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 ,经常会发生血管远端的栓塞而导致“慢血流”或“无血流”现象。外周血管 (如颈动脉 )的介入治疗中 ,栓子若脱落到远端其后果则更为严重。许多公司开发了一系列技术和设备 ,目的在于减少或避免远端栓塞的发生。其中美敦力公司生产的基于PercuSurge技术的GuardWirePlus远端球囊保护系统 ,是目前唯一获得FDA批准用于大隐静脉桥 (SVG)血管介入治疗的远端保护装置 ,也是目前唯一可应用于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 (颈动脉、肾动脉等 )的系统。GuardWirePlus系统由 3个主要部分组成 :…  相似文献   

2.
远端血栓保护装置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端血栓栓塞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严重的并发症,尤其在高危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和大隐静脉(SVG)桥的介入治疗过程中更常见.远端血栓栓塞可直接导致"慢血流"或"无再流"现象,心肌梗死,泵衰竭或死亡等严重的临床后果,而且传统药物疗效不佳.目前认为,微血栓在远端血栓栓塞的机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远端血栓保护装置是迄今为止预防PCI过程中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较理想的器械.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靶血管血流减慢TIMI 2级称之为"慢血流现象".靶血管血流为TIMI0~1级称之为无复流现象(no-reflow).目前报道影响介入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减慢可能因素有术后的残余狭窄、微血管痉挛、再灌注损伤、远端微血栓形成等.TIMI桢数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的简单、方便、重复性好的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PCI)冠状动脉血流快慢是评价预后的指标,也是预测再狭窄的指标之一.冠状动脉血流状态不仅与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相关,同时患者的临床因素也是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远端保护装置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闭塞血管采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急诊冠脉内介入治疗时,常常会引起血栓碎裂、脱落而阻塞远端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导致远端血流缓慢,发生病变血管再通后血流缓慢,甚至发生“无复流现象”。远端保护装置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等血管内存在大量血栓时的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作者对近年来远端保护装置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中抽吸导管应用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恢复远端血流,进行再灌注最有效的方式,但急诊PCI时患者血栓负荷往往较重,常常发生"慢血流"和"无复流"现象,严重影响介入治疗的效果[1].近年来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在急诊PCI中应用了抽吸导管,以观察其近期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并阻塞远端血流引起的,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不但要开通闭塞病变,而且要恢复远端心肌灌注.但介入治疗往往引起约13%~80.9%[1,2]的患者术后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远端微循环栓塞系造成该现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3,4].影响介入治疗效果.近年问世的各种远端保护装置(distal protection device,DPD)为防治远端栓塞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拟在STEMI急诊PCI中应用Percusurge DPD,评价其在STEMI急诊PCI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状动脉远端血管弹性对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开通后出现无复流或血流减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中心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成功置入支架完成IVUS检查的CTO病变患者34例。支架置入后远端血流正常组26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Ⅱ级],血流减慢组8例(TIMI血流分级0级或Ⅰ级)。分析可能导致无复流的病变形态学特点。结果两组患者血管钙化、中膜血肿、导丝行走于内膜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流正常组的远端参考管腔面积[(4.09±1.71)mm2比(2.70±0.86)mm2,P=0.036]、远端血管收缩面积比[(15.96±3.95)%比(7.26±1.62)%,P=0.020]显著高于血流减慢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端血管弹性差(OR 13.75,95%CI 1.946~97.178,P=0.009)是支架置入后远端无复流及血流受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IVUS观察的CTO病变远端血管弹性是影响CTO病变开通后远端出现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 2例分别于发病后 2h、7h行直接血管成形术 ,1例于发病后 17d行择期冠状动脉成形术 ,术中均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保护病变远端血管并对梗死相关血管行负压抽吸。结果  3例患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 ,血管内吸出大量血栓 ,术后达到TIMI 3级血流 ,患者症状迅速缓解 ,其中 1例有轻度血管内膜撕裂 ,但不影响远端血流 ,未予特殊处理。结论 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能有效保护远端血管 ,吸出冠状动脉内血栓 ,避免远端血管栓塞。该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内存在大量血栓的情况下行介入治疗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远端血栓保护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远端血栓栓塞是高危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 ,尤其是大隐静脉 (SVG)移植血管的介入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并发症 ,可导致“无血流”或“慢血流”现象和心脏不良事件 (MACE)发生率的显著增高 ,是介入治疗后远期死亡和MACE发生强烈的独立预测因子[1] 。而且 ,一旦远端血栓栓塞 ,无论冠状动脉内应用尿激酶、GPⅡb/Ⅲa还是血栓清除术 (如Angiojet)都不能显著改善患者近期或远期临床预后[2 ] 。为此 ,我们在高危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应用了新颖的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Guardwire) ,评价其有效性与完全性。一、资料与方法1 临…  相似文献   

10.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Ⅰ)的常用方法,部分患者由于超过了介入治疗的时间窗需要进行择期PCI治疗,而介入后部分梗死血管任由"无血流"或者"慢血流"现象存在,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远端微循环栓塞、局部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等风险〔14〕。本研究观察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应用于老年AMI择期PCI患者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GuardWire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诊介入治疗时应用的价值。方法 连续观察 4 8例AMI急诊介入治疗并应用了GuardWire的患者 ,记录术中心电图变化及血流情况等 ,分析该装置的操作、造影和手术成功率 ,以及住院期间和术后 30d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操作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为 10 0 %。远端球囊阻塞时间平均 (8 1± 6 8)min ,所有患者均能良好耐受。 93 8%的患者吸引出肉眼可见的血栓 /斑块碎片 ,术中未出现因远端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或心电图、症状变化 ,未出现远端血管栓塞或无血流现象。住院期间和术后 30d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为 0。结论 该装置容易操作 ,可安全地应用于冠状动脉系统 ,有效防止AMI急诊介入治疗中可能出现的远端血管栓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使用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颈动脉狭窄以指导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行狭窄动脉支架置入术的30例症状性颈动脉严重狭窄(管腔狭窄率≥70%)患者,其中25例为脑梗死,5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压力导丝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的血流进行测定。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后,对管腔狭窄率、FFR(远端压力/近端压力比率)和跨病变压差(近端压力-远端压力)进行测定。对血管狭窄率与FFR和跨病变压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通过狭窄,并完成FFR及跨病变压差的测定。支架置入术前平均血管狭窄率、FFR、跨病变压差分别为(84±6)%、0. 67±0. 15、(32±7) mmHg,术后分别为(30±10)%、0. 82±0. 11、(18±9) mmHg,术后血管狭窄率、跨病变压差明显低于术前,FFR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术前血管狭窄率与FFR、跨病变压差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 86、0. 96,均P 0. 01)。患者应用压力导丝测定FFR、跨狭窄压差时均未出现血管刺通破裂引起脑出血及血管夹层。结论应用FFR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进行介入治疗评估是可行且安全的,但仍需更多的研究数据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远端血栓栓塞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的介入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在大隐静脉桥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应用新颖的FilterWire EXTM远端保护装置,评价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7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患者在FiherWire EXTM的保护下行介入治疗(FilterWire EXTM组),而另34例患者进行无保护的常规介入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FIMI血流,院内及30 d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Filter-Wire EXTM在全部病例均成功释放。FiherWire EXTM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74%比76.47%,P<0.05),“无血流”(TIMI 0/1级血流)或“慢血流”(TIMI 2级血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6%比8.82%及7.69%比14.70%,P<0.05),院内及30 d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7.69%比17.65%及5.13%比14.71%,P<0.05);未见与装置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在大隐静脉桥病变的介入治疗中联合应用FilterWire EXTM远端保护装置可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地预防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显著降低患者院内及30 d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进展,介入医生不断挑战复杂病变,完全闭塞病变是PCI治疗最具挑战的病变之一。在完成完全闭塞病变的PCI治疗中,应用微导管作远端病变造影是常用的手段,已为广大介入医生所熟知。本例是于前降支(LAD)CTO病变介入治疗中,通过对使用过的1.25mm×12mm的Sprinter Legend RX预扩张球囊进行改良,置于病变远端完成血管造影,并清晰显示了远端血流,为顺利结束手术提供了帮助,并节省了医疗费用,可为介入医生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循证医学表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使心肌恢复有效的再灌注[1].由于急诊介入治疗(PCI)TIMI3级血流率高、IRA开通持久充分并发症少,疗效明显优于溶栓治疗,已经成为再血管化治疗的最重要方法[2].然而在介入治疗中尽管开通了梗死相关血管,却有部分患者发生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从而影响到心肌灌注和PCI的疗效[3].PCI术中微血栓栓塞远端微血管是无复流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为此,对STEMI患者PCI术进行球囊扩张前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冠状动脉内血栓,然后进行常规PCI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智  唐强  陈学智  史振涛 《心脏杂志》2010,22(6):891-892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对于血栓病变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靶病变相关血管(target-related artery,TRA)血栓负荷的患者48(男35,女13)例,年龄(58±8)岁,随机分成试验组(血栓抽吸+PCI,n=25)与对照组(直接PCI,n=23)。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CAG资料,对比两组患者PCI术中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PCI术中无复流及慢血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vs.17%,P0.05),两组患者PCI术后TIMIⅢ级血流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冠脉有血栓负荷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明显改善ACS患者IRA远端的前向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TIMI血流一般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将其分为 4级 :TIMI 0级 :无灌流 ,即在闭塞部位及远端无前向血流 (造影剂 )充盈。TIMIⅠ级 :微灌流 ,即造影剂通过闭塞部位 ,但在任一时刻都无通过闭塞段远端血管的前向血流。TIMIⅡ级 :部分灌流 ,造影剂通过闭塞段并到达远端血管 ,但其充盈速度与正常血管相比明显减慢。TIMIⅢ级 :完全灌流 ,前向血流充盈远端血管快速而完全。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洪涛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变桥血管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移植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CABG术后旁路移植血管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进入临床随访,记录心脏事件的发生,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结果对66例患者的74支病变桥血管(83处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造影成功率为96.97%(64/66),临床成功率95.45%(63/66)。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2例,1例经处理恢复血流,1例处理无效。远端栓塞1例,D型夹层造成血管急性闭塞1例,重新置入支架后成功。住院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64例患者完成6个月的临床随访,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1.3%(20/64)。37例患者接受了造影检查,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32.5%(13/40)。结论桥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定于 2 0 0 4年 3月 19~ 2 1日在上海召开“全国介入心脏病学年会 2 0 0 4”。会议与国际介入治疗研讨会ChinaInterventionalTherapeutics (CIT)同期举行 ,本次会议为一类学术会议 ,由上海市医学会承办 ,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演示及学术报告。现将征文内容通知如下。1.冠心病介入治疗 ;2 .大动脉及周围血管 (包括颈动脉、肾动脉 )介入治疗 ;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4 .瓣膜病介入治疗 ;5 .介入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 (如药物涂层支架、血管内放射治疗、远端保护装置等 ) ;6 .介入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血管远端保护装置(PercuSurge)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预防远端血管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0例,其中血管远端保护装置组和对照组各20例,血管远端保护装置组与对照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造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结果、介入结果,随访住院期间情况,包括病变血管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罪犯”血管所支配心肌的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无复流现象以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 血管远端保护装置组20例均使用抽吸导管,抽出数量不等的血栓。术后TIMI3级血流、TMP3级获得率和无复流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远端保护装置组术后肌钙蛋白Ⅰ(P〉0.05)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低(P〈0.001),近期左心室射血分数高(P〈0.01)。血管远端保护装置组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对照组死亡1例。结论 血管远端保护装置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安全可行,可改善术后远端心肌血流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