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向无后囊支撑的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恢复双眼单视。方法 采用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体上襻和下襻于睫状沟内的方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 25例25只眼,术后随访6 ̄48个月,平均24.5个月,视力0.5以上者18眼,0.2 ̄0.4者6眼,0.1者1眼。结论 采用巩膜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和恢复双眼单视,避免了需要配戴接触镜等引起的不便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标准三通道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对晶体后囊缺损或悬韧带断裂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病例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不适合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35例病人(35只眼)进行标准三通道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切除包括玻璃体基底部在内的前部玻璃体,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固定术.对术后视力、眼压、人工晶体偏位情况和眼底表现随访观察.结果 病人裸眼视力均提高,其中0.04~0.1者6只眼,0.2~0.3者18只眼,0.4~0.6者5只眼,大于0.6者6只眼.术后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是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最佳补救措施,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对无法按常规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无晶体眼,采用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16例,术后2周左右的视力为0.8-1.2的5眼(29.41%),0.3-0.6的9眼(52.94%),0.1-0.2的3眼(17.05%),术后主要并发症为炎性反应,用激素治愈,无感染,该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增视方法,在后房内稳定性和不发生后发障两方面优于I期植入,固定缝襻的针线由眼内向巩膜外穿出可避免玻璃体视区积血,处理好瞳孔附近的成形玻璃体或机化组织,两端襻上固定位置对称可防止晶体光学部的倾斜;巩膜上穿刺点准确对称,两端固定线结扎松紧一致,无虹膜后粘连等是保持晶体位置不偏移的条件,外伤性脱位晶体取出后,让玻璃体相对稳定后再Ⅱ期植入,缝襻固定可避免玻璃体存积附着在人工晶体的前表面,使视力史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标准三通道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对晶体后囊缺损或悬韧带断裂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病例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不适合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35例病人(35只眼)进行标准三通道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切除包括玻璃体基底部在内的前部玻璃体,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固定术。对术后视力、眼压、人工晶体偏位情况和眼底表现随访观察。结果病人裸眼视力均提高,其中0.04-0.1者6只眼,0.2-0.3者18只眼,0.4-0.6者5只眼,大于0.6者6只眼。术后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是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最佳补救措施,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无囊膜的特殊情况下,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方法。方法:对19例(19眼)患者无后囊膜支持的情况下进行二期后房人工晶体植入。采用巩膜层间无缝线人工晶体固定术,三片式人工晶体折叠后由透明角膜切口注入,晶体襻由角膜缘后2mm的巩膜瓣下穿刺口穿出,置人预先做好的巩膜层间穿刺隧道内。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观察眼压、视力、人工晶体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9例患者视力均明显提高,视力〉0.6者13例,0.2~0.6者6例,眼压稳定,人工晶体居中良好,无偏斜及移位,随访期间无晶体脱位,眼内炎、低眼压、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晶状体囊膜缺失眼,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人工晶体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Ⅱ期新型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曾行单眼白内障摘除而未植入人工晶体、且不适合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 18例患者 ,行Ⅱ期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时间 5~ 15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其中 8眼≥ 0 .8,6眼≥ 0 .5 ,其余在 0 .4~ 0 .2之间。结论 :Ⅱ期新型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操作简单 ,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0例单眼外伤性白内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采用单纯睫状沟植入,双襻巩膜缝线固定术的方法进行人工晶体植入。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30眼中矫正视力恢复0.5以上者20眼(66.67%),0.1-0.4者7眼(23.33%),0.1以下者3眼(10%),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为早期角膜水肿和葡萄膜炎。结论外伤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可大幅度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囊膜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有效方法。方法:术中使用改进的方法均成功完成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20例。结果:术后视力明显改善,最佳矫正视力≥0.5者13例(占65%)。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无囊膜时矫正无晶体眼性屈光不正,恢复双眼单视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段笃文  王建霞  孙嫣 《实用医技杂志》1998,5(8):551-551,553
目的 探讨新型弹型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效果。方法 观察7只眼,其中外伤性白内障术后2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术后3只眼,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2只眼,全部病例随访3—6个月。结果 7只眼中,6只眼视力恢复≥1.0,1只眼视力0.2。结论 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单眼白内障摘除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能否恢复双眼单视及立体视。方法 将38例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术后分别观察其裸眼及矫正视力、双眼屈光状态 ,并检查双眼视及立体视的状态。结果  38例术后视力均显著提高 ,矫正视力 4 .8以上者 2 8例 (73.7% )。 38例检查双眼视及立体视恢复良好。结论 单眼白内障应提倡早日植入人工晶体 ,以促进双眼单视及立体视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在青年尸眼囊代内植入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观察,指导白内障摘除术后IOL的选择,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研究20只青年尸眼晶体囊袋和睫状体环之间的关系,3种不同尺寸的IOL分别植入囊袋后其位置及变化情况。结果 晶体囊袋平均直径为10.13mm,植入总长度为11.0mm的IOL时,囊袋基本保持圆形且后囊膜未见张力线,IOL在囊袋内未见游动现象;植入总长度为12  相似文献   

12.
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晶状体囊后膜缺如或大部分不完整情况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方法。方法 :选用襻的中央各有一个孔的人工晶状体 ,用聚丙烯缝线将其两襻固定在睫状沟处。结果 :12例 (12眼 )病例中 ,9例视力为0 6以上 ,3例矫正视力在 0 .2~ 0 .4。所有人工晶状体位置均正常。主要并发症是术后初期虹膜、睫状体出血 ,但均能自行吸收。结论 :两点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用于严重的眼球外伤后或手术中晶状体囊后膜完全或大部分缺如的病例 ,术后可提高视力 ,避免配戴矫正眼镜的不适 ,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后严重的炎症反应 ,从而解决这些病例无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问题。同时 ,该手术优点是缝针次数少 ,眼内出血发生率少 ,减轻了眼内组织反应 ,并发症明显比四点式固定术少。  相似文献   

13.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对5例7眼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1)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2~0.4,3眼;0.5~0.8,4眼;(2)1眼人工晶状体稍向下偏移;(3)2眼一过性眼压升高.结论超声乳化技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应用于晶状体半脱位病例,减小了手术切口,减少了术后散光;对玻璃体扰动小,手术并发症少,视力恢复较好,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晶状体脱位的现代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晶状体脱位现代手术治疗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的效果。方法: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方法治疗31例31眼晶状体脱位。结果:术后最好矫正视力0.8~1.2有8眼(25.8%),0.3~0.7有11眼(35.5%),0.1~0.2有7眼(22.5%),另有5眼(16.2%)视力0.05以下;有27眼(87.1%)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有26眼(83.8%)矫正视力达0.1以上。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对晶状体脱位是安全有效的,可恢复较好视力。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rate of compliance with the soft contact lens care and maintenance procedures with a focus on contact lens wearing habits, cleaning and disinfecting procedures, and maintenance of lens care accessories in a group of young, university-based contact lens wearers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sixteen young soft contact lens wearers with an age range of 18-22 years were selected conveniently from the student population of Manipal University, Manipal, India. After receiving informed consent from the participants, their level of compliance with contact lenses was assessed using a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mean (±SD) age of the participants was 21.86±2.35 years. Out of 216 subjects, only 34% of the lens users were identified to be compliant with the least level of compliance observ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lens care accessories. Conventional users showed significantly (p=0.001) better level of compliance compared to disposable wearers and so did the users who acquired their lenses from clinicians (p=0.001) compared to over-the-counter lens receipt. The gender (p=0.496) and years of experience in contact lens use (p=0.142) did not show an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compliance.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non-compliance with lens care procedures among a group of young, university-based soft contact lens wearers is comm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subjects had some degree of non-compliance and the least level of compliance observed in the care of lens accessori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改良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提高晶体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成功率。方法:利用改良消化法对兔晶体上皮细胞进原代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接种48小时~72小时后即可见上皮细胞贴壁生长,具备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约7天后融合。传至5代后,细胞明显成纤维细胞化。结论:此种方法经济简便,可为各种实验提供兔晶体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手术或外伤所致晶状体后囊膜损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预后及并发症。方法 对28例病例进行术后及3月~1年的随访观察及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随访观察证实矫正远视力〉0.3为82.14%,〉0.6为39.28%,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视晶状体后囊膜破损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安全可行,疗效令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品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技巧和疗效。方法21例(21眼)伴有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2眼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观察疗效。结果 除1眼发生晶状体囊袋脱离范围增大而改为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外,其余术眼手术都顺利完成,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时,视力≥0.5为17眼(81%),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方法摘除伴有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对玻璃体扰动小,手术并发症少,视力恢复较好;囊袋张力环的应用使手术易于操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LEC),制成4×104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于国内生产的3种不同材料人工晶体(IOL)表面,在CO2培养箱内孵育24h(37℃),再将粘附于IOL表面的细胞消化下来、计数。结果:粘附于PMMAIOL表面的细胞数最多,与其在SI、HEMAIOL表面的细胞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SI与HEMA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杂外伤性白内障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时机、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67眼)合并跟前后节组织紊乱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不同的手术时机、术式及疗效。所有患者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或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37例(37眼)为Ⅰ期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眼前节损伤修复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6—1.2者12眼(17.91%),0.3—0.5者31眼(46.27%),0.05—0.2者20眼(29.85%),〈0.05者4眼(5.97%)。结论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采用小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可使复杂外伤性白内障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