比外围叶紧密。结论 1.5 TMR DTI在正常前列腺研究中具有可行性,有助于DTI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DTI研究正常儿童脑白质发育特点。方法 :收集50例1~12岁健康儿童脑DTI图像,分析第1组(1~3岁)、第2组(4~6岁)、第3组(7~9岁)及第4组(10~12岁)4个年龄组与脑白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尾状核头部5个部位的各向异性指数(FA)值、ADC值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与年龄呈正相关,尾状核头部的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尾状核头部的ADC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第1、2组间及第2、3组间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3、4组组间胼胝体膝部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TI的FA值和ADC值能反映脑白质发育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定量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在常规磁共振上表现正常的脑白质(NAWM),以及探讨其相关的微观病理改变。材料和方法:采用3.0T磁共振仪,对34例Ms患者和25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均进行DTI检查。分别测量MS组和对照组的9个不同部位脑白质的平均弥散率(MD)和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这9个部位包括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内囊后肢、侧脑室旁白质、额叶白质、顶叶白质、枕叶白质以及小脑中脚。比较两组NAWM之间的MD和FA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MS组的NAWM的MD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以胼胝体体部、内囊、侧脑室旁及额叶白质、顶叶白质、枕叶白质更为显著(P〈0.01);MS组的FA值与对照组比较,胼胝体体部、顶叶白质、额叶白质、枕叶白质及内囊、侧脑室旁发现明显降低(P〈0.05),以后4个部位更为显著(P〈0.01),而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小脑结合臂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DTI定量研究可以探测到多发性硬化的NAWM所出现的微观病理改变,表现为水分子的平均弥散幅度明显升高,以幕上明显,并且胼胝体体部、内囊后肢等白质纤维明显失去正常的方向性。DTI在对白质损伤程度的量化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参数值在脑肿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评价扩散张量纤维柬成像(DTT)在显示脑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关系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低级别、高级别)、脑膜瘤、转移瘤患者资料(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5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8例,脑膜瘤16例,转移瘤10例)共59例.行常规T_1WI、T_2WI、增强T_1WI及DTI.测量病灶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水肿邻近正常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1-容积比(1-VR)值及相对各向异性(RA)值,分析各测量值在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利用DTI数据进行DTT重组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束,观察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及转移瘤的肿瘤实体、瘤周水肿区的FA值、1-VR值及RA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正常白质区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5).FA图、FA彩色编码图、DTT图均能显示脑白质纤维受累情况,而常规MRI难以显示;脑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四型,即推挤型、水肿型、浸润型和破坏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良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推挤水肿改变,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恶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表现为以浸润破坏为主.结论 DTI较常规MRI能更确切、直观地显示脑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结合FA值、1-VR值及RA值能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DTT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肿瘤及其周围白质纤维束的信息,指导术前计划的制定和术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脑白质疏松的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白质疏松(LA)病灶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各向异性(FA)值与LA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常规MBI检查正常的脑白质微结构在DTI中的变化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55例LA患者和22名健康老年人行DTI检查,测量LA病灶和正常白质区域的DCavg、FA值。结果 LA程度越严重,DCavg值越高,呈正相关;FA值越低,呈负相关。神经心理学测试(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与LA患者的正常脑白质区域的DCavg、FA值明显相关,尤其是前角白质、半卵圆中心的正常脑白质。结论 DTI检查LA,其DCavg、FA值显示出特征性的改变,DTI能够发现常规MRI检查正常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且这种改变与认知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MRI)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穿刺活检病理确诊鼻咽癌病例15例,在放射治疗前及放射治疗剂量达10、20 Gy及40 Gy时行磁共振检查(包括常规MRI及DW-MRI),观察肿瘤原发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大小、DWI信号及ADC值的变化.结果 放疗前DWI序列显示肿瘤原发灶最大层面面积要明显小于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P<0.05);肿瘤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在放疗后T2WI信号不均匀增高,其ADC值在放疗后逐渐升高,放疗前及放疗剂量达40 Gy时ADC值分别为(0.690±0.072)×10-3 mm2/s和(0.813±0.091)×10-3 mm2/s及(1.167±0.057)×10-3 mm2/s和(1.802±0.173)×10-3 mm2/s,且放疗前后各组间相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转移淋巴结最大层面面积为(2.58±0.64) cm2,放疗剂量达10 Gy时为(1.07±0.25) cm2,缩小率为58.5%,而肿瘤原发灶缩小率为2%.结论 与常规磁共振比较,扩散加权成像能更早、更特异、更敏感地反映鼻咽癌放疗后的生物学变化,对其疗效的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脑白质细微病变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HIV阳性者(阳性组)和83例HIV阴性者(对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TI扫描.测定双侧内囊前支、内囊后支、内囊膝、胼胝体膝部、压部及双侧胼胝体干脑白质感兴趣区(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FA值及ADC值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阳性组双侧内囊前支及内囊膝、胼胝体膝部及双侧胼胝体干FA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双侧内囊前支、后支、膝部及双侧胼胝体干ADC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通过FA值和ADC值的异常改变而发现HIV阳性患者内囊及胼胝体区脑白质结构的细微病变,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是临床常见脑外伤,由于受损部位主要分布在灰白质交界处和大脑深部中线结构,且脑损伤呈弥漫性,常规影像学检查常无阳性发现,往往低估了患者病情.本文就扩散张量成像应用于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颈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加放疗对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22例患者经临床(包括鼻咽镜检)、影像学(CT、MR)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鼻咽癌,经颈外动脉介入化疗后加放射治疗.化疗药物为阿霉素(ADM)或吡柔比星、5-氟尿嘧啶(5-FU)和顺铂(DDP)或卡铂(CBP).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单纯放疗的25例作为对照,比较其疗效.结果 介入组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CR为90.9%(20/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CR为68.0%(17/25),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动脉化疗后加放射治疗能显著提高鼻咽癌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射治疗后上行侵犯复发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鼻咽癌放疗后到我院CT随访并有上行复发的患者16例,对其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单纯性侵犯颅底复发5例,咽壁周围及颅底骨同时复发9例,咽壁、颅底骨同时复发并颅内侵犯2例。当侵犯蝶骨体、圆孔及破裂孔、海绵窦时,尤以冠状位显示为佳。结论CT检查是确定鼻咽癌放疗后有无上行侵犯复发的重要方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和化疗的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6年4月治疗的<19岁鼻咽癌患者43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基于铂类的化疗,放疗总剂量61.2~76 Gy。计算总生存(OS)时间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的不良反应和远期并发症。结果 入组患者中位年龄14岁(6~18岁),≤14岁患者28例(65.1%),男性29例(67.4%),女性14例(32.6%),100%患者为非角化型癌。根据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第7版,Ⅱ期2例(4.6%),Ⅲ期26例(60.5%),ⅣA期7例(16.3%),ⅣB期8例(18.6%)。治疗前EB病毒依壳抗原IgA抗体阳性率53.8%(7/13),Rta-IgG抗体阳性率60.0%(6/10)。IMRT中位剂量70 Gy(61.2~76 Gy),33例患者(76.7%)接受诱导化疗,20例(46.5%)采用同步放化疗,36例(83.7%)接受了辅助化疗。中位随访24个月(3~76个月),5年OS和PFS分别为75.3%和64.7%,5例(11.6%)患者治疗后2年内出现骨转移,47.4%(9/19)患者IMRT后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或伴有T3、T4减低。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特点为肿瘤分化差,临床分期晚,能够耐受放化综合治疗。骨转移是最常见的治疗失败模式,放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144例鼻咽癌常规放疗后鼻窦炎发生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常规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0—2005年收治的放疗前无鼻窦炎而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144例鼻咽癌患者资料,并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鼻窦炎的诊断用MRI法。T1+T2期82例,T3+T4期62例。鼻腔受侵58例,无鼻腔受侵86例。鼻咽灶为面颈联合野6 MV X线常规分割照射68~78 Gy, 6~8周,其中>70 Gy 55例、≤70 Gy 89例。颈部为6 MV X线+高能电子线照射,淋巴结阳性者64~74 Gy, 6~8周;阴性者50~54 Gy, 4~5周。结果 全组患者放疗后鼻窦炎总的发生率为86.8%(125例),其中T3+T4期的高于T1+T2期的,分别为94%(58例)和82%(6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 P<0.05);鼻咽灶剂量>70 Gy的高于≤70 Gy的,分别为95%(52例)和82%(7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 P<0.05) ;鼻腔受侵的高于未受侵的,分别为95%(55例)和81%(7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 P<0.05)。鼻窦炎发生在放疗后3、6、12、>12个月的比例不同,分别占13.6%(17例)、31.2%(39例)、48.8%(61例)及6.4%(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8, P<0.01)。结论 鼻咽癌患者常规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率较高,并在1年内达最高峰;鼻腔有无侵犯、鼻咽照射剂量和T分期与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1H-MR波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磁共振氢波谱 (1H MRS)表现 ,了解N 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肌酸 (Cr)和胆碱 (Cho)这 3种物质的代谢规律 ,为放射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方法。方法 对照组 10例健康志愿者 ,病例组 2 1例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并进行根治性放疗后经症状及影像学诊断为放射性脑病的病人 ,用化学位移成像法 (CSI)行1H MRS检查。观察各像素中NAA、Cr和Cho的含量、代谢图及它们之间比例。结果 放射性脑病MRI可见病灶中的液化坏死区 3种物质含量基本为零 ,代谢图中无信号 ;可见病灶中非液化坏死区NAA轻度升高 ,Cr和Cho明显降低或为零 ,NAA代谢图呈高信号 ,Cr和Cho低信号 ;可见病灶周边存在 1个区域性的NAA降低、Cr和Cho升高 ,NAA/Cr和NAA/Cho <1,代谢图中信号区分不明显 ;远离可见病灶的区域NAA、Cr和Cho含量及比例正常。结论 1H MRS发现物质代谢变化是有规律的 ,变化的区域大于MRI中可见病变区 ,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放疗后脑干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提高对鼻咽癌放疗后脑干损伤MRI表现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鼻咽癌放疗后脑干损伤的 17例患者MRI检查资料 ,本组病例在放疗后 0 .5~ 12年出现不同程度颅神经损伤症状。结果 :病变好发于脑干 ,表现为稍长或长T1、长T2 信号。注射Gd DTPA后大多数病例强化。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脑干损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MRI是诊断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诱导化疗后放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毒副反应及后遗症,探讨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治疗的更好组合模式.方法 中晚期鼻咽癌98例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诱导化疗后,同期奈达铂化疗调强放疗治疗.吉西他滨1 000mg/m2,d1、d8,静脉点滴;奈达铂20mg/m2,d1~3;3周方案,共两个疗程.放疗为诱导化疗后的靶区,行容积调强放疗(V-MAT),放疗同期每周奈达铂化疗,奈达铂30mg/周.评价其毒副反应、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后遗症.结果 98例患者均完成这一方式的治疗,近期有效率及缓解率100%.毒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及血液系统毒性较为多见,常规处理可恢复.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诱导化疗后放疗同期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明显、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放射治疗的CT观察(附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不同时期的CT表现,探索期肿瘤变化规律,观察放疗后鼻咽部的改变及原发部位肿瘤复发的特点。方法:应用CE9800-Quick CT机对30例病人作鼻咽部常规轴位扫描,所有病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30例病人放疗后在CT上鼻咽部均有不同的表现。8例病人双侧鼻咽部结构对称,15例鼻咽癌有不同程度的放疗的改变,表现为咽壁僵直,咽旁软组织增厚,咽隐窝变平,咽彭管闭塞,鼻咽腔扩大,17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性鼻窦炎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影响因素。结果:153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中有66例发生了鼻窦炎。T分期较高、鼻腔有侵犯的患者鼻窦炎发生率较高(P=0.003;OR=1.983和P=0.024;OR=2.353)。放疗中及放疗后有进行鼻咽冲洗处理的患者鼻窦炎发生率较低(P=0.000;OR=0.183)。结论:对于鼻咽癌患者,特别是T分期较高、有鼻腔侵犯的患者,加强放疗中及放疗后鼻咽冲洗可减少鼻窦炎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鼻咽癌病人放疗前后多种诱发电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鼻咽癌(NPC)病人放疗,放疗后射线是否会引起多种诱发电位的改变。方法:对48例初次放疗的NPC病人在放疗前与放疗后各阶段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追踪研究。结果:与放疗前对比,本组病人放疗后不同的阶段BAEP、SLSEP、PRVEP某些波的伏期与波间潜伏期均值和放疗前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NPC病人接受放射治疗后,早期即可引起神经系统传导功能障碍,诱发电位技术可以反映这种传导功能障碍的存在,而BAEP、SLSEP、PRVEP3种诱发电位协同应用,可及时发现射线对听感觉、体感觉、视觉传导通路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