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烧伤合并DIC     
本文就近十年来我们在67例特重烧伤病人治疗过程中血液凝固系统变化及DIC的发生诊治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及总结。体会到:(1)对大面积烧伤病人的处理中要高度警惕DIC的发生,防患于未然。(2)休克、败血症与DIC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互为因果。(3)抗休克、抗感染及烧伤原发病的治疗以及烧伤后即开始应用小剂量肝素(10mg/日皮下注射)是预防DIC发生的关键环节,一旦DIC诊断成立后,根据凝血系统异常及三P试验阳性的表规,积极采取抗凝、抗纤溶药及凝血物质的应用,防止DIC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DIC)的疗效。方法 对2 0例确诊的DIC患者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予低分子肝素0 3ml皮下注射,2次/d ,隔12h 1次,观察出血状况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 治愈12例,显效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 % ;PT、Fbg、Plt、D-二聚体、FDP和3P试验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 0 5 ) ,无一例应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表现加重。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DIC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3.
诊断DIC常用实验室指标的观察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和评价诊断DIC的常用指标。方法 对 38例重症感染 (17例合并DIC)、2 3例急性白血病 (9例合并DIC)及 16例产科 (6例合并DIC)患者行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含量 (FIB)、血小板数量 (PLT)、D -二聚体 (D -D)、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3P试验 )检测。结果和结论 D -D及FDP敏感性高 ,但特异性较差 ,3P及FIB敏感性较低 ,但特异性较好 ,而PT的诊断率较高。但任一单项指标测定对DIC的诊断率均未超过 80 % ,而任意 3项以上指标的联合检测 ,诊断率可提高至 90 %以上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检测在DIC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IC患者60例(DIC组)、正常人40例(正常对照组)及60例非DI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 DIC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DIC患者组(P<0.01).动态监测10例DI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有效治疗后病情好转而逐渐降低.结论 血浆D-二聚体是DIC的敏感指标,监测该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AL并发DIC28例,全部病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抗感染、抗凝、补充凝血应子及小剂量肝素等措施。结果:合并DIC者治疗后1d-2d死亡16例,2d-10d死亡4例,治愈8例。结论:DIC是AL(APL)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常为AL(APL)致死的直接原因。积极稳妥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是DIC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产妇的临床治疗、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科收治的急性DIC患者20例,在常规抢救及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精心护理。结果经治疗,20例急性DIC患者的各项症状均得以纠正,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显著上升(P<0.01),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均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产科急性DIC患者实施早期及时诊断、治疗及精心护理是抢救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30例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48例初治的白血病合并DIC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30例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在选用适当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的同时,应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同时输注血小板和补充凝血因子。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17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73.3%,死亡8例,其中5例死于脑出血。结论DIC是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值是诊断和治疗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治疗期间并发脑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采用恰当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白血病、正确使用肝素和补充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对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测定是诊断DIC的一项敏感指标,但部分未并发DIC的白血病患者FDP也可增高。为了进一步探讨急性白血病尤其是并发DIC时FDP的变化规律,我们用间接血凝免疫抑制试验观察了5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FDP变化,其中9例患者并发DIC,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全反式维甲酸 (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前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与D 二聚体含量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 30例APL患者 (包括 12例合并DIC患者 )发病时及应用ATRA治疗后D 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30例APL患者治疗前血浆D 二聚体水平 (2 .38± 0 .98mg/L)较正常对照组 (0 .2 5± 0 .0 9mg/L)明显升高 (P <0 .0 1) ,其中 12例并发DIC者(2 .5 2± 0 .12mg/L)明显高于 18例不并发DIC者 (2 .18± 0 .96mg/L)。结论 APL患者D 二聚体检测值随维甲酸治疗逐渐降低 ,并可预测ATRA治疗过程中DIC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早期分层抗凝对改善脓毒症预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脓毒症患者265例,根据DIC和SIC评分分组,将患者分为DIC组84例、脓毒症凝血病(SIC)组92例和对照组84例(正常凝血状态)。其中DIC组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SIC组给予半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抗凝等治疗。 结果DIC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28天病死率比较,DIC组、SIC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SIC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imer,D-D)低于治疗前,且DIC组高于SIC和对照组(P<0.05),而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FIB)低于SIC组和对照组(P<0.05)。DIC组、SIC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乳酸、BUN和Scr均较治疗前降低,DIC组仍高于SIC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SIC组评分低于对照组,DIC组APACHEⅡ评分高于SIC组和对照组(P<0.05)。DIC组、SIC组和对照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基于脓毒症DIC评分早期分层抗凝在脓毒症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可减轻患者凝血功能和脏器损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正> 根据全国血栓形成及止血机理学术会议(常州1982)DIC的诊断标准,我们在1988—1992年间对3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例,使用中药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并与病情相同的32例EHF并发DIC的病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观察,证明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EHF并发DIC有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8例产科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熟悉产科DIC的早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积极处理。DIC的原发病是治疗的关键,动态观察血常规及PT四项对DIC的早期诊治及病情观察有指导意义。6例早期诊治的DIC患者均抢救成功,2例入院时已为DIC晚期的患者均死亡。结论 早期诊治是降低产科DIC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VLBWI)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危因素,以便早期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1年10月我院NICU住院治疗VLBWI 78例DIC发生情况,分析DIC组与非DIC组基本资料、围生期情况、并发症及治疗方面的差异,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8例VLBWI发生DIC 26例,存活74例(94.9%)。DIC组与非DIC组胎龄、出生体质量、宫内生长迟缓(IU-GR)、窒息、败血症、低体温、肺出血、贫血、呼吸衰竭和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95、3.100,χ2=4.524~18.5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UGR、窒息、败血症、低体温、贫血及呼吸衰竭是VLBWI发生DIC的高危因素(χ2=4.325~17.175,P<0.05)。结论 VLBWI是DIC高危人群,胎龄、出生体质量、IUGR、窒息、败血症、低体温、贫血、呼吸衰竭、肺出血、消化道出血与DIC发生有关,其中IUGR、窒息、败血症、低体温、贫血及呼吸衰竭是VLBWI发生DIC的高危因素。胎龄越小,体质量越低,越易发生DIC。  相似文献   

14.
陈小卫  毛平  莫文健 《中外医疗》2008,27(13):70-70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实体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5例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实体瘤合并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5例实体瘤合并DIC患者中,有效16例,无效9例,有效率64%.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实体瘤合并DIC是安全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叶光福  杨博  吴志雄 《当代医学》2013,(19):107-108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抢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重度子痫并发DIC及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抢救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孕妇治愈4例,死亡2例,治愈率66.67%,病死率33.33%;新生儿死亡2例,病死率33.33%。结论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重度子痫并发DIC及MODS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李凌洁 《吉林医学》2012,(36):7975-7976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为DIC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4例DIC病例中,最终痊愈29例(85.3%),子宫摘除8例,死亡5例(14.7%)。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早期应用肝素,积极补充凝血因子并补充血容量,果断切除子宫是产科DIC诊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严重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治疗要点 ,提高创伤并发DIC的诊治水平 ,对 1 980年至 1 998年收治的 36例严重创伤并发DIC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共有 2 8例合并感染 ,2 5例出现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1 0例。临床上以全身多部位反复出血、难治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均有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凝血酶原时间 (PT)延长、3P阳性等实验室变化。 2 5例给予小剂量肝素治疗 ,死亡 9例 ,病死率 36 %。提示严重创伤病人合并感染和休克时应警惕DIC的发生。血小板进行性下降、PT延长、3P阳性是创伤DIC诊断的重要指标。创伤DIC时ARDS发生率较高 ,应引起重视。应用小剂量肝素抗凝可提高创伤DIC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陈忠平 《吉林医学》2014,(11):2405-2406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选取38例DIC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结果:经过及时诊治,患者抢救成功36例,孕妇死亡2例;死胎2例,死产1例。结论:对于DIC患者要早诊断、早治疗,及时给予抗凝治疗,并做好术前风险评估及术后监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钱申贤  王敏敏 《浙江医学》1999,21(6):332-332,334
为了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意义,采用ELISA法对22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48例正常对照者D-二聚体水平为0.14±0.07mg/L,22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34±1.72mg/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8例经肝素治疗有效DIC患者第3天、第7天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5.23±1.42mg/L和2.78±0.23mg/L,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提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时DIC有诊断意义,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观察DIC病情、判断疗效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监护病房(ICU)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ICU收治的68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ICU患者发生DIC病因复杂、病情危重,DIC确诊常为中晚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结论:早发现、早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中西医结合治疗DIC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